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理智与成熟

以大复活工程完结为标志的大重建时代结束时,人类文明解决了两个生存难题中的一个,而且另外一个也得到了部分解决。(

?这就是,能源不再是问题了。

在掌握了对气态巨行星的改造技术之后,人类获得了一种极为强大的能源,而且在宇宙空间中几乎是取之不尽的能源。

要知道,在星系中,巨行星的数量比类地行星多得多。

按照科学家估计,整个宇宙中的巨行星的数量,基本上是类地行星的十倍,而且类地行星本来就是非常罕见的行星,其数量排在行星级天体中的末位,比任何一种其他绕恒星运行的天体都要少得多。

更重要的是,人类基本上不可能在巨行星上生存。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当时,人类已经掌握了在巨行星上活动的技术,最基本的技术,就是克服巨行星上的巨大重力场,而采取的办法就是削弱重力场。至于巨行星上的其他恶劣自然环境,比如高温与高压,也很容易应对。只是,这类活动多半以科学考察为主,如果维持人类在巨行星上的长期生存,其成本将极为高昂,甚至比不上建造超级宇宙飞船。

在巨行星中,气态巨行星又是数量最多的一种。

原因很简单,如果巨行星是固体的,而构成的元素又以硅为主,那么巨大质量所产生的内部压力,足以使巨行星的外壳无法凝固,最终会在巨大的压力下崩溃,分解成为众多的小行星。

这就是说,只要对气态巨行星进行改造,人类就能获得几乎取之不竭的能源。

当然,在几乎任何一个恒星系里,都有一颗、或者好几颗气态巨行星,连太阳系这类偏小的恒星系里都有足足四颗气态巨行星。在一些规模巨大的恒星系里,气态巨行星的数量甚至在一千颗以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

只是,能源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在人类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资源,特别是各种物质资源。

显然,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改造“天鹅,的气态巨行星的时候,科学家发现,巨行星的豳部融合反应生成了大量较重的元素。

这个发现,让科学家想到为什么不能人为的制造较重的元素呢?

要知道,轻元素在进行聚变的时候,会损失到一部分质量,剩下的就融合成了较重的元素。比如氢元素的聚变反应生成物就是氦。当然,让氢元素融合生成氦,实际上是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

越重的元素,越难以发生聚变反应。

当然,任何一种元素都能发生聚变反应不然宇宙中也不会有那么多重元素,因为宇宙初期生成的只有氢元素,其他的所有元素都是在宇宙逐渐形成与逐渐扩张、以及恒星在生死轮回间产生的。

三千年的时间,足够让科学家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了。

到大重建时代结束的时候,人类已经掌握了用氢元素融合生成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十六位元素以内的所有元素。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二十六位元素是什么?铁!

也就是说,人类已经可以利用氢元素,也就是质子与电子,通过聚变融合,无中生有的制造出铁。

毫无疑问,这需要耗费巨大的能源。

所幸的是能源已经不是问题了。

这样一来,就算在某个星系里缺乏前二十六位元素,人类也能制造出来,从而部分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

当然,在这二十六位元素中,有三种至关重要即碳、氧、铁。

别忘了,人类是碳基生命,因此碳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元素。

人类的正常生理活动基于简单的氧化化学反应,因此氧也是不可或缺的,而铁在人体内负责运送氧化剂,还是建造生存设施中用得最多的元素。

说白了,只要有了这三种元素,人类的生存就基本上不是问题了。

问题是,这只解决了生存问题,而没有解决发展问题。

人类要发展,离不开对宇宙的探索,或者说是飞往其他星系,也就得进行宇航探险,也就得建造宇航探险的工具。

建造探险飞船,最不可缺少的是数十种稀有金属。

原因很简单,这些稀有金属是用来制造反重力场推进系统的必须元素,而且消耗量极其巨大。

可惜的是,所有稀有金属都在元素周期表二十六位之后,而且大部分在最后。

可以说,即便人类再花三千年,也不见得能够通过融合的方式,用质子与电子制造出稀有金属。

当时,科学家已经发现,铁是元素周期表中,最稳定的元素。

说得简单一点,铁即不容易进行裂变反应、也不容易进行聚变反

有了这个发现之后,一些科学家甚至预测,宇宙的终极形态,就是在不断的聚变与裂变之后,成为一个被铁元素充满了的三维空间。

可以说,这个发现让科学家非常悲观。

要知道,这意味着,人类很有可能在元素融合领域,无法迈过铁这一关,也就无法制造出宇航探险必须的稀有金属。

结果就是,人类必须在宇宙中寻找稀有金属。

所幸的是,在人类控制的一百万个星系中,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稀有金属,而且在完成了殖民地建设之后,多少还剩下了一些。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在环境恶劣的星系里的殖民规模一直无法扩大,在很大的原因上就与稀有金属严重缺乏有关。要知道,在一些环境恶劣的星体上建造殖民地,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稀有金属。比如,在一些质量较大的类地行星上,就得考虑用反重力场技术降低殖民区的重力场强度,而在一些质量较小的小行星上,则得用相反的方式,增强重力场,以让殖民者健康发育与正常生活。

