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战略禁运

十二月二十八日,杨禹方回到总参谋部。

牧浩洋没有去机场,而是让周渝生出面。反正在前线司令部成立之前,周渝生在总参谋部也没有别的事可做。

这一天,发生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上午十点,也就是杨禹方乘坐的专机到达后不久,中国国务院总理黄瀚林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鉴于日本当局始终不肯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全面核查,中国将从二零三五年一月一日开始,对日本实施战略禁运。

随后,杜蕾在外交部公布了第一份禁运清单。

大概是出于政治与外交上的考虑,在第一份禁运清单中,只包括了部分废旧电子产品与所有废旧特种钢材。

即便如此,也等于在外交战场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在黄瀚林召开新闻发布会后四个时,日本内阁总理公开向记者宣称,中国的战略禁运严重违背了国际贸易规则,已经对日本的主权与利益构成严重危害,日本将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只是,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日本首相很没底气。

相对而言,日本民间反应更加强烈。

当天下午,就有上千名示威者包围了东京的中国驻日大使馆,在长崎等地的领事馆外面也聚集了大批示威者。虽然日本当局紧急调动警力,前往现场维持秩序,但是仍然有不少示威者向中国使领馆抛掷了石块。

在评论这件事情的时候,西方新闻媒体异口同声的宣称,中国此举,无异于向日本发动经济战争。

有趣的是,中国邻国的大部分新闻媒体发表的评论却更加温和。

不管怎么说,中国已经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当天晚上,日本大藏省大臣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提到,如果中国针对日本进行战略禁运,只能导致两国关系彻底决裂。

这就意味着,日本将为了国家利益,选择极端手段。

问题是,日本确实没有多少底气。

如果战争在二零三五年爆发,即便是最有信心的日本政客与军人也相信,日本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性。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在当天晚上召开的内阁紧急会议上,大部分内阁大臣都认为,日本将在半年之内战败。

正是如此,当天晚上,日本内阁首相与美国总统通了热线电话。

能让中国改变决定的,只有美国了。

说得直接一点,只有美国出面,才有可能使中日的紧张局势得到缓解,也才有可能阻止战争在二零三五年爆发。

问题是,美国就算要出面,也得有一个足够充分的理由。

以当时的情况,唯一的理由就是日本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全面核查,特别是允许对任何设施进行突击检查。

对日本来说,这是唯一的缓兵之计。

二十九日,美国驻华大使向黄瀚林递交了外交照会,提出美国将出面说服日本,让日本接受全面核查。

黄瀚林给予了肯定答复,只是明确表示,在核查开始之前,中国不会取消禁运政策。

这下,皮球踢到了日本脚下。

日本什么时候接受全面核查,准确的说,全面核查在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就在什么时候结束战略禁运。

三十日,美国驻华大使再次会晤黄瀚林,提出日本已经答应接受全面核查。

只是,在关键问题上,需要进行谈判磋商,比如突击检查的范围,以及在突击检查前提前多久知会日本当局。

既然日本提出谈判,中国就没有理由拒绝。

二零三四年的最后一天,中国驻美大使与日本驻美大使在华盛顿进行了第一次会晤,分别提出了全面核查的细则。

事实上,关键就是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

日本只承诺,开放所有官方设施,没有开放私人民营企业接受核查,而且要求核查组至少得提前二十四时知会日本当局,以便安排行程等必要工作。中国的要求更直接,不但要核查日本的官方设施,还要针对所有私人企业,而且不提前知会日本当局,核查组有最高通行权。

因为分歧太大,所以会晤在当天就破裂了。

在这一天,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即中国国家元首正式知会所有盟国,要求按照同盟条约规定,共同对日进行战略禁运。作为补偿,中国将根据各个盟国遭受的损失,给予相应的贸易与财政资助。

二零三五年一月一日,对日战略禁运正式开始事实。

从当天零点开始,所有在禁运名单中的商品在报关时,都得接受全面检查,而且所有运送船只都得交纳一笔保证金。

为了加强禁运力度,国务院还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措施。

比如对所有从事禁运商品外贸工作的企业,都要在商务部备案,并且按照注册资金与前一季度的营业额,交纳一笔保证金,如果企业有违反禁运条例的行为,不但会损失所有保证金,还会遭到严厉的惩罚。根据后来出台的具体细则,最严厉的惩罚是企业法人代表将承担法律责任,企业也将失去从业资格。后来,国务院还加大了惩戒力度,即所有从事禁运商品贸易工作的企业,必须对贸易产品做出担保,确保禁运商品不通过第三方进入日本,不然也将遭到惩罚。

为了落实这些禁运措施,中国商务部采用了很多高科技手段。

比如从二零三五年二月一日开始,所有禁运商品在出港的时候,都会接受一道单独的安全检查,由商务部委托的安全公司在部分商品上安装全球追踪定位设备,以确定商品的最终去向。

如此一来,日本通过第三方购买禁运商品的渠道就被堵死了。

从三月一日开始,商务部出台禁运细则之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三十多家贸易公司被依法查封。

