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天命在宋

这玉玺。

是真的?

听到赵骏的话,所有人先是一愣,随即震惊。

之前还说是假的,怎么又成真了?

“知院,不是说要有“天命石氏”的刻印才算是真吗?”

曾公亮忍不住说道:“现在只有“魏受汉传国玺”,少了一刻怎么辨别真伪?”

不止赵祯眼巴巴地看向赵骏,等待着答案。

其余晏殊、范仲淹、夏竦、杜衍、郑戬、富弼、文彦博、韩琦、庞籍、曾公亮、宋庠等人也都看着他。

赵骏之前说,真正的传国玉玺有几个特征,一是上面的刻印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二是因为王莽篡汉,要从王太后那抢走玉玺,愤怒的王太后把玉玺砸在地上,导致上面螭龙缺一角。

三是曹丕篡汉,为证明自己不是篡汉而是受汉献帝禅让,令人在上刻“魏受汉传国玺”。

四是石勒从前赵手里夺走玉玺,并且在玉玺一侧刻下了“天命石氏”的刻印。

所以总结来说。

真正的传国玉玺应该大小方圆四寸,上缺角,左右两侧各有刻印才对。

然而眼前的玉玺却只有一道印记,显然是不对。

但赵骏却笑道:“因为“天命石氏”仅仅只是传闻,并不见于任何史料记载。”

“传闻?”

“这么说起来,我好像记得确实在哪看过。”

“我想起来了,是《太平御览》!”

“对,就是《太平御览》!”

宋庠和庞籍顿时对视一眼,难怪觉得“天命石氏”这四个字很耳熟。

原来他们以前看过的书里有说过。

“不错。”

赵骏笑着点点头:“正是《太平御览》,当年有个教授讲过公开课,聊起传国玉玺,就说过这件事情。“天命石氏”这四个字在《太平御览》之前,不见任何史书和史料记载。”

“包括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史料资料《十六国春秋》《三十国春秋》《魏书》以及唐朝修订的《北史》,只要记载后赵的史料,都没有这方面说明。”

他环顾众人继续说道:“直到宋初赵光义时期,在《太平御览》当中才有“天命石氏”的出现,可见这应该是当时的流传或者某本野史被《太平御览》的修著者李昉、李穆、徐铉等人采纳。至少其余正史里完全没有找到它的出处。”

“那“魏受汉传国玺”又是怎么一回事?难道它在史料当中有过记载?”

范仲淹问。

他们是政治家,不是史学家,虽然以前读过一些史书,但又怎么能跟专门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比拟?

赵骏其实也不知道这些事情,他的信息来源于那位教授讲的公开课。

毕竟对于他来说,他的身份只是历史系的学生,论起知识渊博能力,那自然跟教授没法比。

所以赵骏笑道:“之前上公开课的时候,南北朝史专家李教授说过,“魏受汉传国玺”这句话的来源,就是魏收所著的《魏书》,在《魏书·帝纪·卷四》。”

“你们想想,魏收是什么人?本身就是北魏人,北魏灭亡之后又历经东魏,北齐,奉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命令撰写《魏书》。”

他看向玉玺说道:“《魏书》里记载的玉玺当时被西魏夺走,北齐根本就没有,以高洋屡次干预修史的秉性,如果这件事是假的,不存在这玉玺,又怎么可能会允许魏收写呢?”

“哦?”

晏殊聪明,稍微一动脑筋就明白了里面的逻辑,点点头赞同道:“还真是。”

“不错,魏收本身就是同时期的人物,他对这方面的情况肯定非常了解,加之那枚玉玺去了西魏,北齐篡的东魏根本就没有这玉玺,若是假事,则必然令魏收修改。”

“有道理,所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北齐也承认那枚传国玉玺的确存在,这也间接证明了魏收记录的真实性。”

“你们看,上面刻的“魏受汉传国玺”也是当真,加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及其余种种特征,这应该就是北魏从庙里寻到的那一枚。”

“但北齐不是也宣称自己的印玺是真的吗?若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北齐会允许魏收为北魏的那一枚玉玺证明真伪?这岂不是告诉世人,我手中的这枚是假的?”

