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五八章 大汉需要更加稳定

把人调来调去,并不是李荩忱真的愿意,长期以来大汉都面对着人才不足但是地盘太大的情况。

乱世开始之后,人才几乎被世家垄断。一个朝廷想要维持稳定的运转,就必须要从世家那里获得人才,这几乎已经变成世家要挟朝堂的必杀技,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都是如此,只是依靠一群草莽,就算是皇帝是秦皇汉武再世,恐怕也无计可施。

这也是为什么李荩忱一开始还是要和东南将门联合起来,实际上也等于在变相的和这个世家体系妥协,不过在吞并了巴蜀世家并且得到部分关陇世家支持之后,李荩忱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人才基数,总算是可以和世家摊牌,然而这就意味着在科举制选拔出来第一批人才之前,李荩忱手中的人才是捉襟见肘的,不少江南世家甚至都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让李荩忱分外头疼。

凭借着捉襟见肘的这点人才,李荩忱还是很努力地建设起来了大汉的行政体系,但是这就意味着大汉的这些人才往往是以救火员的身份存在,他们履行的不是一个职责,而是很多职责,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需要填到哪里去,并且一些年轻一辈也被李荩忱强行提拔上来,比如几乎天天顶着黑眼圈的陈叔慎。

这种做法或许能够解燃眉之急,但是终究不是长久之策,如此一来大汉各层官员只会因为眼前繁重并且多种多样的任务而疲于奔命,最终很有可能什么事情都是应付一下,只是堪堪满足朝廷的要求,想要做好,那就真的是强人所难了。

而且主官换来换去,显然也不利于朝廷政策施行的稳定,甚至有可能直接动摇到大汉的稳定。

李荩忱在强调每个人的职责,自然就是想要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职务应该是固定并且循序渐进的,不能跳来跳去。

大汉现在需要的已经不再是忙前忙后的救火员了,而是能够在一行一业上做出来点成就的人。

大汉现在需要的也不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治国方针了,而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政策。

否则大汉永远都不可能向前走。

只是不知道应对这样的问题,李荩忱到底打算如何解决?

现在人才实际上已经不算是问题了,只要李荩忱有足够的耐心可以等,那么自然就能够等到,科举制和书院就是大汉的双重保障。

但是如何才能把这样的思想贯彻下去?

毕竟大汉······太大了,这其中牵扯到的人和牵扯到的利益也太多了。

李靖看着李荩忱的身影,那应该是自己这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达到的高度,但是在这身影的一侧,倒是可以有自己的位置。

陛下,从不让自己失望,

而自己也不能让陛下失望。

————————

李靖的猜测没有错,李荩忱提出了“克忠职守”的概念,就是要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上履行的义务和职责不同,但是都应该“克忠职守”,在各自的行业上努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培养某主义萌芽的大汉,有很多可以创新和改变的地方,李荩忱相信只要人们愿意去做肯定就能够有所成就。

至于方法,李靖没有想到,但是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报纸。

随着大汉印刷业的高速发展——随着大汉教育、商贸等等行业的进步,本身就和这些行业息息相关的印刷业不可能不发展——报纸已经逐渐成为大汉大小城镇甚至一直到村镇之中人们颇为看重的东西。

毕竟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一种东西能够一下子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认识到原来世界还这么广阔,不只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让他们认识到,原来大汉正在进行着那么多令人提气的事情,不只是自己挥汗如雨。

百姓们逐渐形成对报纸的依赖,听认字的读报已经成为很多人每天必须会做的事情。

这就意味着报纸上所说的,百姓会信,并且会很认真的思考。

对于李荩忱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当各个报纸的头版头条开始刊登李荩忱署名的文章时候,会引起怎样的轰动不言而喻。

论宣传手段,名臣将相都不是这个来自于后世的小白领的对手。

李靖久在军中,军中不认字的大老粗实在是多了点,一般思想教育的事情都是主簿在管理,因此李靖忽略掉了报纸的存在也是情理之中的,对于他来说那还真不是一个熟悉的东西。

当然了李荩忱也不会把希望全部都寄托在这很难长期固定的报纸宣传上,各地的报纸终归还是要做生意赚钱的,不可能一直都把陛下的文章和口号放在报纸的头版头条,李荩忱需要的就是这些报纸能够每隔一段时间提出来一次,让百姓不至于转眼就忘掉便可以了。

