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秋雨连绵的时节里,有剑气

入秋已久。

这些日子,陈国国都淮阳城下了好几场秋雨,但城内这些日子大抵还算是平稳。

陈国讨伐周国一事,虽说到现如今都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可举国兵力尽在边疆,那位陈国皇帝似乎除了将国库银钱,钱粮源源不断运往边疆之外,也不能再做出些其他事情了。

只不过在绵绵秋雨之中,那位陈国皇帝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陈国是国力有限,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相对于那座矗立在山河之中的延陵王朝来说是如此,可对于周国来说,陈国无疑是一个庞然大物,可就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先后两次讨伐周国,第一次尚且还有延陵王朝的修士随行,也是大败而归,而第二次,虽无延陵王朝插手,可战事开打了一年有余,陈国竟然现如今连周国的北燕郡都还没有跨过去。

这如何不让陈国皇帝惊异。

战事持久僵持不下,倒是让这位平日里不关注军伍之事的陈国皇帝这些日子多翻了好多卷卷宗,对于边境战报更是一封不落的全部看过,战报之中,虽说并无太多实质性的报告,但也足以让陈国皇帝记住了那位名为谢应的周国将领。

谢家宝树,名不虚传。

就算是在淮阳城的陈国皇帝看着战报上那位谢家宝树创造出来的战绩,都不由得一阵心惊胆战,如此年纪,成为一支军伍统帅便足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可偏偏这个谢应并非是成为一支军伍统帅那么简单,在战场上,这位年轻将军领着麾下将士,让陈国吃够了苦头。

杨岭一战,陈国损失两万人,可当时大战,谢应麾下士卒总数都才两万人。

北燕郡外的浦江一战,陈国战死一万人,亲自领着麾下士卒出击的谢应仅带八千人,就在浦江旁将足足两万陈国将士损失了一半。

鲜血当日染红了浦江十里。

若不是这么些创下这么些战果,陈国皇帝也不必将这位谢应的名字记得这么牢,为此,陈国刑部那边更是招揽不少江湖高手,要去边境上刺杀那位年轻到了极点的将军。

可惜几番刺杀下来,谢应活得好好的,陈国江湖一些成名已久的高手尽数喋血边境,之后不知道为什么,陈国这边才得到消息,这位谢应便是出身武学世家,为了他的性命安稳,谢家派出了不下二十位顶尖高手为那位谢家宝树保驾护航。

几乎便是半座周国江湖高手。

这让人怎么办?

实在是没有办法。

淮阳城内皇宫。

人到中年,身材仍旧瘦削的陈国皇帝收回思绪,看着这一场连绵秋雨,忽然开口问道:“问过了栾相府上了吗,明日老大人是否要参与朝会?”

身旁一直躬身而立的内务府总管薛雨轻声答道:“回禀陛下,相府回了消息,说是老大人昨夜又感风寒,恐怕这此后数日都不能参加朝会了。”

陈国皇帝望了望远处,惆怅道:“老大人三朝元老,的确是老了,身子大不如从前了,不过陈国危局,还得依仗老大人,叫宫里把那几只老参给老大人送到府上,让杨太医去府上候着,老大人没有康复之前,不许回宫来。陈国危局,要边军浴血,这必不可少,可在淮阳城内,老大人便是重中之重,有些事情,朕说话都远不如老大人出面。”

薛雨低着头,轻声应道:“记下了,老奴等会儿便去办,天气转冷,陛下也要注意身子,老大人固然必不可少,但陛下更是一国之本,万万要保重龙体才是。”

陈国皇帝自嘲道:“朕能做什么,朕一不能上马而战,二不能运筹帷幄,只不过只能待在这淮阳城内看着我陈国儿郎浴血而已,你说说朕这一国之君,所言所行要受制延陵便算了,还要时时刻刻担忧祖宗给朕留下的基业尽数丢去,当皇帝当到朕这个份上,你说说还有什么意义?”

薛雨低着头,一言不发。

在宫里做事,有些事情能说上几句,这无伤大雅,可有些事情不能说,更不能问,就算是听到了,最好也是当作没有听见才好,只要踏踏实实办好主子交代下来的事情,其余心思不要有,这便是极好。

陈国皇帝摆摆手,“你让他们把折子拿到御书房内,朕一一批示,另外你给朕通知宗人府,从今日开始,看好那些胡作非为的皇亲国戚,朕这些日子心情不好,若是被朕抓到,朕严惩不贷!”