众人纷纷觉得可以确定眼下出土的这一枚,应该就是北魏那一枚玉玺,只是唯一的疑问就是北齐允许魏收这么写,那不是打他们自己的脸?

赵骏笑道:“这当然是因为时间差了,估计是魏收修史在前,侯景叛乱在后,北齐之后才得到玉玺,自然不好更改。”

“这倒也是。”

“那看来这枚玉玺先被北魏所得,后去了西魏,之后北周篡西魏归了北周,杨坚篡北周而得玺,隋末,唐末各失一枚,失的却是北齐与南陈的玺,这枚北魏玺保留了下来。”

“可若如此的话,那为何南陈那一枚玉玺在正史当中脉络如此清晰?在诸多国家之间流转,代代相传,没有一次遗失或者损毁?”

文彦博提出异议。

赵骏说道:“还记得北魏那一枚是在哪寻到的吗?”

“邺城?”

“不错,《晋阳秋》记载,在冉魏之前,那枚玺都还算正常,但被东晋骗走之后,这玺的刻字就变成了“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赵骏环顾四周说道:“并且当时东晋许多朝臣也认为此玺是假,因为刻字与真正的“秦传国玉玺”不符。所以推测,“秦传国玺”可能已经遗失,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了吗?”

“我明白了。”

曾公亮恍然大悟道:“冉魏遭受前燕慕容氏围攻邺城,就只好向东晋求救,东晋想从冉魏那里骗走玉玺,但冉魏还没傻到在东晋援军到来之前把真玉玺交出去,于是弄了个假的。结果东晋没有派兵驰援,冉魏又有灭国的危险,于是将真玉玺藏在了邺城庙泥塑当中,直到冉魏灭亡,前燕取而代之,后来前秦灭前燕,后秦与后燕又联合灭前秦,北魏破后燕,邺城归于北魏,才被北魏从庙中得到真玉玺。”

“嗯,只有这一个可能了。”

“要是这么考虑的话,那这枚玉玺的来路脉络就很清晰了。”

“如此原本北魏的那一枚其实就应该是东晋的那一枚,史官不知道它是假货,于是著史时把它记载从冉魏落到东晋,最后在南朝流转,却不知道真玉玺一直在邺城。”

众人顿时明悟过来。

要是这样的话,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南朝流转的玉玺在史料当中那么详细,但最后上面的刻字却与记载的完全不一样了。

原来在冉魏之前,这枚玉玺还是真货。

也即从曹丕篡汉,到西晋篡位,之后西晋灭亡,玉玺分别被前赵、后赵、冉闵得到,这个时期都是真玉玺。

结果到了冉魏出了岔子,东晋想白嫖玉玺反被骗,最终流传出一个假的到了南朝。

而真玉玺藏在邺城,被北魏得到。

之后后秦那个假玉玺跑去了北齐,冉魏造的假玉玺去了南朝,真玉玺辗转北魏、西魏、北周,最后被隋文帝得到。

等到隋朝灭亡,不知道是北齐那个还是南陈那个玉玺丢失。

唐朝灭亡,又丢了一块。

真玉玺非常幸运地传到后唐末帝李从珂手里,然后李从珂在洛阳自焚,大火将它掩埋进了废墟当中,直到前些日子被人从洛阳地里挖出来。

可以说如果它真的像众人推理的那样,那这枚传国玉玺无疑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哪怕玉玺本身就是个传奇,也丝毫不影响这段经历的奇幻。

这也让赵骏忍不住说道:“要是我推断的没错的话,那大宋就真是太幸运了。真玉玺竟然真的流传下来,而且极为幸运的在三选一当中没有丢失,保存到了后唐,还被我们捡到。”

“那是不是说明它百分之百就是真传国玉玺?”

