福建省_闽侯县“二七”烈士林祥谦陵园

闽侯县“二七”烈士林祥谦陵园

概况

闽侯县“二七”烈士林祥谦陵园,位于闽侯县祥谦镇福厦公路东侧。1961年2月7日动工兴建,1964年11月竣工落成。陵园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陵园中轴线由西到东依次为陵门、墓道、纪念堂、墓地等建筑。墓道长百米,由水泥铺筑,中间为林祥谦石雕像。纪念堂为“工”字型双层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堂匾“二七烈士纪念堂”为郭沫若所书。墓为覆鼎形,墙式墓碑,上镌刻着郭沫若手书的“二七烈士林祥谦之墓”。2001年6月11日,该陵园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二七”大罢工

“二七”大罢工,又称京汉铁路大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罢工运动。此次大罢工,把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推向了顶峰,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工人运动史上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1923年2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京汉铁路工人为争取成立总工会的自由和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这次罢工以郑州京汉铁路总工会为中心,北起长辛店,南至汉口,使长达两千多里的京汉铁路瘫痪,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不幸的是,林祥谦、施洋等52位先烈在这次罢工中英勇牺牲,也因此酿成了“二·七”惨案。

惨案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为吴佩孚惨杀京汉铁路工人告工人阶级与国民书》,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自由而奋斗。工人们坚持斗争,在没有得到总工会复工命令以前坚决不复工,各地工会也都拒绝单独谈判。

直至2月9日,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武汉工团联合会下令复工,大罢工宣告结束。

1958年,为了纪念林祥谦等烈士,武汉江岸区修建了“二七”革命烈士纪念馆和“二七”烈士纪念碑。同年9月16日,毛泽东亲笔题写了“二七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

“二七烈士”之一——林祥谦

1923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担任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的林祥谦在罢工运动中英勇牺牲,时年31岁。

林祥谦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聪明能干。长大后,他成为了一

名技术精湛的钳工,于1912年进入汉口江岸铁路工厂工作。当时,京汉铁路被帝国主义所控制,在这里工作的林祥谦,同近3万京汉铁路工人一样,过着“成年累月做马牛,吃喝如猪穿如柳”的生活。为了改变现状,林祥谦曾组织工友们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罢工斗争。几次斗争虽然没有掀起大的波澜,却激起了工人们奋起反抗的斗志,燃起了罢工斗争的火种。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武汉党组织负责人陈潭秋、项英等人到江岸区的铁路工人中宣传革命道理时,遇到了在工人中很有影响力的林祥谦。在陈潭秋等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林祥谦阶级觉悟提高很快,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12月,林祥谦作为发起人之一,率先提出筹备组织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的建议。很快,江岸工人俱乐部成立的事情得以落实,林祥谦被推举为干事。之后,林祥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当选为京汉铁路江岸分工会委员长。

全国工人运动的浪潮越来越高,京汉铁路总工会准备借着这个好势头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时间定于1923年2月1日。得到消息的反动军阀吴佩孚、萧耀南对此大为恼火,并派警力戒严整个郑州。面对敌人的层层包围,林祥谦等人毫无惧色,冲破重重阻隔,进入会场,高声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正式成立。

面对这样的局势,反动军阀气得咬牙切齿,派军警占领总工会会所,查抄总工会的文件材料,驱逐工会工作人员。各单位赠送给大会的匾额和礼品被全部砸坏,代表们的住处均被包围和监视。

为了及时应对反动军阀的措施,总工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向反动当局提出五项要求,限48小时内答复,否则将于2月4日举行全路总同盟罢工。同时,会议决定总工会办公地点移到江岸,成立总罢工委员会,任命林祥谦为江岸地区罢工总负责人。

上任的第一天,林祥谦就召开了动员大会。会上,他传达了总工会关于发动全路总同盟大罢工的决定,喊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的口号,积极号召工友们团结力量反抗军阀的暴行。会后,林祥谦组织起宣传队,带领工人们到大街小巷贴标语、发传单,揭露敌人的种种罪行。随后,调查队、纠察队和自卫队相继建立。