薛雨点点头,就要看着皇帝陛下返回御书房之后便去办事,可很快便看到远处慌张跑来一个小太监,到了御书房这边,这个小太监在雨中便跪下,看着陈国皇帝,小太监慌张不已。

陈国皇帝看着这个小太监,神情沉重。

“何事如此慌张?”

小太监脑中一片空白,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实在是因为在他脑中的那一件事实在是太大,尤其是在这陈国危局之时。

陈国皇帝皱眉斥道:“告诉朕!”

小太监被吓得在雨水里不停磕头,等身前开始出现血迹之后才抬起头,牙齿打颤。

“启禀陛下,栾相国在宫门外求见,相国大人说是要辞官远游……”

陈国皇帝踉跄几步,薛雨赶快来将皇帝陛下扶住,陈国皇帝一脸不可置信,浑身颤抖,“老大人说是要辞官!?”

小太监不敢抬头,低着头哭丧着脸说道:“陛下,相国大人还在宫门外候着呢。”

陈国皇帝沉默很久,颓然说道:“宣。”

——

皇宫宫门口,栾平带着之前那位乡野教书先生候在宫门口,教书先生替栾平打了一把伞,后者却浑身都在雨水里,被淋了个浑身湿透。

栾平平静开口,苍老的声音说得很慢,但每个人都恰到好处的传入教书先生的耳里,“原本打算把你放在陈国庙堂里便算了,可后来想了一想,你这一身所学,倒是差不了太多,接着老夫继续领着陈国也可行,不过有利有弊,只不过想来你也不在意,先生我就不多说了,反正路都已经铺好了,你能走到什么地步再停下,先生管不了,也不想管,山高路远,是荆棘遍布,还是一条坦荡大道,其实是取决于你如何去走,不过先生可以指点你几句,你是陈国土生土长的陈国人,又在乡野教书,主政之后大抵可以从民生开始,然后再看其他政事,之后便全看你的本事,先生做不了太多事情,只不过那位皇帝陛下肚量尚可,应当不会在先生离去之后为难你,你放宽心,不必如履薄冰。只不过若是真想着如先生我一样,成为庙堂柱石,有一点万万要注意。”

教书先生轻声说道:“先生请讲。”

栾平点点头,“那便是管好身旁的一切,父母妻儿,好友一个都不能落下,身居高位,身旁之人便是你最大的绊脚石,更是庙堂政敌的突破点,若是不管好了,你的这条路上,到处都是险境,如何走得安稳?”

教书先生真心实意的说道:“学生谨记先生所言。”

栾平怅然一笑,“原本学生选什么路,做先生的不该管,但做先生的心底一定会有想法,是希望以后学生走什么路,走到什么高度,做先生的心里都有愿景,在你看来作为陈国一国柱石便是极为不错的一个事情,可是在先生的心底,或许不是如此啊。”

教书先生闭着嘴,没有开口。

栾平轻声一笑,没有再说话。

远处雨幕中,已经有人来到宫门口,要请栾平进宫。

正是薛雨。

栾平缓缓而行,身后仍旧是那个教书先生。

走在宫墙之中,脸色苍白的栾平走的慢,来人也不敢催促。

毕竟直到现在,栾平仍旧是现如今的陈国相国,一国柱石,庙堂大佬。

栾平主动与薛雨攀谈道:“薛总管,陛下今日心情如何?”

薛雨苦笑道:“相国大人既然都要辞官了,自然是应该知道陛下现如今该如何了才是。”

栾平平心静气的说道:“薛总管是否觉着老夫一走,陈国的天便塌下来一半了?”

