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四零章 战争爆发

大家平日里甚至还会见了面相互“打招呼”,毕竟大家都得到过不能动手的指示,所以每日在边境线上难免遭遇到了之后会有冲突,久而久之,反倒是互相之间都有了“感情”,每天不去骂上两嗓子都觉得心里痒痒。

可是谁曾想到今天汉军竟然会暴起发难。

北周斥候的首级滚落在初春的草地上,鲜嫩的草芽挂满了鲜血。

更多的北周斥候从远处冲过来,不过接应的汉军骑兵也毫不示弱,双方直接在许昌城外一场酣战,最后如果不是因为北周援军络绎不绝的出现,汉军说不定还会再厮杀一场。

如果说从淮北到南阳前线,双方还是局限在斥候层次上的小打小闹,那么在距离建康府更远的华阴城外,斥候战很快就演变成了双方大规模的冲突。

因为早前被平白无故的当成了宇文宪试探大汉态度并且收拢人心的踏脚石,算是吃了个亏,所以汉军游骑早就已经将对方斥候列入必杀名单,得到命令之后,下手更是狠辣。

火枪的声音在整个原野上回荡,北周骑兵纷纷落马。

萧世廉更不会对尉迟迥仁慈,只要他能想到的手段,肯定是好好地招待尉迟迥一番,所以甚至就连汉军的斥候都配备了火枪,就是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铲除掉尉迟迥派出来刺探消息的这些爪牙。

斥候存在的重要性就在于能够为大军带来足够的情报,萧世廉就是要用雷霆手段,让尉迟迥根本就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汉军到底在干什么。

如此响亮的枪声,自然也足以引起北周军队的警觉,大批的北周骑兵呼啸而出,在他们的概念中,只有汉军的主力才会配备火枪,那么既然火枪响起,就说明汉军主力已经出动,大家当然不敢怠慢。

虽然之前已经得知大汉内部同样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所以短时间内汉军应该不会针对宇文宪称帝的事情做出过激的反应,但是这毕竟只是北周军方和朝堂上根据自己对大汉那边流露出来的一些端倪做出的些许猜测罢了,不见得就是正确的。

所以军队这边也不敢掉以轻心,生怕汉军哪一天就真的兵临城下。

不过当北周骑兵赶到的时候,地上已经只有自家斥候七横八竖的尸体,甚至就连战马都已经被缴获走了。

带队的两个仗主有些诧异的交换了一个眼神,正想要派人回去禀报司马消难的时候,大地突然间开始颤抖。

两个人的身体都僵持了一下,作为骑兵,他们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大量的骑兵正在向这边涌来。

很明显这不是自家的队伍,只有可能是敌人的。

大队的骑兵······

这是大家在潼关这么长时间从来都没有遇到的情况,因为南蛮那边的骑兵数量不多,每一个骑兵都被他们当成宝贝,这种骑兵大规模出动自然少之又少。

而现在还真的,地平线上,黑压压的骑兵跃了出来,赤色的旗帜迎风舞动,分外的鲜艳。

“敌袭!”北周仗主反应过来,声嘶力竭。

下一刻,箭雨已经将他们这一支小小的队伍淹没。

汉军骑兵呼啸着从这支几乎没有什么幸存者的北周骑兵队伍旁边冲过去,自然有人出来收拢原野上的战马,而更多的骑兵则根本不停留,径直向前冲。

潼关的关城已经出现在眼前,而连绵的北周军寨之中,鼓声和号角声同样是此起彼伏。

大队的步卒从营寨之中开出,显然在尉迟迥的治下,任何一支军队都不敢真的因为敌人的反应平静而放松警惕。任何一名前线的战士,在嗅到风中的血腥味道之后都能第一时间披甲上阵。

司马消难的将旗已经升起来,北周军队逐渐列阵,一字排开,护住潼关前的自家营寨。

汉军骑兵来得太快,也不容许司马消难排出来更加复杂的阵型,当然了,因为骑兵随时都有可能根据战场上变化的形势而改变自己的突击方向,因此反倒是这种每个地方都平均安排兵力的长蛇阵,最能够起到阻挡骑兵和使其难以找到破绽的作用——反正也来不及了嘛。

侯秘勒住战马,静静打量着前方已经完全沸腾了的北周军营,嘴角边露出一抹冷笑。

他身后的五千骑兵,正是大汉这几年来的积蓄,凭借着祁连山下优良的马场,大汉快速的培养出来了大量的骑兵,这些骑兵或许在质量上还很难和名震天下的鲜卑骑兵相比,但是至少在数量上已经在尽量接近了,总比当初汉军把两三千骑兵都当宝贝来得好。

现在的汉军骑兵,只是在华阴前线,就有侯秘麾下的五千,再加上于玺麾下的五千,足足上万,更不要说西北那边尚且还有近万新组建的骑兵,再加上其余战线上多多少少也各自有两千到五千的骑兵,以及侍卫亲军长期以来保持的五千骑兵上下,林林总总加起来,只是数量上已经不弱于鲜卑骑兵了。

而汉军才不会傻乎乎的和鲜卑人比拼骑兵,汉军的优势在器械上,骑兵只是尽量的缩短和敌人的差距就可以了,以弱胜强的事,现在的大汉不需要去做!

