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四章 搭建地方机构

“呜~箜茨~箜茨......”

汽笛声后,一列长长的列车,冒着一串黑烟,慢慢的开始减速。

“局长,快要到站了,下官帮你收拾下行李。”

“哦,有劳了。”

看着火车窗外,随着车速的降低,而越来越清晰的景色,袁崇焕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去年年末,他靠着韩爌和张鹤鸣两个退休老官僚的引荐,拜访了当时的吏部侍郎房壮丽。

本来按照他的想法,他作为五品官员,这一次机构大调整,朝廷多出来这么多新的岗位。怎么着,自己的等级也能往上升一升吧?三品不敢说,但从三品,正四品啥的总是该有的吧?

谁知道,房壮丽倒是按照他的想法给他安排到兵役总局去了。但是这职级却一点没动:还是正五品。

正五品,在大明也就是个知府——放到现在,也就是个地级市市长。

按照李世忠的安排,兵役总局要在大明各省区,省区下面的府建立当地的兵役局。而各省区的兵役局局长,其职级刚好是正五品。所以,袁崇焕就主动申请去做广东布政司的兵役局长。

为了保证自己的申请能够成功,他去朝着李世忠一阵溜须拍马不说,还克制着自己的自尊心,低声下去的去求了自己的同年,现任大明外交部尚书陈子壮。

谁知道,最后的任命下来后,居然让他去做大蒙古区的兵役局长。

接到任命状的时候,他差点当场暴走。可是在看到周围的少数同僚向他投来羡慕嫉妒恨的表情时,他砸吧砸吧,总算是回过味来了。

现如今,大明的工人阶层,四口之家,夫妇二人坐全职工人,子女二人做童工,一年下来大概能够挣到25块银元。而在施行摊丁入亩后,大明的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一个农夫的四口之家,若是风调雨顺,一年大概能够挣到15~18块银元。

以上收入,解决温饱是没有问题的。农夫们若是勤俭持家,加上运气好没有碰到什么大的天灾人祸,积累一两代人,大概就能供一个孩子念书了。而工人们呢?若是做父母的正当年,身体强壮能够多做一些的,又运气很好不受工伤的话,甚至可以在当时就支持一个孩子念书。

但,工农的待遇,比起士兵来,那就明显不如了。

一个普通士兵,入伍第一年每月收入是两块银元,之后每年上涨两个银角。而且这笔收入是纯收入:衣食住行,全部都有部队给你包了!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士兵的收入,就足够养活一家四口。

当然,军人嘛,在战争来临的时候是要拿命上去拼的,有阵亡的风险。可是军队的烈士待遇也很好啊:家属获得五十元丧葬费不说,国家还负责养育未成年子女直至十八岁——这是养育,也就是说,除了给饭吃,还要负责这个孩子的教育!

若是在战事中没有阵亡而是残废了,除了一次性给予20元退伍补贴外。新成立的兵役总局还要负责安排就业——一般都是去各级政府衙门做门房,或者去各地驿站、铁路道口等做驿卒。这收入也能保证每年在20元上下。除此之外,残军的一个子女还可以保证就近入学。

若是运气极好,在各种战事中毛皮都没擦破一块,全手全脚的退役了呢?国家给予10块的退伍费,兵役总局还要负责安排就业:集体农场、各处工厂等,都给你弄得妥当。

待得袁崇焕把这些东西仔细一想,就猛然发现:不知不觉间,当兵,已经成了大明青年读书做官之外的最佳选择了之一了。

然后他就为自己先前的愚笨而感到羞惭:这脑袋是得多蠢,才会主动申请去广东啊?那地方,除了粤北山区之外,整个珠江三角洲都是鱼米之乡,那里的土地一年两三熟,当地农民的收入普遍高于大明一般的农民。当地海贸发达,那里的工厂多,商人也多,年轻人的营生自然也多:一句话,去广东做兵役局长,其他工作暂且不说,但征收新兵,估计不太容易——可选择的行业太多了,当兵不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去了蒙古就不一样了:这地方经济落后啊,那些进了包头重工基地的牧民们还好,虽说辛苦了一些,管束多了一些。但一年下来,一个精壮汉子怎么也能挣到15块以上的银元。而那些普通的牧民呢?一年到头辛苦下来,能够七八块银元就不错了!

所以,在蒙古做兵役局长很爽的:当地百姓会一窝蜂的想把自己家的精壮后生往着部队送,这就让兵役局的主要工作干起来非常轻松。

当然,兵役总局还有协调军地关系,安置退役士兵的问题。这两项工作,在其他地方估计难办:大明已经公开歧视军人两百多年了,这种顽固的观念,不是《皇明宪章》一出来就能彻底扭转的。但是在蒙古,那就完全不是事儿:草原上更讲究力量。

所以,仔细一想:还是老乡出了力啊,把自己派到蒙古来——这是一块容易出成绩的地方啊!

火车完全停了下来,袁崇焕也终止了自己的遐想,然后从卧铺上爬了起来,开始舒展筋骨,整理自己的仪容:从北京到呼和浩特,火车开了整整一天,真要做硬座,那是受不了的。

一番折腾后,袁崇焕带着兵役总局派给自己的二十来个手下走出了火车,却猛然发现,站台上,一众穿着传统蒙古服饰的贵人们,拥簇着几个身着汉服的官员,已经站在那里迎接他们了。

就在他心里惶恐,觉得让上官等待自己很不好的时候。却听到耳畔传来了一阵让人刺耳的哨声。

“公安部蒙古厅的各位同僚,都过来集合了!”

