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习惯

对于那晚与王美人发生的矛盾,崔小君只字未提,在她的讲述中,离开住处之后,立刻去了太祖衣冠室,那里的太监还认得从前的皇后,为她开门,解开杨奉的绳索,一块逃走。

韩孺子同样不打算提起此事,他即将离开京城,前去“征服”属于自己的大楚江山,与其将母亲和皇后的矛盾公开,不如继续隐藏下去。

但也不能就这样一走了之。

次日天还没亮,皇帝、皇后早早起床,崔小君亲自为皇帝穿衣戴冠,一直保持沉默,最后只说了一句:“出宫在外,不要睡得太晚。”

韩孺子笑了笑,在皇后额上轻轻吻了一下,走出房间,他已经决定,不让宫里的任何人送行。

外面有人等候,张有才、泥鳅将贴身服侍皇帝——泥鳅不想当太监,一直与部曲士兵们住在一起。还有另外十五名太监和三十名侍卫,都是杨奉亲自选定的,任务只有一个,保护皇帝十步之内的安全,这些人的头目是中司监刘介。

韩孺子先去太后寝宫,在大门外向太后和母亲告辞,然后直接去往太庙,进行了一次简单的祭祖仪式,礼毕之后乘轿前往北宫门。

中途,他先后召见了两个人。

一个是宫女佟青娥,她如今是秋信宫女官,掌管与皇后相关的事务,韩孺子多做了几句嘱咐,要她好好照顾皇后。

另一个是杨奉,两人该说的事情都已经说过,韩孺子在临行之前再次召见,是希望杨奉能够维持宫中的稳定,“慈顺宫与秋信宫乃重中之重,万望杨公在意。”

韩孺子只能说这些。

杨奉似乎明白了什么,想了一会,点头回道:“是,陛下。”

出了宫门,天色微亮,更多的人等在这里,包括一百名仪卫、两百名卫兵、四十多名各部司官员,这些官员大都是侍郎、主事一类的副官,围绕皇帝组成一个临时朝廷,每日都要与京中的衙门保持联系,提供最新消息,以备不时之需。

队伍出行,由北城门出城,然后再调转方向去往东方的函谷关。

城外等候的人更多,京中所有五品以上的大臣都来送行,还有一支千人军队,一半是以黑色为主的北军,另一半是大量采用红色的南军,皇帝本人的仪卫与卫兵则都是紫、黄色,争奇斗艳,颇有气势。

祭旗仪式就在城门下举行,三匹纯色白马成为牺牲品,鲜血染在蚩尤旗上,这面黑红两色的兵旗,与皇帝的龙旗一道,成为军中最重要的标志。

天已经大亮,皇帝准备出发,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小小的意外。

十几名大臣跪在护城河的桥上,痛哭流涕地拦驾,希望皇帝再度三思,不要轻易出征,上有太后、下有群臣,皇帝安危系于万民……

韩孺子在史书中读过类似的记载,可他已经在勤政殿里“说服”了群臣,还以为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面前,而且连兵旗都祭过了,断无放弃亲征的可能,结果仍有大臣闹这一出。

队伍被拦住了,韩孺子招手让身后的刘介跟上来,低声问:“怎么办?”

刘介在宫中为宦多年,见多识广,马上回道:“陛下不用出面,我来处理。”

刘介跳下马,快步走到桥上,亲手扶起三位地位最高的大臣,说了几句,然后快步走回皇帝马前,点点头、躬躬身,一个字也没说,又跑回桥上,与大臣倒是真的开**谈。

如是反复三次,大臣们终于让开,目送皇帝过桥。

韩孺子终于迎上此行随他亲征的大军,号称是一万人,加上随行人员差不多是一万三千人,由于一路上都由郡县接待,没有动用民夫,多出来的三千人都是皇帝身边的人,以及众多主动请战的宗室、勋贵与大臣亲属,还有他们的随从,数量与皇帝比不了,但是每人至少也有两名奴仆服侍。

