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五一章 不是巧合

从元乐尚这个角度,可以清楚的看到,李荩忱放在膝盖上的手,曾经一次又一次的握紧,放松,再握紧······

对于元氏,李荩忱很明显并没有打算就这么放过。

只不过现在李荩忱需要元氏的帮助,所以他不介意给元氏一些小恩小惠。跟在李荩忱身边有一天了,元乐尚也算是对大汉的官职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个通事馆,可不是什么清闲的位置,甚至还经常要到敌人的腹心之处去,作为使者和敌人打交道。这可不一定是李荩忱信任元晟,而是对元晟忠诚度的又一层考验。

元家,恐怕还没有那么容易就得到李荩忱的信任啊。

元乐尚看着面带笑容告退的父亲,也只能轻轻叹息一声。

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够让陛下至少对元家有所好感吧。

“你爹爹很紧张啊。”李荩忱微笑道。

“啊?”元乐尚打了一个激灵。

“你比他还紧张。”李荩忱皱了皱眉,“朕身边的人,一惊一乍的,这可不好。”

元乐尚急忙行礼:“奴有错,还请陛下恕罪。”

李荩忱摆了摆手:“好了好了,又不是什么大事,不用上纲上线的。对了,你觉得你的几个兄弟,会不会归顺大汉?”

元乐尚没有想到李荩忱竟然会直接把这个问题丢过来,沉默了良久,方才谨慎的说道:“回陛下,以妾身对几位兄长的了解,几位兄长一向都是执拗的性格,恐怕······”

“利益和义气,孰轻孰重啊,”李荩忱笑了一声,“走,陪朕出去走走。”

“啊,好,”元乐尚急忙起身,她实际上还在回味着刚才李荩忱想要表达什么,“陛下想去哪里?”

“去户部看看吧,朕倒是比较想告诉他们北方战斗快要结束的好消息。”李荩忱径直起身。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比较想知道大汉在关中到底还有多少可用的钱粮。

作为一个皇帝,李荩忱是相信自己的官员的,并且他也知道自己要给予官员们足够的信任,尤其是这些刚刚提拔起来的年轻官员,他们应付公事、无所事事的可能几乎没有,但是李荩忱也不介意多走走、多看看。

趁着自己年轻,最好还是要亲眼看到自己的手中到底有多少力量。

————————-

要是自己还能再年轻十年二十年该有多好。

十年前的自己,追随兄长转战南北,何等的意气风发。

宇文宪凭栏看着邺城繁华的景象,却有一种早生华发的感慨。

作为一个枭雄、一个河北和山东等地实际的统治者,他实际上应该为自己这等年纪就取得这样的成就而感到自豪的,毕竟刚刚不惑的年纪就能掌控这么大的地域,在历史上也是寥寥无几了。

但是和李荩忱一比,自然就相形见绌了。

杨坚也好,自己也罢,终究都老了,都是上一辈人了。

终究还是把握不到这个时代跳动的脉搏了。

“殿下,陈王的来信,八百里加急。”随从着急的过来。

宇文宪皱了皱眉,宇文纯平日里对自己马首是瞻,把晋阳一带也打理的井井有条,所以一向都是他给宇文纯发命令,宇文纯倒是很少有这种八百里加急的急事。

“晋阳城南一处粮仓着火?”宇文宪只是看了一眼,神情就变了变,多少有些诧异。

粮仓着火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关键是在这等紧要的关头。

只要是齐王高层的人,多少都知道宇文宪有出兵支援杨坚的打算,而兵马出处自然就是晋阳。现在晋阳的粮仓却好巧不巧的着火,宇文宪可不认为这是一件寻常的事情。

至少这不是巧合。

很显然宇文纯应该也有类似的担忧,所以他不惜动用八百里加急,就是要告诉宇文宪,这晋阳城里城外,怕是又要捣乱的人,大军一动,说不定就会再卷起什么骚乱来。

现在宇文宪能够坐稳北方,就是依靠的邺城、晋阳和洛阳这三个地方,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若是任何一边出了问题,都会打击到宇文宪的统治。

因此宇文纯的意思也非常简单,就是想问问自己到底应该是先留在晋阳主持大局,还是直接前去增援杨坚。

“启禀殿下,裴矩和崔世济求见。”侍从快步走过来。

“来的还真是时候。”宇文宪不由得冷哼一声,又看了一眼手中宇文纯的奏章,唯有叹息。

裴矩是闻喜裴氏的代表,而崔世济是清河崔氏的代表,山东世家之中,闻喜裴氏和清河崔氏无疑是两个领头羊,而这些世家现在正在盘算着什么,宇文宪多多少少也能揣摩到,毕竟也不是第一次有人告诉他这些世家平日里和汉人的使者许善心往来不少。

