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一四章 陛下对军队的掌控

主簿们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已经把吐谷浑主力去而复返的重要意义告知了每一名将士。

死守武威,对于汉军将士们来说本来就是保家卫国,是应该做的。而现在胜利在望,就看自己的了,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战便是了!

之前他们能够挡住吐谷浑一个月,现在自然还能再挡一个月!

且把那些守城用的器械都整理好,檑木滚石也各就各位,就等着和这些挨千刀的吐谷浑决一死战!

士气的振奋让贺若弼惊讶之余也算是松了一口气。这些大头巾书生平日里贺若弼实际上并不非常喜欢,毕竟战场是杀人的地方,这些书生没事来凑什么热闹?只不过现在贺若弼身为大汉的将领,军中的这些规矩不管他愿意还是不愿意,只能选择遵守罢了。

而现在贺若弼似乎明白了陛下执意要在军中设立这样一个岗位的意义所在。

大汉的将士们只有认识到自己在为什么而战,才能在困境之中依旧爆发出之前贺若弼根本不敢想象的斗志。

每一名将士都是那么的年轻,他们多数都来自于西北和关中,自古这里就是出精兵的地方,但是即使是这样,凭借着之前关中的兵马,北周还是没有能抵挡的住从南方而来的大汉。贺若弼可以保证,至少当时自己率军征战的时候,所部兵马的士气和斗志,尤其是在遇到敌众我寡之情况下的士气,绝对比不上现在的汉军将士。

同样的一批人,似乎在大汉崭新的军制体系下,整个军队都焕发出了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

从两汉一路传承下来的军队制度,经过多年的乱世显然足以证明不再适合于现在的战争,而鲜卑人作为中原新的主人,也曾经积极地吸取汉人的优秀制度并且结合自己原本的制度做出改变,颇有一种破而后立的感觉。

但是鲜卑建立起来的军府制度,固然能够实现战时为兵、平时为民,有战则战,将领们也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到足够的兵马并且拉着这些军队进入前线。

可这自然而然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将领很容易拥兵自重,其麾下的将士们当然也只知道有将领、只知道保卫这一方州府而不知道其余地方也要保卫,而不知道除了自家主帅之外,之上还有陛下。

从北魏到北周,一方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把驻扎在边境的兵马都撤到中央、直接放在皇帝的掌控下就好了,但是这也就意味着边疆将会没有多少精锐主力把守;而假如只是把兵马保留在边境,却不派遣得力的战将,那么凭借士卒以及一些低级将领,显然很难起到稳固边疆的作用,毕竟真的有什么变数,只是凭借这些人,很难组织起来整条防线上的快速应变。

要知道真的等到大战来临的时候,根本没有独立指挥作战之经验的行军司马、行军长史之类的,是很难靠得住的,更何况还有一群看上去只会纸上谈兵的行军主簿。

因此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把将领撤换回来还是把士卒撤换回来,实际上都等于牺牲边境的安全以加强皇帝的中央集权,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现在的大汉采用的是地方驻军轮换入京的方式,这种方式实际上也只是在撤换将领和撤换军队之间做出了一个平衡罢了,一支军队来往换防的次数太多,当然也耗费时间,更重要的是耗费财力,更何况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将领会带着地方驻军叛乱的可能,只是减少这种可能罢了。

因此陛下在采取这种平衡政策之外,自然就开始着手从每一个士卒的思想上下手,把士卒的思想都牢牢地抓住,那么这支军队自然而然的就会听从于朝廷而不是某个将领的调遣。将领能够指挥军队,但是不可能掌握军队。

贺若弼不知道是什么驱动着陛下打算这么做,毕竟这方法虽然有效,但是并非一劳永逸,依旧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断投入,甚至需要一直到全国的教育能够普及到每一个人的时候,因为只有到了那个时候,这种忠君爱国和保家卫国的思想才会深入到每一个人的骨髓之中,无论他们是否从军,都会不由自主的去这么做。

因此贺若弼不得不承认,有时候陛下的思路他们根本跟不上,而且等到事后慢慢回味起来,未免细思极恐。

贺若弼不由得心疼一下太尉府的那些家伙们,虽然他们每天在纸上、在沙盘上比划比划,就能够调动数十万大军来往奔走,但是就在天子眼皮子底下、感受着上面那位独到的目光和想法,应该压力会很大吧?