因此侯秘这一次率军直接扑过来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和司马消难硬碰硬——司马消难手里的骑兵基本上都在几年前那一场突袭中被尉迟迥给葬送掉了——但是后来陆陆续续补充,至少应该还有两三千的规模,再加上大量步卒的配合以及依托潼关要塞,司马消难根本不用担心打不过侯秘。

侯秘手中的马鞭一扬:“我们上!”

他来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把敌人的骑兵先牵引出来,先尽量着手将敌人的这唯一一支机动兵力消灭掉。

果不其然,北周骑兵从侧翼喷涌而出,不过人数甚至还比不上汉军。可这些鲜卑骑兵毕竟是鲜卑骑兵,作为这么多年来纵横天下的铁骑,他们有着自己的骄傲和自信,就算只有三千人,击溃五千名新组建的敌人骑兵,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甚至对于草原上的狼来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上钩了就好!”侯秘笑了一声,调转马头。

第一百零三章 考核第一四五五章 总有人要证明第一九四零章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第一三四九章 日南和灌汤包第七百六十六章 誓死进攻第一九七一章 打眼睛第一百二十一章 对诗第一九零三章 汾水边的清晨第一二四七章 父业子承第一九五二章 宇文宪的准备第二二零六章 有人知道答案第四百六十五章 攻和守第五百四十七章 蝉要叫得响第九百六十九章 朕的命令第一百八十七章 索要第二百八十四章 江上第一九五八章 国家未来,在陆也在海第一四八八章 起名第一五八八章 目光当向北第二零二六章 韩果常善,难兄难弟第七百七十九章 难缠的在后面第二百三十二章 萧湘第一千八十四章 打突厥?第三百六十八章 涪陵已定第七百一十三章 不惜抗旨第三百八十二章 一山放过一山拦第八十一章 承远斋第五百零八章 孤城绝地第二百五十二章 围点打援第一千七十五章 是分赃不是收编第二百四十五章 不见第一五二四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一五二五章 磨合和融合第二零九一章 雁门关上,人心浮动第四百七十九章 霜满天第七百七十章 霹雳车第四百八十八章 战郫江第一二四一章 又不是养成游戏第一四零九章 年轻人在成熟第九十章 袁英第二百八十七章 步履维艰第九百四十章 小年第一三五六章 北周骑兵的突进第二十八章 逃命第二百六十四章 撤兵第三百一十七章 有情无情第二百一十二章 缸中酒第六百四十九章 练兵第一八二零章 无事献殷勤第一七五九章 家国第一千九十二章 灵武敌踪第八百三十章 稍显既逝的笑容第四百四十六章 主将之选第二二一六章 角门第一一四二章 风雪刀光第七百三十一章 告辞第一三零二章 你们要觉得丢人第一四二三章 读书人的事第六百四十七章 臣以为第一三九三章 杨丽华的梦第一三一七章 有榜样的宇文亮父子第六百零五章 许善心的烦心事第一五一七章 象林第一二八一章 稳坐钓鱼台第二三四八章 老乡?第五百八十二章 谈判第一一八一章 北人侍卫第二一一零章 家事不是国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散沙第五百七十六章 透重阵第两千章 西北风第七百三十八章 恰恰相反第一六八一章 禁卫军初战第一三四七章 陛下偷个懒第二一六八章 安定西北第二一六九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一二三三章 郡县与分封第二一九六章 洮水羌人第九百五十九章 新的行政区划第一二九八章 武关道上的流言第一四八四章 驱狼吞虎第一百章 继承第二二四一章 其实已到尾声第九百四十八章 真实的训练第一八零七章 芳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逼问第一千一十九章 颠倒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灵武是底线第二百五十四章 老子连狗都不如?第七百六十一章 善于将将第一八五六章 这不是应该的么?第一三零八章 军心溃第一五三五章 横山要道第二二六六章 平定河西第一四零九章 年轻人在成熟第五百六十六章 以静制动第一五七四章 给李询的新任务第六百三十八章 宣旨第一五二二章 战争,真的才开始第八百三十五章 纳入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