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 糖价

此时宴会会场里一片欢腾,大家情绪高涨,很多人开始关心起这些白糖的价值起来,关于这个问题,当然要由朱大博士来回答,显然朱博士对这个问题也早有准备。

朱北国立刻从怀里掏出从小本本,翻开其中一页,对大伙朗声说道,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咱们这种品质的白砂糖在质量上算是世界第一了,因此在投入市场之前,按理是无法预估准确的市场价格的。

但是可以找一些参考值来对照一下。

首先,根据这个历史时期的物价情报,明末清初的蔗糖通常是用担来计量的,然而这个一担的重量到底如何换算成我们了解的公斤,其实是蛮复杂的一件事,因此这里只能给一个约略的结果:一担大约相当于七十公斤左右。

根据对这个时期的商业资料分析,往往保守里估计吧,白砂糖三十两白银一担的批发价是正常情况,而且其品质明显低于我们的白砂糖。

那么,假设就按照这个价格来计算,十吨白糖,价值白银至少是四千两,注意这里的白银是平准白银,如果加上火耗什么的,应该更高一些。

听了朱北国一番分析,众人一阵点头,但是仍然一脸茫然,因为大伙对白银在新世界的价值没有概念。

于是朱博士开始进一步解析,说如果把白银换算成大伙熟悉的货币的话,各位就就有价值概念了。

朱北国又说,因为这里涉及到计算历史上的白银价值和购买力平价的概念,还需要用这个时代的主要货物的价格来估算白银在当时的购买力,然后再比较出不同时代的价格----比如铁器、布匹和米价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参考。

所以朱北国表示,咱们还是暂时省略那些复杂的考证说明,而直奔结论吧——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在这个时代,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二百到三百元软妹币,所以四千两银子的购买力,因此大概相当于旧世界八十到一百二十万出头的购买力。

显然大伙也没有关心这个结论背后复杂的计算考证过程,听到这里大伙终于频频点头说,这下有概念了,原来十吨白糖能在二线城市买一套两居室啊。

于是不少人也领悟到,白糖在这个时代果然属于昂贵的食品,显然,在这个时代,随着我们不断大量地生产白糖,这种商品将渐渐的进入千家万户,最终将回归到它本来的价值上,关键是,这个时间会有多长呢?

显然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商品的市场价值起伏周期。

朱北国认为,如果没有全世界各地共同努力的话,仅凭我们的生产能力,让白糖回归原本价值的历史阶段相当的长。

毕竟在这个时代,人们对糖的需求几乎就是一个无底洞。

从而还将激发出与白糖相关联的、更长的产业链,所以白糖价格在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的之时,市场价只会上涨,至少不会下跌——这就是产业链拓展后的结果。

看到听众们一脸懵逼,最后朱北国说,算了算了,不多说了,反正咱们把货物运出去买卖后就知道了,放心!这已经算到七七八八了,不会错到哪里去的,而且刚才我讲的价格只多不少!

朱博士拍着胸脯对大伙保证道。

十吨白糖就有百万软妹币啊!

那咱们以后一趟装满一船白糖,嗯,就算四百吨吧,那得多少钱?

发了发了!那咱们每个人能分多少银子?此时会场里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扳手指头算钱了……

从四月二十四日起,糖厂开始加工甜菜,为了尽量多地取得工艺数据,所有相关的理工人士,在糖厂连续干了五天,他们分批次一点一点地加工这些甜菜,并对每一批次的加工过程都仔细测试,因此七十吨甜菜用了五天才加工完成。

到了四月三十日,赵老师他们终于把所有的甜菜根加工完毕,结果是振奋人心的:先前的预估看来还保守了一点,七十吨甜菜加工出来八吨白糖,加上甘蔗榨糖所出,总共生产出绵砂糖近十一吨。

原因是甜菜的平均含糖量比预计的要高一些,达到了百分之十二。

这些白砂糖最后被小心地封存在陶罐里,然后运到溶洞保存,那里比较干燥阴凉。

因为糖厂生产不需要多少人,从四月二十三日起,主要劳力就陆续投入到玻璃厂建设、架设并网输电线路和悉尼岛牧场搬迁这三个项目上了。

为了赶在五月份月亮河水位下降到低点时,能及时投入全部工程机械和劳力开展截流作业,需要在此之前把这两个建设项目赶完。

为此孙老在全体大会上宣布,每天除了做饭和当天轮班带孩子的成年人外,要再度适当延长工作时间。

要求大家每天早上饭后七点集合上工地,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然后要一直干到太阳落山的晚上七点半才能回红楼吃晚饭。

而相关的设备安装专业人员要根据需要加班加点,甚至挑灯夜战搞设备调试,甚至一直要干到半夜十一点才乘火车回红楼。

就这样忙忙碌碌又过了许多天,时间就到了四月低,得到人力支援的玻璃厂厂房基建工程的工作进度有所加快,到了五月一日,玻璃厂的厂房、道路、堆料场、库房和给排水系统全面完工。

