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警戒圈

必须承认,人类是幸运的,而且非常幸运。

如果走正常的科技发展线路,人类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量子理论的壁垒,而且很有可能在这上面花费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时间。在探究到微观世界的奥秘,也就是基本粒子的能量状态之后,才有可能发展出重力场理论、或者说是空间能量理论,从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文明阶段。

当时已经证明,这就是火星文明的科技发展线路。

也正是如此,有一些学者认为,火星文明不是自然毁灭、也没有集体迁徙,而是被一个更加高级的文明毁灭掉了。

当时,一些科学家甚至提出了更加大胆的想法,即火星并非火星文明的发源地,其真正的发源地,应该是另外一个行星,即火星的伴星。这颗行星在二十亿年前毁灭,演变成了现在的小行星带。火星只是火星文明的殖民地,而曾经生活在火星上的文明,也被那个更加高级的文明毁灭了。

支持这个学说的最要证据,来自二十二世纪末与二十三世纪初的一些重大发现。

这个重大发现就是:出现在太阳系里、以及太阳系边缘地带的重力场波动现象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频繁。

在二十二世纪下半叶,随着量子通信技术成熟,中美等国开始动用国家资源,在太阳系外围部署重力场波动探测器。

此时的重力场波动探测器比一百年前大为改进,探测距离达到了五百个天文单位,也就是大约百分之一光年。更重要的是,所有探测器都配备了量子通信器,能够实时把探测到的信息发回地球。

也就是说,探测器的部署范围,不再受与地球的距离限制。

从理论上讲,即便把探测器部署到宇宙的边缘,也就是一百三十亿光年之外,探测到的信息也能在瞬间传回地球。

既然如此,就可以尽量扩大探测器的部署范围。

最初,中国政府打算把探测器部署到奥尔特云外围。这样一来,在发现了外星文明入侵之后,能够提供大约一年预警时间(奥尔特云与太阳的距离在五万到十万天文单位之间,大约在一光年左右),而这段时期内,足够人类文明采取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比如让少数人搭乘光速飞船逃离太阳系,保留下人类文明的种子,或者是采取别的措施,避免被外星文明毁灭。

只是,这个指标的实现难度太大了。

要知道,如果把飞船的速度限制在十分之一光速以内,那么部署周期在十年以上,耗费的资源将是个天文数字。

比如,按照每五百个天文单位部署一具探测器,需要三千亿到九千亿个探测器。

这是个什么概念,就算这些探测器的价格非常便宜,维持以往的水平,也需要大约十万亿亿的经费投入。

显然,这还是粗略估算,实际花费肯定是其好几倍。

更重要的是,在短期内能够制造出来的量子通信设备,也就以亿为单位,连装备探测器所需的零头都不到。

最后,这道警戒圈设在了柯伊伯带外围,即以在以太阳为核心、半径为一万天文单位上的球体表面上,以间隔距离五百个天文单位的方式,部署大约三万四千具探测器,为地球提供大约两个月的预警时间。

从理论上讲,这已经是最短的预警时间了。

以人类文明的组织程度,如果遭到外星文明入侵,在两个月里,最多只能让不到十万人搭乘光速飞船逃离太阳系,保存下人类文明的火种。至于剩下的人,要么灭亡、要么成为外星文明的奴隶。

对人类文明来说,这是非常悲观的结果。

只是,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答案是明确的,只是要让数千亿人明白这个道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谁都想成为那十万人中的一个。

结果就是,在部署外围警戒圈的同时,中国与美国展开了秘密合作。

合作的结果就是,中美两国共同出资,在美国西部荒原里建造十艘超级飞船,每一艘都能容纳一万人,并且有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储备的能源能够使用一万年,并且具备在宇宙空间中收集氢元素的能力,即在航行途中补充能源。每一艘宇宙飞船都能在一个小时内,加速到光速。

这一情形,与一百多年前的一部灾难片非常相似。

与电影不同的是,建造飞船的地点在美国、而不是在中国,建造的是飞船、而不是电影里的方舟,承担建造的是军方、而不是政府,建造经费来自两国的秘密军费拨款、而不是从国际社会募捐。

最大的不同,还是在“乘客”的选择上。

因为是由军方直接承担的工程,所以在挑选乘员的时候,不是卖船票,而是从全球基因库里挑选十万人。

挑选原则只有一个:最大限度的保存人类基因。

当时,全球各国都建立起了公民基因库,而且基因成为公民的第一身份证明,所以能够通过基因来甄别每一个人。

也正是如此,才能从全球基因库里,挑选出十万个基因特征完全不同的人。

当然,在理论上,只要有四百多个基因特征不同的人,就能使人类文明繁衍下去,并且在某个时候发展壮大。说得简单一些,四百多个基因特征不同的人所繁衍的后代,是确保不会出现近亲繁殖的最低标准。

有趣的是,这项工程被命名为“诺亚方舟”。

“诺亚方舟”在二十二世纪末完成,而且乘员的甄别工作同步结束,十万名乘客名单交到了中美军方手里。只要发现外星文明入侵,中美军方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把这些人送上飞船。当然,其中大约一万人,提前被军方招募,并且提前开始接受操作飞船、维护飞船上的各种设备的训练工作。他们将是飞船的船员,也将成为这批人类幸存儿中的统治者,负责使人类文明延续下去。

