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三章 郡县与分封

李荩忱似乎发现了她的尴尬,摆了摆手:“朕等回去洗洗手就好了。”

而沈婺华鼓起勇气,径直走过去,细细的帮着李荩忱把嘴角的油渍擦干净,又用手帕沾了沾温水让李荩忱擦手。

这一次李荩忱并没有拒绝,任由沈婺华服侍,微笑着说道:“朕看着陈叔陵这么大的书房,也在想这治理天下,到底应该是郡县制还是分封制?”

郡县制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萌芽,而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就是以郡县制治理天下,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个郡。秦朝灭亡之后,刘邦吸取其中的教训,认为秦朝在地方上的统治存在很大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过于信任地方的官吏,最终秦朝灭亡也是因为各地形如散沙、没有办法汇聚成一股力量抵抗导致的。

因此刘邦将自己的亲属分封在天下各处,形成了封国和郡县并存的格局,而事实证明,这些本来被刘邦寄希望于能够巩固汉室统治的刘氏宗亲们,不但成为祸害地方、扰乱超纲的主力之一,而且曾经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要摧毁中央朝廷的统治并且取而代之,著名的七王之乱就是其中的典型。受到七王之乱的影响,大汉的国力长时间得不到恢复,进而自然也造成了边患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更可怕的是,数百年之后的西晋,七王之乱的翻版——八王之乱,竟然再一次在华夏大地上演,其结果自然就是持续了三百年的乱世以及五胡乱华的悲剧。

李荩忱甚至觉得,历史上看上去最风轻云淡,但是却也是最悲惨的一句话,就是“这促进了民族融合”。

而八王之乱能够让西晋变成华夏最没有存在感的大一统王朝,就是因为分封制给予了这些司马家族的皇室成员们太多的权力。

正是因为吸取了八王之乱的教训,所以之后的隋唐再到宋朝,都没有大规模分封的例子出现,甚至唐宋两朝之中,亲王的权力被大幅度的束缚,乃至于出现了“十六王府”,把这些亲王处于半囚禁的状态之中。

现在大汉完全在施行郡县制的翻版——州郡县三级制度,这和后世的行政管理制度别无二致。但是现在李荩忱也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大汉版图的继续扩张,有没有必要分封,以确保大汉国祚的稳固和延续。

可是李荩忱也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身边根本就没有什么兄弟叔父,要真的算血缘关系的话,应该也就只有弘农杨氏可能和李荩忱有一定的联系,而且李荩忱有可能的生父杨愔和现在弘农杨氏的杨素一脉实际上关系并不算密切,如果以此为借口直接分封弘农杨氏的话,未免有些牵强。

更何况李荩忱也知道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在历史上是什么货色,可以说这个家伙为隋朝的分崩离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李荩忱对杨素和杨氏也不能完全放下心来,毕竟有这么一个坑爹的儿子在。

因此就算是他要分封,肯定也是对萧世廉、裴子烈等忠诚度比较高的异姓进行分封。

然而历史又证明,即使是同姓尚且可能、甚至很大程度上会出现造反的情况,更何况是异姓。而且就算是异姓不造反,朝廷就真的对他们放心么,对他们放心难道就也对他们的子嗣放心么?

毕竟一旦分封,那这异姓王也就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再加上天高皇帝远,朝廷未尝能够节制他们。这陈叔陵都能够在南陈朝廷的眼皮子底下做出这样不轨的事情,那在其余地方远离朝廷的监视,谁知道又会出现什么?

因此长期以来李荩忱也在担忧这个问题。

“陛下或许多虑了,”沈婺华斟酌说道,“秦之灭亡,不在于郡县制度管理之不得当,而在于六国人心不在秦,秦之法过于苛刻,长此以往民心处于压抑之中,但有爆发之处,自然人心浮动,因此陈胜吴广得以揭竿而起,百姓赢粮影从。然究其原因,奴婢以为在于秦朝之律法没有变通之处,在于秦朝未能定六国之民心,而不在于郡县。相比之下,西汉七王之乱,前晋八王之乱,乃是皇室之人‘贪心不足蛇吞象’,反而引起国家之动荡。”

李荩忱微微颔首,秦朝之灭亡,在于百姓骨子里不想服从秦朝的严苛律法,同样的道理,唐朝的灭亡也在于黄巢等人不满于朝廷的苛捐杂税以及让人看不到进身之路的政策,实际上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反倒是七王之乱险些让汉朝自己灭亡,八王之乱更不用说,整个就是时代的悲剧。

