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八二章 吐谷浑的情况不同

李荩忱真正想问的,则是“步步为营”又应该到什么地步。

缓慢进军、一点点推进,这是步步为营。

建设城寨,开垦和放牧,这也是步步为营。

这中间差距可大了去了。

慕容孝隽显然对此早就已经有预料:“臣以为,当多设立城寨,开榷场,引导各部落在此交易,劝动各部落送子弟前来入学,为各部落病人诊病,自然能够让各部落知有大汉并倾心归附。”

李荩忱微微颔首。

医疗、教育和商贸甚至工业,这些是大汉的长处,也是这些部落中人之前都没有概念的。如果能够拿出来这些,的确可以让这些部落感受到大汉的发达和强大,并且愿意为大汉效劳。

尤其是教育,掌控下一代,实际上才是掌控这些部落的最好办法。

这一套流程,对于大汉来说倒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些年大汉在开发巴蜀、南中和岭南的过程中,实际上都是这么做的。效果当然是很好的,现在且去看看那些巴人还有岭南各部,哪个不是以大汉子民自居?毕竟双方本身在文化上就有相同或者相近的源头,再加上语言也不是完全不通畅,总是能够交流并且相互理解的。

能够交流,能够理解对方的想法,那么自然就有了合作的基础。再加上大汉通过开发矿产和建设工坊直接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实打实的好处摆在眼前,这些在穷山恶水之中已经吃尽了苦头的蛮夷部落,当然屁颠屁颠的来为大汉效劳,更何况就算是你不入工坊,也能够分到土地,大家在山上东躲西藏这么多代人,归根结底不就是因为在抢土地的时候抢不过汉人么?

现在汉人主动把多余的土地拿出来,自然最深刻、最基础的矛盾也就消弭掉了。

大汉再把医疗、教育等等全面铺开,这些人为大汉效死的心都有了。

然而吐谷浑这边的情况显然又不一样。

汉人倒是不会和他们争夺土地,因为他们那一片地上真的是没有什么好争夺的。

因此这就意味着最基本的一切,朝廷是给不了这些游牧部落的。无论是慕容氏在位,还是吐谷浑归入大汉的版图,这些部落需要游牧的自然继续游牧,等到哪天高原上没有足够的食物了,那自然就会反过来进攻周围的村寨以抢夺资源。

换句话说,时至今日,这些人秉持的实际上还是草原上各自割据、强者为王的那一套。

他们并不在乎统治这一方土地的人是谁,他们在乎的只是自己能不能吃饱肚子。

因此慕容孝隽说的很简单,李荩忱却清楚,这背后也需要朝廷大量的投入以及一代一代人的耐心教导。

短时间内显然是很难见到成效的。

张须陀和阎毗等人已经开始窃窃私语,时不时的冒出来一些“怕是十年之功也难以实现”,“陛下常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怎么也得好几代人呢”的话语。

户部侍郎于德的脸色看上去就很是不对。

说得好听,你们看到的是时间,而我看到的是钱。

此次陛下西巡,户部尚书陈叔慎是亲自随驾的,现在朝廷拿下河西,打通丝绸之路势在必得,陈叔慎代表李荩忱起身前往西北,针对已经转好的局面,重新规划西北的经济发展。

户部是朝廷的钱财大管家,当然也要肩负着全国各处经济的发展。

西北长年以来都因为战乱以及处于路网、贸易网等各种意义上的末梢,所以说一句发展的不温不火似乎都觉得有点儿违心。身为西北巡抚的徐德言也清楚,出身军旅的他,平衡民政和军事或许是一把好手,但是论发展经济,那的确让人头疼,所以也虚心请让李荩忱派遣能臣前来攘助。

这个任务交给户部尚书陈叔慎自然再合适不过。

这位陛下的小舅子成名甚早,主持户部事宜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可是到底还是因为久在朝堂之上,缺了一些对下面实际情况的了解,李荩忱也算是给他一次机会历练一下。

不入红尘,又焉知红尘之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所谓的发展经济,不就是为了带动红尘之中的普罗大众都能够生活富裕起来么?

陈叔慎一走,户部的诸多事宜自然就落在了于德的肩膀上。

所以此时你们一群人已经开始构想未来如何把海量的钱投入到吐谷浑的发展建设之中,户部焉能没有意见?

