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两条主线

人口汇流,民心归定,物流四通八达源于交通的大跃

蒸汽机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已经相当的稳妥,由此做出了马力强劲的火车和汽船,能够运人载货从东方中途不换车地直达西方!

“欧亚大陆桥”正式建成,火车能够从建业出发,北上过蒙古高原在北海(贝加尔湖)掠过之后,昂首挺胸向西。

穿越广袤的西伯利亚,到达亚速尔海大沼泽区,再登陆富饶的乌克兰大草原,穿进日耳曼黑森林之后掉头向下,最后汽笛长鸣,终点站是罗马城,总长度达13000公里!

一路穿山越岭,无数的名江大河都被横跨,连最难穿越的大沼泽区都被华族以战天斗地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用砂石土硬生生地填出了一条大路,

双线、宽轨、大功率机车!

为了建设这条铁道线,帝国十万铁道兵和民夫奋战不休,克服了无数困难,战胜大自然的天然险阻,还有严寒酷暑、水土不服、病魔、塌方、飞石、猛兽、蚊子(大沼泽区的蚊子象团烟雾扑来,瞬间将一个无防护的人吸成干尸!)……许多险峻路段工程施工难度极大,尽管帝国后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不惜代价,但许多建设者还是在由此落下了病根。共有三千四百名建设者长眠于工地上!

工地的建设者换了一茬又一茬,这个帝国时期花费最多、历时最长的工程正式完工之日,各大报纸以号外的形式向全帝国发布信息,参加过这项工程的人没有不喜极而泣的,户部官员如释重负地盖上了预算表。

完成了这条铁道线,军事上的作用很大,极大的减轻了后勤压力,将进攻线自秦长城往北推进了1300公里!这段距离就把合适游牧民族生存与居住的空间全部吞噬!

因为帝国军可以凭借铁路向北出击1000公里,游牧民族根本就退无可退,再退。就退入了北极圈,那里,还是人活的地方吗?!

铁道一天天向北,一天天深入,游牧民族恶梦到来,突然间他们发现那穷凶极恶的华族无时不刻地在进攻进攻再进攻。他们根本没有喘息地机会。

要么顺从,彻底汉化。

要么,就男丁全部死光光,女的为奴!

不信邪的部族拿起刀箭,与帝国军PK,结果统统完蛋。

聪明的部族忙不迭地跪下迎接征服者。并且这样的聪明人越来越多。

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臣服,困扰中原王朝地边患成为了历史,军事的作用不再是进攻而成为了威慑,欧亚大陆桥成为了东西方往来的要道,同时帝国沿铁路线大力投资。建设出一条开发走廊。

帝国的拓荒者和外族的臣服者聚合起来。凭托铁路线,在长城以北沿途新建20来个50万人口左右的城市生活圈(含日耳曼、东北地区)。

神州地地东南部和中部人口增多,进入了城市化,导致资源开始紧张,并不是说不能生存下去。而是说分配给新成长的人口的土地开始匮乏。

本来还不至于这么紧张,原因很多,有皇帝过于慷慨,大力赐予臣下以土地,在特定的战争年代里,功臣辈出。赏赐沉重。占据了不少土地。另外就是皇帝过于发达的功能,令到其皇子皇孙数目众多。封赐地土地自然也少不得。

按“(周)文王百子而贤”,本朝皇帝是贤之又贤,据不完全统计,皇帝共有子六百七十二名(截至今天为止),另有公主七百一十二名,皇子公主们也生育,以一个亲王(公主)封地三千亩地为基准,还有加恩,就是说一个亲王封地超过三千亩,占据了大量地良田好地。

民间每户授田百亩,传长子,不得拆分,帝国的田亩制度是大生产,如亲王封地当然不会是亲王殿下亲自下地种田,而是成立了耕种公司去耕作,每户授田只是由一户少量人口承担,不将百亩地分成十份由十人耕作,主要是科技的发展,作物需要打量的时间短、有充足的畜力及优良地农具帮助及基础设施做得好。

另外,每户农田广泛地实行了轮耕制,并不是越勤奋越好,如果不得官府的允许,一户人家将其百亩授田全部种上了庄稼,是要被处罚的!最少得留出二十亩地的休耕地,进行养田,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最令老农们深恶痛绝的就是皇帝大搞什么“环保”,如不得在江河边筑堤要地,划出的保护区不得开发,各地绿化面积和水体面积最少达至50%,这是条红线,超标者地官员摘乌纱帽,离谱到市区中心居然有原始森林?!曾经试过在南方某城市野生老虎大模大样地从围困在城市里地森林中跑到街上闹喧的事。

