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六四章 和而不同

南北之间,文武之间,现在虽然还有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具体都是体现在朝堂上,体现在对云端之上为数不多的权力的争夺上。

而在民间呢?

随着陛下一路走来,沈君高还真的不得不表示,这种矛盾冲突自己见到的不算多。借助运河和驰道,货物正在快速的往来,与此同时流动的,还有各地的商贾,还有各地的文化和习俗。

现在洛阳城中也能找到不少江南风味的酒楼,而建康府中,来自于西北的饮食习俗带动着不少人都爱上了“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豪放场面。

至此,南北还有什么区别么?

地理上的距离越来越近,工作上的合作越来越多,无论南北,自然都摒弃了之前的一些地域歧视。大家互相学习对方有趣的方言、打探对方的水土乡情,甚至更有大胆一点儿直接就开始讨论谁那个地方的姑娘好看。

关中姑娘的爽快、巴蜀妹子的热烈和江南女子的柔情,自然是各有风味。

男人,很容易在这上面找到话题。

而在这些思想交流和碰撞中,江南的朦胧烟雨、白墙黛瓦,还有西北的黄沙大漠、孤烟落日,似乎都已经不再遥远。

大家耳中所听并不一定全都是真的,但是至少已经有了一个概念。他们或许并不欣赏对方的文化,但是愿意了解对方的想法,愿意知晓原来我大汉疆域如此广阔,原来天下还有如此多好玩的事。

和而不同。

李荩忱从来没有要求哪一边去接受另外一边。

他尊重所有人的风俗,而且鼓励大家多去了解、去体会别家的风俗习惯。

最好的例子,自然还要去秦淮两岸寻找。

不少酒楼和茶楼之类的,都是在这个观点上建立起来的。

若是放在从前,建康府中的人们一听此处的酒楼竟然是北方来的蛮子开办的,那怕不是一个个的都要站在外面看一看,到底是哪个没心眼儿的非得去尝一尝。

没有鱼米,怎么吃得下去?

而在现在,别说若是了,建康府秦淮两岸,各地风味多得是,哪一个不是门庭若市?反倒是一些正宗的江南风味不受欢迎了。

我们在家里自己就能做的,干嘛跑去你们那里吃,让那些北方来的家伙们去尝尝鲜就可以了。

和而不同,这是李荩忱在调节地域矛盾时所用的理念。

而这个理念显然也同样出现在内府和外廷上。

李荩忱从来没有指望着两者能够亲密无间——别闹了,后妃和外廷臣子亲密无间,那皇帝岂不是头顶绿油油,而且完全被架空了?

李荩忱只是在引领着双方尽可能多地建立起来合作。

双方没有必要在所有的方面上都能保持一致,共同进退。

只要有一些合作在,就有共同的利益在,那么就不会撕破脸皮,甚至在公事上也能够互为臂助。

正是因为陈叔慎早就已经看清了这一点,所以他很清楚,陛下不管怎么扶持内府,终究只是为了让内府和外廷之间有很多可以平等对话的地方罢了。

比如早晨陛下前去视察的秦淮两岸,这些酒楼和茶楼之类的,本来就是内府和商部之间建立合作的渠道。

陛下既然本来就不想树立起双方的全面对抗,那自然也就无所谓他站在哪一边。

因为他总归会居中调节的。

若是现在内府强大而外廷弱小,那陛下肯定又要去刑部之类的转一圈了。

是之前的自己短视了。

多年朝廷纷争、南北对峙,让沈君高所看到的也不过是内府和外廷之间的对立,而不是合作。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这才是李荩忱真正想要推动的。

“爱卿何必行此大礼?”

沈君高灵光一闪,总算是想明白这些环节的时候,李荩忱的笑声也已经传来。

杨丽华带着内府的几名官吏和女官离开,李荩忱则饶有兴致的看着他们两个。

沈君高刚才心中的担忧也一扫而空,的确,虽然身为朝廷重臣,但是在这种事上,自己说什么似乎都不太对,还有可能把后宫妃嫔们一股脑儿的给得罪了。

所以还不如和陈叔慎一样,想一想怎么帮助自家人在内府掌握更多的权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内府和外廷之间合作呢。

沈家,在后宫之中可也不是没有人的!

“臣骤然得见明君,心中激动。”沈君高爽快的回答。

旁边的陈叔慎脸色怪异。

沈公今天怎么怪怪的?

先是一副忧国忧民、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转眼见到这块“铁”之后,好像又变得很热情?

