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二章 是空中楼阁么?

李荩忱瞥到已经有不少人听见动静,下意识的往这边看来,一个个的很是尴尬,也不知道自己跪还是不跪,愈发的无奈,只能先笑道:

“朕并无怪罪之意,先起来,你们两个别吓到别人了。”

两个当朝重臣这样来一下,大家不注意到才怪呢。

甚至李荩忱有理由怀疑,这两个家伙就是故意的。

陈叔慎和沈君高这才讪笑着起来,好像反应过度了。尤其是沈君高不满的瞪了陈叔慎一眼,你这个小辈,说话也把好分寸,害的某这个本来看戏的也跟着遭殃,要是陛下生气了,老夫还得帮你开脱。

李荩忱则缓缓说道:“自从朕起兵于巴蜀,时至今日,对外征战连绵未曾断绝,于朕心中却问心无愧。国家之稳定,社稷之安宁,自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周围意欲挑衅大汉、威胁大汉之存在的,朕自当提剑灭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朕就是穷兵黩武之人,这些年朕所作所为,诸位爱卿也是看在眼里,可有穷兵黩武而无视民生之处?大汉之百姓,不说比之两汉繁盛时期,这个朕自愧弗如。但是比之南北两朝罢兵休战之时,应当也胜之。”

两人更是赔笑。

这还不是因为您老人家这些年东征西讨,在军中的威望又无人能及,大家这不是自然而然的都快忘了您在别的方面上取得的成就了么?

算起来,李荩忱在恢复民生、促进经济方面,的确做的很多。

这个没得黑。

更何况身为开国君主,东征西讨本来就是必然的,难道还真的有人天真地以为太平盛世是求来的,是不招惹别人就能获得的?

把周围一圈都打服了,自然就是太平盛世。

而在国内,李荩忱已经很努力地在改善民生。

当然他所做的行为和历朝历代都有所不同。

历朝历代改善民生,用的是罢战休兵,用的是减轻赋税,从而与民喘息之机。

可是李荩忱却是注重于发展工商,从而带动就业,也直接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财富就在工坊的机械轰鸣声中、就在商队的马蹄声中一点一点的积攒出来。

百姓富裕,朝廷也富裕。

只不过这在很多人看来多少有些歪门邪道的意思。

不好好地耕地,光想着工业和商业,这不是把老祖宗千百年留下来的传统都丢到脑后么?

可是陛下又很快用更让人无奈的方式进行了回击,他通过对外征服,引入大量的周边荒蛮部落,分田分地,教化蛮夷,快速的将这些荒蛮部落转变成大汉子民,用一种谁都没有想到的办法一下子增加了大汉的人口,让很多已经荒芜的地方焕发生机。

同时他设立农部,却不好好的鼓励农桑,而是在研究新的种植物种,可是偏偏还真的让他们把水稻的产量给提高了。

在很多人看来,这些自然也都是旁门左道。

久而久之,大家的印象之中,陛下南征北战,又通过各种旁门左道在让大汉变得富足,可是这样的富足到底不如“面朝黄土、背朝天”老老实实的耕作、老老实实的发展上十年甚至几十年来的让人心安。

总归是担心空中楼阁的。

万一这些水稻只是现在种植的这一点有产量提升的能力呢?

万一这工坊和商铺倒闭了呢?

还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只有脚下踩着的土地,自己抛撒的汗水,才能证明自己在努力,才是让民生恢复的好办法。

以至于李荩忱所做的这些努力,在很多人,甚至是朝廷不少官员的眼中,都是不靠谱的,自然而然就被大家忽略。

这些人里面,也有沈君高,也有陈叔慎。

从小接受的世家系统化的教育让他们自然而然会有这样的想法。

没有才应该让李荩忱觉得奇怪呢。

可是现在李荩忱一说,沈君高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至少现在大家没有真凭实据来反对陛下所做的这一切。

大汉,的确在对外征战的同时,国内经济民生一片大好。

两岸百姓的呼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老百姓看不到那么远,他们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就是自己所能获得真实地利益和好处。

太平、富裕还有无数让生活便利的举措和产品,的确让他们过上了之前乱世之中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所以对于大汉的皇帝陛下,说“尊重”或许不太合适,应该用“敬爱”更贴切,甚至已经是“个人崇拜”的层次了,即使是没有军中那么夸张,却也差不了多少。

这也让沈君高一时间感慨。

自从东汉末年乱世到现在三百年间,历朝历代得以立足,依靠的都是世家门阀。世家门阀支持皇帝坐在这个位置上号令天下,而皇帝就支持世家门阀占据一方,各自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臣民。

实际上真正代表皇帝统治下面的,是世家。

百姓知有世家而不知有皇帝,但是真的有什么不知道哪一层丢下来的苛捐杂税落到头上,挨骂的一般都是皇帝和朝廷。

因此皇帝有时候也很委屈。

凭什么世家敛财我背锅?

