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父听了自己儿子的话之后,仰天长叹道:“错儿啊,你这么做,他们刘氏的江山的确是稳了,可是你知道不知道,到了那个时候,咱们的家族可就危险了,我不是不同意你这样做,而是为父不想看到咱们一家人全都惨死的惨状啊!”可是无论他怎么样说也改变不了晁错的心思,晁父见劝说无效,不免心灰意冷,趁着自己儿子出去了一会儿的时间,自己饮药身亡,待晁错回来的时候晁父已经气息微弱了,可是在临咽气之时,晁父还强挣扎着说道:“为父走了,不要怪为父心狠,而是为父实在是不愿看到咱们晁家满门被满抄斩的那番情景啊!”
自己的父亲虽然死了,但这并不能动摇晁错要削藩的决心,他继续向景帝提出要削藩,而景帝也接受了他的建议,正当景帝要全面准备开始行动的时候,又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这个人就是袁盎。袁盎原来是吴王刘濞的丞相,因为在吴地混不下去了,想方设法混进了朝廷当中,此人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但却有嫉贤忍能,溜虚拍马的“好习惯”!就是因为他这种性格,所以他看到晁是的平步青云,他心里难受,使他对晁错恨之入骨,就好像晁错和他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一样。当他听说景帝要接受晁错的建议要准备削藩之时,随即就认为自己有把握诛杀晁错了。
因为这个时候吴王早已经
反了,提出的口号就是“清君侧”,所谓的“清君侧”其实就是诛杀晁错。袁盎就想利用这件事来算计晁错。这一天他进了宫见到了景帝,然后神神秘秘的对景帝说道:“陛下,难道您不觉得晁大夫最近有些反常吗?”景帝一听就是一愣问道:“此话怎讲?”袁盎向上说道:“陛下,臣风闻至于吴楚联谋两国之间书信相互往来,只不过是因为都是高祖子孙,各守本土,以借书信相互问侯罢了。而这个时候出来了一个晁错,非要搞什么削藩,这不是有意要削弱刘氏的天下吗?如果今日削藩的话,那当日高祖皇帝又为什么要分封天下呢?而且晁错对削藩一事太过上心,急于求成,其心可是不善呐!臣还听说,七国的叛乱也都是因为晁错的这个建议所引起的,他们放出风来说,如果陛下诛杀了晁错的话,那他们七国就会不动一兵一卒,一刀一枪,乖乖的退回到自己的封地。”景帝听了袁盎所说的一番话之后,低头不语,袁盎看在眼里知道景帝的心思已经动了,便又加了一把火说道:“陛下,晁错为什么要提出要您御驾亲征呢?臣相信这不会安的什么好心思吧?”
景帝听了以后浑身就是一震,因为他想到当时晁错当时要自己御驾亲征的时候曾经提出他自己留守京城,在当时景帝就已经对晁错动了疑心,今日经过袁盎这么一激火,景帝就更加的怀疑了
,自己的老师如此对待自己,景帝感到心中十分的不好受,但他还是对袁盎说道:“爱卿,如果七国之乱果真是因为晁错而起,那朕宁可错杀晁错,也不希望天下百姓们再遭受战争之苦了。”说完他当即任命袁盎为太常,准备好行李,做好随时出使的准备。
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十几天之后,景帝秘令太常、廷尉丞相一齐上书弹劾晃错,罪名就是:晁错辜负圣恩,枉费了圣上对他的一片恩德和信任,借削藩之机想要疏远皇上和群臣和百姓之间的关系,又想把城邑送给反叛的吴国,如此不守臣子礼节,晁错按罪理应处斩,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不论男女老少一律处死。这些奏章景帝都批上了两个字:“同意!”
景帝当即便派中尉去宣召晁错进宫,中尉去了晁错的府里之后,把晁错骗上车子,然后在行至闹市的时候,当着众百姓的面儿,把晁错腰斩两断,可怜晁错一心为国却死在了小人之手,可叹他临死之时还穿着上朝面君的官服。
景帝设计杀死晁错之后,每天每的都盼望着那叛乱的七国能够退兵,可是等了好久也没有听到七国退军的消息。正好这个时候谒者仆射邓公回朝禀报前线的消息,景帝知道之后立即召见,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朕已经把晁错杀死了,七国现在有没有退兵的打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