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水深火热

燃烧的海洋

经过第二次朝鲜战争与东海战争,中国国防政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虽然《国防白皮书》只是官样文章,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外交辞令,缺乏具有价值的具体数据。比如在提到海军建设的时候,只宣称在二零三零年之前,建设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舰队,没有提到舰队的具体情况。但是在军事家眼里,这样的官样文章仍然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同样拿海军来说,要想打造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舰队,至少需要拥有航母;因为美国海军是中国海军的头号假想敌,也是唯一具备全球作战能力的海军,所以中国海军远洋舰队的标准绝对不会低于美国海军;由此可以判断,中国海军至少会在二零三零年之前建造三支航母战斗群。

毋庸置疑,中国正在大举扩军。

随后,中国国务院公布的国防预算也证明了这一点。高达百分之十七的军费增长率远远超过了美国,在全球主要国家中仅次于日本。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增长下去,中国将在二十年之后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军费开支国。

只是,到那个时候,中国的经济规模也将超过美国。

军备竞赛不可避免,只是这次站在中国对面的不是美国,而是日本。

十一月十一日下午,日本防卫省发表声明,宣称中国的扩张性国防政策对日本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这个声明,只是在为即将发生的事情做铺垫。

三天后,喜田多一郎亲自前往国会众议院,正是提出将自卫队改组为国防军。

同一天,以退役军人身份出任外务大臣的中岛俊夫启程前往华盛顿,就改组军事力量寻求美国的支持。

显然,这只是做做样子。

如果美国没有点头,喜田多一郎肯定不会去国会公开提出改组军事力量。

中岛俊夫去华盛顿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采购军事装备,以及从美国获得扩军需要的技术支持。

经过五天的激烈辩论,日本国会众议院在十一月十九日通过了由首相提交的法案。

此时,中岛俊夫已经回到东京,并且带回了美国赠与的厚礼。

按照美日两国公布的消息,美国将与日本在军事领域进行全面合作,为日本提供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战略打击力量之外的一切技术装备,帮助日本重建国防力量,也帮助日本获得独立自主的防卫能力。

名为防卫,实际上就是在武装日本。

只不过,冷战性质的军备竞赛拼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与军事技术,更加倚重于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

不考虑美国的话,日本在经济实力上没有任何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欠缺的就是经济实力。

虽然东海战争是一支强心针,围绕着军事重建,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是前提是日本几乎花光了外汇储备。

停战后四个月,经济上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早在八月份,就有经济学家预测,沉重的战争负担、以及在中国市场全面败退,日本很有可能在二零二零年遭遇经济寒流。

虽然十月初,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为日本提供了一笔紧急贷款,由西方七国集团控制的国际清算银行、国际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向日本注资,但是没能阻止日本经济日益恶化。

十一月初,日本的失业率达到百分之十六,超过了金融危机时期的最高点。

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没有特别举措,日本必然在军备竞赛中败下阵来,而且输掉的不仅仅是四支护卫群与几百架战斗机。

日本必须采取特别举措。

十一月三十日,喜田多一郎以经济治理不力为由,宣布辞去内阁总理职务。随后自民党在推举首相时分裂成两大派系,国会被迫解散,提前举行大选。

因为在东海战争中遭遇惨败,自民党在大选中没能获得多数席位,而民主党受过于偏激的政策影响,也没能获得单独组阁所需的议席,所以两大政党必须通过拉拢其他党派,组建联合政府。

从此开始,日本进入了政治动荡时期。

事实早已证明,联合政府比单一执政党组阁的麻烦更多。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日本也就搞不出什么特别举措。

从根源上讲,问题不在政府身上。

以日本的情况,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很简单:让日元大幅度贬值,以此促进外贸,增强企业活力。

作为以进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国家,货币贬值肯定是一剂良药。

要知道,在日本经济最辉煌的时期,日元与美元的汇率在二百四十以上,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与美元的汇率降低到一百二十,结果是日本经济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几乎没有发展。

问题是,日元贬值,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日本手里有足够多的外汇储备,不然急剧贬值的日元,很快就会榨干日本企业的再生产能力,让日本经济在转型期陷入泥潭。二是需要由政府控制的央行,不然货币贬值最终会转嫁给平民百姓,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也成为导致日本爆发国内动乱的主要根源。

可惜的是,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如果没有特别情况发生,遭此趋势发展下去,要不了二十年,日本就将成为第二个阿根廷,退出发达国家集团。

对日本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灾难。

要知道,阿根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均收入退回到发展中国家水平,引发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国内动乱。

日本还不是阿根廷,没有阿根廷那么丰富的资源,却有更多的人口。

要是经济全面衰退,日本结局将非常悲惨。

当然,这样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

喜田多一郎宣布辞职的时候,一些西方学者就预测,如果西方发达国家不能帮助日本走出衰退,日本迟早会成为一个极权主义国家,对整个世界构成威胁,而曾经在日本大肆掠夺的西方国家必然自食其果。