赵祯的心情再次激动起来。

甚至忍不住抽了抽鼻涕。

这大起大落来得也太快了,让人都反应不过来。

“只能说很大可能性。”

赵骏手里依旧捏着玉玺,崇政殿赵祯书桌旁的窗户开着,一缕夕阳洒落进来,让玉玺透露着明亮的光。

赵骏指着玉玺周围略显膨胀,里面还有裂纹的模样说道:“你们看,这龙角上的缺口摸起来非常光滑,绝对不像是最近才砸出来的,哪怕是打磨也不会造得那么逼真,肯定有年代感。再就是这玉玺里面的裂纹。”

说着赵骏可惜地摇摇头道:“这个裂纹应该是高温燃烧过产生的膨胀裂口,因为和田玉内部结构并不稳定,达到一定温度就会让它膨胀裂开,透过看的话会看到里面皮色自然,沉稳,可能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沉淀。如果是新造的玉玺,再经过高温煅烧裂开,裂口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看起来平滑,皮色也一定会更加鲜艳。”

在穿越之前赵骏其实不太懂玉石。

不过穿越之后,家里和田玉制作的东西非常多,不仅有赵祯的赏赐,同僚的赠送,还有妻子娘家送的玉石。

把玩久了,自然也就稍微懂点。

而包括赵祯在内,其实也不乏这方面的行家。

到了他们这个位置,除了国家大事以外,平日生活当中,收集点古玩字画,玉石翡翠之类是很正常的事情。

之前是因为太执着于传国玉玺的主要特征。

现在经过赵骏的指点,也确实发现正如他说的那样,里面的痕迹都充满了历史感,新伪造的玉玺,绝对不会像眼下这样看着自然平滑。

“要是这么说的话,那能百分百确定它是真玉玺了。”

众人都瞪大了眼睛。

赵骏把传国玉玺放在了书桌上,笑道:“在没看到真东西之前,我认为应该是九成九假货,只有1%的可能性为真。但现在嘛,估计90%是真。”

“怎么才90%啊?那还有10%呢?”

赵祯一愣。

“剩下的10%就是大宋上亿的人口当中出了一个绝顶的造假天才。”

赵骏想了想,说道:“这个人在特征上首先敏锐地找到了真正的八字刻文,然后又从诸多史书当中,确定玉玺的整体模样。之后排除掉了“天命石氏”的说法,采纳了“魏受汉传国玺”的记载。最后费劲心思做旧,搞出了一个充满年代感的玉玺出来。如果真有这么个人的话,那我反而不会怪罪他,而是会招到宫里做文物修复工作,这样的存在简直是个神乎其神的人物!”

“这么一想,确实如此,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不错,里面的困难可以说层出不穷,先不谈真正的八字刻文只能靠猜,单说这排除“天命石氏”的印记就很让人难以抉择。毕竟《太平御览》也是流行于我大宋的流行本,正常人都会以为这是从哪本史料当中记载抄录下来而选择采纳,到时候说不准就会出现左边“天命石氏”,右边“魏受汉传国玺”的情况,从而被人找出漏洞。”

“是啊,相比之下做旧反而最容易,因为这纯粹是技术活。而之前的几个特征完全要靠猜测和抉择,无数本记载传国玺的史书里,但凡有一本史书没有研究到位,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

经过赵骏的层层分析,抽丝剥茧,大家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所在。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人能够在那么复杂的情况下,还原出一条清晰的玉玺脉络,并且还复制假造出了这么一个完全符合记载的玉玺出来,那实在是太夸张了。

有这样恐怖的执行力,干点什么不好?

所以很大概率,这玉玺就是真玉玺,只不过在史书当中被记混了,冉魏之前还是真第一枚玉玺,到冉魏之后就是假玉玺,真玉玺变成了北魏所得的第二枚玉玺。

之后又经过种种奇特经历,隋末唐末三选一之下,神奇般地保存到后唐,因火烧变成黑石头,被掩埋在废墟下,躲过了儿皇帝石敬瑭的寻找。

“不得不说,这是个奇迹。”

赵骏目光看向赵祯,竟一时有些迷信地说道:“也许真就是天命在宋,让大宋找到了这件天命所归的神器!”

“天命在宋?天命在宋?”

