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九八章 少傅和陪读

和皇子同龄并且一起读书的少儿们,长大了自然就是皇子的得力助手。基本上历朝历代的太子组建自己的东宫官僚,都是以当初少傅和陪读作为基础的。

因此乐昌不可能不关心。

一旦人选选错了,将会诱导着小沧海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等到发现再想挽回的时候,一切可都晚了。

当李荩忱提起这件事的时候,她自然也跟着打起精神。

而尉迟炽繁、萧湘等人也都把目光投过来。晋陵公主作为大汉的“长”公主,当然也不能落于人后,肯定是要跟着小沧海一起去读书的,在让女子读书学习上,李荩忱已经比较宽宥,尉迟炽繁当然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另外萧湘等人诞下的儿女,虽然年岁还小,但是也就是比小沧海小了一岁左右罢了,等到明年这个时候,也得考虑类似的问题。

而且很有可能陛下会让他们这些皇子公主们一起读书接受启蒙教育,因此老师是谁是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少傅之职,便交给傅宜事(宜事,傅縡表字)吧,”李荩忱斟酌说道,“傅宜事生性平和,不喜争端,又学富五车,当是教导朕之儿女的不错人选。”

щщщ_ ttka n_ C〇

乐昌微微颔首,傅縡是前朝东宫旧臣,由于信奉佛教的缘故,为人不卑不亢,素来不会无事生非,而且他年幼时也是乡里舍间有名的小神童,学问上自然也不用说,否则当初也不会掌管东宫文书往来。

“另外朕会告知金陵书院萧山长,从金陵书院遴选两名贤良先生,辅助傅卿家一起授课。”李荩忱紧接着说道。

大汉现在以书院为基础行君子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谓君子教育,自然就是弘扬君子六艺,当初秦汉时期的儒家士族,可都是下马做学问,上马挥刀枪的,可不是后世那种文弱书生的形象。

随着南北朝乱世开始,不少古人的史书典籍被付之一炬,而士人的形象也开始有所变化,这些书生更喜欢坐而论道,谈论一些玄而又玄的事情,无聊的时候便饮酒作乐、作诗词歌赋聊以娱情,虽然说南北朝时期的诗词歌赋发展迅速,为后来唐宋时期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让魏晋成为风流的代名词。

而实际上文人士子的身体素质也在这种闲散的生活之中随之降低,最终士子就只会摇头晃脑的读书,自然无从说什么“上马击狂胡”。

因此金陵书院在设立之初就考虑到要从根本上,也就是从年青一代就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已经毕业的李渊他们,平日的学习之中就有击剑,乃至于一些身体强壮的学生还可以去学习搏斗,金陵书院专门为他们请来了军中老手来负责教导,让这些士子们在毕业之后不仅仅能够精通文章、能够治国理政,还有本事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挥动刀剑、为国征战。

李荩忱名义上说的是以恢复君子六艺为目标,主要还是打着孔老夫子的名头让那些有意见的儒生们无话可说,毕竟你们就算是再有意见,也不能说孔老夫子说的不对吧?

但是实际上和文艺复兴一样,这些都更像是披着复古的皮来行创新的事,毕竟书院之中教授六艺这种事,古往今来倒是不怎么多见啊。

李荩忱要让书院抽调先生来,自然是想要有人专门负责锻炼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身体素质上也不至于差强人意,若是真的能够有适合战场冲杀之猛将材质显露出来,那李荩忱当然也不吝惜于培养,他也想要像当初曹操那样捋着鬍鬚得意的说我有“黄须儿”。

虽然不知道李荩忱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但是也知道李荩忱肯定不会害了自己的孩子,而且师傅自然也是多多益善,所以乐昌她们对此倒是没有什么意见。

傅縡也不可能一直都有时间盯着这些小皇子和小公主,多几个人总归是好的。

“那陛下打算选择谁家孩子作为伴读?”尉迟炽繁先问出了乐昌同样关心的另一个问题。

少傅的事情倒也不算什么大事,毕竟朝堂内外有贤德的臣子众多,李荩忱肯定不会亏待了自己的儿子和闺女,所挑选的也必然是有口皆碑的大臣,可是伴读这可就不好说了。

伴读牵扯到的利益同样不少,毕竟有资格成为皇子,甚至还是未来太子伴读的,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几乎就等于确定是了下一代的栋樑之才,所以各个家族争破了脑袋也都想要让自家的子弟能够有机会成为皇子,尤其是太子的伴读。

李荩忱却摇了摇头:“朕并不打算让谁成为伴读,请傅宜事过来也只是作为启蒙先生而已,大汉的皇子不能长在深宫之中、养于妇人之手,等他们再长大一些能够断文识字了,就让他们去金陵书院求学,当和普通学子接受一样的教育。”

乐昌等人讶然看过来。

让自己的儿子出去求学,也亏李荩忱敢想。

不过很快乐昌就反应过来,微微颔首:“陛下所言极是!”