熟悉的呼啸声从耳边响起,贺若弼一下子从思考之中回过神来。

这是吐谷浑人的投石机。

吐谷浑军队的进攻拉开了帷幕。

贺若弼深深吸了一口气,抽出自己的佩刀。

一支军队应该如何建立起来并且永久忠诚于大汉,目前这是陛下要头疼的问题。

而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带着这支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箭矢如雨,掠上城头,贺若弼目视着前方。黑压压的人群像是奔涌的怒涛,而这座武威城就是劈开怒涛的船艏。

敌人的骑兵发起进攻的距离最远,但是来的最快,很快就已经逼近护城壕外的那道胸墙,只不过因为有胸墙外还没有来得及完工的壕沟保护,所以骑兵也只是从壕沟外侧掠过并且意图射箭罢了。对于这些骑兵来说,在这一场攻坚战中的作用还比不上步卒,所以能够亮相的时候绝对得来表明一下存在感。

只可惜汉军火枪手们并不打算给他们这个机会,一排火枪打过去,骑兵已经有不少人落马。

不过他们的箭矢还是给汉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火枪手们也只能缩在墙后面、躲在刀盾手的盾牌下,射击也没有多少准头。

这一排枪之后,吐谷浑步卒来得很快,他们本来就跟着骑兵一起向前奔跑,骑兵负责消耗掉火枪手一排枪之后,步卒们就是要趁着这个机会抓紧向前冲。

第二一一三章 最后的忠臣第一四四四章 在慈善的基础上第一一三六章 入洛阳第一七五五章 年轻的白袍第一一八四章 联络宇文赟第一三八零章 回家第五百三十一章 凭险而守第八百七十五章 没有那么好心第七百六十章 同时突破第一百五十七章 武艺第八百四十二章 狼就该先饿着第二一二九章 为什么要送入书院第三百二十一章 搏命第一七二九章 函谷关外几人回第一二九九章 萧关的弱点第一四六三章 班师回朝第三百七十六章 四面八方第五十二章 生天第一六六一章 中流第五百二十一章 寒夜中的暖意第二百九十三章 北天崩第二零八六章 内府非陛下之内府第九百七十三章 先打哪个第四百零八章 清晨第一九八四章 甲骑的哀鸣第一八六三章 破局之处仍在河东第一二五二章 晨戏第一九三六章 海运的发展第八百四十三章 头狼和狼群第八百一十二章 顺水推舟第一七零五章 都在看着我们第一三三二章 没有都督的样子第九百七十六章 血与火第三百二十八章 信与不信第二百五十章 答话第一五九五章 路与河第三百六十七章 乱分寸第一八七二章 关中男儿耐苦战第三百八十章 共同的目标第六百四十章 预料之中第二百五十章 答话第二一零二章 聒噪,又没问你!第二零三三章 幽州捷报第八百六十三章 襄阳守将第二一二七章 孩子的教育第一百七十四章 弃子第二零三三章 幽州捷报第二一七零章 廉颇未老,尚能饭否?第七百七十八章 城里城外第一八三一章 坐看风起云涌第六百六十九章 小队伍第一七七三章 尉迟贞和尉迟霖第一六三三章 皆我族类第一千一十章 建康之乱第一四六一章 不走心的劝降第一五零九章 焕新颜第一六六九章 这不是胡闹第五百七十六章 透重阵第九章 秘密第一千三十五章 冯小怜和张丽华第一六六七章 朕与你们同在第九百七十章 战武宁第五百六十七章 战溪谷第三百四十九章 推演第一九九一章 手下人太能干的好处第三百七十五章 突破第一四三二章 汉骑出击第一一八五章 皇帝有很多种第一二三一章 动脉第二三零六章 两教之争第五十六章 大营(加第一更)第二一四六章 从制定者到维护者第三百三十三章 勾结第一四四七章 通事馆的重任第一一九七章 楚囚第一八三六章 这是头孤狼第一五七四章 给李询的新任务第二二五一章 黎明前第一一五一章 突厥人的噩梦第三百一十六章 鱼第七百八十六章 用武之地第四百八十五章 所见略同第一三八二章 得力助手第二零九七章 天下将定,万里无尘第一五二四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五百一十六章 有些事情必须做第二三三九章 绝知此事要躬行第一五三五章 横山要道第二二九三章 有规律的求援第一二三八章 自找麻烦第八百九十一章 扎营云田第一百九十一章 决断第七百七十六章 是不是绕圈子第二二三八章 工部的未雨绸缪第五百二十八章 进还是退第六十二章 平手第一二三零章 土地集中制第一六零四章 弯路不可怕第一九二八章 恩科第一一九四章 朕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