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权臣的选择

匈奴入关、皇帝受困,天下为之震动,大楚皇朝每一位手握重权的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选择:救还是不救。

皇宫里王美人的选择非常简单,只能救、必须救,就算搭上自己的性命,也要拯救皇帝、拯救自己的儿子。

得到消息之后,王美人的第一个举动是向太后求助,眼下的局势风云变幻,她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指引者。

太后今非昔比,她先后失去了儿子、亲人和仇人,心中再无追求,在椅榻上一坐就是一两个时辰,好像魂游身外,早已经忘了这个世界,也包括这个世界的皇帝。

“匈奴人?皇帝?”看着跪在地上泪流满面的王美人,太后努力集中精神,好理解王美人所说的一切,然后她笑了,“匈奴人竟然真的入关了。”

“太后猜到了这一切?”王美人既惊讶又高兴,此时此刻,太后在她眼里就是能够看破未来的伟大预言者。

太后摇摇头,“我只是想,大楚衰弱至此……我已经交出一切,你还想要什么?”

王美人磕头,“求太后指点。”

太后沉默良久,“上千年来,中原与匈奴的强弱之势时时转换,强者为尊,弱者为卑,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想救皇帝,只能从匈奴人那里着手。”

“求和?”

“除此之外,我也想不出别的主意。”太后叹了口气,再不出声。

王美人告退,站在寝宫门口,突然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她原以为来日方长,不急于争取太后的称号,没想到这么快就陷入绝境,她现在竟然无人可用。

皇帝生母与大楚太后之间,毕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许多大臣暗中讨好皇帝的生母,但是只有太后才能向大臣正式下达命令。

王美人想了想,觉得还是要找人帮忙,得有一个人帮她控制外面的大臣。

中掌玺杨奉来得倒是挺快,可是作为皇帝最为信任并依仗的人,他看上去没有那么急迫,步履从容、神情坦然,好像还不知道皇帝的处境。

“有劳杨公,晋城之危,朝中大臣可有对策?”王美人起身还礼,顾不得寒暄,直接发问。

“守相申大人正与群臣连日商议,向四方调兵前去救驾。”

“我是女流,不懂军情,可是楚军前去救驾,匈奴人不会因此加紧攻城吗?”

“事已至此,陛下必须首先自保,与援军里应外合,方有可能脱困。”

“杨公说得轻巧!”王美人感到一阵愤怒,马上缓和语气,向杨奉道歉,“救子心切,杨公莫怪。我是想,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击败匈奴人,不是收回失地,而是保住陛下,陛下在,大楚终有复兴之日,陛下若亡,大楚必危。”

“群臣也皆以为是。”

“所以,不如向匈奴人求和,都说匈奴人贪财好利,他们想要什么,给他们就是,只要能换回陛下。”

杨奉沉吟片刻,“若在从前,匈奴人倒也好打发,金银铜铁、丝绸布帛,乃至和亲,都能打动匈奴人,可这一次不同,大单于要的是土地与城墙……”

“那也给他们。”王美人厉声道,她不明白杨奉为何还不着急,“要什么给什么,我只要皇帝平安回京。”

杨奉躬身行礼,不愿与王美人争执,“好,我这就去转告群臣,看看他们的想法。”

王美人还礼,“陛下之命悬于杨公之手。”

杨奉道:“我必尽力,也请王美人多与皇后交流。”

王美人微微一愣,马上明白过来,皇后的父亲正在齐国平乱,手握兵权,崔宏未必能救得了皇帝,却能害死皇帝。

“陛下于我是爱子,于皇后是夫君,我二人同病相怜,自会同心同德。”

杨奉告退,对他来说,求和却不是挽救皇帝的唯一办法,更不是最好的办法。

大楚皇帝首先得为大楚着想,杨奉这么以为,他相信皇帝也抱有同样的想法。

与守相申明志等几位重臣商议之后,杨奉提出三条建议:

