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五章 战略就是调动

“以上三百五十四人,当此国战,居然想尽办法逃避兵役,实属无耻之尤!经都察院审讯,证据确凿。法院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随着执刑官在北京城外刑场的公开宣判。七十多名逃避兵役的青年,以及帮助他们逃避兵役的亲人,相关官员,共计三百多人,在一阵阵清脆的枪响中,倒在了刑场上。

“如此就算是祭过旗了,倒也省了不少牛羊牲口。”亲自监刑的朱由栋拍了拍身旁朱由校的肩膀:“待会朕就去天津港上船哪,接下来就要辛苦你了。”

“呵呵。”苦笑一声后,朱由校拱拱手:“惟愿皇兄此去,诸事顺利,早日得胜归来。”

此时已经是天启二十九年(1647)八月十一日,在确定出征的各路将帅中,朱由栋已经算是走得晚的了。在他之前,朱慈燚、朱慈焱等人,都早已出发,到了各自的部队里。

因为印度半岛大都是处于热带,所以虽说朱由栋这一路是拥兵百万以上的主力,但登陆的时间却是定在了九月。而在此之前,在八月的时候,最先做出动作的,却是走中亚一线的孙传庭集群。

从21世纪的世界地图上看,中亚五国幅员面积还是很大的。但若是看得仔细一些,把这五国里的哈萨克斯坦拿掉的话。那剩下的四国其实也就没多少地盘了——大明在西北发兵的目的是南下联络普什图人和波斯人,并择机进入巴基斯坦。位于中亚五国北端的哈萨克斯坦根本不用去走。

若是考虑到此时大明新疆省的控制范围是直接抵达葱岭和巴尔喀什湖的话。那就意味着,后世所谓的吉尔吉斯斯坦全部,以及塔吉克斯坦大部,早就在大明的控制范围内。

因此,当初枢密院给孙传庭集群定下的目标:三十个师,打穿中亚。若是放到后世的地图上来看,也就是打穿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两个国家而已。

八月十五日,费尔干纳盆地安集延。

“末将吴三桂,拜见督师、太子殿下。”

“吴将军免礼,这段时间为大军打前哨着实辛苦了。现在打探到的敌情如何?”

“是,禀报督师,太子殿下。目前末将指挥的骑一师,前出最远处,已经到了距离安集延约莫三百公里外的撒马尔罕。目前已经探明,奥贼纠结土库曼、乌兹别克等族军队,将主力屯驻在撒马尔罕和杜尚别两处。至于其兵力规模,这个还请督师、太子殿下恕罪。敌军的骑兵不弱,我方骑兵很难底近详细侦查,所以至今估算不出来大致数量。不过经过我们与敌军的多次相互试探、小规模交火,现下可以明确,敌军的骑兵数量绝对不少于五万。”

“吴将军辛苦了,无法明确敌军总量,这个不能怪你。”

“多谢督师体谅。”

吴三桂站到一旁后,孙传庭让人在会议室的中央展开一幅地图:“殿下,各位。这是最近这些年,陆上丝绸之路重开后,锦衣卫派人跟着商队跑了三年多,根据其实地勘测,并结合部分当地地图后后绘制出来中亚地形图……简单的说,在中亚这块距离大海最遥远的地方,不管是普通的经济往来,还是现在我们的进军作战。水源,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我们的进军,离不开水源。而敌人的应对,也离不开水源。”

是的,整个中亚,因为距离大海实在是太远,所以总体是偏干旱的。但这块土地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诞生那么多辉煌的文明,以及培育出那么多骁勇善战的民族。起到主要作用的,就是两条大河:锡尔河(药杀水)、阿姆河。以及这两条大河的众多支流。

再具体一点,从新疆出发,沿着伦纳河河谷西进,在伦纳河的发源地继续向西,找到锡尔河的发源地后,就进入了费尔干纳盆地——这是一块锡尔河贯穿通过,被锡尔河及其各条支流滋养,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的盆地。在21世纪,这块盆地以两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主要依靠农业和畜牧业,就养活了600万以上的人口。散是中亚地区难得的肥沃之土。

而孙传庭集群要打穿中亚,自然的就把进军的第一步,选在了这里。

不过,在孙传庭进入这里之前,这里的居民和牛羊,就被欧奥联军第一集群的司令官侯赛因,给全部撤走了。

说起来,这位阿拉伯裔的将领,自三十多年前追随易普拉欣以来,这一次,真是他遇到的最恶劣的局面了。

本来按照欧奥联合参谋部的计划,他这个集群一共是十五个师,22.5万人。其任务是先驻守在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一线。待得大明的陆军主力在印度登陆,与欧奥主力形成对峙后。趁着大明本土兵力空虚,走中亚,再次裹挟乌兹别克人和土库曼人,进入大明的西北诸省份。以此完成对大明的背刺,逼迫大明抽调主力部队前来堵缺。如此,就达到了调动敌人的目的。

