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二章 可用

徐素她们进行了简单的分工便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李荩忱旋即召见杨素和萧世廉。

这件事李荩忱需要有人商量,下面的六部官员们虽然多,但是这件事最好还是先不要传播的太广泛,而杨素和萧世廉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他们两个一个代表南方一个代表北方,正好可以传达出来南北方对这件事不同的看法。

当然了也因为裴子烈不在,他们两个也是李荩忱最信任的人。

另外江南世家想要再起,谁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不外乎北方派系以及东南将门,之前就是这两个派系加起来一起把江南世家打入深渊的,如果他们想要再起的话,这两个守门神肯定得先同意。

而今萧摩诃因为避嫌已经退居二线,顶着太尉的头衔,干的却是每天教书育人的事情,杨素已经是太尉府的领导者,而萧世廉又是军方的领导者,两个人说话自然也非常有分量。

“陛下,臣以为并不是不能给他们这个机会。”杨素斟酌说道。

陛下既然已经把这件事说出来,那就说明陛下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肯定是偏向于同意的,否则陛下根本没有必要把这件事说出来,这样只会徒增大家对陛下态度的猜测,惹来不少麻烦。

所以杨素也在试探李荩忱的态度,他尝试着继续向下说:“现在的江南世家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目空无人的东南士族了,会稽之战已经砸断了他们的脊梁骨,而且朝廷也已经拿走了他们原本赖以立足的田产和屋舍,现在的江南世家甚至都很难称之为世家,不过只是一群人罢了。”

萧世廉见杨素松口,自己心里也先松了一口气。东南将门之所以一直坚决的站在世家的对立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东南将门源自于当初跟随陈霸先打天下的那些老臣,而老臣们基本上都是寒门甚至贫家子出身,往上溯一两代就是种地的老百姓了,如果以九品中正制为主的世家政治体系没有被推翻,那么东南将门在江南世家面前当然抬不起头来,只能混迹军旅之中,抱团取暖。

所以东南将门和世家作对更像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否则自家子弟的未来根本看不到。

现在江南世家已经被打入谷地,再加上科举制等制度的实施,实际上他们已经没有了翻身做大的余地,只不过是想要趁着这次大汉北上抓紧恢复恢复元气,哪怕是在李荩忱这里刷一刷存在感,至少不能让江南世家这些子弟们彻底变成平头老百姓,否则家族百代传承就真的灰飞烟灭了。

当然除了家族子弟的未来,还有家族传承的文化,也不能就这么失传,否则祖祖辈辈多少代人的心血岂不是都付之东流了?

世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世家,当然不只是凭借着祖辈传下来的钱财和田产,主要还有从祖辈那里传下来的学问,真的一点儿学问都没有,只是让他们空谈的话,他们也说不出来什么,更不要说治国理政了。

南北朝之初战火纷飞,虽然有很多古籍都已经灰飞烟灭,但是还有不少学问经过世家的口口相传而保留下来,这些也是世家自诩为高人一等并且想要守护的东西。

除了科举制之外,世家想要守护并且延续这些东西,自然就需要积极地参与到朝廷传播文化的行动之中,书院显然就是文化传播的最好载体。

“江南各家想要派人支援北方的书院建设,这是好事,”李荩忱下了一个定论,“但是书院怎么教书育人,不是他们说了算了,朝廷之前就已经统一了三大书院的教材,现在也是应该统一一下地方各个书院的教材,朕需要的是允文允武,毕业之后就有独当一面能力的人,而不是一群只知道每天摇着脑袋‘之乎者也’的废物。”

杨素和萧世廉对视一眼,陛下这是很明显的表达出来了对那些儒生和清流的不满,而实际上作为实干派,他们对于这些只知道泛泛而谈的书生们也没有什么好感,甚至南朝裹足不前这么多年,和这些人也不是没有关系。

可以说东南士族的头衔让很多人沉醉其中,却忘记了一个国家和王朝的强大远远不是嘴上说说、心里想想就能有的。

人是可用的,但是怎么用,还是一个问题。

李荩忱径直说道:“除了东南的人才之外,北方的人才也要抓紧网罗,朕不相信北方的人都已经跑的干净,更不相信宇文宪对于他们的吸引就那么大。”

顿了一下,李荩忱看向杨素,杨素顿时明白过来:“臣遵旨!”