原定的罢工日期即将到来,在林祥谦的领导和指挥下,罢工的各项工作准备就绪。2月4日一早,在接到总工会关于罢工的指示后,林祥谦下达了罢工令。随

着火车的汽笛轰鸣,京汉铁路全线包括所有的客、货、军车在内一律停驶——震撼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序幕就此拉开。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从政治、经济上给予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以沉重的打击。此后,受到打击的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接连反击,像一股股恶浪涌向武汉的工人们。2月6日下午,汉口美、英总领事召集中外买办资本家进行密谋策划,并向北洋军阀政府施压。军阀吴佩孚勾结帝国主义,计划对罢工的京汉铁路工人进行残酷镇压。

林祥谦很快意识到,残酷的斗争即将来临。2月7日中午,他把分工会的图章藏在家中的炭火盆里,然后急忙赶往工会,与工人们在一起。不出所料,反动军阀于2月7日下午5时20分包围了江岸分工会会所。会所外枪声大作,一场野蛮的屠杀开始了。

在这场残酷的屠杀中,江岸30多名工人牺牲,200多人受伤,酿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面对凶残的敌人,林祥谦带领工人们进行了殊死搏斗,却没能挽回局势,不幸被捕入狱。

林祥谦被捕当晚,大雪纷飞,反动军阀将他捆绑在江岸车站站台的一个木桩上。寒风中,林祥谦向敌人投去怒火般的目光,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敌人下令复工的利诱。“开不开工?”敌人恶狠狠地问道,同时命令刽子手举刀砍向林祥谦的左肩。顿时,鲜血顺着林祥谦的臂膀流淌,“我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

听到这样的答复,刽子手的大刀又砍向林祥谦的右肩。

鲜血涌出,林祥谦强忍疼痛,一字不答。

敌人追问:“还不说吗?”

“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可怜一个好好的中国,就断送在你们这帮军阀手里了!”这是林祥谦最后的答复,之后他便牺牲在敌人的刀下,结束了年仅31岁的生命。

作为“二七”大罢工的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林祥谦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捍卫了工人阶级的地位,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悲壮诗篇。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这位工人运动的先驱者,党和政府在烈士家乡福州修建了林祥谦烈士陵园,包括“二七”烈士纪念堂、陵墓、千人广场和6米高的烈士花岗石雕像等建筑。纪念堂以丰富的图片和资料,详细地介绍了林祥谦的生平事迹。2009年9月14日,林祥谦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本章完)

福建省_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广东省_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福建省_冰心文学馆广东省_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福建省_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海南省_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海南省_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纵队改编旧址福建省_长汀县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广东省_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广东省_叶挺纪念馆广东省_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海南省_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海南省_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福建省_闽西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省_闽侯县“二七”烈士林祥谦陵园广东省_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福建省_闽西革命历史纪念馆海南省_张云逸纪念馆海南省_广西烈士陵园海南省_龙州县红八军军部旧址福建省_古田会议纪念馆广东省_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海南省_龙州县红八军军部旧址海南省_百色起义纪念馆海南省_百色起义纪念馆海南省_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广东省_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福建省_闽西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省_郑成功纪念馆福建省_闽侯县“二七”烈士林祥谦陵园海南省_百色起义纪念馆福建省_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福建省_郑成功纪念馆海南省_龙州县红八军军部旧址广东省_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海南省_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福建省_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福建省_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海南省_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福建省_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广东省_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东省_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广东省_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广东省_鸦片战争博物馆海南省_龙州县红八军军部旧址海南省_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海南省_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海南省_广西烈士陵园海南省_广西烈士陵园广东省_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广东省_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福建省_冰心文学馆海南省_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福建省_闽西革命历史纪念馆海南省_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福建省_闽侯县“二七”烈士林祥谦陵园广东省_鸦片战争博物馆广东省_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福建省_林则徐纪念馆福建省_林则徐纪念馆海南省_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纵队改编旧址福建省_长汀县瞿秋白烈士纪念碑海南省_龙州县红八军军部旧址海南省_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福建省_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广东省_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海南省_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福建省_建宁县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暨反“围剿”纪念馆广东省_叶挺纪念馆广东省_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福建省_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福建省_闽西革命历史纪念馆广东省_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福建省_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省_林则徐纪念馆福建省_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广东省_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福建省_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福建省_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福建省_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福建省_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海南省_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广东省_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广东省_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福建省_华侨博物馆福建省_林则徐纪念馆海南省_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福建省_古田会议纪念馆福建省_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福建省_长汀县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广东省_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海南省_龙州县红八军军部旧址海南省_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福建省_华侨博物馆福建省_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海南省_张云逸纪念馆福建省_建宁县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暨反“围剿”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