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六章 天道昭昭

之后,陛下的车驾前往钟离内府,而群臣先行返回驻地。

毕竟陛下是带着沈婺华和陈宣华一起去的,两位妃嫔当面,群臣们跟着就有点儿当电灯泡的意味了。

尤其是随驾南下的官员,以刑部尚书沈君高和户部尚书陈叔慎为首,这两位,还有另一层身份,自然是沈婺华的叔叔和陈宣华的哥哥。

自家人还要去当电灯泡,属实是没脸啊。

更何况于私如此,于公亦然。

内府和外廷还没有到亲密无间、什么事务都互相不隐瞒的地步。甚至双方能够争的时候还得争一争呢。

陛下去视察内府,外廷群臣就不要跟着凑热闹了。刚才陛下去视察钟离城内各处府衙的时候,沈婺华和陈宣华也都没有露面,算是给足了外廷面子。

外廷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给内府添堵。

尤其是钟离城的发展,也给了这些外廷官员们很多启发。说句实话,大汉建立的时间虽然不是非常久,开国也不过五年时间,但是有一些问题已经不可避免的暴露了出来。

其中之一就是今日大家明显能够感觉到的和基层脱钩。

朝廷的衮衮诸公,身在云端之上的时间也已经不短了。

这其实倒不是因为群臣们没有想要接地气、真正了解大汉发展状况的心思,之前也曾经说过,这一代的大汉官员,基本上都是上一代和新一代官员,所谓的上一代,就是指的以萧摩诃、沈君高这些人为代表的前朝年轻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已经成长为更加稳重的中坚,能够完成一个朝廷管理和运转的几乎所有任务。

而新一代,自然指的是以陈叔慎这种为代表的年轻皇亲国戚、以李渊这种为代表的天子门生、以鲍兴这种为代表的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人才——假如“新一代”的概念再扩大一些而不论入年龄的话,那么房彦谦这种年纪虽然大一些,但是思想却很新潮的人实际上也应该在这个范畴之内。

至于他们所对应的,自然是以吴明彻这些人为代表的上一辈。随着萧摩诃抵达汉中并且取代淳于量指挥汉中兵马向西挺进,宣告着这些老一辈人已经彻底退入二线。他们心里也很清楚,自己的想法已经跟不上这些年轻人的了,再加上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出身都比较复杂,本来就很难获得陛下以及朝廷的完全信任,自然也没有必要厚着脸皮非得去和小辈们争夺建功立业的机会。

有这个心思,还不如去培养一下自家的年轻一代呢。

因此,单纯从思想上而言,现在这些朝廷的管理者们是完全可以胜任这一份工作,而且事实也足以证明,在他们的带动下,大汉的确正在蓬勃发展。

不过繁多的事务也的确限制了他们和外界的交流,大家只知道某个地方发展的如何如何好,也知道自己制定的政策得到了怎样怎样的落实,可是这些都是奏章上写出来的,都是前来汇报的官吏们口中说出来的,具体是什么样的,大家不清楚,全靠想象。

想象固然是美好的,但是往往不切实际。

今日呈现在大家眼前的钟离城,显然就和想象之中的不一样。

假如大家能够在此之前就亲眼见到钟离城已经发展成什么样子,恐怕绝对不会在陛下提出的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时,一个赛一个的表示反对。

陛下的想法,按照大家的想象,那自然并不贴切实际,因为大家认为社会并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百姓对于这些政策的接受能力有限。结果谁曾想到,实际上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百姓的思想变化都已经超乎大家的想象。

这对于很多官员来说,都是颠覆性的。

因此他们现在无比渴望着交流和······吐槽。

目送陛下离去之后,沈君高率先忍不住说道:“钟离城有地利,得天独厚,发展成今日之规模,虽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大家顿时都皱了皱眉,这话听起来好像不太对啊。

大家都在感慨变化之大,结果沈老哥你怎么在吐槽这都是应该的?

不等陈叔慎等人开口,沈君高话锋一转:“可是自从大汉开国以来,一条条道路建设,一条条运河开通,又有多少城池因为地利、因为贸易而发展成和此相差无几的规模?诸位可清楚?”