风雨飘摇下,人心思变,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考虑到这两个人背后所代表的巨大势力,宇文宪也不能明显的表达出来自己的不满,甚至还得笑脸相迎。毕竟现在自己在地方上的根基,还得仰仗这些大世家帮忙维持。

得到了宇文宪的应允,裴矩和崔世济来得很快。

他们两个都是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不过这个年纪就能够主持整个家族的事务,也并非什么等闲之辈了,要知道诸如裴氏和崔氏这种大家族,子弟众多,而且事务繁多,并且每一步走下去都有可能关乎到祖辈十几代人的心血,因此除非有过人的能力,也不可能完全代表整个家族。

当初杨素也正是因为展露出来了出众的才能,才会以二十多岁的年纪出面主持弘农杨氏的家族事务。

裴矩抬头看着宇文宪走过来,信心十足。他可不是什么官场初哥,早在加冠的时候就已经出仕,并且颇得北周上一代皇帝宇文邕的欣赏,只不过后来因为守孝还家,宇文宪前来河北之后,夺情启用,裴矩又一次步入官场。

闻喜裴氏在这个时代已经一步步走向顶峰,且不说南方的裴忌和裴猗甚至裴子烈都可以追溯为闻喜裴氏的一脉,单单是在北方,整个家族本身分为东厢房和西厢房,分别在曾经的北齐和北周之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现在东厢房和西厢房更是合二为一,力量空前,为山东世家之冠。

第一三二六章 白鹿原上第三百七十一章 剑指何处第四百九十八章 难测第二十八章 逃命第一千八十七章 谁要去?第二二八七章 雪域高原为汉土第四百四十七章 他非常人第十三章 优势第一二四一章 又不是养成游戏第二三二三章 吐蕃和大蕃第八百七十三章 两个老贼第一百二十一章 对诗第二二九四章 契丹的坚强后盾第四百零八章 清晨第六百六十二章 风卷衣袍第一六四零章 战争爆发第一六七三章 水火之间第两千零六章 进攻燕郡的序曲第一七三九章 朕又不是豺狼虎豹第一五九四章 秋来得快第二零六四章 北岸对峙,壕沟之间第一六五九章 名将之后第一千七十三章 本将军是妻管严第一四七八章 垂帘第一三零二章 你们要觉得丢人第一千零三章 国事家事第三百五十四章 得手第一一九五章 是神举不是神仙第一七二六章 赵王,不能见死不救第四百八十八章 战郫江第二一四八章 御史台的都不好惹第一千二十九章 堑壕战第八十章 款待第一二七六章 为大汉之崛起而读书第二十六章 穿云第八百三十二章 秋去第二零三一章 南方群臣的态度第五百三十七章 背水第二百三十五章 冲过去第六百八十二章 登城第一二七一章 某相信某的士兵第一七五二章 被李荩忱恶心到了第一百六十三章 画卷第一一三七章 这是各取所需第八百八十七章 暗藏的刀第一四七零章 南中的茶第一百六十二章 坐观第九百一十一章 入安定第二一九三章 金城薛举在此!第一九三九章 医疗发展的好处第二零二一章 囚徒心理第二二七五章 外战则内安第一九四一章 恭候裴公久矣第二百一十一章 雾气第一一五五章 鸣金第一三零九章 直迫上洛第一四八四章 驱狼吞虎第四百四十三章 攻与守第二一九八章 奋进的时代第五百五十一章 已经熟悉厮杀第二百三十五章 冲过去第八百五十六章 乱世中的百姓第八百三十七章 作壁上观的感觉第一百零一章 遵命第六十七章 强攻第二零九四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第一九二三章 提上日程第九百五十二章 家事即国事第二三一一章 “老农”李渊第一三六零章 比某还不要脸?第五百零六章 傻丫头第一一二九章 一夜披甲第一百八十九章 孤家寡人第一九零九章 我要当别人家的孩子第八百三十七章 作壁上观的感觉第四百六十五章 攻和守第二一三八章 潜移默化,由缓至极第六十七章 强攻第一五六八章 药房第七百九十四章 乱战第一九零八章 破冰奋战第一八五一章 马,马!第二二九零章 五,五个?第三百四十六章 落子何处第一四一四章 父女相见番外一·都中知我刘文静第二零七二章 劫后余生第一八五三章 回去罚他请自己吃酒第二零三五章 还挺匀称第三百二十八章 信与不信第一四零零章 震天雷第一二零三章 那是个倔老头第一三二八章 白鹿原上的风第一三七八章 奏章没有陛下跑得快第一六四七章 潼关下,火炮初战第一百七十七章 诏书第三百八十七章 以退为进第一一五二章 叶护大帐第一七八四章 鏖战前夜第一五九四章 秋来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