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七三章 天朝上国

可能范梵志也没有想到身为国王的自己竟然会有这么一天,他勉强挣扎着还想起来,不过汉军将士手里的力气一点儿都不小,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

“陛下,此为番邦伪王范梵志。”李询在旁边说道。

“范梵志,朕且问你,挑起边衅、残害我大汉同胞之事,可有冤枉你?”李荩忱抽出自己的佩剑,剑尖直指着范梵志的脑袋。

范梵志冷哼一声:“成王败寇,还有什么好说的。”

“杀了他,杀了他!”周围的大汉百姓们已经高呼出来。

李荩忱径直说道:“传朕旨意,以大汉之律法审判林邑战俘,有司即可开始审理!”

刑部尚书沈君高登时拱手:“臣遵旨!”

范梵志放弃了抵抗,这样的结局他早就已经料到,不过当到来的时候,哪怕是最强硬的人,心中也难免会感到一些胆怯,几名士卒拖着已经软瘫在那里的他重新走向囚车。

而李荩忱看着范梵志的背影,眯了眯眼。

李荩忱在之前并不是没有俘虏过皇帝,甚至陈叔宝和宇文赟这一对难兄难弟现在都在李荩忱的手中——据说两个人现在已经在作曲上找到了一些共鸣的地方,每天还经常会一起唱和。

但是李荩忱留着陈叔宝和宇文赟的性命,主要还是指望着依靠这两个人的身份巩固人心。

毕竟南方和北方对立这么长时间,南方的家族对于南方的皇帝以及北方的家族对于北方的皇帝也都形成了一定的忠诚度,如果李荩忱杀掉了这两个皇帝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会引起一些死忠家族的不满乃至于报复,所以倒不如就这么像是养猪一样养着。

反正他们两个也已经无欲无求——大汉羽林骑和白袍几乎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容不得他们有什么其余的小心思了。

但是范梵志不一样,他虽然也是一国国王,但是却不是华夏之主,而是番邦的国王,对于林邑,李荩忱要做的也不是收复而是占领,既然这样,那就没有什么人心上的事情好讲究了,大汉会用刀来获取人心的。

尤其是范梵志在边境上没有少惹事情,名声早就已经臭了,如果李荩忱不把他怎么样的话,反倒是有可能会引起大汉朝野的不满,所以还不如拉出来杀鸡儆猴,正好也可以用范梵志的脑袋来警告一下那些大汉边境上蠢蠢欲动的小力量,比如吐谷浑和南疆雨林之中的一些部落。

不管是从什么角度考虑,李荩忱都不打算留着范梵志的脑袋了。

“吾皇万岁,万万岁!”无数的百姓和将士们同时高呼。

黑暗受到了正义的审判,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他们激动的么?

“天朝上国啊。”站在李荩忱身后的顾野王,喃喃说道。

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天朝上国啊!

在大汉最强盛的时候,万国来朝,那是怎样激动人心的场面,曾几何时,万国的使者虽然还没有到来,但是想要挑战大汉权威的跳梁小丑,已经被斩于马下,万国来朝的日子还会远么?

“天朝上国······”文官们感慨万千。

看着高呼的百姓,看着一眼看不到尽头的囚车,他们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了这四个字到底有着怎样令人沉醉的魔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拼命向前。

李荩忱听着身后的喃喃细语,一时间默然。

天朝上国,历史上这四个字是华夏的荣耀,也是华夏最终在明清末年衰败的原因之一,天朝上国让一代代的华夏儿女浴血厮杀、开疆拓土,最终换来了周围列国的臣服,而同样也是天朝上国的身份,最终让华夏沉沦在梦幻一般的世界之中,迷失了自我和方向,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从此开始了百年的屈辱和艰难的复兴。

对于现在的大汉人来说,“天朝上国”是一个梦想,他们现在已经看到了梦想有实现的可能。而对于来自后世的李荩忱来说,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概念,国家和民族的兴亡荣辱,都浓缩在了这四个字当中,这是骄傲,也是讽刺。

但是这更让李荩忱坚定信心。

为“天朝上国”这四个字感到担忧并没有什么用,最重要的是自己怎么才能带着这个王朝和民族一步步向前走,最终一直站立在世界的顶峰,这不仅仅是从技术上,还要从思想上,对华夏民族的子孙后代们进行教诲。

在李荩忱看来,华夏之所以会在经历了“天朝上国”的巅峰之后有遭到挫折,主要还是因为华夏的统治者和百姓们在思想上不够开放,当自视甚高并且不愿意和外界进行交流的时候,外界的发展自然也就无从得知,偏偏就是那几百年,是世界翻天覆地的几百年。

