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二章 可用

徐素她们进行了简单的分工便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李荩忱旋即召见杨素和萧世廉。

这件事李荩忱需要有人商量,下面的六部官员们虽然多,但是这件事最好还是先不要传播的太广泛,而杨素和萧世廉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他们两个一个代表南方一个代表北方,正好可以传达出来南北方对这件事不同的看法。

当然了也因为裴子烈不在,他们两个也是李荩忱最信任的人。

另外江南世家想要再起,谁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不外乎北方派系以及东南将门,之前就是这两个派系加起来一起把江南世家打入深渊的,如果他们想要再起的话,这两个守门神肯定得先同意。

而今萧摩诃因为避嫌已经退居二线,顶着太尉的头衔,干的却是每天教书育人的事情,杨素已经是太尉府的领导者,而萧世廉又是军方的领导者,两个人说话自然也非常有分量。

“陛下,臣以为并不是不能给他们这个机会。”杨素斟酌说道。

陛下既然已经把这件事说出来,那就说明陛下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肯定是偏向于同意的,否则陛下根本没有必要把这件事说出来,这样只会徒增大家对陛下态度的猜测,惹来不少麻烦。

所以杨素也在试探李荩忱的态度,他尝试着继续向下说:“现在的江南世家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目空无人的东南士族了,会稽之战已经砸断了他们的脊梁骨,而且朝廷也已经拿走了他们原本赖以立足的田产和屋舍,现在的江南世家甚至都很难称之为世家,不过只是一群人罢了。”

萧世廉见杨素松口,自己心里也先松了一口气。东南将门之所以一直坚决的站在世家的对立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东南将门源自于当初跟随陈霸先打天下的那些老臣,而老臣们基本上都是寒门甚至贫家子出身,往上溯一两代就是种地的老百姓了,如果以九品中正制为主的世家政治体系没有被推翻,那么东南将门在江南世家面前当然抬不起头来,只能混迹军旅之中,抱团取暖。

所以东南将门和世家作对更像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否则自家子弟的未来根本看不到。

现在江南世家已经被打入谷地,再加上科举制等制度的实施,实际上他们已经没有了翻身做大的余地,只不过是想要趁着这次大汉北上抓紧恢复恢复元气,哪怕是在李荩忱这里刷一刷存在感,至少不能让江南世家这些子弟们彻底变成平头老百姓,否则家族百代传承就真的灰飞烟灭了。

当然除了家族子弟的未来,还有家族传承的文化,也不能就这么失传,否则祖祖辈辈多少代人的心血岂不是都付之东流了?

世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世家,当然不只是凭借着祖辈传下来的钱财和田产,主要还有从祖辈那里传下来的学问,真的一点儿学问都没有,只是让他们空谈的话,他们也说不出来什么,更不要说治国理政了。

南北朝之初战火纷飞,虽然有很多古籍都已经灰飞烟灭,但是还有不少学问经过世家的口口相传而保留下来,这些也是世家自诩为高人一等并且想要守护的东西。

除了科举制之外,世家想要守护并且延续这些东西,自然就需要积极地参与到朝廷传播文化的行动之中,书院显然就是文化传播的最好载体。

“江南各家想要派人支援北方的书院建设,这是好事,”李荩忱下了一个定论,“但是书院怎么教书育人,不是他们说了算了,朝廷之前就已经统一了三大书院的教材,现在也是应该统一一下地方各个书院的教材,朕需要的是允文允武,毕业之后就有独当一面能力的人,而不是一群只知道每天摇着脑袋‘之乎者也’的废物。”

杨素和萧世廉对视一眼,陛下这是很明显的表达出来了对那些儒生和清流的不满,而实际上作为实干派,他们对于这些只知道泛泛而谈的书生们也没有什么好感,甚至南朝裹足不前这么多年,和这些人也不是没有关系。

可以说东南士族的头衔让很多人沉醉其中,却忘记了一个国家和王朝的强大远远不是嘴上说说、心里想想就能有的。

人是可用的,但是怎么用,还是一个问题。

李荩忱径直说道:“除了东南的人才之外,北方的人才也要抓紧网罗,朕不相信北方的人都已经跑的干净,更不相信宇文宪对于他们的吸引就那么大。”

顿了一下,李荩忱看向杨素,杨素顿时明白过来:“臣遵旨!”