虽说最终得力的并不是草莽布衣,但是草莽布衣的确是最先搅动天下风云的人。

至少从历史的脉络来看,接下来的隋唐都没有再行分封制度,那么李荩忱以分封制度稳定地方自然是违反历史的规律的。

如果这个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百姓身上,那的确李荩忱在这里纠结郡县还是分封的区别也就变得没有意义。

“只要陛下可以安定民心、施展仁政、惩戒宵小,那么百姓肯定就会倾向于安居乐业,而这样朝廷派遣官员管理地方,就算这些官员心怀不轨,那也很难得到手下其余官吏和百姓的支持,”沈婺华沉声说道,“一地之管辖,不可能只是一个人就可以操控,只要地方上的吏员和百姓表示反对,那他也很难成气候。朝廷若是能够再建立起来完善的监察检举制度,那么这些官员对朝廷心存敬畏,自然也就不会再有别样心思。”

顿了一下,沈婺华紧接着说道:“相反,一旦陛下分封他人于四方,那么就必然予之便宜行事之权力,如此一来,地方官吏和百姓知仁政出于他人,而非陛下,心有感怀也会感怀他人之恩情,而不会心念陛下之雨露,一旦他人有非分之想,百姓官吏未尝不会随从。”

历史上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能够以一座燕京孤城对抗朝廷数次进攻,甚至最后还可以一路直取金陵,把建文帝取而代之,成就了明成祖的一代霸业。

第一九七九章 夹攻齐子岭第八十一章 承远斋第二一四四章 新修订的律法第二二七七章 落叶满长安第六百一十三章 另有目的第四十九章 乱战第一千九十五章 抢人头第一二六零章 后院火起第三百八十一章 妻管严第二三二四章 前路苦寒第二二六五章 落幕第七百四十九章 天下更大第九十一章 陈叔陵第一三九五章 不服输第二百四十一章 须臾需争第二二六零章 风又起第七百二十章 幸臣第九百五十六章 最大的讽刺第一七五八章 大汉需要更加稳定第三百七十九章 竟全功第一九二零章 江东子弟需要的是共赢第三百八十四章 人、钱、粮第一八七一章 各司其职,谋定河东第六百六十四章 誓师第一百四十六章 留意第一一九五章 是神举不是神仙第八百七十九章 初到陈仓第九百五十六章 最大的讽刺第九百零二章 危险的夜第一九零零章 玉壁城第二百二十九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一七三六章 杀人先诛心第一三三五章 反攻的勇气第一千四十三章 入城第八百六十二章 安静的清晨第一一一三章 战线第二二六四章 插翅难逃第八百零六章 错在哪里第七百八十六章 用武之地第二百五十七章 阻惊涛第一二六五章 釜中游鱼第一三七四章 蓝田受降第一九二四章 尔是何等官职第一七二五章 杀马的你们拿来杀人?第一八六三章 破局之处仍在河东第七百六十一章 善于将将第一三九二章 今年之内第一六五二章 城头战场第一六三七章 祥瑞生大河第三百七十一章 剑指何处第一一四六章 血肉磨坊第一千九十八章 横刀第一八七四章 那就他吧第九百八十三章 这个气不好受第一千九十二章 灵武敌踪第四百二十五章 背后的利益纠葛第九百七十六章 血与火第一三零六章 留给汉军的时间不多了第三百二十一章 搏命第一六九六章 转进,时间不等人第一千五十五章 改土归流第一二二六章 外儒内法第一五八七章 佛系的二老第八百一十七章 会不会是罪人第一一一三章 战线第五百四十九章 无处可逃第九百五十三章 除夕第一一六三章 汉土第二二四九章 夜色下的混战第四百八十章 援军第九百七十六章 血与火第八十五章 宿醉第一六四五章 合围,司马消难何处去第四百四十四章 臭味相投的疯子第二一六五章 巡视陪都,名正言顺第一八六零章 卖队友?第七百零二章 孔范第一七六九章 将将之才第二二三七章 工部右侍郎第一八六四章 强权大汉与分权北周第二百六十章 战旗第八百七十八章 长安大第一千三十九章 混账第一五一二章 登陆地点第八百九十八章 六盘山下第一千二十八章 轮战第四百四十三章 攻与守第二二七五章 外战则内安第一九八八章 这不是田忌赛马第一五二八章 战卢容,大象来袭第一四二三章 读书人的事第四百一十四章 气运第一四六三章 班师回朝第一四六零章 背水一战第二二七四章 吾道不孤第三百八十七章 以退为进第两千零二章 刺史的欣赏第一三六五章 喋血宫门第一三五三章 关中的土地第一一五八章 是谈判不是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