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云南人,小名三保,本姓马,回族人,祖先为西域人。洪武十三年13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元朝残部统治的云南,一举攻克云南。那年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阉割成太监,随后五年更随明朝大军东征西讨,最终被分配到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身边,成为永乐帝的贴身太监。
在现代人的眼中,太监似乎都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扭捏作态如同女子的妖孽。可实际,在明初的很多太监中,皆是弓马娴熟的善战之辈,靖难之役中多有宦官跟随在永乐帝身边,或为将冲锋在前,或为贴身侍卫时刻守卫在永乐帝身边,无一不是敢死之士。当年的马三保正是其中之一。
永乐二年,永乐帝在南京御“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史记载:郑和“身高七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洪钟,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长于智略,知兵善战。”
永乐帝在认命郑和为正使出使西洋前,曾经询问过袁珙之子袁忠彻。袁珙老了,袁忠彻的相术已经继承了其父九成的本领,正是袁家的新一任继任者。袁忠彻是这样评价郑和的:“三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
出使西洋在朝廷绝大多数的朝臣眼里是个苦差事,茫茫大海,凶险无比。一心想老死家中,落叶归根的大臣们可不愿意接手这样的苦差事,对于永乐帝的任命也就无一反对,这样苦差事当然是交给能吃苦的,又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人去做。
可谁又知道,一直到六百多年后,海洋却是中国人无法忘记的痛!骄傲自大,闭关锁国,使得中国经历了最黑暗的百年,直到现世都无法改变海洋弱势的局面。无数人捧起史,看到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想象着传说中的郑和宝船,大明无敌舰队,是那么的辛酸。
王千军虽然有跟道衍提过海洋的重要,东海之滨倭国的威胁,但道衍并没有太放在心,因为在这个时代,无论是海洋,还是倭寇,都不是太重要的存在。只有王千军的心里一直记着,也是他想要改变历史的一大目标。
郑和,王千军认识,王丛云也认识。都是永乐帝当年的贴身侍卫,郑和与王丛云之间的关系很不错,都是当年燕王身边的贴身侍卫,都是保护着燕王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都是一起在尸体喝酒吃肉的生死兄弟。所以郑和也认识王千军,也知道王丛云把这个儿子宝贝得不行。当初王丛云因为刘雪沁犯事的时候,就是马三保拦着永乐帝,为王丛云求情,也是他想办法让人去通知燕梓的。
另外一方面,郑和是道衍的菩萨戒弟子,法号福吉祥。而王千军却是道衍的俗家关门弟子,这关系有点乱,宗教也有点乱。可乱就乱,这就是现实,对郑和的远航也有帮助,因为郑和远航所经过的国家不是信奉佛教就是信奉回教,都容易打交道。而郑和对王千军这个好之子,佛家师父的关门弟子也是很喜爱。在出发前往福建闽江口五虎门开洋远航之前,郑和专门前来拜访了道衍,此时道衍已经搬进了南京城外的寺庙内,享受着他的僧人生活。
对于郑和这个佛家弟子,道衍并不需要说太多,海洋之事道衍并不是太清楚,远不如王千军知道得多,而郑和也是跟随永乐帝南征北讨锻炼出来的干将,道衍只需要简单嘱咐几句就够了。早在永乐二年,郑和就已经成功出使倭国,靠郑和的努力,倭国主动出兵协助大明清剿大明沿海的倭寇,并与大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签订贸易条约。在道衍眼中,西洋之国,皆是小国,他只要求郑和能够像汉博望侯张骞那样,尊重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还有他们的信仰。
最后道衍让郑和跟王千军在另外一个禅房谈几句,他不用在场,了空则帮王千军在附近守着。对于自己这个小师弟的某些言论,了空听了也是心惊肉跳,如果让外面的卫道士听到了,王千军只有一个下场,被拉出去烧死。有的时候,了空也有拿起大拳头揍王千军的冲动,因为王千军连佛家学说都不放在心,有些言论连佛主听了都会生气。可是,最终的争辩后,了空不得不承认,他辩不过王千军,因为王千军说的的确是人性,也是治国之术的霸道、王道!