首先,派使者去与匈奴人和谈,不求成功,只求能够稍稍缓解一下晋城的压力,同时也能安抚一下宫中的王美人。

然后调集郡县兵力、征发男丁,全都向晋城方向进发,守卫洛阳以北、以东的各座重镇,绝不能再让匈奴人攻城掠地。

最后,杨奉建议选一位新皇帝。

新皇帝不是马上登基,而是先从宗室当中选择合适之人,放出风去,一旦晋城被攻破,无论皇帝是死是俘,京城立刻拥立新帝,以免天下无主,也能断绝匈奴人的更大野心。

其实大臣们早已想到这一招,只是没人敢提出来,杨奉是皇帝的心腹之人,由他捅破这层窗户纸,再合适不过,至于他的太监身份,大臣们自动忽略,申明声郑重地要求将中掌玺杨奉的建议记录在案,一个字都不准改。

虽然这是最后一条建议,可是在此之后,前两条建议才得到认真对待,吏部尚书亲自出使匈奴,兵部尚书坐镇洛阳,监督关东诸军,杨奉则亲笔写了一封信,委托平恩侯送给大将军崔宏。

在这封信里,杨奉详细阐释了朝廷的对策与用意,表示京城已经选好一位宗室子弟,但是不够,群臣皆以为武帝幼子英王,虽然辈份高于当今皇帝,但是曾经参与过帝位之争,当时的四人一死两困,英王若能被救出,也有资格称帝。

这一招是为了分化匈奴人与临淄叛军,遭到挟持的英王若能称帝,叛军最重要的目的就达到了,没必要再与匈奴人勾结——即使他们还想勾结,匈奴人也会心生怀疑。

杨奉将一切解释得清清楚楚,崔宏再无疑问,与柴悦、房大业兵合一处,将主力移至彭城,堵截南下的匈奴骑兵,同时向临淄城宣告,英王若是及时返京,还有机会称帝。

叛军没有给出回答,可是城外大部分楚军离开之后,他们也没有尽力突围,仍然固守临淄不动,显然内部发生了纷争。

对于楚军来说,这就够了,柴悦制定了一项计划,请求朝廷将调集到的军队尽量送到彭城,他先派出两万人,击退南下的一万匈奴骑兵,然后全军缓慢行进,抓紧时间补充兵力,不是去晋城救驾,而是直奔燕国。

大单于就在燕国,对临淄叛军的犹豫不决感到愤怒,几次催促无效之后,他决定从被围的皇帝这里弄一份停战圣旨,希望暂缓南方楚军的压迫,同时也想看看皇帝的威望与权力还剩下多少。

大单于并不怕南方的几万楚军,但他更在意塞外的军队,马邑城集结的兵力已经超过十万,如果能将这支军队击溃,则匈奴后方无忧,才可从容面对整个大楚。

马邑城里的争论比临淄城还要激烈,没人敢说不救皇帝,但是到底该怎么救,却是众说纷纭:直接入关最为简单,但是那要面对匈奴人的主力,胜负难料;留在马邑城等匈奴人进攻,比较稳妥,但是形势不等人,万一晋城在此期间被攻破,谁也负不起责任。

最关键的是,在马邑城内没有能做主的大将,钦差卓如鹤有机会统率全军,可是没等圣旨到来,他就率领一支军队入关救驾,结果兵败被俘。

辟远侯张印带兵最多,而且在皇帝的圣旨中指明由他指挥塞外军队,可张印指挥不动,他的口吃、他的职位都是硬伤,南军向来狂傲,不愿服从他的命令,一心想要入关与匈奴人决战,边塞军队来源复杂,多达二十路,更是各有想法。

张印只能向朝廷求助,希望能忙派来一位大将。

朝中已经没有品级够高的大将,只能派出礼部尚书和一位将军同行,绕路前往马邑城,可是这两人也没想好该怎么做。

京城的杨奉和申明志,也不知该如何调动塞外的这支楚军。

这时的邓粹正在路上策马狂奔,夜里休息的时候,还要听怀中美人的倾诉——他一句也听不懂,但是总能立刻猜出对方的情绪,给予相应的安抚,令美人欣慰不已。

晋城百里之外还有一支楚军。

冯世礼率领的一万五千名北军驻扎在一处寨子里,他曾向使者表示绝不后退半步,但是在坚守数日之后,他还是趁匈奴围歼一支援军时,率兵后撤数十里,入住一座更坚固的关隘。

后方援军不停赶来,但是数量从未超过三万,冯世礼仍然不敢进攻。

蔡兴海和晁化指军的宿卫军是最早赶来的一支援军,他们从京城出发的时候,匈奴人入关的消息还没有传来,是皇后向杨奉建议,京城局势渐稳,多给皇帝派一些可信之人。

蔡兴海和晁化早就急切地想要发起进攻,可麾下士兵只有两千,数量太少,冯世礼根本不听两人的请求,每次都是同样的回答:“如果不能一举击溃匈奴人,贸然进攻,只会害死陛下。”