因此李荩忱很干脆的借助南陈内部党争激化、世家实力被削弱的时机崛起,并且一举***南世家,又借助北伐之势头,逼迫着北方一个又一个的世家乖乖俯首称臣,接受大汉的安排,而不是他们去安排皇帝、安排大汉。

而李荩忱这样做,表层上的底气自然来自于他对军队的掌控,江南世家的反叛在大汉的火枪下被打的七零八落就是最好的例子。

现在,沈君高已经清楚,单单凭借着表层上的底气,李荩忱恐怕还不会如此果断的对世家出手,他更深层次上的底气,应该就来自于陛下很清楚,自己能够通过这些政策收拢到足够多的民心。

工业在发展,商业在发展,大量的就业机会,大量的财富都在这其中。

百姓怎么可能再愿意墨守成规,老老实实的耕耘?

种地归种地,但是在农闲之时,他们的心思自然而然就飘到工坊中去了。尤其是大量从南洋运来的劳力,让大汉的百姓逐渐不再需要自己去耕作,把地交给这些劳力,然后自己去工坊之中赚取更多的钱,岂不是好的选择?

第二二五三章 宁静的晨曦第一三一九章 大相径庭第一九零六章 汾水水师登场第六百八十二章 登城第一二八四章 程峰他有前科第五百六十三章 越来越不明朗第一千二十七章 上战场第一一九六章 从夫还是从父第一百七十四章 弃子第八百八十三章 真是一场豪赌第一七六三章 朕的旗帜只在此处第一七一六章 失控的战场第一四二四章 韩擒虎的犹豫第二二六八章 内府扩张带来的问题第一九九八章 白袍在幽州的发展第五百二十九章 佝偻老人第一六一一章 星散的吴郡世家第一二一一章 新元大朝第一六八九章 有结束,有开始第一三三五章 反攻的勇气第一百三十七章 自保第一八三七章 花钱如流水第一九六九章 君临河内第七百一十章 我要见姊夫第八百章 要跑第一一三二章 心甘情愿第五百六十五章 君臣章节修改情况第二三零零章 内府的橄榄枝第一四四八章 元乐尚的目的第一二六八章 老天爷的玩笑第一二九八章 武关道上的流言第一六二四章 意欲何为第一八九四章 女生外向第一六四三章 贫富差距第六百九十六章 替罪羊第二零五四章 持节北方,比肩苏武第一一三八章 尉迟家的态度第八百一十五章 淳于家不后悔第七百九十五章 添油第九百七十一章 两线作战第一六八五章 攻入东寨第七百七十二章 苦力第七百九十三章 有埋伏第二三六零章 上山采蘼芜第二零九六章 孤军转战,将军乃人杰第一百六十五章 争夺第二百六十一章 但使龙城飞将在第二三四五章 杨坚:我亏了呀!第二一八四章 合围和解围第三百八十五章 多多益善第一六一五章 演练制度第一三五八章 人老心老第七百一十二章 拉钩第一六三四章 市场的胃口第一三九四章 打上门来第一二六六章 李穆的人情第一三二七章 曾经的梦魇第二千章 这有些反常啊?第四百八十一章 发火第一九零四章 汉军兵线第一二八一章 稳坐钓鱼台第一九六二章 兴替第二零九五章 乱起雁门内第一千五十二章 万民之请第一三七四章 蓝田受降第一四九八章 镇定自若的巡抚第一三五五章 战斗的节奏第一一六三章 汉土第八百三十一章 结束了第一四零七章 国丈受惊了第一一四八章 复仇之火第二二六四章 插翅难逃第一一八六章 萧氏的担忧第一二四八章 加到八成第一三五四章 萧世廉战杨坚第一七六六章 势如破竹第六十四章 力争第一七三二章 咱们都是一家人第五百零二章 破胆第一六一五章 演练制度第一百七十一章 变天(下)第七百六十章 同时突破第一一五三章 骑兵冲击第二零四六章 鸡肋,鸡肋第二一一二章 来生还是兄弟第一九五九章 春水满鸿沟第九百四十章 小年第一二三一章 动脉第三十三章 对策第一千零一章 落幕第八百一十六章 岳父可能是假的第一八八五章 凿空河东第一五六四章 内府也不富第一五一四章 李询聚将第一九二六章 稳定西北,当步步为营第三百三十四章 巧合第五十八章 夕阳(加第二更)第一五零四章 信任和不信任第一千八十九章 共同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