李虎涵好了两杯茶,放在了王千军与郑和面前,然后转身就要离去。可王千军却拉住了李虎涵的手,让她在旁边站着。李虎涵很聪明,一个十分聪明早熟的女孩子,也是日后要跟随王千军一辈子的女人。还好李虎涵不是一个穿越者,王千军觉得这个世界只有他一个穿越者就足够了。不过也正因为如此,王千军的很多内心想法无法直接跟李虎涵说清楚,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李虎涵时不时地跟在身边,逐渐习惯王千军的某些疯言疯语,成为王千军日后既贴身又贴心的助手。
“郑叔叔,你要统帅的船队大吗?有多少人?”反正王千军还小,嘴甜一点很正常。而且郑和与王丛云年岁都差不多,面对这位中国封建王朝唯一的大航海家,这点尊敬王千军觉得并不够!
“很大,共大小船只百余艘。千军你这么大肯定没见过那么大的船。船队由宝船、战船、坐船、粮船、水船五种船只组成。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船有四层,船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每艘船可容纳千人。除宝船外,还有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用于载货。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用于运粮。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用于居住。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用于作战。跟随我出使西洋的人员,包括军校、旗军、勇士、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算手、阴阳官、医士、铁锚、木埝、搭木等匠,水手、民稍,共两万七千八百余人。船备有充足的粮食、淡水、盐、酱、茶、油、烛、柴等等。千军啊,可惜你还小,等你长大了,我一定带你船看看,看看我大明无敌的船队,欣赏那一望无际的大海!”
说到自己所要率领的舰队,郑和无比兴奋,那是属于大明的船队,也是属于他的船队。郑和骄傲大明有这样的一支无敌的船队,这是大元帝国做不到的,也是中华史没有的。他为自己可以统帅这么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而自豪!
“大海啊!我很向往,不过对很多人来说,特别是朝廷里的官员,还有地方的那些读人来说,大海是一个可怕的地方,神秘的地方,有去无回的地方。对他们来说,组建这样的一支船队完全是在浪费人力、物力,浪费朝廷的财力。无论能从大海得到什么,都是凶险的,只有脚踏实地的耕田种地才是最安稳的。只是,这些人现在还不敢说出这样的话来,因为皇是一个有魄力的皇,他们现在只能在暗自高兴,皇没有派他们去,而是派了郑叔叔你这位内侍前往。呵呵。”
王千军说完,笑得有些诡异,也笑得有些阴险。但王千军说的都是实话,郑和心里十分清楚朝中文官们的想法,可惜这些文官既害怕当今的皇,又都忙着拥立太子来巩固前途,所以没空来阻止郑和。
“千军,你不愧是道衍大师的关门弟子,对朝局的见解很有一套。可是,你也不需要太在意那些人的想法,因为在我们这些靖难功臣的眼中,那些人都是失败者,一群只会向胜利者摇尾乞怜的失败者。千军,你知道吗?我很向往大海,更向往大海尽头的那些国家。我是回人,我的父亲从小就告诉我很多航海的故事,还有海那边国家的故事,我的父亲,我的祖父,他们都到过传说中的圣城,所以我有一个梦想,我想追寻着祖先的脚步,亲自前往圣城,跟我的祖先一样在圣城向神朝拜。大海对我来说,并不是凶险的,而是广阔无垠的新世界,大海是磅礴的,也是宽广的,我感谢圣给了我这个机会,去完成我的梦想。至于其他人怎么想,我不在乎,只要圣一句话,我就愿意扬帆起航,去海的尽头。我知道,在海的那一边,有很多的国家,很多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的国家,那是大宋的贸易船队没有到达的地方,也是蒙古铁骑没有征服过的地方,我希望自己能够到达圣城,也希望自己可以到达那些地方!”
宋朝,元朝,都有着强大的远洋贸易基础,张士诚、陈谅也依靠着大海的贸易获得巨额的军费,大明朝如今的海贸易也正在起步。可此时谁会想到,多少年后,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大明全面禁止海贸易,朝廷甚至将所有的宝船凿沉,以此来开源节流。而在三百年后,某个自称强大的皇朝,更会做出闭关锁国的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