早期,城市居民享受“土地福利”,就是官府在城市周边分配给居民十亩地作为度假之用,可传子不得出售,以后“土地福利”逐渐减少,五亩、二亩地分出去到最后无地可分了。

帝国大力鼓励生育,同时屠杀外族运来女人分配给自己地男丁,一个男人拥有一妻二妾,生育十个子女是平常事,如此人口增多,无地可分。

城市化中培训了相当一部分人口成为城市居民,他们靠打工谋生,不再啃土地刨食了。

另一部分人口就要进行移民,进行人口分流。

按圣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但华族并不遵循圣人之意,而是喜欢移民,响应皇帝的呼吁“开枝散叶”。

华族喜欢移民,普通人呆在城市里,靠打工为生,领一份薪水,只要工作肯定不会饿死,官府规定有最低工资保障,廉租房(公屋)及社保医保,生活四平八稳但发财不易。

移民就不同了。《宅地法》使到移民轻易得到大批的土地,土地上的资源有着较大的处置权,如砍伐木头归其所有,找到矿产也是个人所有,等于一步登天少奋斗二十年,只要能忍受冷清。脱离大城市的繁华(但相应的保障并不差)。

当官的也喜欢到新城镇里做事,由于帝国实行“乡议局”制度,全民参与管理地方事务,这个机制在成熟的发达城市里,乡议局对于地方事务起到主导的作用,让地方主官颇有一种无用武之地地感觉。相反新的移民城市,大家都忙着干活,选上的议员甚至不乐意去开会(南洋开发初期,总督叫警察去捉议员来开会,议员不肯去开会。恼了警长。警长就把议员一把扛起来带走!)地方主官起到主导的作用,就有大权在握的感觉。

许多人移民到温暖的南洋,也有好些人贪图比南洋更优惠条件地“欧亚大陆桥”战略大开发而往北走、向西行,那里的条件虽然差些,但同样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最重要的是以“欧亚大陆桥”为核心,辅以区间铁路、公路,从建业到罗马城,最长不超过一个月的行程,华族心满意足,没有什么挑剔的。(指货运。若是客运则更快)

科技的发展、华族地勤奋令到人类战胜了自然的力量(也只有象蚂蚁、工蜂般勤奋的华族才能开发长城以北的土地)。加上雄心勃勃的帝国朝廷大力支持,华族(含归化地民族)在欧亚大陆桥沿线挖田种菜、饲养牲畜家禽、砍伐森林、开掘矿山、冶炼金属和建设城市。一座座新生地城镇神奇般地出现在铁道线的两边。

一条交通运输、经济的大动脉迅速形成,对推动东西方人员物资交流和经贸文化合作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其对南北和周边的辐射性作用也无比巨大。

这么个背景下,大量地西方鬼佬鬼妹出现在建业的街头,同时,黄皮肤黑头发的华族则在罗马城谋生!

东西方的交流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发展,其走向是积极的,融合是迅猛地,并且沿线地土地充足,建设周期可能长达50年之久,对于经济的拉动力可想而知。

一般地,人口迁徙、移动走欧亚大陆桥,而货运则走海上丝绸之路。

大宗地物资从广州、泉州、上海、青岛出发,沿海岸线走交州、过南洋之后,经过缅州(缅甸)、印州(印度)、贵霜(巴基斯坦一带)、进入波斯,一部分物资卸下,再继续沿阿拉伯半岛、顺红海上溯到埃及,埃及地区修建了铁路,货物从海船卸下,上了火车,运到地中海,再上船,然后分发地中海沿岸,另一条分枝则是到南非。

海运沿线各海域实际上是帝国的内海,安全可靠,帝国制造的货轮大而快捷,最快在两到三个月就能走一趟,一年一个来回是很正常的!

沿线港口是帝国建设的另外一个重点,修葺码头、拓展航道,堆放燃煤,保障航运。

以前仅供海军用的精密海图全面印发,各个航运公司自由领取。

举国共认一个皇帝的好处多多,走遍天下都不怕,良好的交通,安全的旅程,车匪路霸、海盗海贼少之又少,帝国军队、警察的效率极高,打击他们是不遗余力,最主要是人人有工作,个个有饭吃,没必要拿生命去冒险。

经济持续发展,在征服了西方的五年后,罗马、日耳曼地区实现收支平衡,交纳的税金能够满足福利、官府支出及开发的需要。

经济发达,社会极其繁荣,不说什么,就说“匪夷所思的休假制度”。

帝国全面实行五天工作制,一天工作八小时,一年有5周法定的带薪休假,其中春节和国庆节占了两周,另外三周自由支配,大部分人选择夏秋之季连着国庆连放四个星期,再配以中秋重阳清明,佛诞道圣节日,皇帝生日也放假,一年足足有四个月在休假!