可是没曾想到,这大明居然不按常理出牌。印度这边还没动手,中亚这边却先发兵了。而且根据大明进军路途上观察到大军动向的星月教徒们传来的情报看,这支大明军队的规模,至少不下四十万。

这就让侯赛因非常郁闷了:他这个集群的后勤基地可是设在拉合尔的。要提兵北上,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话。就意味着他要翻越诸多山脉,走很远的路——这对于兵力本来就偏少,而且按照事先的计划是后发兵团,根本没有得到多少民夫的第一集群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在集群内部反复商议,以及通过无线电与联合参谋部反复沟通后。侯赛因这边做出的决断是:放弃费尔干纳盆地,大踏步的后退,拉长敌军补给线的同时,也减轻本方的后勤压力。

当然,这种大踏步的后退不是无原则的。无论如何,撒马尔罕这个链接波斯与中亚的交通要道必须守住,不然万一中国人的大军进入波斯,把奥斯曼军团的陆上通道给切断还是小事——反正现在欧奥联盟,主要的补给都是从海上走。关键是这些年奥斯曼对波斯吸血吸得太狠,骄傲的波斯人早就对奥斯曼心怀愤懑了。也就是哈奇开斯机关枪威力大,让波斯人敢怒不敢言罢了。若是把中国人几十万军队放进去?这个画面实在不敢想。

撒马尔罕不能放弃,同样的,与撒马尔罕近乎同一纬度的杜尚别也不能放弃——这里是中亚进入阿富汗的要道。普什图人虽然独立建国了,但同样被奥斯曼人吸血吸得极惨。若是把大明的军队放进去?

所以,侯赛因在于联合参谋部反复沟通后。做出的应对如下:本集群22.5万人,加上约莫五万人的土库曼、乌兹别克骑兵部队,重点守御撒马尔罕以及杜尚别,并等待从印度方向来援的十个印度师。

总之,这场规模宏大的决战刚刚开始,大明就在战略上率先调动了敌人。

不过,虽然兵不血刃的拿到了富饶的费尔干纳盆地,可面对大踏步撤退到依托阿姆河的支流而建成的撒马尔罕的奥斯曼兵团主力。孙传庭集群的困难也随之而来。

既然是盆地,自然是四面环山了。这个费尔干纳盆地,北面和东面是天山山脉。南面是吉萨尔阿莱山系以及帕米尔高原。西面倒是有个很小的口子,是锡尔河流出这个盆地所形成的河谷。但是走出这个河谷后,就进入了克孜勒库姆沙漠……

所以,别看如果拿下杜尚别就能进入克什米尔和阿富汗,如果拿下撒马尔罕,便是进入波斯也方便得很。但要拿下这两个地方,要么,四十多万大军去翻越吉萨尔阿莱山系,走帕米尔高原。要么,沿着锡尔河走出费尔干纳盆地后,横穿沙漠,走到阿姆河的河道上,再沿着阿姆河逆流而上,绕一个大圈后再去打撒马尔罕。

无论哪个选择,对于虽有河谷可以利用,但终究是已经不得不翻越天山才能维持后勤保障的孙传庭集群来说,都是极为沉重的负担。

“敌军的统帅很聪明,居然主动放弃了费尔干纳这样的膏腴之地,大踏步的撤退到了撒马尔罕和杜尚别。这个,虽然让我们原先制定的在费尔干纳盆地内与敌军决战的想法落了空。但是这种情况,也是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毕竟,不远千里的把后勤物资运到这里与我决战,那是得有多蠢的指挥官才会做得出来?”

“哈哈哈,督师说得极是,我们从不指望敌军的指挥官犯蠢。”

“就是要这种有点本事的敌将打起来才有意思嘛。”

“呵呵,本督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呢,咱们这一路的任务可真的不轻。毕竟,咱们得先把敌人在中亚和克什米尔的主力给吸引过来。否则等到九十月间满桂那边区区五个师,好不容易翻越喜马拉雅,探出头一看:哎哟,怎么还有几十个师的敌军堵在山口啊,这孙传庭是在干嘛啊。这可就不好了啊。”

“哈哈哈,督师说得对,为了雪区集团军不至于全军覆没,咱们该辛苦还是要辛苦一点的。”

“所以,撒马尔罕和杜尚别的敌军,虽然隔着大山,但该打还是得打。本督的计划是这样,分兵,主力兵团为二十个步兵师,本督亲自率领,慢慢的从正面去翻越吉萨尔阿莱山。杜尚别那地方虽然联系着克什米尔和阿富汗,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更为重要。但那里的路更难走,本督不去那里,这二十个师,三十万人,只做一路,去撒马尔罕。

而第二路嘛,五个骑兵师,五个步兵师,由张献忠和李自成率领。出了苦盏(苏联时期此地叫列宁纳巴德。纳巴德在波斯语系里是城市的意思),主力继续向南,翻越吉萨尔阿莱山。而这支别动队,则是向西,横穿沙漠,直扑阿姆河,做出一副要进军波斯的样子来。”

“督师这个方案高明,如此一来,敌军的统帅可就难受了。要么离开撒马尔罕,在旷野上与我决战,要么枯守在城里,坐看我们毫无阻碍的进入波斯。”

“是啊,所谓兵法,最高境界不就是调动敌人,让敌人按照我们的想法起舞么?”