这些预测,在二零二零年四月就开始应验了。

经过三次不成功的政党联合之后,自民党最终拉拢五个小党派联合组阁,由中岛俊夫出任内阁首相。

虽然中岛俊夫早已是文职官员,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的退役军人身份。

在中岛俊夫的内阁中,五人有军方背景,包括出任防卫大臣的今井利村、退役后出任外务大臣的斋藤实,此外还有七人与日本财团有密切关系,比如由之前担任自民党党魁的石川拓荒出任大藏大臣。

更重要的是,中岛俊夫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组日本央行。

虽然这项艰巨的任务直到他离开首相府都没能完成,但是中岛俊夫所做的事,已经反映出了日本的发展趋势。

与美国央行,也就是美联储一样,日本央行也控制在私人手中。

经过西方金融集团的大力改造,日本的金融系统与美国非常相似,即政府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只能通过发行国债从央行借贷,然后通过赎回国债来偿还欠债,等于把国家税收作为债务抵押。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指出了这套金融体系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日本政府只是在为金融集团打工。

改变局面的唯一办法就是收回货币发行权,也就是由政府控制央行,而这等于向金融集团宣战。

中岛俊夫再厉害,也不可能战胜国内国外的金融集团。

问题是,日本不是美国,其他国家不可能照单全收的接受日本央行开出的白条,也就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用金融霸权牟取利益。

日本政府发行的国债,大部分得留在国内。

显然,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日本民众没有能力消化海量国债,增发的国债最终会落到金融集团手上,成为更大的包袱。

对日本来说,沿用西方的金融模式绝对是死路一条。

有远见的政治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正在设法扭转局面。只是这场内部战争必然会导致内部分裂,要么是金融集团获胜、日本缓慢衰落为发展中国家,要么是政治家笑到最后、率领日本走上极权主义道路。

虽然对日本民众来说,两条道路的结局都非常悲惨,但是在悲剧上演之前,政治家阵营显然更有吸引力。

如果政治家阵营取胜,并且迫使日本的金融集团做出妥协,历史将重演。

与水深火热的日本相比,中国的情况好得多,毕竟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日本没有任何相似形,金融模式也完全不一样。

只是,强敌在侧,中国不可能不做防备。

在日本烧起的烈火开始蔓延,烧到西方集团的家门口之前,中国的基本政策绝对不是充当消防员,而是建起更高的围墙,将大火挡在自家庭院外面,让西方国家集团吞下自己种植的苦果。

为此,中国就得增强军备。

日本以中国威胁为由,大力扩充军备。同样的,中国也以日本威胁为由,提高了军事建设的重要性。

只是在战争爆发前,任何一支军队都没有明确的指向性。

作为军备竞赛的始作俑者,美国肯定无法独善其身,必须为日本这道战略防线倒下做好准备。。.。

第33章 引流疏导第24章 昏了头第239章 稳住战线第5章 来晚了第9章 做彻底第124章 风光无限第92章 怎么打第5章 泰山北斗第219章 火线第56章 窗户纸第48章 针锋相对第40章 胜利为基础第5章 军事冒险第127章 雷暴第56章 抽身第37章 牺牲品第44章 出山第229章 守无可守第76章 乐观派第15章 预判第28章 无知者无畏第53章 情报联络员第56章 守株待兔第224章 内耗第17章 新的选择第12章 绝命之行第239章 大限将至第34章 盟友第42章 四两拨千斤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20章 别无选择第91章 战略突击第30章 小事化大第14章 首相之死第175章 三板斧第19章 新战线第185章 关键事件第100章 恐惧第79章 扑火第186章 及时醒悟第47章 假设第13章 新兵能战第10章 欲盖弥彰第127章 雷暴第28章 裁军大会第9章 以退为进第265章 末日计划第45章 无用之举第103章 电磁打击第92章 日本的归宿第149章 放弃第82章 担忧第8章 经济账第23章 杀向印度洋第51章 快节奏空战第65章 明智之举第59章 再接再厉第39章 余辉第27章 山穷水尽第35章 奔赴前线第4章 舰队出港第52章 突击开始第79章 盲目猜测第117章 防空作战第59章 起始点第46章 逃命第39章 积极备战第82章 战火再起第103章 电磁打击第54章 远征日本海第51章 快节奏空战第47章 抢先攻击第83章 科学宝藏第8章 扩军浪潮第202章 冲刺第41章 孤注一掷第6章 争取和平第41章 顺藤摸瓜第19章 伏击第13章 全权顾问第68章 南海战略第135章 导火索第93章 空中偷袭第22章 大决战第54章 反击第116章 败不馁第62章 弄巧成拙第59章 起始点第32章 匹夫有责第59章 与时间赛跑第44章 历史使命第42章 找准目标第170章 战争的代价第7章 机关算尽第62章 战术反击第71章 新理论第93章 最后的攻击第8章 扩军浪潮第81章 前沿科技第80章 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