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4章 再次繁忙起来
曲茂和苏妍在流苏帝国老皇城火车站就下了火车,然后再从老皇城找到流苏帝国皇室卫队要了战马和护卫,径直朝流苏帝国峦山行省的新皇城冲去。
从易王领地圣地来的工业之旅参访团,在孔明、玄德等三十多位英雄的带领下,继续搭乘火车前往流苏帝国盐城港火车站,海军的运兵舰已经在盐城港集结,等到参访人员下火车后,会直接登上运兵舰,第一时间返回易王领地圣地。
为期五天五夜的首届工业发展论坛,已经将这些参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巴不得立刻飞回圣地,将讨论中获得的灵感迅速用到他们的实际工作中去。
曲茂骑在战马上,唏嘘慨叹,埋怨苏妍没有规划通往新皇城的铁路,坐了一次蒸汽火车后,曲茂再骑着战马赶路,就觉得非常辛苦了。
苏妍在规划东大陆八纵八横16条铁路时,并未考虑到要将皇城和皇宫迁移到峦山行省,因此那16条铁路根本就没有经过现在新皇城的线路。
流苏帝国峦山行省确实因为苏妍将新皇城建在了隘口关内而获得了长足的经济发展,无论是居民数量还是税收收入,都获得了较大程度提升,不过却是一直都没有修通铁路。
曲茂骑在战马上,一边行军一边对苏妍说道:“苏妍,其实可以修几条铁路通往流苏帝国新皇城,至少可以修一条铁路连接原皇城,不过这就可能需要绕过以前峦山侯国和流苏公国间的峡谷,铁路会修得不够直;另一条可以通过隘口关直通吉尔行省首府。
有这两条铁路,流苏帝国新皇城就能与你天选八年7月1日开始修建的八纵八横共16条铁路联通起来,整个东大陆都可以辐射到。”
苏妍笑了笑,说道:“大人,天选八年7月1日开工修建的八纵八横共16条铁路目前还没有完工,属下觉得倒也不着急新修建连接新皇城的铁路。”
曲茂说道:“着急呢,苏妍。
未来易王领地在东大陆的最高统治机构,除了圣地外,就只考虑两个帝国,一个是流苏帝国另一个是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帝国是老牌帝国,皇城交通问题肯定不大,但流苏帝国却是一个新升级出来的帝国,皇城也是新的,自然需要提前谋划新皇城的交通了。
将来半岛上的独立领土肯定会经由莫卧儿帝国来管理,而东大陆海湾西部主大陆上的其他独立领土,自然需要流苏帝国来管理。
流苏帝国将皇城迁移到峦山行省,自然需要将峦山行省的交通设施建好。
将来莫仰巧彻底拿下莫卧儿帝国后,看看她要不要考虑迁都,不管她迁不迁都,将来都是得再修一条联通流苏帝国新皇城和莫卧儿帝国皇城间的铁路。
不管这两座皇城间连通的铁路在不在原本的16条铁路规划中,现在主大陆北部两个战场还没有对流苏帝国形成太大的负担和影响,我觉得应该利用这个时间窗口,抓紧时间修建流苏帝国新皇城周边的铁路。
一旦莫仰巧彻底拿下莫卧儿帝国,我担心两个帝国的皇城周边铁路建设会抢占修建铁路的资源,反倒是不美。”
苏妍说道:“哦,听大人您这么说,属下也觉得这个事情需要尽快提上日程了,大人放心,属下马上考虑在新皇城周边修建铁路的事情。”
在流苏帝国位于峦山行省的新皇宫内,曲茂被苏妍留到了天选十年的4月28日,这些天曲茂每天都和苏妍待在一起,两人就易王领地各领域的发展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并且预算了金币耗费的数额。
从易王领地还只有十个人不到的时候开始,苏妍就是易王领地的首席内政官,相当于大管家,因此苏妍陪着曲茂做预算,自然是易王领地各领域发展的预算都能够算清楚,至少曲茂觉得苏妍算完后,自己不需要额外为易王领地的金币操心了。
两人甚至还讨论了易王领地在结束东大陆争霸战后,如何进一步向其他大陆扩张的时间和路线图等问题。
天选十年4月28日,曲茂才从流苏帝国新皇城赶到峦山行省的南村海军军事基地,搭乘海军的超级军舰返回圣地。
曲茂没有返回易岛的领主小屋,现在领主小屋里苏妍、莫仰巧和柳千惠都不在,对于曲茂而言意义不大,所以他直接返回联岛,并于4月28日傍晚时分回到联城郊外的三阶院落。
刚走进三阶院落的客厅,曲茂便看到茶几上摆着厚厚的一摞书籍,这些都是沙城首届工业发展论坛的会刊,足足有6本,叠起来都快有一尺多高。
曲茂坐到茶几边上的椅子上,随手翻了翻,只是简单看了一下目录,并未深入去了解内容。
很多在沙城首届工业发展论坛上讨论的工业发展方向都让曲茂感觉耳目一新,比如说内燃机广泛应用项目、工业机械化和自动化项目以及厂房内部传送带项目等。
如此短的时间内,六本会刊出版,并且孔明还亲自作序,让曲茂感慨不已,也让曲茂坚信孔明判断易王领地即将迎来新一波工业发展狂潮的判断是准确的。
曲茂印象深刻的是,孔明预判的是狂潮,而不是浪潮,这足以表明新一轮工业发展的速度会有多么夸张。
果然,天选十年4月29日早上,曲茂刚起床,甚至连早餐都没有来得及吃,联城郊外三阶院落的院子里便挤满熙熙攘攘的工厂技术工人。
快速将早餐解决掉,曲茂便开始进入到繁忙的工作状态,流苏帝国吉列行省沙城召开的首届工业发展论坛,不仅碰撞出了很多工业发展的火花,更重要的是将所有工业相关人员的热情彻底点燃。
曲茂刚回到易王领地圣地南方工业四岛,各工厂技术工人们就差点把曲茂住的三阶院落的院墙挤倒,也不见得都是重大的技术问题,更多是大家忘我地开始投入工作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