面对这些艰难险阻,人类没有退却,而是加大了宇宙探险的力度。

说白了,只有尽快飞出第一次宇宙战争时的破坏区域,才有可能找到更加适合人类殖民的星系,也才有希望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由此,人类进入了“宇宙大发现时代”。

与之前的“宇宙大航海时代”相比,“宇宙大发现时代”有一些非常明显的特征,总体上,人类变得更加理智,也更加文明。

显然,这肯定是第一次宇宙战争产生的影响。

比如,在探险的时候,人类改进了探险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在探险飞船出发前,向目标星系发『射』一颗智能微观粒子,首先搞清楚目标星系的情况,以便探险飞船在必要的时候离开危险星系,或者直接摧毁危险星系,不给该星系内的文明发现人类文明、以及攻击人类文明的机会。当然,这个提前量,有的是一年、有的是五年、有的十年,具体根据所要探测的星系的情况决定。原则上,目标星系越大,提前量就越大。主要就是,在规模越大的星系内诞生的文明越强大。

当然,探险飞船也变得更小了。

这是没办法的事。除了资源有限,再也无法大肆挥霍般的建造那些动辄一千万吨、甚至上亿吨的超级探险飞船,各个殖民地的居民数量偏少,难以招募到足够多的探险者,以及需要探索的区域更加广阔,都是导致探险飞船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的原因。当时,一般的探险飞船只有一百多名船员,大一点的也就一千人左右,更小的则只有数十人,一些被冒险家所钟爱的探险飞船甚至只有十几名船员。

船员减少,也有好处,那就是在取得重大发现后,每一个船员的获益更多。

当然,这不是人类变得更弱小了,而是人类在变得更理智与更聪明之后,所出现的一种自然的变化。

要知道,第一次宇宙战争已经告诉人类文明,在宇宙级别的战争中,人数多寡实际上根本不重要。很多时候,一艘只有一百个人的探险飞船,依然能够摧毁一个星系,其效率不比那些船员多达数万的探险飞船低。

当槟,人类文明也借此机会,发展出了一套全新的宇宙战争理论:前沿战争。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由探险飞船承担摧毁外星文明的任务,绝对不给外星文明任何进行反击的机会。

根据这套战争理论,人类文明也对探险活动进行了规划。

可以说,这是宇宙探险活动上最大的变化。

按照宇宙人类『政府』出台的法规,宇宙探险活动,必须按照区域进行,即每一次出动足够多的探险飞船,搜索一整片区域,并且按照目标星系的距离,依次出动探险飞船,确保所有探险飞船在同一时间到达目标星系,并且同时完成探险工作。如此一来,如果在探测区域内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那就能在几乎同一时间内,彻底摧毁外星文明,确保人类文明不会遭到反击。

要知道,在第一次宇宙战争中,正是人类文明的反击毁灭了“星敌”文明。

结果,探险活动,成为了一种半军事化的活动,所有的探险家,都得跟宇宙人类『政府』签署一份军事合同。

也就是说,探险家同时也是准军事人员。

当然,变化不仅仅只有这么一点。tt!。

,!

第18章 猛然觉醒第74章 交易第298章 决裂第92章 怎么打第112章 以炸促战第209章 停战条件第220章 迎难而上第213章 韩军突围第4章 忙碌的春节第11章 矛盾心态第13章 希望尚存第80章 援助第58章 死撑第3章 把握机会第190章 主动权第49章 场外因素第20章 克制第14章 鬼子出动第12章 开战第215章 海军优势第15章 亏本买卖第58章 功亏一篑第28章 一触即发第221章 不能为而为之第43章 门槛第217章 乘胜追击第24章 重大发现第98章 大规模佯攻第176章 关联因素第25章 奋起一战第25章 强攻第10章 装甲主力第15章 受害者第64章 外交胜利第152章 地面战争第11章 不走寻常路第30章 战争制造者第159章 大部队渡江第109章 未来第170章 战争的代价第96章 部署到位第63章 毁灭第85章 突击开始第23章 战略误判第48章 关键战报第261章 同盟宪章第121章 全电动潜艇第292章 量子理论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174章 反击第88章 十字路口第92章 突袭的回报第46章 预料之外第208章 东线起波澜第53章 再次攻击第27章 树梢优势第34章 理智战胜冲动第34章 矫枉过正第37章 远洋护卫第35章 后方部署第84章 战将第102章 海上屠场第21章 决战开始第55章 战争的脚步第32章 金融战争第300章 疯狂的顶点第30章 全面对抗第90章 突发奇想第250章 信心崩溃第198章 暂定十月十五第54章 远征日本海第52章 凶猛打击第118章 壮士断臂第53章 诱饵的效果第10章 欲盖弥彰第80章 持续性灾难第255章 最后方案第103章 战场外的问题第236章 亿吨舰队第78章 广泛动员第285章 行星大发现第168章 暴风雪第124章 风光无限第172章 不战而退第12章 开战第39章 救援行动第219章 做彻底第49章 弹道导弹第241章 主动求变第35章 支柱第55章 两手准备第39章 去台湾第30章 战争制造者第41章 顺藤摸瓜第25章 偃旗息鼓第71章 拼尽全力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2章 完美主义者第20章 保持沉默第218章 政治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