这话说得没错,蔡兴海与晁化却不能干等,他们与卓如鹤的想法不谋而合:虽说前方就是陷阱,可是总得有人主动跳进去,以向天下人证明,皇帝仍然得到支持,如此一来,匈奴人才会觉得皇帝有价值,坚持围而不攻的策略。

这两人完全不了解匈奴人内部的矛盾,更不知道匈奴右贤王急需一个借口攻打晋城。

就这样,蔡兴海与晁化说服三千多名将士跟随他们出战,做好了必亡的准备,怎么也没料到,居然能够一路杀到晋城之下。

匈奴人料到了,右贤王终于能够以围歼为名,进攻小小的晋城,至于大单于的整体战略,他听不懂,也不在乎。

(今日一更,望周知。)全本小说网

第二百八十四章 暗中之手第二百四十四章 白桥夜袭第三百零三章 琴音再断第二百九十二章 丑王奇招第三十四章 新婚之夜第四百一十二章 喜脉第九十三章 以一敌多第二百三十五章 冠军侯做主第一百六十章 大军过河第四百二十章 轿起轿落第五百一十八章 牢中从军第五百二十章 逃难路上第五十六章 读史之怒第二百六十七章 泥沼第一百五十二章 老将不老第四百八十八章 进谏第五百五十章 朕一人定夺第三百四十四章 车骑将军第三百三十九章 权臣的选择第二百六十八章 杀戮即忠诚第二百六十五章 计划提前第四百一十章 真相与进宫第三百四十三章 皇帝的困扰第二百二十七章 势变第一百三十三章 不眠之夜第二百章 雪林第九十二章 怎么办第六十四章 无人相信的真相第三百七十四章 寻亲背后第七十二章 讹诈第五百零九章 朕要亲征第二十三章 武帝与皇孙第十六章 皇帝总是一无所知第四百六十九章 成千上万第三十六章 愤怒的皇后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圣旨第一百三十七章 两位公子第三百三十三章 劝降第五百二十七章 再攻京城第四百七十章 败得蹊跷第五十三章 慈顺宫囚徒第一百八十七章 遥远的西方第一百一十七章 迎战第四百四十四章 “书能杀人”第三百九十五章 暗中求助第五百五十三章 状元之名第四百一十四章 回宫第八十章 散心第五百五十三章 状元之名第四百九十七章 家事国事天下事第五百五十章 朕一人定夺第一百五十三章 塞外的“芦苇”第五十三章 慈顺宫囚徒第四百二十章 轿起轿落第二百三十八章 点燃怒火第三百零一章 不信不疑第一百八十三章 独骑回营第四百九十三章 迁都之争第一百二十三章 夺寨第三百四十章 绝不能退第二百五十六章 崔家的选择第三百零五章 选妃之争第四百二十八章 病因第三百五十章 谁包围谁?第六十章 宫门第四百四十章 替兵第四百二十章 轿起轿落第八章 十步之内第四百一十三章 重掌宫权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军第二百四十三章 一出一入第四百五十八章 皇帝的宽容第二百四十七章 虎皮第五百二十一章 以虎驱狼第三百八十八章 抓活口第三百八十七章 隐而不退第二百八十四章 暗中之手第五百二十六章 大楚使者第四百六十章 四方第三百五十五章 东海王的仇恨第五百二十一章 以虎驱狼第三百五十九章 信马由缰第二百一十六章 江湖事未了第十一章 会武功的宫女第二百一十四章 女眷第四百三十章 首次试探第八章 十步之内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圣旨第三百八十八章 抓活口第三十六章 愤怒的皇后第四十五章 母亲的话第一百六十七章 城门之上第四百八十八章 进谏第二百九十九章 平齐之计第三百六十章 皇帝的漏洞第二百九十六章 深夜私访第二百七十一章 宰相临终第二百五十二章 三名刺客第二百零一章 渔翁第三百九十六章 大将军遇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