当然,飞船上不但要搭载十万人,还要搭载人类文明的所有辉煌成果,甚至还得搭载让地球物种延续下去的种子。比如,两艘飞船上的超级计算机里,储存了人类文明在一万多年里的所有历史资料。在三艘飞船上,各有一套完整的生物基因库,囊括了地球上一百多万个物种的基因,而且每个物种的有一千个完全不同的基因样本,以便在条件成熟时,让这些物种得已复原。

这些工作,都是秘密展开的。

其实在此之前,也就是二十二世纪的第八个十年里,外围警戒权就已建成,三万多具探测器时刻不停的监视着外围宇宙空间。

最初二十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发现。

当时,甚至有一些人怀疑,是否存在外星文明,或者说那些存在的外星文明是否对渺小的太阳系感兴趣。

到了二十二世纪最后一个十年,情况发生了剧烈转变。

仅仅在这十年里,就出现了一百多次重力场波动,而且探明其中八次是由光速物体引起的重力场波动。

所幸的是,这些光速物体都是路过太阳系,而没有进入太阳系。

到了二十三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探测到的重力场波动超过了一千次,其中至少有一百二十八次是光速物体造成的波动,而且有四个光速物体进入太阳系,其中一个光速物体甚至到达了土星轨道附近,然后才转向飞出了太阳系。

当然,用其他方法,根本无法探测到这些光速物体。

只是,这些探测结果说明,外星文明确实存在,而且其中至少有一个外星文明对太阳系感兴趣。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那个到达了土星轨道附近的光速物体在几乎没有减速的情况下,突然转向飞出了太阳系,飞往了大约八十光年外的一个星系。虽然科学家已经证明,在宇宙空间内,肯定有以光速运动的自然天体,甚至还探测到了运动速度超过了光速的自然天体(探测方式也比较简单,即较大的天体以光速运动的时候,产生的重力场波动,肯定会对附近的其他天体产生影响,使其他天体的运行轨道发生非自然改变),但是突然转向,绝对不是自然物体能够做到的。

只有文明的宇宙飞船,而且是极为先进的文明的宇宙飞船,才能做到。

更重要的是,如果那个外星文明对太阳系没有兴趣,就不会向太阳系发射光速飞船,更不会让飞船返回。

很明显,已经有外星文明发现人类飞出了地球。

如果外星文明的科技十分发达,那么肯定发现人类已经掌握了重力场理论,而且开始利用重力场理论进行宇航活动。

毫无疑问,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只要这个文明怀有敌意,就会毁灭整个人类文明。

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个文明就在八十光年之外,那么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实际上已经对其构成了威胁。

要知道,在宇宙的尺度上,八十光年是一个非常短的距离。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文明与造访太阳系的那个外星文明,就是宇宙里的邻居。

更重要的是,如果外星文明也只掌握了光速飞行技术,那么要在八十年之后,才能入侵太阳系,而在这八十年里,人类文明说不定能够在科技大爆发中取得长足进步,在科技水平上超越入侵者。

显然,这个外星文明不会放过人类,肯定会立即入侵太阳系。

对人类来说,第一场星际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了。

可是,人类做好了应战的准备吗?

第131章 战局逆转第140章 改变历史的潜艇第86章 全面竞赛第33章 白宫的晚餐第76章 新机会第64章 孤注一掷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53章 诱饵的效果第69章 登门求教第25章 光明磊落第20章 逼婚第209章 停战条件第33章 再次出击第187章 再起狂涛第76章 乐观派第99章 妥协第39章 投送力量第22章 谁输谁赢第25章 偃旗息鼓第30章 周旋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92章 怎么打第66章 回家第66章 末端拦截第41章 疯狂准备第195章 关键电报第102章 海上屠场第123章 核潜艇的明天第160章 空中打击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50章 重创第87章 轰炸进行时第50章 沉默第64章 致命打击第25章 先做准备第6章 愈演愈烈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69章 乱战第38章 劳动力第16章 强渡第48章 战争准备第117章 高姿态第278章 并不孤单第80章 援助第155章 将计就计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33章 拉帮结派第93章 最后的攻击第23章 坚持主见第25章 光明磊落第145章 绝地反击第225章 打过三八线第60章 振作第57章 战术侦察第92章 突袭的回报第22章 还以颜色第201章 指挥权限第298章 决裂第141章 入朝第202章 分散的防线第225章 陆军上岸第46章 登岛第2章 厚积薄发第83章 科学宝藏第22章 出师有名第84章 战将第230章 重压之下第96章 瞒天过海第269章 按计划轰炸第109章 未来第4章 怎么打第128章 意外频频第14章 扫帚星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100章 以快取胜第109章 东线开打第74章 没有硝烟的战场第93章 最后的攻击第38章 战役目的第120章 用我们的方式第14章 首相之死第37章 远洋护卫第265章 末日计划第7章 不测风云第319章 反思第100章 以快取胜第24章 空中打击第26章 战略空运第221章 经验教训第42章 开战时机第63章 不可避免第109章 东线开打第42章 粮食换土地第25章 第一个转折点第198章 暂定十月十五第20章 别无选择第209章 装甲会战第258章 金融战略第79章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