见众将都对这个方案首肯后,孙传庭对张献忠和李自成道:“如此布置,对于主力部队来说相对轻松点。后勤跟不上,我走慢一些就是了。但对于你们来说,就又要变成无后方、无补给的流动作战了。”

“哈哈哈,督师放心。这种完全没有后勤的流动作战,俺和老李当年刚到美洲的时候,可是就这么熬了很多年。这种作战方式,我们最熟了!”

“正是因为两位将军有这种天生的无后方流动作战的天赋,本督才敢做出这样的部署啊。”

第六七七章 毛文龙的无奈第一五零章 布局毕欲发动第八章 言官们的弹本第四八五章 海外亦有汉民第四七零章 成功突袭沙廉第六十章 手心背都是肉第五五五章 利益才是永恒第六一六章 阿散索尔夜战第七八三章 毕其功于一役第三四四章 东海上的决战(一)第三三六章 日本的新策略(二)第七一七章 军舰的冠名权第六七一章 联军登陆果阿第七九六章 枪口顶在脑门第三四四章 东海上的决战(一)第七一五章 后勤陷入窘境第四九三章 执政越来越难第五二六章 威尼斯的商人第二二三章 划时代的差距第七十八章 刘大刀的奋迅(二)(收藏满三千加更)第二六七章 总结后出大招第六二三章 奥朗则布背刺第七九六章 枪口顶在脑门第七三三章 其实我在三层第六五八章 邮轮上的学习第二七五章 孙慎行的选择第三零四章 会合与反会合第二十章 有的人欠收拾(二)第四九一章 冲锋枪的历史第二十章 有的人欠收拾(二)第三一八章 海军事海军了(二)第一一六章 东林也要办报(五)第五六六章 美洲的新局面第四十六章 打脸就要打痛(七)第八十五章 丁未的进士们第七三零章 波哥大会战始第五三七章 耶路撒冷围成第六十四章 西南战鼓擂动(一)第六一二章 卢象升的谋略第六七九章 南北印的迥异第一一六章 东林也要办报(五)第一零九章 现在开始起航(四)第五五三章 索科利的父子第三七九章 切割中南半岛第五九三章 兵役总局开张第六三一章 三方各自部署第二五七章 大坂的夏之阵(三)第四十六章 打脸就要打痛(七)第一一三章 东林也要办报(二)第六六九章 红海出现敌人第六四一章 皇长子的婚事第一四五章 先定规后开营第六四八章 护国公八大王第三十九章 赚钱必须高尚第七四八章 继续一路向西第六五八章 邮轮上的学习第五九五章 流通货币不足第二六五章 官员们的俸禄(二)第五七六章 有竞争是好事第五七五章 袁可立的学生第四四六章 圣人还是圣人第一三三章 国事就是家事第七七五章 陆军主力出动第四二二章 启动经济改革第五五七章 独立军上高速第八零二章 告欧洲人民书第七五九章 大明的内燃机第五四一章 姜还是老的辣第四二三章 先制定劳动法第五三七章 耶路撒冷围成第一九四章 天下重新透明(三)第一七二章 宿命的萨尔浒(二)第二三三章 历史未能重演(四)第五八四章 大明的科技树第三十九章 赚钱必须高尚第五零零章 吕宋之战终焉第七四三章 大明发行纸币第四三五章 后勤保障无碍第三十八章 东瀛岛的变化(二)第一九五章 天下重新透明(四)第五五四章 欧奥间的分歧第四八五章 海外亦有汉民第五七一章 除恶必须务尽第一七七章 宿命的萨尔浒(七)第四九六章 铁甲舰的战斗第五零零章 吕宋之战终焉第六一三章 敌人有了反应第八十二章 大丈夫当如是第三一五章 崇明沙攻防战(七)第七四零章 不能再争国本第五四四章 小冰河大威力第四四四章 藩王们的反应第四二八章 台湾府的发展第三一四章 崇明沙攻防战(六)第六五三章 亲王号战列舰第四十九章 打脸就要打痛(十)第四零七章 幕府垂死挣扎(二)第一六九章 忙碌的魏忠贤第一四六章 曹文诏的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