至于更加细致的宣传,李荩忱当然还没有忘记一些传统的方式,从城门口张贴告示到散发传单,大汉的宣传手段从来不会那么单一。

不管最终通过什么办法,李荩忱一定要让大汉的百姓们培养起来做好本职工作的概念,一来这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二来自然也是加强百姓们对于大汉的归属感。

古往今来,封建王朝有全盛的时候,但是往往坚持不了几代人,就会从全盛转为落寞,这是为什么?不仅仅是因为外界有强敌环伺,当年的匈奴强不强?最后不还是被汉武帝打的远走西方;当年的突厥强不强,最后不还是被唐太宗打的叫“天可汗饶命”——当然现在李二的活计李荩忱和杨坚等人替他完成了······

主要还是因为无论是哪个朝代,都很难让百姓产生一种同生共死的感觉,当这个王朝达到全盛的时候,比如盛唐时期,百姓以成为唐人为荣,但是当安史之乱后大唐落寞,百姓却并没有为大唐而浴血奋战甚至身死国难的觉悟。

关键还是因为对于大唐的归属感,只存在于社会的上层,甚至只存在于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对于百姓来说,只要能够让自己吃饱穿暖,谁来做这个皇位甚至皇帝是谁,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历史上,一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国家和民族的概念才逐渐被世人所了解。

第八百七十四章 杨素的使者第一一二八章 各有妙招第二零八七章 邺城在望第九十四章 过吴府第三百八十九章 卖儿鬻女第一九五零章 不要让他们失望第一七八五章 炎黄的血第一三二七章 曾经的梦魇第六百零三章 各项事务第四百零五章 出嫁第一三九零章 惺惺相惜第二三一零章 陛下未战先怂第五百三十一章 凭险而守第四百零二章 重逢第一八六二章 如果只是醉酒的话第一千七十七章 交流第八百二十九章 持平第二零二一章 囚徒心理第一百七十三章 风雨如晦第一六五七章 披甲第二百六十五章 会师第八百二十四章 黑暗和恐惧第一二五九章 矛与盾第二二二三章 欢迎来到武威第七百八十二章 军功的算法第三百九十五章 答案第八百六十九章 萧家的使者第八百一十八章 可以谈谈第一一七一章 火药第一六七八章 血色晨曦第一四三一章 黄沙湾阻击战第一四八六章 校阅三军第五百一十二章 更为艰难第八百三十八章 负隅顽抗第二一七零章 廉颇未老,尚能饭否?第二零八二章 佯攻晋阳,实攻雁门第九百八十六章 地位尴尬第九百六十五章 该来的总会来第一八四八章 平静之下第一六五二章 城头战场第二百六十章 战旗第四百五十二章 这阴沉沉的天第一六五五章 大汉沸腾第三百零一章 无须担心第三百五十二章 敌袭第五百零九章 死守第一七八一章 朕都不着急你急啥第一一五七章 西北大捷第二二六零章 风又起第三百三十五章 下马威第三十九章 逃避第四百一十章 攻心第一七六四章 王谦的准备第一一五三章 骑兵冲击第二三六六章 自古以来第五百六十八章 冲中军第六百二十五章 制衡的难处第一五七一章 十里郊迎第二十九章 虚实第一千九十一章 不是一个人第一四一零章 陛下的愿意和不愿意第一八零八章 团聚第一六七零章 输血第一一七二章 毁灭的力量第四百二十四章 看得起我第二三四零章 陛下的心结第四百九十三章 心有惴惴第六百五十章 统帅第一三五九章 变得真快第一四七零章 南中的茶第二百五十四章 老子连狗都不如?第一一八六章 萧氏的担忧第一千三十四章 新白袍第四百八十五章 所见略同第四百零八章 清晨第一一九二章 化冰第一六一三章 一粒米,一个国第七百七十一章 威风第一七二六章 赵王,不能见死不救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靠禀报打仗?第四百一十九章 张开的手第二百五十二章 围点打援第一八七三章 给辛永达唱一出好戏第一百四十八章 伏脉第一七八三章 内城第二二三三章 一箭三雕第七百七十七章 鹅卵石和统筹第七百四十七章 看到那一天第二二七一章 丝绸之路第一千一十六章 年轻第一千零七章 你们第三百七十四章 猎物第一六九六章 转进,时间不等人第八百一十九章 与此处何干?第二百五十九章 好男儿至此(下)第九百四十二章 农耕事宜第一七九零章 父命难违第一九七零章 甲骑登场第一三五四章 萧世廉战杨坚第十一章 往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