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活在鲁迅的影子里

苏洵坐的火车是早班车,早上辰时末刻出发,也就是早上9点钟。

他这次很幸运地没有遇到晚点。

8个小时的车程除了刚开始的新鲜以外,就只剩下无聊。

苏轼全程都在盯着车外,看着沿途的风景。

除了到午餐时间,大家去了餐车,遇到了很多人,互相攀谈聊天之外。

有不少人会主动找到苏洵说话。

火车在这个时候都是有钱的大商人以及权贵专列,这是扩展人脉的好机会。

苏洵一家五口是一排,之前自然没有什么机会和别人交流。

现在到了餐车,一些商人看苏洵的样子就猜到他是一名官员,自然就尝试着过来套套近乎。

得知苏洵以前是从五品知州,现在正要进京听候选调,那些人就更加热情。

苏轼兄弟趁着这个机会自然与他们聊起了数理化,聊起了汴梁高中,也知道了如今大宋对理科愈发看重,甚至纳入科举。

这也更加激起苏轼兄弟对数理化的好奇之心。

时间很快就这样过去。

到下午申时末,酉时初,火车总算是抵达了汴梁。

“这就是汴梁开封城吗?”

下了火车,背着包袱,提着行李箱的苏家兄弟就震撼了。

傍晚时分,夕阳还未下山,在残阳的照耀下,汴梁城外那一栋栋高楼大厦,像是钢铁丛林般遮天蔽日。

相比于襄阳城零星几座楼房,汴梁此时已经是楼房林立,密密麻麻,延伸到了南城郊外。

火车站外各种自行车、黄包车的数量更是襄阳的不知道多少倍,而且甚至还有路灯,由电线杆铺设,照亮了每一条街道。

此时正是放学、下工的时刻,如今汴梁已经不止一个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大大小小的有十多所。

主要以小学为主,然后就是五所初中,而高中则又新成立了一所,以前的汴梁高中改名为开封第一中学,新成立的则是二中,恰好在南城外。

他们看到很多跟自己同龄的人穿着蓝白色的校服,上面印着开封二中的字样,一个个笑逐颜开,骄傲自信地从火车站附近走过。

这些学生也值得骄傲。

汴梁高中是在景佑四年就已经开设,十六年过去,早已经培养出了很多人才,其中就有不少人参加科举,或者考入汴梁大学。

而作为新成立的二中,不管是教学质量还是生源质量都没有因多一所学校而下降,依旧非常严苛。

学校不管出身,只管成绩和能力,在整个汴梁只有两所高中的情况下,他们能够考进去,本身就代表了天之骄子,是万中无一的天才。

即便以后考不上科举或者大学,毕业后就已经算是知识份子,去其它地方的小学初中当个老师,或者去工厂当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亦是绰绰有余的事情。

就如同后世建国初期,有个初中高中学历就已经是凤毛麟角的高级人才一样,在基础教育还没有普及的大宋,高中学历同样已经非常可观。

除了科举以外,那些贤良方正和吏考之类的特科,同样的分数,有初中或者高中以上的学历,往往就是择优录取的对象。

至于大学学历,不仅仅能在这些考试当中加分,在科举当中也很有含金量,相当受重视。

所以这些学生的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苏轼看着那些同龄人不由得露出羡慕的神色,他的老家眉州跟汴梁比起来,与乡下没什么区别。

那里没有自行车,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电线,连报纸都没有。

即便是坐火车沿途一路,除了少数像成都、襄阳、江浙这些商贸发达的城市有改变以外,他看到的也是与曾经的大宋没什么区别的县城、乡村。

但苏轼知道,这些都只是暂时的。

因为他在火车上开拓了视野,到了汴梁之后,更是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科技改变生活,读书改变命运,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苏轼想起了在火车上看到过的一份报纸。

那是前几天的大宋日报,火车上每天都会准备,上面赵骏为发展基础教育而写的文章还历历在目。

在这一刻,他知道了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好好读书,要做一个改变世界的人。

“走吧!”