百官齐齐摇头。

“我们原本对于整个天下的认知已经改变。”沈君高缓缓说道,“而我们对于旧有九州城池的认知也应该有所改变了。做到了这一切的,实际上不是老天爷,而是我们所有的大汉百姓在陛下的带领下齐心协力,这一点希望诸位心里清楚。”

大家不由得一笑,我们就说嘛,沈君高怎么可能真的和陛下唱反调,又是一次欲扬先抑。

情理之中。

不过沈君高所说的,还是让群臣们都打起精神。

老天爷也或许真的在冥冥之中保佑着这传承千百年的华夏,但是三百年乱世,老天爷真的时时刻刻都在让华夏享受太平和发展么?恰恰相反,灾难从未少过。这些灾难给了华夏后人以警惕,但是也说明天道昭昭,不会因为你是什么民族、有什么出身和历史就会有所偏颇。

天道给予万族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华夏只不过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罢了,一个也是从炎黄二帝开始,无数的前辈们披荆斩棘、东征西讨换来的好基础。

假如不好好珍惜的话,那么其余民族也有可能抓住这个机会,趁虚而入。司马一朝的灭亡以及五胡乱华的这三百年,已经足够给所有人一个深刻的教训。

在此之前,从春秋到秦汉,外族,从来都不是一个真正值得注意和警惕的存在,汉代一开始因为秦末的多年战乱而导致国力空虚,一时间在边境上只能和匈奴人僵持甚至主动退让,这是必然的。但是匈奴人再怎么强大,也没有看到他们一路杀入中原和江淮等腹地。

经过两代的缓和,汉武帝时期,匈奴不还是被汉军给吊着打?

所以华夏民族自然而然的就会有一种天之骄子、得天独厚的自信。然而经过五胡乱华和南北朝这三百年,大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优势,并不是老天爷的眷顾,而是列祖列宗们的之前打下的基础好罢了。

第二三六一章 产业定位不准确第一六三六章 战争的前奏第六十八章 裴子烈第四百八十五章 所见略同第六百五十五章 忽悠第八百三十八章 负隅顽抗第二三一五章 但愿有生之年第一二四四章 又是一年春好处第二三一四章 王世充?第一四七九章 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第六百五十八章 狮子大开口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会师灵武第一百八十八章 无人第六百八十六章 还有私事第九百五十三章 除夕第一六六九章 这不是胡闹第四百八十一章 发火第一四四九章 通力合作第一三一一章 杨素的天马行空第一八四七章 风雪是最好的掩护第一五三九章 宣华夫人第二十七章 寂静第二二六二章 斩断后路第九百八十二章 事不可为第六百七十六章 风雨愈急第两千零四章 一把椅子第二三三八章 陈宣华:感觉绿绿的第一一三六章 入洛阳第六百九十九章 将军的心意第六百零六章 吏员第一六二九章 杜淹的三条建议第九百九十九章 人心第九百七十六章 血与火第一四七六章 冬风正冷第一五八七章 佛系的二老第一二八零章 内府第四百八十四章 还不晚第一百四十六章 留意第二一零一章 整理衣冠,自入宫中第三百六十一章 援兵抵达第两千零七章 说好的轻兵呢?第一二八六章 不打不相识,以后是朋友第九百二十章 山呼第二百零一章 入城第一四五五章 总有人要证明第九百六十三章 斥候交锋第一二七一章 某相信某的士兵第三百九十八章 李荩忱和陆腾第五百零二章 破胆第二二九五章 海军的任务第一四六二章 可能会被打第二一九二章 他是将,不是兵第一六六六章 引他南下第一七二六章 赵王,不能见死不救第二二零七章 三个白袍第二百三十一章 为什么是某第七百二十章 幸臣第六百三十二章 不想隔岸观火第一七二八章 生擒李惠,赏百金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可止步第一百八十三章 制胜第一一三七章 这是各取所需第七十五章 隔阂第一一四五章 青石嶙峋第三百三十七章 岁岁不得清平久第一七三三章 匹马还第九百一十六章 缺钱第五百三十五章 蜀郡捷报第六百三十五章 家大业大问题也大第七百三十九章 离开的时候第二一一九章 且看门外,风犹未定第一六七三章 水火之间第七百六十七章 随风云而动第一五九九章 调皮的陈宣华第一二八九章 先登,先登!第八百七十三章 两个老贼第八百九十六章 塬上的风第一一二四章 虚张声势第四百二十八章 弄潮儿第四百六十七章 晚了一步第二十三章 生变第一三八四章 杨丽华的请求第七百四十三章 英雄寞第一四零三章 降职肯定有好事第一九六五章 打点行装第二一七七章 惊天一爆第一八一六章 “离经叛道”的二刘第二二三四章 集市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灵武是底线第一一六七章 长处和短板第一九一九章 乐昌的爱第四十八章 探幽第二零九七章 天下将定,万里无尘第一五二六章 小姑娘长大了第九百二十九章 汉王妃第一九五零章 不要让他们失望第一五三九章 宣华夫人第三百二十七章 杨树枝纹饰第七百九十三章 有埋伏第一六一一章 星散的吴郡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