甚至还捧一下陛下。

李荩忱亦是不明就里,不过他倒也不在乎沈君高到底咋回事。

其实他今天早晨窜到秦淮河去,既是为了视察一下那边的发展,也是为了偷个懒。

白天肯定有各种事务缠身,早晨当然要好好利用一下。

眼前的这两位,忠诚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若是连国丈和国舅都造反的话,那李荩忱这皇位也不用坐了。

所以他径直问道:“爱卿夸赞朕,可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接着李荩忱自问自答一般:“刑部之事,不过律法制定和宣传还有案子审判,后者谁也帮不上忙,前者······你们没钱了?旁边这么一个财神爷在,爱卿尽管去找他要!”

沈君高:“??”

陈叔慎:“??”

旋即沈君高的笑容更胜,还有这种好事?

放眼朝中,无论内府、外廷,最缺的是什么,是钱啊。

缺人,那是缺的,但是人才是可以花钱培养、花钱招募来的。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缺钱。

刑部平时的开支用度本来就不高,而且优先度上自然也比不过其余部门,所以沈君高正愁今年怎么给手下的吏员们发福利呢,都到年底下了,大家也辛苦一年了,总该表示表示。

可是咱们这个清水衙门,平日里都是在律法书堆里泡着,去审案子的话也得端起来公正严明的架子,那么多人盯着,受贿是不敢的。

一年到头,案子破得快可能还能得到点儿奖励,案子要是拖得时日久了,自己都不好意思领薪水。

刑部钱财一直紧巴巴的,平时不彰显,现在发年终奖了,这个问题自然也就浮现出来。

第一七二九章 函谷关外几人回第一九七八章 先连成一片第一一四五章 青石嶙峋第二一五零章 唇亡齿寒还是虚与委蛇第一八一八章 矛盾要让陛下知道第二零二七章 鲁班桥头,三军争渡第六百五十五章 忽悠第三百四十三章 后路第三百一十三章 山第八百四十七章 尉迟宽的无奈第九百一十六章 缺钱第二零一四章 破城不难,安民难第一五一二章 登陆地点第二百三十九章 势均力敌第一九四六章 打扫干净好请客第五百四十八章 天罗地网第三百九十九章 效忠第一六八六章 打的就是精锐第一一六八章 南北之别第二三一七章 辽东有国名勿吉第一八一五章 卿乃大汉所需之人才第一七二六章 赵王,不能见死不救第一一五一章 突厥人的噩梦第一一二七章 这是运气好第一千三十二章 建康在望第一九三八章 泰山书院第四百零四章 喜事第一八二一章 两个混世小魔王第一一七五章 开垦淮南第二百四十六章 将战第六百七十四章 达成一致第一八九七章 孰不可忍第一五八零章 南洋之虎第一三八七章 把长安融入大汉第八百五十三章 新的主人,新的时代第六百二十章 为敌第一六五一章 不对等战争第二百九十三章 北天崩第七百七十三章 会好好考虑第一三三一章 困兽犹斗第一千三十九章 混账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蛇第九百一十八章 白纸般的巴蜀第七百七十一章 威风第一五二八章 战卢容,大象来袭第二三六零章 上山采蘼芜第三百五十章 码头第九百八十六章 地位尴尬第三百六十二章 一个模子第二零九九章 祸起萧墙,我自有理第一一五二章 叶护大帐第二一一六章 编排朕的八卦第二百三十二章 萧湘第一八三三章 来者不拒第八百五十八章 尉迟家的礼物第七百七十四章 是个聪明人第一九五四章 四面开花,中路突破第一九三零章 陛下对皇后有猜忌?第一二五四章 万事开头难第二零八九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招第五百八十八章 不只是不满第一六三八章 丢掉的要拿回来第一百四十六章 留意第一七一零章 不当三姓家奴第二百三十九章 势均力敌第二三零六章 两教之争第一四九七章 吴郡的人,出列第五百二十七章 天亮了第九百七十三章 先打哪个第九百九十九章 人心第二二八一章 步步为营和直捣伏俟第一七五一章 最后的强援第一百二十五章 怒火第九百六十五章 该来的总会来第二百四十章 雨中惊现第一七九六章 金墉城破第一七二一章 狂澜难力挽第一二零零章 华夏的文艺复兴第三百八十三章 投靠第一三零六章 留给汉军的时间不多了第八百五十六章 乱世中的百姓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部郡第一八四五章 这个冬天不好过第三百三十三章 勾结第一四三九章 老将军的谢幕之战第二零六零章 当随大树共迎风第九百九十九章 人心第一千一十二章 沉重的车轮第一二六四章 权力的巅峰第一一二三章 回乐城第八百八十九章 无准备的仗第三百三十章 眼中卿第三百五十四章 得手第七百八十七章 既然开始第六百七十六章 风雨愈急第一二四九章 倒春寒第二一一零章 家事不是国事第一九零五章 达奚惎的挣扎第一九八一章 火炮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