而相比之下,盛唐时期虽然也是华夏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但是那个时期的人们主动积极的对外交流,吸纳来自天下各处的优秀文化,如果不是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大唐内忧外患、由盛而衰,恐怕这个巅峰还要持续很长时间。

包容、开放,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天朝上国”应该有的思想,而不是自视甚高。

当顾野王等人为华夏再一次展现出来“天朝上国”的风貌而激动的时候,李荩忱作为华夏现在不折不扣的领头羊,也必须要未雨绸缪,早做一些准备,大汉是要崛起,但是也要走一条稳定的、正确的道路,一个王朝崛起的太快、把自己的地位抬升的抬高,反而会反过来忽视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最终导致内患的爆发。

一个强大的力量,往往不是被外界的敌人击败的,两汉全盛的时候,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无人能敌,结果最后因为自己内部爆发的黄巾之乱而分崩离析;大唐全盛的时候,“天可汗”的称呼已经足以证明大唐对于整个北方和西域的统治力,可是最后还是败坏在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手中,安禄山不管怎么说也都是大唐自己的官员啊。

稳扎稳打,一步都不能有错啊。

不过至少现在,李荩忱可以尽情的和自己的子民们一起享受胜利的快乐。

第四百九十五章 小心为上第四百六十一章 几路敌人第一四三零章 证明自己的机会第一八五八章 未战先怯,不足为虑第一五三四章 忧患意识第一四三二章 汉骑出击第八百零二章 将计就计第五百七十一章 正在眼前第二二二二章 虚晃一枪第九百九十四章 死士第五十七章 恩人之后第一二六四章 权力的巅峰第一千五十九章 开皇?大业?第二零六零章 当随大树共迎风第二零七一章 御驾渡白沟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浴血黄沙第一七三八章 颍川世家第一千一十四章 矛盾的陈叔慎第七百七十五章 自知之明第一八五八章 未战先怯,不足为虑第二三一二章 水稻杂交的初步成功第二二九六章 来自历史的教训第二三三四章 万岁第一五七六章 从林邑向西第八百零九章 督战队第二一五四章 务实的思想第一七四五章 让军神当苦力第二二一五章 激战城东南第一九四二章 步云楼第七百八十三章 破局“麒麟才子”徐陵第二百零六章 默契(第一更)第一五一七章 象林第五百六十九章 刀尖上跳舞第六百三十章 异动第二三五三章 大汉第一“妻管严”第一八四三章 别无选择第九百一十二章 外交家第二零七六章 冀州民心,献于陛下第九百四十三章 醉太平第一四二八章 灵武议战第六百四十章 预料之中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招第三百五十七章 巴人八部第一三三一章 困兽犹斗第一一六七章 长处和短板第三百一十一章 黄雀在后第一七五一章 最后的强援第二二八八章 大汉第一份公开的舆图第一四三五章 烟火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蛇第七百章 还不冷血第一七二四章 逆流而上是男儿本色第八十章 款待第二十六章 穿云第一八八三章 我就知道姊夫你最好了第十九章 火光第八百三十章 稍显既逝的笑容第三十六章 萧世廉第一三五四章 萧世廉战杨坚第两零一零章 好像哪里不对第七百章 还不冷血第七百八十章 分割第一八三八章 劳逸结合第一一三零章 知足第二三二六章 插手西域第一一四六章 血肉磨坊第三百四十五章 千里共婵娟第一六九九章 骑兵的肉搏战第一二三一章 动脉第一百八十四章 大帐第一八五九章 旧时代的背叛者第一六七六章 扬武军,死战不退!第二三五六章 且将新火试新茶第一百三十七章 自保第六百三十六章 他的意见第一七九四章 交给你了第一七二五章 杀马的你们拿来杀人?第二二一八章 跑还是战第一五七八章 港口的选择第三百四十九章 推演第二一八零章 披挂上阵,恍惚少年第一九六八章 某尚未动,尔倒是先来第一一一零章 阵法变化第一七一一章 洞开的许昌城第一六九六章 转进,时间不等人第一二八八章 战瓮城第九百六十一章 春耕第二百二十五章 绕着弯子第三百五十四章 得手第八百七十三章 两个老贼第一九五二章 宇文宪的准备第六百九十七章 合作愉快第十一章 往事(下)第一三四二章 一大一小没正形第一六五八章 回家看看第四百四十二章 济济一堂第一六二七章 长安会馆第一千一十三章 江州之变第一八二九章 着急的崔世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