将官数量极多,挂着将军头衔的人就有两百多,有资格在皇帝面前参议军政的人至少五十名。

还有二十名国子监博士与翰林院学士,都是获得推荐的顾问。

即使离开了皇宫与京城,韩孺子仍能感到有一张网罩着自己,大臣只是这张网最重要的一部分。

将近午时,韩孺子终于能够策马行进。

一万将士数量不多,可是皇帝亲征,仍要分为前后左中右五军,柴悦亲率前军,天刚亮就出发了,房大业指挥中军,是皇帝的最外一层保护,另外三军的将领都由兵部推荐。

太傅崔宏位高权重,留在皇帝身边,统管五军,为了突显地位,加封大将军的头衔,不过所有人都明白,这是名升实贬,崔家已经失势,能否再度兴起,就要看皇帝的信任程度了。

大军出发不到两个时辰就停下,住进早已准备好的营地,这时天还亮着,他们甚至没有走出京畿地界。

韩孺子召见崔宏,他以为这次会面会有些尴尬,可崔宏不愧是见过世面的三朝老臣,进帐之后神态自如,规规矩矩地行臣子礼,既不以皇帝岳父的身份自傲,也不以曾经与皇帝为敌而惊慌失措。

“大将军,三日之内能赶到函谷关吗?”

“回陛下,兵无常势,以稳为上,函谷关情形不明,待前军传回消息之后,或加速、或慢行、或暂停,皆可随意选择。”

帐篷里只有数名侍卫与太监,韩孺子当他们不存在,坐在椅子上稍稍向前倾身,说:“朕以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三日之内必须赶到函谷关,上官盛若是逃走,要紧追不放,若是据关固守,正好将其剿灭。”

崔宏频频点头,“陛下说得有理,可陛下乃至尊之体,若有闪失,哪怕是一点闪失,臣等即成千古罪人,生,无颜返京,死,难见先帝。”

崔宏扑通跪下,恳切地说:“臣虽愚钝,好歹带兵数十年,粗通兵法,纵然臣无能,麾下还有几十名老将,打过胜仗无数,绝不至于耽误陛下的大事。”

韩孺子不想一出京就与崔宏发生冲突,“好吧,由大将军安排,前军若有消息,随时通知我,不分早晚。”

“是,陛下。”

崔宏告退,中司监刘介提醒皇帝,出征首日,皇帝得慰问全军,所谓慰问,不是像从前那样走出帐篷,而是轮流召见不同人等。

将领、官员、顾问、宗室、勋贵、大臣亲属等等,都要派出两三名代表,来帐中拜见皇帝,感恩戴德,然后将皇帝的慰问“带给”其他人。

这一套程序下来,天就黑了,韩孺子这才明白,第一天为何停下的这么早。

用过晚膳,韩孺子留下刘介,要跟他聊聊。

“刘公很了解朝中的这些事吧?”

刘介曾在勤政殿里对太后与群臣怒目而视,在皇帝身边却总是躬身垂首,与普通太监无异。韩孺子一度以为这会是一位杨奉式的人物,很快就明白过来,杨奉独一无二,刘介只是一名忠心耿耿的太监。

“略知一二,我曾经服侍武帝一段时间,见过几次武帝与大臣打交道。”

韩孺子一下子兴趣大增,“原来刘公服侍过武帝,跟我说说他帝的事情。”

刘介跪下磕了一个头,严肃地说:“陛下不希望身边的人日后嘴巴不牢、胡说八道吧?”

韩孺子一愣,随后大笑,刘介的确是名耿直的太监,拒绝谈论先帝的行为。

“那就说说大臣,那些人跪在桥上拦驾,到底是什么意思?为名?为忠?为利?”

“那只是一种习惯,陛下。”刘介起身,对这种问题,他可以没有忌讳地回答,“习惯是个好东西,用来明哲保身,最好不过。”

“在桥上磕几个头、流几滴泪,就能明哲保身?”

刘介微微一笑,“陛下觉得他们奇怪,觉得他们迂腐,甚至觉得他们虚伪无能,但不会憎恨他们,甚至不会特别讨厌吧?”

韩孺子没吱声,他当然不会憎恨一群向自己下跪的大臣,至于讨厌,有一点,但不是很强烈。

思忖片刻,他问道:“其他大臣为何不参与拦驾?”

“各有所长,陛下以后会见到各种各样的‘习惯’。”

“我刚刚就已经见到不少。”韩孺子摇摇头,从崔宏直到大臣亲属,都在以“习惯”应对他。

“陛下至尊之体,不可口误。”刘介认真地提醒道。

韩孺子又是一愣,这才反应过来,他在亲信者面前,常常自称“我”,而不是“朕”,这也是一种习惯。

“朕明白。”韩孺子也认真地回道,他视刘介为第一个忠臣,对此人却不熟悉,正在互相了解的过程中,初步印象是,这名太监是块不肯随波逐流的顽石。

“大臣的习惯能改变吗?”