苏洵初到汴梁,也非常震撼。

他上一次来还是六年前,当时从密州通判调任道州知州,来汴梁磨勘。

那个时候的汴梁已经有很大变化,但远不像现在这样令人震惊。

出了火车站,他们一家又坐着黄包车,趁着天色还未黑的空档向东城方向去。

苏涣现在就住在东城外。

他是天圣二年的进士,资历还算不错,但仕途一直不太顺,历史上此时还只是衢州知州,到公元1055年才当上利州路提刑官。

不过现在受到赵骏赏识,从祥符县令升到了开封府通判,后来又平调到了鄂州做知州,仕途畅通无阻。

结果即将卸任上调的功夫,就遇到了父亲病逝的事情,只能回家丁忧守孝。

守孝结束,刚回汴梁磨勘选调,被赵骏带走巡视天下。

靠着这两年镀金,跳过了正五品和从四品,连升两级,目前去了制敕司担任知司。

这是个三级机构,主官为正四品,主管草拟政令、诰敕等文书。

就是负责管理政制院那群帮忙整理文件的吏员,也负责写政制院的政令,类似于之前的知制诰。

所以苏涣也分到了一套房子,是那种回字结构的筒子楼,住的也都多是官府人员,相当于单位分配的房子。

以汴梁这寸土寸金,即便官员俸禄不低,想在城里买房子,还得不吃不喝攒好些年。

“清水塘街二十七号,就是这了。”

黄包车把苏洵一家送到了地方。

趁着苏洵给钱的功夫,苏轼下了车,抬起头打量。

这是一栋约七层高度的筒子楼。

在楼房外面还有一圈四四方方的围墙,正门的大门紧闭,旁边却有个小门。

小门的保安室里,两个保安正盯着他们。

如果放在后世,这种建筑非常多,很像九十年代到两千年时期,某个机关单位的家属大院。

但放在大宋,就让人觉得怪异。

习惯了那种几进几出的大宅邸,看到这种高楼,虽感觉确实高,却令人觉得有些压抑。

苏洵付了钱,提着行李带着家人到了门卫室,向里面的保安询问道:“这里是清水塘街二十七号吗?”

“是的,请问你找谁?”

保安很有礼貌,住在这里的都是官员,往来的肯定不是一般人,自然不能轻易得罪。

苏洵说道:“我是原鄂州知州苏洵,此次是进京磨勘调选,到了汴梁后天色晚了,就先来投奔我兄长,他叫苏涣,前段时间给我写信,说是现在住在清水塘街二十七号。”

“原来是苏敕司的兄弟,敕司刚散值,我现在上去帮你叫他。”

保安听到对方是某地知州,又是来找苏涣,不敢大意,便立即上去通报。

没过多久,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急急忙忙下来。

见到苏洵一家,连忙过来打招呼道:“叔父,婶娘,八娘,和仲,同叔。”

“不欺。”

“不欺兄长。”

几个人也跟年轻人打了声招呼。

这人正是苏涣的长子苏不欺。

苏洵有两个哥哥,他排行老三,老大苏澹也是进士,但可惜死得比较早,才二十多岁就已经没了。

所以苏涣和苏洵兄弟就更加注重情亲,即便两人都在外地为官,亦是时常写信。

“叔父,你怎么来了。”

苏不欺上去一边帮忙拿行李,一边说道:“父亲之前还在念叨着你们呢。”

苏洵笑道:“老待在家里也不行,此次该进京磨勘了。”

苏不欺一边带着他们上楼,一边又道:“你们是坐火车来的吧,那也该发个电报,我好去火车站接你们啊。”

“我们也能发电报吗?”

“可以的,就是比较贵。”

“不欺兄长,那电报怎么告诉别人消息呢?”

苏轼抬起头看着楼道,楼道并不狭窄,甚至很宽敞,宽敞到角落里还堆了很多蜂窝煤。

“就是告诉别人消息麻烦,才收费贵啊。”

苏不欺带着他们上了三楼,然后左转就是一条笔直的长廊。

长廊足足有一百余米,但却仅仅住了四户人家,就足以知道这里的屋舍比外面的楼房大得多。

“我也是听别人说,说是知院发明了拼音,总共有23个声母,24个韵母,电报机会有47根电线,每根电线就代表了不同的拼音,这样通过组合,就能发出想要知道的文字。”

苏不欺正说着,第二户家门口又钻出两个年轻人。

那是苏涣的次子苏不疑和幼子苏不危,两个人上来同样帮忙拿东西,紧接着苏涣的妻子杨氏也走出来,热情地打招呼。

众人寒暄几句,杨氏就连忙喊他们进屋。

苏轼苏辙第一次进这样的筒子楼,看外面觉得有些让人压抑,里面倒也不算特别狭窄。

就看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客厅,各类家具齐全,什么沙发、桌椅、柜子样样都有,窗户也是透明玻璃,能看到外面的夕阳。