薛雨犹豫开口道:“栾相国对于陈国,实在是太过重要,陛下担忧,自然无可厚非。”

栾平呵呵一笑,“君臣一场,自然要求一个善始善终,陈国的天不会因老夫在而不塌,也不会因老夫离去而塌下来,一国政事真是太过于复杂,老夫看了这么些年,总觉得腻味。”

薛雨低着头,没有搭话。

栾平也没有再继续废话,只是来到御书房前之后便停下脚步,这位平日里一直不注重仪态的老大人破天荒整理了衣衫,然后才走入御书房。

薛雨和那位浑身湿透的教书先生便只能在门外候着。

两人心情大有不同。

薛雨担心老大人和皇帝陛下谈不到一起,导致皇帝陛下一怒之下做出些事情,让事后的自己和陈国都觉得后悔。

而教书先生则是心境要平和的多,他只是在将那些先生嘱咐的东西都一一记下,这些东西都是金玉良言,其实一点都马虎不得。

御书房内,栾平便坐在陈国皇帝身前。

这位三朝元老,对着这位陈国皇帝,神情平静,一点都不慌张。

皇帝陛下皱眉请求道:“老大人为何要走,陈国危局还需要仰仗老大人才是。”

栾平平静道:“陈国无危局,陛下只是没有看透而已,若是看透,便知晓老臣与大局并无碍。”

陈国皇帝皱眉道:“恳请老大人解惑。”

栾平盯着陈国皇帝的眼睛,缓缓道来,“陈国危局是什么,不过还是担心期满之后未能攻破周国而被延陵责罚而已,由着老夫来看,若是陛下这般担心,倒是不必,延陵皇帝既然不愿意留下恶名,即便如期未能攻破周国,对于出了死力的陈国,责罚会有,不会太重,说不定还要增拨钱粮,陈国是死心塌地为延陵,延陵会知道,因此不管如何,延陵不会让陈国寒心,至于边境那边,周国已经强撑了一年有余,虽说看起来仍旧不落下风,但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因此要不了多久,自然便会溃败,两者都已解决,哪里来的危局?”

陈国皇帝神色激动,“老大人此言当真?”

栾平叹了口气,“陛下难不成会以为老夫会辞官便诓骗陛下?”

陈国皇帝摆摆手,“那老大人为何辞官?”

栾平开门见山说道:“老臣入陈国,是想将陈国疆域扩大到能和延陵比肩,即便不能在一代两代之间便成事,至少也要看到些希望才是,可现如今一看,陈国三代,先皇和陛下都算不上庸君,可实在是和胸怀天下的明主仍有差距,老臣不愿意在此继续蹉跎,那换一国而谋便是。”

陈国皇帝沉声问道:“那老大人要去何处,是周国?”

栾平摇头,“周国无果,陈国有根,老臣此去,或许不在延陵。”

陈国皇帝一怔,“老大人这般年纪,仍旧还有心思?”

栾平一笑置之。

陈国皇帝颓然道:“可老大人一走,陈国庙堂,当作何打算?朝堂内外,以往皆仰仗老大人,此后群臣如何自处?”

栾平指了指门外,“老臣有学生,宰辅之姿,陛下好生培养,也能为陈国此后几十年作为打算。”

陈国皇帝苦笑道:“老大人既然想得如此周到,似乎朕说什么也都没有用了。”

栾平笑着摇头,“陈国局势,未必难,不过陛下求稳,自然便无难关可说。老臣这把年纪,心思所想倒也简单,陛下却给不了,改换门庭,好聚好散便是,不是什么大事。”

陈国皇帝默然无语,心情和御书房外的天气一般阴沉。

——

淮阳城外大雨倾盆,比之城中,要大出不少。

雨幕之中,那条通往国都的官道上,行人稀少。

偶有马蹄声响起,都是边境驿卒,通报军情的。

官道上,有个青衫撑伞少年背负剑匣,缓缓而行。

与周宣策和顾缘分别于陈国边境,李扶摇足足在山野之中走了半个月,才折返身形往官道上走,顾缘是个烫手山芋,光是那个身份便足以让不少人惦记,他李扶摇可不敢在出过一剑之后,还大摇大摆的肆意而行,那是找死。

虽说之前那一次有老祖宗出剑,可实际上,老祖宗不会什么时候都在他身后。

还得靠他自己。

在大雨中缓行,李扶摇听着这一颗颗雨珠滚落滴在伞面上,看着这场倾盆大雨,恍惚出神。

背后剑匣里,两柄剑更是阵阵颤鸣。

李扶摇灵府里那些气机,更是胡乱在经脉里游走,有些甚至还想着冲出经脉。

虽然并无经验,但李扶摇好像知道了些什么。

好像是要破境了?!