李荩忱这是在暗示他,关中不少人才现在都处于半隐居以观望天下大势的状态,而今大汉已经明显占据了优势,显然这些人才也应该要坐不住了,杨素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人,要想办法帮助朝廷劝动这些人出山了。

再等下去,朝廷可能就没有今天这样需要他们了。

萧世廉也神情一凛,陛下显然是不打算让江南世家独享北方人才教育的这一杯羹,关中人才进入中原,以及来自于各个书院的人才,中原自然会是人才荟萃,书院教育已经不算什么,整个中原想要恢复元气应该也不是非常难的事。

陛下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啊。

李荩忱紧接着问道:“现在北方有没有什么动静?”

杨素急忙说道:“回陛下,暂时还没有,据说薛延陀部从草原南下,正在骚扰幽州一带,宇文宪此时不敢轻动。”

“这些薛延陀人总算是开窍了。”李荩忱笑了一声。

历史上的薛延陀部就是欺软怕硬,先是跟着突厥打隋唐,后来发现突厥人要败,立刻就向大唐低头,甚至还狠狠的哭诉了一把,说之前都是因为该死的突厥人的压迫,现在他们打算奋起反抗,结果等到唐朝把精力转移向西域,薛延陀人又抓紧反叛,妄图能够成为又一个突厥,只可惜最后被盛唐直接碾压过去,从此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

之前薛延陀人一直在帮助北周抵抗大汉,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装装样子,但是态度还是比较鲜明的。

第七百六十一章 善于将将第一千五十五章 改土归流第二三零六章 两教之争第一四七八章 垂帘第二二一二章 渡口惨案第一千七十一章 郁林动乱第二一三五章 分割内府第八百九十五章 进无可进第一九九六章 海岸线第一千八十八章 吐谷浑来客第九百零五章 各有难处第一七四九章 神医也要嫁人第九百九十三章 巷战第一千九十四章 汉家龙旗第一一一零章 阵法变化第一八八二章 无事不登暖香阁第六百九十九章 将军的心意第三百二十章 前路第一二二九章 醉后第七百六十四章 不同意第一四七零章 南中的茶第一九四二章 步云楼第二零六六章 秦爱第三十六章 萧世廉第六百九十九章 将军的心意第二二零六章 有人知道答案第一四七六章 冬风正冷第二三四七章 “执手相看泪眼”第一八七七章 刹那犹疑第一百三十七章 自保第二三零六章 两教之争第二三四七章 “执手相看泪眼”序章 白袍第三百一十三章 山第五百九十三章 各有打算第二三一四章 王世充?第二一五六章 三省的瓦解第两千零三章 席间惊变第七十七章 年轻第一五二五章 磨合和融合第一二三七章 世道变了第三百九十三章 杏叶满庭莺乱啼第九百零四章 坐下来谈谈第四百零七章 爆竹声中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浴血黄沙第一百二十七章 渔翁得利第一五九二章 战争开始的时间第一一五零章 正当时第一五五一章 文武之间的冲突第一二七六章 为大汉之崛起而读书第一八三四章 初雪第二二九七章 这个忧,不分好不好?第一三四六章 少年人的目光第一六四三章 贫富差距第一一九一章 和约第五百一十四章 难以为继第一五六四章 内府也不富第二百五十六章 起狂澜第二二二七章 陛下的雄心第六百九十六章 替罪羊第五百一十七章 越来越看不懂了第一八三零章 咱们得主动第三十八章 进山第一四一七章 老帅的反应第一六九八章 王轨很羡慕第一三三二章 没有都督的样子第二百八十八章 插一手第九十二章 向何方第八百六十三章 襄阳守将第八百七十七章 任务艰巨第五百章 天降第二一一四章 大周覆灭,天下一统第一八六八章 大军渡河第一四零四章 里程碑第一一一三章 战线第一三二二章 杨坚真的值得吗?第一三九五章 不服输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要出兵第八百三十六章 名正言顺第二二七六章 最恶劣的思想第二十五章 残忍第二三零六章 两教之争第二百五十四章 老子连狗都不如?第三百二十八章 信与不信第二三一九章 纵是着了魔第一四一四章 父女相见第四十一章 巧合第一三三三章 保证夏收第一三三五章 反攻的勇气第两千章 西北风第一八二三章 六部的责任第三百三十五章 下马威第一三五六章 北周骑兵的突进第二百六十章 战旗第九章 秘密第一四七三章 两相权衡第七百二十六章 火速第一九九八章 白袍在幽州的发展第一二九一章 让牺牲值得第一四五八章 每个人都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