一到假期,人们四出旅游,上山下海,道路和水面交通繁忙,浩浩荡荡,很是壮观。大城市人口锐减,马车纷纷上路,平时宽敞的公路速堵,火车轮船客游,旅游酒店难找,企业效率下降,找人办事不易,官府里接待人员多是打暑期工的大学生充数,而旅游圣地、海滨和乡村等景色优美的地方就人满为患。

帝国的休假制度是实打实的,不会出现类似员工要求休假而领导说:“……休假可以,永远休下去,不用再来了!”的事情,主要是官府按章办事,严格检查各个单位是否照法律办事,不搞干领钱不做事的不作为,官府与黑心企业老板勾结不给员工休假的事儿很难发生,主要是有“乡议局”的制约。

官府不能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如果光是那样,官府自查自纠肯定会发生欺压员工的事件,左手不可能监督右手,这当中“乡议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旦发生官府不照章办事,那么乡议局即时查办乃至于弹劾,单位的员工不必要直接对上单位老板,就交给官府和乡议局来办就好了。

当然,能够实行休假制度完全是社会生产率发达的缘故,人们努力工作,该做工就做工,该休假就休假,人潮来来去去,依托两条主线,各个种族的来往剧烈,交流频繁,随着时日的推移,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是一个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场景,对西方人来说,东方是如此的近,而对东方人来说,西方同样是那么的近,仿佛就近在咫尺!

大一统帝国的维系,在于其存在着发达的交通……诸君不可不慎!

第1节 入宫见闻第15节 牝鸡司晨(三)第13节 邓艾们的幸福时光第9节 第一天当太守第19节 和平比战争好帝国皇帝的自白第36节 军务一桩第33节 乐极生悲第12节 管治南印度第4节 入仕第64节 很会说话的庞统第62节 东方美女来兮第51节 波尔齐乌斯的烦恼第42节 猪哥亮第25节 周泰发疯第49节 小人得志第22节 美洲征服史(三)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第21节 胜利进城第36节 琴采丽薇雅的一天(二)第19节 强抢民女第30节 后宫风波起第41节 最高危机第69节 那天我好累第37节 屠光北极熊祖宗(三)第52节 三国英雄奥运会(八完)第23节 只捡便宜第53节 张老师的典型战例(一)第78节 玄德仲谋归位第5节 襄江之战(三)第28节 收官-----攻取掸国第49节 有情无欲,有欲无情第48节 炮制高句丽君臣(一)第3节 图强第16节 令人不得不服的棒子第37节 过大年第36节 斩西海龙王第28节 梦断楼兰(二)第31节 马家游江南(二)第37节 门神、封神第6节 演讲与实验第47节 罗马大乱(二)第12节 阿彩露点第69节 张合带兵第16节 破锁丹成第7节 经营北方江海第63节 终极情趣(一)第9节 吞并日耳曼(五)第1节 出兵伐董第12节 高峰会议第37节 名将之路(二)第29节 曹操称帝,刘备凑热闹第61节 罗马新生活(四)第46节 准备好了第70节 夫人英明第74节 希腊有战火(四)第42节 强迫入教第8节 秋交会第19节 隔海互联第67节 激战泰西封第6节 破城第31节 青龙一口吞下n个岛第27节 万里烟海度若飞(一)第28节 艳后现世(一)第17节 司马折棒子(一)第14节 波斯血原第21节 皇帝当强盗(二)第20节 激战共青城第27节 算旧帐(二)第5章 33节 神的乐器第32节 公鸡跑进母鸡窝(三)第57节 《罗马史》第8节 致命绞索第73节 搅屎棍第11节 一场辛苦为谁忙第24节 云州事务第2节 罗马内战(一)第24节 征召令第25节 大收获第21节 胜利进城第5节 吞并日耳曼(一)第78节 玄德仲谋归位第28节 走亲戚(三)第18节 哗,英雄!第13节 贺岁版大礼包第8节 致命绞索第44节 终结者I-----终结神庙第26节 走亲戚(一)第55节 纷争、潜流(三)第5节 贵霜风云(二)第21节 美人计(一)第22节 新疆建州(一)第49节 小人得志第42节 全部剥光猪第43节 三跌臭水第8节 秋交会第41节 最高危机第32节 三国英雄的黄昏(四)第16节 东部鲜卑完了第5章 27节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