至此,大部分劳动力又去支援王占五的架线队,在玻璃厂那边,除了一些基建工程收尾工作外,一部分人还加入了化工组,给专业人士打下手,他们要做玻璃厂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其中最大的重头戏是安装电熔窑。

说是窑,其实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炉子,总共也就一人多高,两人合围的宽度,当然了,电熔融炉相对而言已经是微型玻璃厂最大最笨重的设备了,搬运这个设备到现场比较费事,骆老板先带领一干理工男在溶洞里先把熔窑拆分成三大块,这个过程倒是很顺利,前一阵子大伙在溶洞里搞科研,没少干这样的事情。

化工组机械组这群人在前期对各种工业设备的研究颇有成效,玻璃熔融窑的拆分很快就顺利完成,接着就被卡车吊吊装上溶洞铁道上的车皮里,再由通过铁路运输,运到位于西流河下游河口西岸的玻璃厂场院边上。

那里还有一台卡车吊等着吊装卸货,尽管一切顺利,但等到机械组和化工组有条不紊地把这个大家伙重新拼装好,前后也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

这座热熔窑高度有两米,因为保温材料很厚实的缘故,所以炉窑的热熔室空间并不大。

这是一座每小时可以电热熔一百公斤石英砂的微型窑炉。

所以以其说是窑,不如说是大一点的电热坩埚炉来得准确。

事实上这确实就是个大一点的坩埚炉,而且是一座用电感应加热的炉子,依靠预先流入窑中的半融化的玻璃液感应产生涡电流进行加热。

至于石英砂的初级加热使其半融化,那就不能用坩埚搞了,否则就太费电了。

所以在这个熔融炉的上部,还将安装一个火焰炉,这就是预热炉了,显然,这种奇葩的设计也只有安娜工程师这个不羁一格的人才能想到。

因此这套设备就高达三米五了,为了操作方便,上下两个合体的炉子是半埋在地下的,这虽然大大增加了基建工程量,但这些搞机械化工冶炼的专业人士都认为,这个炉子很适宜现状,操作方便不说了,因为预热用的是火焰炉,所以不仅省电,还省电极材料。

电极这种易耗品在新世界并不容易制取,至少在初期是这样,所以坩埚炉外加火焰窑炉是一个非常到位的设计。

火焰炉是烧煤的,先将石英砂初步加热到八百度以上,然后靠重力将半融化的原料送入电熔炉----坩埚里。

646 玻璃宫灯820 紫霞岛的农业和乐不思蜀的老王133 买丫鬟?950 再次进剿698 辣椒635 奴隶们的旅途88 勘破红尘的李大律师1208 实地考察584 公众公司230 劳累后的思想变化1398 世守云贵?875 新船和武器741 紫霞岛农牧业开发计划29 一家三口569 强化黑•火•药626 苗字283 真材实料的航海训练1023 万物死39 未来的金融大鳄929 如今的洛卡部落1095 放权搞基建39 未来的金融大鳄1288 置业是一门大生意791 提前布局815 丛林法则的精髓所在282 又要累个半死?394 警告旗1084 租界224 魏东篱和老王的秘密实验462 夏大美女的话术暴击483 悄悄的进村164 在那个时代如何做生意1155 赃银1394 吴三桂的盘算348 宣示主权1050 决策机制289 登陆329 必须带回劳动力1189 教育要掌握在我们手里1285 火塘俱乐部的努力832 贪天之功?1272 财务预算695 三十年不变759 独当一面的航海890 孙老的“私事”190 不同的教育目标563 一六五七式步枪252 为了证明自己714 关于香江诸岛1365 "暴民“854 西流河工业区703 新三书六礼1220 火炬行动327 垦荒河湾地820 紫霞岛的农业和乐不思蜀的老王1107 菁英学校510 扫街购物400 鲨鱼!鲨鱼!576 仁慈的侯总督77 大夫们695 三十年不变1071 球形闪电计划220 有情人终成眷属237 那将是谁的时代?1007 关于发展模式449 河口见闻527 荷兰人的如意算盘189 学习和培训691 妹子、船、水手和移民42 高中生就能发动工业革命595 胜利属于我们266 参加航海体验的目的1018 喜当爹328 老王的农活令人疲惫7 奇葩们遭遇的奇葩事1223 务实精明777 行军曲588 红楼方面的支持478 工业本土化的开端635 奴隶们的旅途1350 邓凯248 人心浮动677 眺望香江1202 潜入方案389 救人1294 财务制度655 竹园和向日葵公学的新校舍942 澳元的最终目标292 新旧世界的第一场接触152 有色金属和机械加工738 仙人洞乳酒的传闻1380 打扫战场1052 封疆大吏152 有色金属和机械加工799 人矬性骚扰,人帅真美好625 糖厂试生产973 疯狂633 黑暗的历史和历史的黑暗521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791 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