伴读的选择本来就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各家各户谁不想着自家的孩子能够入选?如果因为这件事引起朝堂之上大小臣子之间的矛盾,反倒是不好了。

而如果让皇子们前去书院可就不一样了,或许皇子们出去求学安全稍微不比宫中——金陵书院的北侧就是石头城,是有驻军保护的,不过终究比不过皇宫之中深墙大院又有敢称天下第一的侍卫亲军——但是一旦他们和周围的学生们打成一片,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金陵书院这一代学生,这些江南学子之中经过选拔培养的翘楚,都将成为伴读。

这可远比选拔出来几个伴读陪着皇子一起成长来得好。

虽然乐昌等人对李荩忱“深宫妇人”的说法嗤之以鼻,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李荩忱这样做的确是对这些儿女们有好处。

“那晋陵又该怎么办?”尉迟炽繁不放心的问了一句。

“金陵书院已经筹办女学,等开春就可以入学,女学所教授者,琴棋书画之外也有诗书古籍,到时候保不齐还会邀请你们过去讲一讲呢。”李荩忱不由得哈哈笑道。

第七百三十六章 每个男儿的梦想第一七七九章 大汉的家底第一六五一章 不对等战争第一三四八章 朕又不吃人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云涌第八百四十一章 潜入第二百一十七章 北去第四百章 任重而道远第二一二二章 请册太子,以安民心第一五零零章 如何破必死的局第一二零零章 华夏的文艺复兴第八百五十一章 战利品第五百六十六章 以静制动第八百五十九章 抬起头第一二七四章 登上历史舞台的李靖第一九九九章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第二百六十一章 但使龙城飞将在第一五一八章 群众的力量第五百一十五章 这才是弱点第九百九十一章 北门第二一八四章 合围和解围第一五八零章 南洋之虎第六百四十三章 三七开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荩忱的战争第一百六十六章 不想做尘埃第三百五十章 码头第一六八二章 突进,羽林骑!第一千一十八章 孤臣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子第一九五七章 登陆选择,远还是近第一四六四章 建康府外有田舍第一五五三章 陛下很疲惫第二百三十五章 冲过去第一五四四章 以其人之道第三百七十二章 忽东忽西第二零六二章 那就没得谈了第二一七二章 非一代之功第九百四十一章 加班不一定有成效第二零九一章 雁门关上,人心浮动第六百六十四章 誓师第一二六零章 后院火起第二一三五章 分割内府第三百四十六章 落子何处第一七四七章 铁骨铮铮宇文达第一六四二章 临阵,重甲士的威力第一五三六章 各司其职第五百八十一章 伤心地第一五一六章 为了大汉第一三八二章 得力助手第一八八五章 凿空河东第二零三三章 幽州捷报第一八九零章 河内部署第一一一九章 你们的名字第七百七十二章 苦力第一七四六章 那朕给你打下手如何?第二一五六章 三省的瓦解第六百五十七章 谨受教第一一八二章 恍若当年第三百五十七章 巴人八部第一九七六章 巡营第二一二五章 教子无方,臣妾有罪第八百三十三章 差不多了第九百三十四章 来自荆州的试探第二零四五章 丰碑第一六九八章 王轨很羡慕第一六六二章 昆阳和滍水第二一三二章 书院等级和女学第九十二章 向何方第七百二十三章 惊起第一五六三章 掌握在手里的第二百六十五章 会师第一六五四章 万里狼烟第一四七四章 颍川世家的害怕第五百五十六章 早知今日第五百五十章 杳无音讯第二百六十二章 恐慌,害怕?第一六六五章 战情如火第二一五四章 务实的思想第一九一五章 停战的默契第二二四零章 汽车?火车?第一五八二章 孙思邈的决定第二二零五章 吃东西是惩罚第一五三二章 何谓汉人,何谓大汉第二一四五章 杜齐想打自己一巴掌第一千九十二章 灵武敌踪第二百一十一章 雾气第六百五十七章 谨受教第三百五十八章 万川第五百三十二章 柔情似水第二百四十八章 兵锋第二三一八章 西南有国名吐蕃第一百五十六章 告知第一二二四章 制衡张丽华第一二三四章 暴殄天物第一千四十七章 南方局势第一千一十二章 沉重的车轮第八百四十九章 懦夫第一百八十八章 无人第一五七二章 背后的百姓第三百二十四章 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