再向左看,左侧是厕所和厨房。

向右看,右侧则是卧室,而客厅最里面还有扇门,通着外面一百多平的大阳台。

苏涣是正四品,放一路就是转运使级别,相当于后世地方最高主政官员。

住的地方虽然不是小别墅,却也是三百多平,自然非常豪华,或许唯一欠缺的就是收音机和电视机了。

不然放后世高低得是个老干部房。

此刻苏涣正坐在汴梁家具厂产的海绵沙发上看报纸,这么多年化学院自然不是吃干饭的,研制出了不少有用的东西。

可以说现在大宋最高层次的生活除了没有电气化产品以外,基本上跟后世建国初期没什么区别。

“明允来了,过来坐吧。”

苏涣收起报纸,坐在桌边对杨氏说道:“夫人,去泡茶,再让不欺出去一趟,跟杨嬷说一声,让她多买点菜回家。”

苏洵看到他并没有穿着传统的读书人长袍,而是一身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他四下扫视,有些疑惑地在苏涣身边坐下道:“二兄,怎么让姆姆(嫂嫂)去泡茶,家里也没个婢女仆人吗?”

“诶,叫女使,或者人力,不可叫婢女、奴仆,眼下家里确实就只有一个你姆姆带过来的女嬷,不过她不是奴仆,是家里雇佣的佣人。”

苏涣摆摆手,说道:“你的思想觉悟还是太低了,知院三令五申,不可使民为奴,人格平等,伱常居于家中,不可不听时政,也不可不了解朝廷的变化。”

“额”

苏洵自讨没趣。

还是苏轼好奇道:“伯父,你这衣裳。”

“这叫正装。”

苏涣低下头看了眼,然后笑道:“今年年初,朝廷改官服为朝服,只有大朝会或者正式场合才穿,在衙署办公,或者私底下就穿正装或者便服。”

“哦。”

苏轼挠挠头。

苏涣对苏洵说道:“明允,你此番进京是来磨勘选调的吧。”

“是的。”

苏洵点点头道:“为父亲守孝,加之八娘的事情,我已经五年没有出仕,此番多亏了知院,八娘的事了,我也该进京听调了。”

“嗯,你来得正是时候。”

苏涣说道:“朝廷现在正缺人,你是不知道,到处都缺官啊。之前打下幽燕,派了很多官去。现在又打下了西域,又派很多官去,各个部门都缺实干官员,知院以前就说你的才干远超于我,可惜一直在守孝,如今知道你来了,他肯定会很高兴,明日你先去吏部报道,之后再去审官院,我会跟知院提一句,看到时候知院见不见你。”

“多谢兄长。”

苏洵连连点头。

当年在祥符县县衙见到知院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想起知院的欣赏,亦是心中激动。

“和仲、同叔。”

苏涣又看向苏轼兄弟。

俩兄弟还没满二十,没有取字,都是叫的小名,是苏轼的父亲苏洵在他们13岁和9岁时候分别取的。

“伯父!”

苏轼和苏辙连忙站起身。

“你们在家中读书,有没有学数理之道?”

苏涣问道。

“没有。”

苏轼和苏辙老老实实地摇头。

“那你们整日学什么?”

“学古今之文。”

“都是你们父亲在教你们吗?”

“是是母亲.”

“胡闹。”

苏涣拍了下桌子,看向苏洵,指着他生气道:“你这榆木脑袋,让你多看时政,怎么如此耽误孩子学习?”

到现在苏洵也知道数理化的重要性了,只好尴尬道:“父亲病逝,又有八娘的事情,与程家整日纠葛,担心八娘身体,哪还有心思管这些。”

“好了,我不想听你解释,不管你选调个什么官,哪怕是去西域做知州,和仲跟同叔也得留在汴梁,去学校读书,好好学习数理之道。”

苏涣拍板道:“你是幸运遇见了知院,在数理之道还未纳入科举的时候中了进士,却不能觉得孩子以后也可以走你的老路,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若不通数术,谁会录取他们?你一天天就知道因循守旧,待在眉州不出来,这么下去和仲与同叔都要被你毁了,知道了吗?”

“是。”

苏洵不好反驳,只好应下。

“伯父。”

听到自己以后要常住汴梁,苏轼连忙开口。

苏涣扭过头,有些余怒未消地说道:“何事?”

“我想知道鲁迅先生是否也在汴梁?”

苏轼问道。

“听说是在。”

苏洵听到鲁迅,露出钦佩的表情道:“这位先生真是大才啊,经常在报纸上写文章,对大宋现状见微知著,常说民间疾苦,论民间之恶,就连知院都常引用先生的话。”

说着他又纳闷地看向苏轼道:“你问鲁迅先生做什么?”