在那个连绵秋雨的时节里,他第一次见到陈嵊出剑,见到那尾白鱼化剑,然后第一次接触剑士的那条崎岖小路。

第一次出手是用柴刀砍向那个红衣女鬼。

第一次胜过某人是在绿水湖前一刀杀龟。

第一次想着一定要有一柄剑的时候,也是在空手上剑山的时候。

师叔柳依白为他做了一柄木剑,师叔谢陆要把小雪相赠,师叔洗初南让他找回藏鱼,他下崖底去找那柄青丝……

做这一切的时候,他都还没能真正成为一个剑士。

第一境正意,算是他踏上了修行大路。

可真正要成为一个剑士,便是要来到第三境剑气境。

练剑起于那个秋雨连绵的时节,成为剑士也要是在这个时节?

李扶摇不知道,只是现如今,他很想提剑挥剑。

如此而已。

他眼里有光。

一抹剑光!

第两百七十二章 跪不跪第一百一十四章剑多第五百七十章 下雪好时节第一百七十八章 北上远行第四十三章有人出剑斩黄龙第六章愚蠢且害怕的少年第四十九章天凉杀个假读书人第五百一十七章 雾山里的杀局第一百五十五章 这是一场赌局第六百九十七章 拆道观第七百八十八章 人间三月第三百四十四章 你究竟在等谁第三百九十四章 白茶无别事第九十四章剑山脚下绿水湖第一百六十七章 有剑有青衫的少年第一百一十七章院里有个小姑娘第七百六十章 少年美胜春第三百四十章 问白茶(四)第三百六十二章 那些不为人知的剑士第两百七十一章 树上有颗果子第三百四十四章 你究竟在等谁第一百零五章棋局第六百零六章 书上的江湖说别离不伤心第八百六十一章 灵山第八百七十三章 这里一场大战第八百七十六章 仙舟第七百零九章 走过千万里第两百八十二章 小邑楼的新面孔第六百五十一章 玉碎第一百一十四章剑多第五百一十二章 此生最后一剑第五百六十五章 人间可否别忘了我的剑第一百八十六章 道种是我媳妇儿第六百八十一章 人间多事,且入云第四百二十一章 棋盘很多个第六百三十七章 起风第五百五十七章 他别了人间,有人来了人间第七百六十四章 反正没人看得上你第七百零四章 灯笼和金光第五百三十一章 我不高兴第四十九章天凉杀个假读书人第四百八十九章 雾山里的男女主角(二)第七百七十五章 天上之战,地上之战(二)第七百九十九章 待到山花烂漫时第四百四十七章他们的故事(三)第八百二十八章 心安处是吾乡第四百六十二章 时间是个贼第八百九十六章 大战之前(中)第七百四十七章 大战(二)第三百四十一章 闲事第四百七十八章 世间是局棋,到处落子第六百三十二章 金光收,云端乱象第三百五十一章 日出西山第五百七十二章 大雪时我便回第七百九十一章 大雪来时第三百九十七章 我寄人间雪满头第一百五十五章 这是一场赌局第一百七十四章 将军和剑士第三百四十一章 闲事第八百一十六章 借剑第五百四十九章 洛阳城,我们来了第三十三章这是某人的一番好意第八百二十五章 铸剑(中)第五百八十二章 写信去问问她第一百六十五章 某人快从心里来到我面前呀第一百九十三章 那个出剑的读书人第六百二十六章 云下的事第六百二十九章 剑(二第三百六十九章 死人和怕死的人第六百九十二章 两人御剑无数第三百八十四章 他叫李扶摇第四百二十二章 那些各有千秋的剑第一百三十九章 道理在书外(一)第一百三十一章 一壶梨花酿第六百四十章 剑斩的不止是圣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我不愿这样死去第七百八十五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第七百四十六章 大战(一)第七十九章取剑(三)第八百八十七章 木桶和黄鹤第五百五十章 杀人好时节第两百零五章 清粥小菜第三百四十九章 人往死处走第三百五十一章 日出西山第二十二章讲道理第七百七十章 李扶摇啊,那个最好的年轻人第两百七十八章 倘若有一日第八百九十章 雾山往事(下)第五百八十九章 给你写的不是情书第六百零七章 城里的故事灯火以及人(上)第十一章官道路遇一书生第一百八十七章 山泽野修胆气足第两百零三章 这个故事写在风雪里第五百八十四章 妖也好,人也好第两百一十九章 不太平第一百五十八章 被忽略的某个人第三十一章杀人第五百七十四章 人间的圣人第五百一十九章 所谓道种第三百三十四章 我有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