于德轻轻咳嗽一声,站出来说道:

“启禀陛下,而今朝廷财政同样紧张,臣以为征服吐谷浑固然需要步步为营,却也不好设下太多的城寨。尤其是大汉进入高原,亦是初来乍到,若是摊子铺开的太大,恐怕难免会有疏漏之处。臣认为很有可能会有人届时狐假虎威、欺压百姓,反而毁坏我大汉声名,当然也可能会有心怀不轨之徒,索性直接纠集其余部落不惜与大汉正面冲突,到时候各军零散,恐怕难以相互照应。”

“爱卿言之有理。”李荩忱点了点头。

摊子铺开的太大,不见得就能帮助大汉占有吐谷浑,反而有可能为一些想要称王称霸的家伙送上一个机会。

李荩忱想要的是吐谷浑的土地和矿产,但是假如获得这些需要汉军去疲于奔命,那还不如不要。

朝廷的财政根本支撑不了汉军常年在高原上往来征战。

张须陀的脸色微微一变,咬牙看向于德。

于德没有退缩,挺直腰杆。

纵然你是天子近臣,我现在手握道理,也不会怕了你。

你个将门叛徒!

张须陀腹诽一句,也不知道你哥于玺知道了会不会打你。

不过张须陀不得不承认,于德到底出身将门,一语中的,说中了军方现在的难处。

虽然现在的大汉还没有到四面开战的地步,南方还是相对比较安稳的,可是刚刚结束的北伐大战,的确已经让汉军各部都亟待休整和补充兵员,这一次西北之战的接踵而至,更是已经让汉军疲于奔命。

这个疲于奔命并不是说将士们有多劳累——毕竟西北之战上阵的是当初留下的预备队,大家反倒是斗志高昂着呢。

真正有问题的,是大汉的后勤体系。

第七百九十四章 乱战第一千零九章 灵前第一九零八章 破冰奋战第七百九十一章 隆中第一八一一章 夫妻同心第二十九章 虚实第二百三十章 分兵两路(传错章节了,这是今天的第一更!)第一六二二章 功在千秋第二一七零章 廉颇未老,尚能饭否?第二零九二章 南北一时皆是敌第一三七六章 收拾旧山河第二二七四章 吾道不孤第二一零八章 北周差在哪里第二一八二章 爱卿之苦,朕知之第一二五二章 晨戏第一七一三章 又是桃林塞(章节上传错误,补偿加更一章)第九百八十六章 地位尴尬第三百二十三章 破庙第三百七十二章 忽东忽西第八百五十七章 酒宴第五百五十五章 月华如水第二一八九章 军事学院存在的意义第一六三三章 皆我族类第一一三一章 忍第一百四十七章 逼问第一七四五章 让军神当苦力第四百一十八章 还算有良心第七百四十四章 会面第一八一六章 “离经叛道”的二刘第一千七十九章 寸步不让第二十三章 生变第二二零三章 跑得真快第二一零六章 登铜雀第一千一十九章 颠倒第一六二八章 大时代下的每个人第一八一二章 可用第一一一三章 战线第一百二十六章 可还有人?第一七零六章 分歧第一二四三章 来之不易第二一零六章 登铜雀第二二七四章 吾道不孤第二三四二章 一碗水端平第三百三十六章 陆之武第一五五八章 火炮的诞生第一四七八章 垂帘第一七一零章 不当三姓家奴第一三六三章 天无绝人之路第一千八十三章 祁山风起第一七二四章 逆流而上是男儿本色第一一二九章 一夜披甲第一千九十九章 约定?不值钱第二一零二章 聒噪,又没问你!第八百五十二章 有死有活第一四零七章 国丈受惊了第一八六零章 卖队友?第二一七一章 马革裹尸,犹然不悔第一九零六章 汾水水师登场第一三七五章 长安城外第一千八十九章 共同的敌人第二零五零章 此间诚意,贵使放心第三百七十章 江南岸第三百三十一章 身后名第一百五十四章 公平第一九六三章 教育科目的多样化第一一八三章 也是后路第七百六十八章 狂风卷地第四百五十二章 这阴沉沉的天第一二四二章 几成把握第一九四九章 犹记当年,石头山上第二三一二章 水稻杂交的初步成功第一千九十六章 假装没看见?第一六零零章 谁能同去第一百八十四章 大帐第一七四二章 不同的百姓第二一二二章 请册太子,以安民心第一七八六章 放心,有拖后腿的第一五五五章 大决心第二一二零章 边关战事第七十八章 西向第二二五七章 被迫参与的决战尾声 江山如画第七百六十一章 善于将将第一五六五章 解燃眉之急第一七七八章 教科书式的攻防战第一七九二章 纠结第二零六一章 明显的暗示第九百四十八章 真实的训练第六百九十七章 合作愉快第六百九十九章 将军的心意第二二八二章 吐谷浑的情况不同第七百一十四章 天将明第二三二四章 前路苦寒第二零五七章 不是没得谈第四百九十四章 来不及第三百一十六章 鱼第五百六十五章 君臣第一三五九章 变得真快第三十九章 逃避第一一二八章 各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