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皇权不出县

杨廷鉴说完就继续去捣鼓的印刷任务去了,留下惊愕的万顺,杨廷鉴这个问题可是把万顺为难死了。钱象坤和吴宗达都是内阁宰铺,这样的背景已经是顶天了,现在让万顺来决定是抓还是不抓。

万顺在虎贲军情报司的时间也不短了,他可是明白虎贲军就是一支完全不在朝廷掌控的一支力量,这内阁宰铺还真不能拿虎贲军怎么样,万顺当然明白搞怎么做。

“卑职认为,管他什么背景,抓进大牢一拷问,什么证据就有了,到时候就算他们的后台要追究,咱们也有证据在手,就算把官司打紫禁城,咱们也是不怕的。”

杨廷鉴听完万顺的答案,十分满意地说道:

“本官这就写一份手令给你,调沈炼的城防师一个团协助你,同时扬州开始戒严,所有闹事的人全部抓到军营关起来。”

杨廷鉴手腕就走到书桌边写了一张手令给万顺:

“卑职立即这就去办,保管不会让大人失望,卑职在锦衣卫学的拷问本事可没有落下。”

杨廷鉴这下也不可能会清净了,扬州府的同知王行俭来禀报:

“杨大人,今天有一半的官吏没有上班,同时衙门口还有几百个士子聚集在衙门口,吵着要见大人你。”

杨廷鉴也想见见这些士子,看看能不能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些士子大多数都是热血青年,他们到知府衙门来,多半是杨廷鉴触及到了他们家族的利益。

杨廷鉴让人放进来一百多名年轻的士子到公堂上来对话,这些士子来到公堂后,见到高坐在正堂上的杨廷鉴,不由得暗暗惊叹。想不到这就是传说中的新科状元杨廷鉴,这也实在太年轻了吧!这些实在虽然吃惊,可是礼数却不少:

“晚生参见府台大人……”

杨廷鉴此时很和蔼可亲,笑容满面地说道:

“众位学子,告诉你们好消息,本官已经得到陛下旨意。将在扬州府每年举行一场乡试恩科,考中举人的士子如果在《大明皇家大学》行政班毕业,即可担任正八品乡长,未入学者可担任乡丞(副乡长。)

天下数百州府,唯独扬州有此恩典,众位学子在得到如此好消息后,难道不应该立即回家闭门苦读乎?”

明代 县以下设坊、乡里、社是明朝地方的基层组织。为了编造黄册和赋役的征调,强化对基层的统治,明朝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始在县以下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在城内设坊,近城设乡、里、甲。规定以110户为一里,选丁粮多者l0户轮流为里长。其余百户编为l0甲、每甲设甲首1人,负责地方民政、“教化”和赋役。又规定每税粮万石为一区,选交粮量多的地主1人为粮长,专掌田赋的征收。

“啊!!!”

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扬州的读书人可多了,可是扬州的科举名额却和其它府县一样。北方州府的乡试应考人数一般在一千人左右,可是扬州府的乡试应考人数却有将两万多人。不然扬州的贡院也不会占地三十于万平方米了。

杨廷鉴凭借着自己功绩和关系,给扬州搞爱每年一次乡试恩科,这可是每年一次恩科乡试啊!杨廷鉴这简直就是扬州府读书人的再生父母啊!

杨廷鉴没有去问这些读书人为什么聚众闹事,而是率先丢出一根大大的胡萝卜,先把这些在科考路上阑珊前行的士子给砸晕乎了在说。

其实杨廷鉴也在面向地政府的行政机构安置到乡镇去,此时乡镇一级的行政机构。已经被世家说把持,这些世家为了自己利益,往往把自己承担的赋税转嫁到其它普通百姓的头上,这些世家有的更是鱼肉乡邻的恶棍。

现在杨廷鉴这一招,可是一箭三雕。一方面拉拢这些士子,一方面还可以从那些世家手中收回基层的权力。那些那是的士绅家里,可是有不少读书人哦!他们为了子弟的前程,还敢和杨廷鉴斗狠吗?