“习惯是皇帝养成的,只要陛下愿意,当然可以改变。可陛下要小心,改变这些习惯要花费很多时间与心血,陛下眼下有这个余暇吗?”

韩孺子点头,刘介说得没错,事有轻重缓急,改变朝廷的种种习惯,的确不是当务之急,可也不能就这么陷在里面,“既然暂时动不得,总可以绕过去吧?”

刘介沉默了一会,“我若说能,就是佞臣,我若是出主意,就是整个朝廷的公敌,所以我的回答是——不可以绕过去,这些习惯都是历代先帝一点点养成的,纵无别的好处,却十分有利于陛下的安全。”

韩孺子再度大笑,连忠心耿耿的刘介也有“习惯”。

他还是决定绕过去,因为这些“习惯”不是他养成的。

“传召东海王。”韩孺子要从这里开始。全本小说网

第三百三十三章 劝降第三百六十章 皇帝的漏洞第三百六十六章 宫中从无争斗第九十四章 缺钱第八十二章 杨奉的过去第二百九十二章 丑王奇招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重的刑罚第一百四十四章 行军第五十六章 读史之怒第三百六十七章 执政第二百一十七章 读书人第四百四十七章 新宰相第三百一十六章 浓烟下的围歼第一百五十章 初见匈奴人第四百零六章 曲径通幽第二百九十七章 轻重缓急第三百一十三章 城门恶战第二十四章 不变的年号第三十七章 翻窗第一百八十八章 左右为难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后一次机会第一百七十八章 东海王的承诺第五十一章 苦命人第一百八十章 “假象”第二百二十一章 两虎第三百四十三章 皇帝的困扰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第一百八十五章 离开与到达第一百六十一章 碎铁城不够高第一百四十四章 行军第四百五十五章 皇子第八十五章 崔府第三十一章 联系者第二百九十四章 心照不宣第一百七十九章 无字之信第三百八十四章 微臣与草民第三百九十九章 破格提拔第一百九十六章 圣旨何在?第二百四十四章 白桥夜袭第四百章 为友报仇第三百四十三章 皇帝的困扰第二百一十二章 第四名争位者第三百一十六章 浓烟下的围歼第一百四十四章 行军第三百四十三章 皇帝的困扰第五百零二章 罪有应得第一百八十二章 冠军侯密令第二百四十章 东海王准备好了第一百零四章 张家的利益第四百九十三章 迁都之争第五百五十章 朕一人定夺第四百二十九章 奇怪的奏章第六十二章 夜色笼罩第四百九十二章 太后之难第四百六十八章 御状第二百七十二章 当务之急第四百二十七章 剑在手中第一百八十四章 众将夺印第五百三十七章 解惑第一百一十三章 嚣张的强盗第二百零三章 杨奉的选择第一百九十七章 皇帝就是大势(求月票求订阅)推迟发稿通知第三百一十三章 城门恶战第四百五十八章 皇帝的宽容第四百二十一章 皇帝无私仇第四百九十三章 迁都之争第二百三十九章 出城第四百零九章 拜求请第一百八十四章 众将夺印第三百五十五章 东海王的仇恨第二百九十八章 勾魂摄魄第三十五章 侍从之争第五百五十章 朕一人定夺第三百一十八章 谁人可用?第六十章 宫门第二百八十八章 丑王赌约第二百七十六章 皇帝家事第四百二十四章 佟妃紧张第五百三十五章 招降第三十七章 翻窗第二百七十八章 跑在前面第五百二十五章 以战养兵第五百三十八章 真心话第四百九十一章 收服罪臣第五章 斋戒第一百一十一章 金家的机会第一百八十七章 遥远的西方第一百五十八章 招供第五百三十六章 难解的杨奉第二百二十九章 不欠人情通知第二百一十五章 虚能生实第一百二十四章 探路第四百三十四章 热闹的新年第二百一十三章 先帝之规(求月票求订阅)第四百六十二章 被埋没者第五百一十八章 牢中从军第三百六十六章 宫中从无争斗第四百七十八章 以民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