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完整经历过刹车时代与逃逸时代的人。
如果张扬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写成论文,张扬高低能够拿一个社会学博士的的学位。
所以对于人类社会在这种混乱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张扬再清楚不过了。
作为一种被困在激素与电信号之后的可悲生物,人类在受到超过阈值的刺激之后。
一开始可能会非常慌乱,那是因为激素的超量分泌开始将各种情绪放大,然后就进入到了人类在承受过量压力之后的三个典型反应,攻击,逃跑或者是呆若木鸡。
但是激素的刺激是有极限的,在激素的刺激过去之后,除非有新的刺激源。
否则已经对刺激无感的大脑就会让大脑进入麻木状态,然后在麻木中继续回到以往的生活习惯中去。
可是如果有持续不断的外界刺激的话,那么人类会在激素的刺激下干出很多他们未曾设想的事情。
再加上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所有的从众性,只要带节奏的人足够多,那么只要有极少的人就能够煽动极多的人,去做一些超乎想象的事情。
按照他们先是外星人入侵,然后是科学家遇刺。
给人一种完了,这仗没法打的绝望感之后。
接下来就应该再渲染投降主义了。
再加上智子能够在视网膜上与人类进行沟通。
这时候只要承诺一些人类,等到三体人降临之后,不会清算他们,甚至能够给他们高于其他人类的一点点地位。
再加上那些降临派的帮助,他们这是准备在地球上掀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啊。
毕竟流浪地球计划,虽然能够带着所有的人类跑路,但是基本上要放弃整个南半球。
作为顶在前面的南半球,将会在地球的流浪阶段不断承受各种尺寸陨石的撞击。
在这种威胁下,在南半球的所有人就要放弃自己的家园前往北半球。
而北半球的人会不会就这么欢迎这些来自南半球的难民也是一个问题。
毕竟无论是南美洲还是非洲,那些地方的国家都各有各的问题。
虽然提起南美洲很多人的第一个反应是足球牛逼,以及热情似火的拉丁女郎,但是南美洲的黑帮可是一个极其暴力的团体。
就更不用提碎成一片,政变与兵变门槛近乎无限低的非洲国家。
对于这些与自己语言文化截然不同的人,现在要成为自己的邻居,分享自己的生存空间。
北半球的人民会不会竭诚欢迎,这种事情张扬是经历过的。
南半球的人,会觉得我们奉献出了自己的家园与土地,我们是英雄。
北半球的人,则会觉得臭南半球的叫花子来北半球要饭了?
这种移民带来的文化与治安冲击,让当初的联合政府头疼不已。
在建造行星发动机与地下城的同时,联合政府还在打一场仿佛看不到尽头的治安战争。
这种战争一直到地球的刹车纪元结束,地球开始在太阳系内依靠引力弹弓不断加速,正式进入加速纪元后都没有结束。
那还是在没有ETO和三体人捣乱情况下的发展。
现在有ETO和三体人捣乱,再加上起手就是渲染这种走投无路的氛围。
张扬觉得自己已经发现了三体人的思路。
他们在地球人开始流浪地球计划,因为只要流浪地球计划公布就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流浪地球计划虽然是一个能够拯救所有人的计划,
但是这个计划也必然会影响所有人的利益。
尤其是当行星发动机与地下城开始动工之后,将绝大部分资源投入到这种超级工程之后。
随着生活水平开始下降之后,必然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
然后降临派只需要开始鼓吹一套理论。
三体入侵不死人,抵抗三体入侵才死人。
三体入侵是防不住的,还不如放弃抵抗三体入侵,放弃超级工程保障民生项目的生产。
现在的问题是超级工程的代价越来越大,随着超级工程的难度越来越高,难道一直要靠降低配给来解决吗?
我没见三体人影响到我们生活,但联合国以抵抗三体人入侵,搞流浪地球计划影响到我的生活了
我不是ETO,我就是不相信人类能战胜锁死地球科技的三体人。
从技术上我认为不可能。
不如说和三体人共存能够让人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科技水平大幅提升,文明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体人统治下的世界不需要搞超级工程,也没有配给制和南半球移民,只有所有人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
这么一弄一折腾,就能够极大地延迟行星发动机与地下城的建设。
如果再破坏几个行星发动机基址,或者引发大规模叛乱什么的。
整个流浪地球计划的进度也就变得十分不可控。
毕竟从地质上来说,适合建造行星发动机的地点也就那些。
在考虑一下行星发动机的占地面积,基本上可以说是坏一个少一个。
如果再算上暴乱可能造成的破坏。
那真是想一想就让人头大。
三体人甚至只需要几条信息,一枪都不用开,就能够让地球人开始自相残杀。
而随着流浪地球计划的推进,三体人靠智子就能够拿到行星发动机的全套资料。
再加上它们为了生存甚至进化出了脱水来熬过乱纪元的超强抗压性,以及对逃离三体系统的渴望。
三体人完全可以带着他们那多灾多难的母星直冲太阳系而来。
两相对比之下,三体人可以说是赢麻了。
想到了这种可能之后,张扬觉得自己也应该要改变自己的打法。
毕竟人类是一种喜欢调和的生物,如果你一开始说自己要开个窗子,那么他们大抵是不愿意的。
但是你说要把房顶掀了,他们就愿意开始聊开窗的问题了。
洗漱完毕,关上电脑走出宿舍之后。
张扬就看到了守在自己房间门口的大史与斯坦顿。
“张先生,现在情况紧急,我们要离开这里。”
“去哪?”
“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