随着这一声喊,前面一列车厢里,依次走出了二十多个身着头戴大檐帽,身着统一制式的藏青色警服的精干汉子。为首的一人,身材高大,肌肉匀称,上嘴唇上有两道青乎乎的胡须印迹。观其面相,顶天不过二十岁,和已经四十多岁的袁崇焕比起来,明显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这支服色整齐划一的队伍,很快就列队完毕。然后领头的这个年轻人看也不看旁边正在忙着整队的兵役局同僚,自顾自的大踏步走了上去,对着那位被一圈蒙古王公拥簇着的汉人高官行礼并高声叫道:“下官,大明公安部蒙古厅厅长,吴三桂,拜见中郎将!”

......嘶~,看着精干的吴三桂抢先了自己一步,袁崇焕不知怎么的,瞬间有一种气运被夺走的仓皇之感。

“下,下官,袁崇焕,率兵役总局蒙古局全体同僚,拜见中郎将。”

没得办法,兵役局是文武参半,所以这制服啥的是不统一的,天然的在气势上比起人家公安厅的人就弱了半天。然后其主官袁崇焕的声势又比吴三桂弱了太多。以至于兵役局的官员们,这会儿都觉得脸上有些无光。

但很快,一道更弱的声音响起:“下官,大明司法部蒙古厅厅长,闫鸣泰,拜见中郎将。”

“下官,劳动厅厅长、税务厅、工商厅、教育厅......拜见中郎将。”

“哈哈哈,好,好啊,诸位大贤来了我们蒙古,我们蒙古三区数百万百姓,将更能沐浴皇上天恩了。诸位,整队之后,请跟本官身边的各位台吉一道,本官在城外的草场上为大家准备了精彩的那达慕大会,大家可要好好领略我蒙古的风情啊!”

自1630年的5月起,随着无数列火车从北京城开出,大明的近万名京官,有近六千人,都被派赴了全国各地。他们的任务,就是先期把各省的各职能部门的框架搭建起来,然后初步理顺工作关系,选定或者新建好办公场地——之后,大家屏息静气,等待着天启十三年(1631)开始的国家及地方公务员考试!

第三二九章 朱由栋结婚了第四十三章 打脸就要打痛(四)第四五九章 当家真的不易(二)第一二三章 殿下的新玩具(一)第六一零章 比哈尔邦出兵第六八零章 老贼的好打算第四二七章 三万里的返航第五零零章 吕宋之战终焉第七九零章 郑成功的杀着第二三四章 历史未能重演(五)第五一三章 破军也陨落了第二九六章 扩军势在必行第二五三章 老西儿都叫穷第二二三章 划时代的差距第六四七章 易普拉欣出兵第六八八章 大明的特种兵第七零四章 不速之客又至第五六一章 造反专家抵达第六十五章 西南战鼓擂动(二)(收藏满2000加更)第一二四章 殿下的新玩具(二)第二四九章 衍圣公是大敌第六六三章 科技尚未落伍第三零六章 敌人不会听话第一三四章 家事也是国事第五四二章 世事难有如意第三五零章 东海上的决战(终)第六二四章 藩属国的差异第二八四章 易普拉欣崛起(一)第七二三章 如何扩大内需第九十五章 国家根基已朽(七)第七八二章 北线归于平静第二一四章 牵一发动全身第三四四章 东海上的决战(一)第五八二章 易普拉欣妥协第三零六章 敌人不会听话第一三三章 国事就是家事第六六四章 准备发行纸币第六三一章 三方各自部署第七七四章 陆军可以登陆第四九六章 铁甲舰的战斗第三七七章 王与王的对话第一七二章 宿命的萨尔浒(二)第二一四章 牵一发动全身第三三五章 日本的新策略(一)第六一二章 卢象升的谋略第四六一章 进入铁甲时代第五九五章 流通货币不足第三三九章 工业革命发端(二)第三十二章 原始资本积累(七)第四九三章 执政越来越难第四九二章 易普拉欣的信第九十五章 国家根基已朽(七)第一五二章 熊廷弼的手段第一零一章 我们的海贼王(三)第三八一章 为何是分封制(二)第四九一章 冲锋枪的历史第六四零章 国内总体稳定第五零二章 军备协调会议(二)第三四七章 东海上的决战(四)第三二零章 朝鲜王的哀求第四十八章 打脸就要打痛(九)第七四五章 地方官的共性第二二五章 土著中的垃圾(一)第一一七章 东林也要办报(六)第一一六章 东林也要办报(五)第七三一章 贵在调动敌人第二三一章 历史未能重演(二)第五二一章 朱家的男人们第三三七章 破军星的后手第五五二章 欧盟需要停战第一三六章 穿越者的互撕(二)第五八零章 欧洲的科学家第七三九章 美洲战后安排第三七五章 三府交点争夺第五七七章 农业未雨绸缪第三五零章 东海上的决战(终)第五零七章 科举制度将变第五七六章 有竞争是好事第五九二章 大明新老交替第六五三章 亲王号战列舰第一二七章 东林陷入颓势(二)第一五八章 这绝不是挑衅第四一四章 一次会战结束第八十三章 哈布斯堡家族(一)第十一章 孤的元从班底(三)第十五章 大明第一掮客第四零四章 六日光复朝鲜第四五六章 效仿魏武故技第七七七章 菲利普的应对第三十九章 赚钱必须高尚第五九七章 宦官的危机感总设定(看前一定要看)第六九三章 还有廿六小时第五五零章 电学研究转向第六零六章 飞白剑指恒河第六零零章 大明准备出击第四一七章 东亚霸主降临第三一一章 崇明沙攻防战(三)第六六五章 不算晚的情报第四十五章 打脸就要打痛(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