李荩忱这是在暗示他,关中不少人才现在都处于半隐居以观望天下大势的状态,而今大汉已经明显占据了优势,显然这些人才也应该要坐不住了,杨素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人,要想办法帮助朝廷劝动这些人出山了。

再等下去,朝廷可能就没有今天这样需要他们了。

萧世廉也神情一凛,陛下显然是不打算让江南世家独享北方人才教育的这一杯羹,关中人才进入中原,以及来自于各个书院的人才,中原自然会是人才荟萃,书院教育已经不算什么,整个中原想要恢复元气应该也不是非常难的事。

陛下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啊。

李荩忱紧接着问道:“现在北方有没有什么动静?”

杨素急忙说道:“回陛下,暂时还没有,据说薛延陀部从草原南下,正在骚扰幽州一带,宇文宪此时不敢轻动。”

“这些薛延陀人总算是开窍了。”李荩忱笑了一声。

历史上的薛延陀部就是欺软怕硬,先是跟着突厥打隋唐,后来发现突厥人要败,立刻就向大唐低头,甚至还狠狠的哭诉了一把,说之前都是因为该死的突厥人的压迫,现在他们打算奋起反抗,结果等到唐朝把精力转移向西域,薛延陀人又抓紧反叛,妄图能够成为又一个突厥,只可惜最后被盛唐直接碾压过去,从此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

之前薛延陀人一直在帮助北周抵抗大汉,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装装样子,但是态度还是比较鲜明的。

第一千六十九章 利益锁链第二二七二章 昏君第一一四四章 乃不知有汉第二二五七章 被迫参与的决战第一五一六章 为了大汉第一七八八章 制度的优越性第一五一三章 朱崖第一八三六章 这是头孤狼第一千五十一章 亡国祸水第一二二五章 修仙党第六百九十六章 替罪羊第一千二十九章 堑壕战第一七九三章 邙山伏击战第两千零一章 “如数”,“足额”第一九二二章 绝不偏袒,问心无愧第八百一十六章 岳父可能是假的第一三八零章 回家第七百二十六章 火速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蛇第一二一三章 跬步第二百二十四章 鏖战第二一三四章 天子门生第一五七四章 给李询的新任务第一百一十九章 睁眼第一九六七章 各军争锋第一二五八章 杀人夜第六百四十九章 练兵第七百四十二章 没有动静第一六八零章 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第八百三十九章 鸣金第五百二十一章 寒夜中的暖意第二三四二章 一碗水端平第二一七一章 马革裹尸,犹然不悔第一五四九章 林邑炮灰第一三一十章 西北一孤臣第六百七十三章 不满第四百三十一章 条件第八百九十九章 “路”第二百八十六章 环环相扣第二三四零章 陛下的心结第一四七四章 颍川世家的害怕第二二三一章 什么样的大汉第一六六零章 誓师出征第二零七一章 御驾渡白沟第一四一一章 等妾见到阿爹的时候第六百三十五章 家大业大问题也大第一九六五章 打点行装第一二二四章 制衡张丽华第七百八十二章 军功的算法第二零二四章 回马滩头,激战不休第一五九五章 路与河第一二五九章 矛与盾第二二九五章 海军的任务第二零三五章 还挺匀称第二一八九章 军事学院存在的意义第三百零三章 看在后辈面子上第一八一一章 夫妻同心第七百八十六章 用武之地第三百五十六章 兵源第八百八十二章 不宜大动干戈第一百一十四章 什么样的胜利第二一三二章 书院等级和女学第二三零八章 大汉的江南第一三六零章 比某还不要脸?第一七零四章 盼望着第一六四七章 潼关下,火炮初战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甘的尉迟顺第一三零零章 本末倒置第一七五八章 大汉需要更加稳定第二一零零章 城门洞开,汉骑入城第二零九三章 达成共识第一五零四章 信任和不信任第一九八五章 禁卫军的实力第二三六八章 征途第一千零二章 应变第二百六十章 战旗第一百八十四章 大帐第一百六十二章 坐观第一一四一章 初担重任第二零八六章 内府非陛下之内府第十二章 接枪第一六七一章 援军就在后第一八二零章 无事献殷勤第二二七九章 心服口服第二二九九章 接皇后下班第一九零四章 汉军兵线第二百七十二章 江陵夏日第二一四九章 西北战云急第六百七十三章 不满第二二零四章 逃跑属狗,打仗就怂第四十八章 探幽第一六六三章 綦连雄到哪里去了?第八百八十二章 不宜大动干戈第二三七一章 岁岁有今朝(本卷最后一章)第一七四三章 轩辕关,全军冲锋!(补上昨天少的一章)第三百三十一章 身后名第四百五十六章 米仓道中第二二九八章 心向榆关那畔行第一一三三章 血肉长城第二一三零章 内府要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