因为涉及到了一些外国企业,所以还闹出了一些麻烦。

比如在三月底,两家越南的贸易公司被违禁查封,越南外交部长亲自出面,中国政府才归还了冻结的资产,这两家公司也退出了中国市场。

严厉的禁运措施,几乎压垮了日本经济。

中国的禁运政策,直接拉高了战略资源的价格,不但稀土资源应声而涨,连一些与之无关的资源也跟着上涨。

比如在二零三五年第一季度,粮食价格就上涨了百分之十七。

涨得最厉害的,还是遭到禁运的产品。

从三月一日开始,中国扩大了禁运范围,不但所有废旧电子产品进入禁运目录,连一些商务电子产品也被列入禁运名单。结果是,一直不太景气的电子产业在二零三五年的第二个季度迎来了近二十年的第一个高速增长时期。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在国际黑市上,电子产品成了抢手货。

李明阳的判断没有错,只要禁运持续半年,日本经济就将完蛋。

虽然这么说严重了一些,但是日本经济肯定要出大问题。

当时,日本为应对中国禁运措施,也是竭尽所能。

比如在一月上旬,数名日本内阁官员集体访问华盛顿,希望从美国采购更多的遭到禁运的商品。

一个多月后,日本首相访问美国与加拿大,直接提出进口稀土资源。

虽然日本的外交活动起到了一些作用,比如美国答应每月向日本出售十吨稀土矿,加拿大也答应出售稀土资源,但是这决非长久之计,一是稀土资源价格昂贵,日本不可能一直以高价购买,二是中国肯定会因此扩大禁运范围,给日本制造更大的压力,三是美国与加拿大也不可能拿战略资源做赌注。

当然,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即美国是战争的直接推动者。

帮助日本渡过难关,等于化解了战争威胁。说得直接一点,只要日本能够解决因为禁运造成的经济问题,就没有理由在核问题上与中国针锋相对,中国也就没有理由以核问题向日本开战。

美国的目的只有一个:尽量延缓开战时间。

只是,在战略判断上,美国与日本不尽相同。

以当时的情况,日本把开战时间选择在二零三六年底,最好是二零三七年初,而美国则认为到二零三五年底,开战时机就成熟了,如果拖到二零三六年底,日本不一定能够获得军事优势。

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扩军速度越来越快,大有超越日本的迹象。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日本首相向美国总统摊牌,双方在承认战争不可避免之后,开始商讨细节问题,即准确的开战时间。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禁运开始后,牧浩洋制订的战争计划进入到实施前准备阶段。

一月三日,在章玉廷到达后,牧浩洋率领几位高级将领前往舟山。因为牧浩洋是陆战队司令,所以按照他的要求,前线指挥部设在舟山,与陆战队司令部共同办公,只是有单独的通信系统。

牧浩洋没有在舟山停留,安排好工作之后,第二天就返回总参谋部。

按照他的判断,禁运开始后,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因此他得留在北京,以便随时跟李明阳联系。

决定开战时间的不是牧浩洋,而是李明阳,准确的说,是李明阳提供的第一手情报——

如果不是某章的最后一页——

如果是某章的最后一页

第133章 大胆直言第53章 巧合第66章 起航第88章 各让一步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54章 突然袭击第43章 根源第32章 迫在眉睫第102章 反导拦截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22章 大决战第29章 初显身手第97章 战前会议第143章 老鸟上阵第17章 决战之前第21章 次优选择第89章 虚与委蛇第30章 紧急拦截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47章 证据第41章 求生第207章 非洲之角第14章 拉力赛第50章 大无畏第47章 假设第314章 大重建第88章 进退维谷第1章 收假第15章 风头正劲第71章 新理论第23章 敌后营救第78章 多此一举第192章 烟消云散第94章 托管第216章 最后的坚持第13章 底线第93章 同化政策第21章 次优选择第43章 试探第46章 大战略第49章 场外因素第230章 理智决策第26章 重拳出击第20章 政治联盟第158章 最好的结果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109章 伏击开始第215章 海军优势第11章 玩火自焚第88章 进退维谷第277章 小心为上第88章 奢望第38章 狼群第19章 伏击第205章 多头进攻第58章 死撑第2章 唯一选择第31章 出兵的价格第237章 攻坚战第9章 新冷战第34章 盟友第86章 全面竞赛第91章 战略突击第62章 弄巧成拙第79章 舰队拦截第68章 措手不及第82章 理论突破第220章 迎难而上第1章 收假第51章 精密计划第11章 不走寻常路第2章 大马士革事件第1章 千锤百炼第40章 自作主张第158章 最好的结果第73章 外交战果第7章 实干阶段第12章 前途未卜第2章 斗争第78章 多此一举第37章 小国海军第101章 高歌猛进第76章 自知之明第130章 进攻方向第36章 负担第71章 拼尽全力第72章 爱国商人第31章 限制军备条约第35章 打扫战场第16章 急转直下第67章 突然打击第226章 进攻受阻第240章 涉险过关第46章 不确定因素第57章 争论第60章 陌生的战场第15章 轰炸任务第8章 扩军浪潮第103章 电磁打击第206章 余波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