明代的皇权不出县,慨括为:“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朱元璋的想法是好的,可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很多乡不在是一家一姓了。

但是基层的权力却落到一小戳宗族的手中,不用想,他们为了自己宗族的利益会做出一些什么勾当来,人都天性而已。

古代中国的历代王朝更替和治乱循环堪称世界之最,其中既有皇权统治集团内部的“宫廷隐患”(如王位之争、母后擅权、宰相擅权、武将擅权、宦官擅权等),又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博弈”(如诸侯争霸、藩镇割据等),还有异族大举入侵中原之地的“边关隐患”,但最常见、最普遍、最持久、最顽固、最严重的是周期性爆发的农民大规模起义。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中国历代王朝兴衰更替和治乱循环如此频繁发生呢?关于这一问题的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所纷纭,莫衷一是。

传统中国社会的“官场腐败”是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的制度痼疾。但在中国历史上扮演“大盗者”是皇帝一人,还是臣下多人,抑或是县衙的胥吏、差役和乡官系统一群人呢?我认为, 传统中国的“县政”是一种变态的“尾大不掉”问题,就像“历史幽灵”一样缠绕着皇权专制集权制度不放,一直伴随它走向灭亡为止。

因为传统中华帝国大一统的皇权专制集权体制造就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一支官僚集团队伍,高耸在塔尖上的是自称孤家寡人的皇帝,中上层是成千上万的一品至九品的国家正式官员,处在塔底的是数十万计乃至上百万计的胥吏、衙役和“乡官”系统。在这种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权力结构中,存在漏洞最多、隐患最大、隐蔽性最强、盘剥老百姓最直接、造成社会危害最严重的莫过于“县政”之弊。

正如明隆庆年间的著名清官海瑞所说,我凭借一己之力“日与群小较量是非”仍感到“窝蜂难犯”,“事与心背,奈之何,奈之何!百凡经理,垂成中止,可惜,可恨!”这种社会政治现象曾经被宋代大诗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形象地把比喻为“君子斗不过小人”。

第102章 残墙血战第17章 拍卖行第11章 蛮荒酒鬼第126章 雷霆一击第104章 化险为夷第16章 筑基修炼第170章 全歼建奴第168章 遭遇战第254章 商人的反击第200章 京师南大门第69章 天意弄人第75章 价值连城第132章 屠你满门第79章 出兵理由第113章 招募蒙古骑兵第16章 筑基修炼第9章 郡主相邀第176章 建奴来了第84章 总捕头铁手第67章 谗言误君第19章 任督二脉第257章 海盗来了第61章 灌老尿第123章 此话当真第17章 气势磅礴第194章 夸功阅兵(上)第23章 小乞丐第39章 骆养性告密第230章 天量财富第143章 皆大欢喜第121章 格龙效忠第90章 山贼精锐第267章 血战到底戚家军(中)第188章 激动的王承恩第145章 玻璃和水泥第125章 各需其所第142章 崇祯的阳谋第162章 高中会元第149章 赴考第201章 时机成熟第51章 狗官陷阱第114章 蒙古带路党第178章 生死较量第118章 铁手追命第170章 全歼建奴第152章 贡院内的战争(上)第253章 卫所改革第40章 神威火枪第214章 战争之神(上)第255章 皇权不出县第38章 戚家军标准第116章 泰松公主第209章 戚家军初试锋芒(上)第125章 各需其所第76章 铁矿第218章 骑兵对决落叶之殇第212章 龟儿子皇太极第139章 相互妥协第15章 交杯酒第205章 到底谁送死第196章 夸功阅兵(下)第33章 看不懂的训练第207章 戚家军第239章 拿银子砸第11章 金镶玉第45章 证据到手第221章 焦急的崇祯第128章 汉奸的下场第218章 骑兵对决第23章 小乞丐第249章 那个虫儿敢开口第33章 看不懂的训练第29章 南下通州第8章 英雄救美(2)第54章 推倒红娘子第182章 骑兵对决第34章 撵出去第276章 屠辽阳第95章 通敌卖国第34章 撵出去第50章 红娘子的无奈第11章 蛮荒酒鬼第167章 宰了他们第14章 千金买骨第50章 红娘子的无奈第3章 收之桑榆第153章 贡院的战争(下)第129章 军营有变第49章 窝囊男人第223章 砍瓜切菜第15章 交杯酒第31章 只招良家子弟第3章 收之桑榆第267章 血战到底戚家军(中)第149章 赴考第15章 安内攘外第196章 夸功阅兵(下)第182章 骑兵对决第186章 崇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