“这”

苏轼迟疑了一下,说道:“就是觉得先生的话确实振聋发聩,令人发省,另外就是.”

“就是什么?”

“就是看先生写的诗词,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我一直活在他的影子里,好像那些诗词,应该是我写的一样.”

“哈哈哈哈哈。”

苏洵笑了起来,抚掌说道:“少年郎有才情是好事,却不可过于痴迷别人的作品,长此以往,就如你现在这般,诗词一道,当走出自己的思量,明白了吗?”

“侄儿明白。”

苏轼低下了头,又看向窗外,目光充满了茫然。

话虽如此。

只是这种活在鲁迅先生影子里的感觉,却依旧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第375章 耶律宗真被偷了家第9章 遇事不决问赵骏(跪求推荐票!)第319章 摊丁入亩与杀猪过年140.第139章 李迪来投第509章 宗藩关系才是最好的体系第490章 大宋的体量翻了七八倍第401章 赵祯眼里有了光第318章 李朝覆灭191.第189章 清官,贪官,庸官第8章 老范,来整个活(跪求推荐票!)第384章 你有反间计,我也有反间计第415章 宋日黑船事件第483章 少年中国说第482章 阳光开朗好少年290.第286章 一场大清洗207.第204章 赵祯铁血真男人215.第212章 前面骑白马的是元昊!151.第150章 赚钱与淮南的事(二合一)123.第123章 学生们的双倍快乐第330章 它比金银更值钱!176.第174章 君主离线制第106章 不能再一个人孤独地战斗299.第295章 规矩要改一改了第514章 大阅兵,大宋百姓的军队第99章 瓶中人126.第126章 大宋与企鹅笑话第344章 一网打尽,注意影响第387章 我赋予的权力,天不遂人愿第33章 晏殊的心事284.第280章 钦差遇刺,此事可解第520章 大宋一天比一天好249.第245章 西夏称臣,庆历元年第430章 一夜下西凉356.第351章 出大事了294.第290章 试试就试试233.第230章 你要战,那便战130.第130章 羊也有咬人的一天123.第123章 学生们的双倍快乐第59章 三易回河第434章 庆历八年落幕,该提一提税了162.第161章 有些事情,必须去做!281.第277章 杯酒释冗军155.第154章 景祐改制(大家注意身体)356.第351章 出大事了311.第307章 大宋的大缺大德201.第198章 贪腐案完结,良方妙药174.第172章 今年的国家任务第436章 嵩山见佛,佛在心里第355章 韩琦改性,稳健为主187.第185章 还是游戏好玩222.第219章 偷元昊老家255.第251章 李白苏轼来了也得有政绩第84章 你是不是有什么大病!第520章 大宋一天比一天好第320章 赵骏只会更狠第372章 政制院党派划分277.第273章 远洋船队回归第437章 新的发展,新的革新247.第243章 这个男人来自后世297.第293章 不堪一击161.第160章 搞钱!搞钱!搞钱!238.第235章 挺起自己的腰杆,把脊梁骨接上138.第137章 报纸热议,李迪入京第54章 官家离不开能臣113.第113章 回不去了?第386章 辽宋对峙,发行纸币第10章 世间并非非黑即白(求推荐票)271.第267章 庆历三年来了第92章 取字汉龙,晏殊七窍生烟第414章 有宋人在卖军械第97章 老范的帮助第32章 姜还是老的辣第49章 赐赵骏同进士出身116.第116章 无内鬼,来点大宋笑话第92章 取字汉龙,晏殊七窍生烟264.第260章 夏竦的抉择232.第229章 帐篷里欢乐的笑声110.第110章 官家真的变得不一样了第104章 下辈子注意点第11章 赵祯是贱骨头(求推荐票)第447章 整治陋习,从北方开始第46章 交子务初见成效243.第239章 不甘心啊188.第186章 西北誓师大会第1章 人在大宋,刚刚穿越194.第192章 狡猾的对手133.第133章 报纸306.第302章 釜底抽薪第433章 民生大于天第41章 做一条有梦想的咸鱼第442章 盗匪遍地,该打扫卫生了171.第169章 恨大宋没有霍骠骑第348章 奇怪的商队242.第238章 人心经不起试探第17章 吕夷简栽跟头233.第230章 你要战,那便战第408章 没有人比我更懂汉人107.第107章 愿与高人共襄盛举(祝大家中秋第455章 那个男人很恐怖的151.第150章 赚钱与淮南的事(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