赵祯喃喃自语,拿起那枚玉玺,举过头顶细细端详,随后大笑道:“哈哈哈哈哈,朕有大孙,又得玉玺,当真是天命在宋也!”

“恭喜官家,贺喜官家!”

“恰逢马上又要举行朝贺,这玉玺来的正是时候,可告慰列祖列祖矣。”

“臣以为,当昭示天下,让世人知道大宋秉承于天!”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众人纷纷站出来,要向世人宣告这个好消息。

第2章 嫌弃大宋第391章 决战乱成一锅粥第359章 好二儿要凉了?133.第133章 报纸第104章 下辈子注意点第56章 复明前最后一堂课,学生篇249.第245章 西夏称臣,庆历元年288.第284章 杀生为护生185.第183章 《官家在求情》第369章 狄青的口袋阵第104章 下辈子注意点158.第157章 官场改制的影响第463章 改革道路不能停下第504章 真传国玉玺第460章 庆历十年第48章 官家在泰山封禅122.第122章 我赵某是读春秋的!第448章 树立正确信仰,扫除牛鬼蛇神135.第135章 罢免一司第453章 在石城画一个圈第490章 大宋的体量翻了七八倍294.第290章 试试就试试第468章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183.第181章 给我滚下马来295.第291章 他有大铁炮,我有小钢炮第477章 盛世大宋,初步掌握世界第390章 不讲武德,一团乱麻第353章 乌古乃定计,辽国南侵高丽第332章 耶律宗真的忧愁288.第284章 杀生为护生第528章 番外一,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121.第121章 太祖的子孙当不了皇帝287.第283章 平叛只需要坐标第462章 庆历十一年,回京307.第303章 灭了越李朝第88章 撕裂大宋的伤口第18章 改变大宋政坛第49章 赐赵骏同进士出身第15章 景祐党争第377章 弃子攻杀169.第167章 新春诗第一第28章 多几个人挨骂第385章 决战前夕第423章 军械滞销,第一条铁路第401章 赵祯眼里有了光149.第148章 让他们看看他们治下的大宋(二第51章 茶商们的反击第339章 庆历六年新的规划第496章 抵达巴格达第483章 少年中国说第504章 真传国玉玺356.第351章 出大事了第521章 大宋边境,外军禁行141.第140章 解试第七110.第110章 官家真的变得不一样了第463章 改革道路不能停下第489章 授衔评级176.第174章 君主离线制第516章 不会再饿肚子了第87章 他们开心就好313.第309章 历史性的一刻144.第143章 以后他要无法无天了223.第220章 坏了,我人设崩了第73章 祖孙交心(为盟主云哥加更)第404章 以民为本的国家政体267.第263章 先恢复,再谈发展第343章 全城搜捕308.第304章 第一个八年计划244.第240章 康定和谈与技术壁垒第67章 你大宋配吗?(第七更)284.第280章 钦差遇刺,此事可解第526章 赵祯走在实践的路上293.第289章 让李元昊去试试水第51章 茶商们的反击154.第153章 制度必须干净,职责必须明确第82章 这样的大宋,还不如破灭了第36章 驴车漂移的速度与学好数学的重要性第424章 设赵祯奖第435章 开灯,照耀这盛世大宋第346章 辽夏声东击西254.第250章 南下度蜜月,柳永来拦车139.第138章 赵允让的试探第54章 官家离不开能臣246.第242章 政制院换届第31章 我背后有高人177.第175章 苛捐杂税,路遇田昌第419章 树苗正在茁壮成长第352章 出兵西北,派韩琦张亢第422章 再端份菜上大宋的餐桌189.第187章 李元昊筹备称帝,攻宋第26章 玩游戏第448章 树立正确信仰,扫除牛鬼蛇神129.第129章 谁干的?第512章 国泰民安,太平昌盛第441章 又被抢劫了第423章 军械滞销,第一条铁路第48章 官家在泰山封禅第321章 让子弹先飞一会儿(祝大家新年快乐124.第124章 民间渗透第407章 都是因为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