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无人相信的真相

“整整一天。”宰相殷无害感叹一声,“令太后和陛下受惊,臣等死罪。”

“众卿无罪,众卿护驾有功。”太后的这句话决定了一切,十余名大臣一块行礼谢恩。

韩孺子被送到太后身边坐下,他扭头看了一眼母亲,王美人冲儿子微点下头,表示一切安好。

韩孺子的心却没法全平静下来,太后正要说话,他抢先开口:“谁能告诉朕究竟发生了什么?”

宰相殷无害从太后那里得到暗示,向皇帝微笑道:“昨日皇太妃矫诏进入勤政殿听政,老臣侥幸逃出……”

“这些事情朕都了解,朕想知道昨天晚上的事情。”

殷无害又看了一眼太后,“昨日晚间,宫门郎刘昆升与前国子监祭酒郭丛,找到老臣,出示太祖宝剑,老臣立刻带二人去见韩大都督,群臣当中唯有他最认得此剑。”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兵马大都督手下并无兵马,却有调兵信符,但是没有兵部的公文,单独的信符没有用,韩星调不动正式的军队,于是持宝剑和信符,前往大理寺、刑部和京兆尹衙门,调集三处的官兵。

这三个衙门的官员是“广华群虎”的主力,对太后尤为忠诚,可是缺少上方旨意,不敢妄动,太祖宝剑给了他们急需的一道“旨意”,于是打破惯例,派出置中官兵追随韩星和殷无害。

两位大臣率领数百名将士直接攻入内宫,事情比预想得要容易,新任中郎将花缤半夜逃亡,宿卫群龙无首,早已人心惶惶,只是不敢轻举妄动,一见到宰相和兵马大都督,立刻开门,与两位大人一同闯入内宫。

混进皇宫的少量刀客寡不敌众,照面不久就被歼灭,几名刀客退至慈顺宫,想要杀死太后等人再做拼死一搏,却被罗焕章阻止,眼前大事已败,他选择了投降。

落网之后的步蘅如与此前判若两人,面对官兵磕头求饶,很快就被罗焕章说服,自愿做内应去救皇帝。

韩孺子问道:“宫门郎刘昆升没说宝剑从何而来吗?”

“说了,宝剑是太后派人暗中送给他的,这的确是奇功一件。”殷无害答道。

“咦?”韩孺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冒着重重危险、牺牲了三名太监,才将宝剑带出内宫交给刘昆升,功劳居然就这么被抹杀得干干净净,正要说话,先扭头看了一眼母亲,看过之后,他闭嘴了。

王美人眯起双眼,正用极严肃的神情警告儿子不要乱说话。

韩孺子相信母亲,于是点点头,“原来如此,朕……没什么疑问了。”

宰相殷无害躬身退回同僚队列中去,太后对罗焕章说:“罗师一生讲仁义,却行此不仁不义之事,可还有话说?”

罗焕章摇头,神情跟平时一样骄傲。

“念你最后一刻阻止逆贼喋血内宫,算是功劳一件,免你死罪,关入大牢,永不释放。”

宰相殷无害又上前道:“太后,谋逆乃是不赦之罪,纵然立功也不宜宽恕。”

给谋逆者定罪可不容易,大臣们通常会再三提出反对意见,以揣摩上意,宰相之后,其他大臣也接二连三地表示罗焕章罪不可赦,太后坚持己见,众人这才平息议论。

罗焕章却不领情,两名侍卫要将他押下去时,他说:“我阻止他们杀人,不是为了太后,而是不愿大楚无主,以至天下大乱……唉,百无一用是书生,我没什么可说的了。”

罗焕章被带走,太后看向皇太妃,这是她的亲妹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是她唯一信任的心腹,现在却成为背叛她最深的人。

大臣们面面相觑,都觉得自己不宜留在内宫旁听太后家事,可太后不准他们离开,冷冷地说:“上官端,你贵为皇太妃,却勾结逆贼祸乱内宫,可知罪吗?”

皇太妃一直盯着地面,这时抬起头,看着自己的姐姐,“臣妾知罪,臣妾与太后同罪。”

大臣们全都保持沉默,更觉尴尬。

太后道:“你说我有罪——先帝选定的顾命大臣都在这里,你有什么话,都说出来吧。”

皇太妃的目光在大臣们脸上一一扫过,“顾命大臣?只顾自己的命,哪还管皇帝的命?好吧,你让我说,我就说,是你毒杀了桓帝。”

在这种时候还不开口,就太不合适了,大臣们七嘴八舌地呵斥皇太妃,太后抬起右手,示意群臣禁声,“让她说。”

皇太妃比任何人都了解太后,冷笑道:“你这是以攻代守,以为让我当着群臣的面说话,就能扫除谣言。但我还是要说出真相,即使暂时没人相信,日后也会有人想起。”

皇太妃再次看向群臣,目光没有停留,最后盯着皇帝,继续道:“太后毒杀了桓帝,不,应该说是我和太后一块毒杀了桓帝,我们共同犯下弑君之罪。”她露出一丝不以为然的微笑,“她放药,我端汤,我们一块看着桓帝喝下去,看着他的呼吸越来越弱……”

韩孺子被盯得心里发毛,好像又被三柄利刃抵在了胸前。

太后不吱声,大臣们更不敢吱声,这种时候说什么都是错,那些没资格进入内宫的大臣才是最幸运的人。

皇太妃的笑容慢慢消失,目光仍然盯着皇帝,“陛下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当然是为了我们共同的儿子,也是你的兄长,那个唯一有资格当皇帝,也最适合当皇帝的人。”

这个人当然是思帝,皇太妃对他的感情似乎比王美人对儿子的喜爱更甚。

宰相殷无害咳了一声,他必须说点什么了,否则的话会显得失职,“思帝乃是桓帝嫡长子,继位只在早晚之间,太后又何必……做出那样的事?”

“因为桓帝改主意了,他刚登基的时候一心想要铲除外戚崔氏,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执政之后——”皇太妃的目光终于从皇帝脸上离开,冷冷地看向殷无害,“桓帝发现大臣才是最顽固的敌人,你们自成体系,互相荐举、彼此庇护,表面上忠君,暗地里却将皇帝架空。”

群臣尴尬不已,殷无害反而最为镇定,摇头道:“皇太妃此言差矣,桓帝乃是一代明君,纵然与大臣们有些争议,也总能达成一致……”

皇太妃大笑,再次盯着皇帝,“‘明君’——记住了,陛下,你若是还能继续当皇帝,以后也会被称为‘明君’,这就是大臣用来架空你的手段,什么是‘明君’?只有符合大臣要求的皇帝才是‘明君’。”

殷无害摇头不语,用一连串的叹息表明自己的态度。

韩孺子道:“你说桓帝改变主意是什么意思?他不想当明君了?”

“他要当明君,但不是大臣心目中的明君,所以桓帝决定铤而走险,先利用外戚压制大臣,再调头收拾外戚,为此,他做出决定,要废除皇后与太子,封崔贵妃为后,立东海王为太子。”

旁边的暖阁里响起一声诧异的尖叫,那是东海王,他没有跑出来,也没人理睬这声叫。

殷无害道:“皇太妃越说越匪夷所思了,这么大的事情朝中必有闻,可桓帝在位时,从未表现出对崔家另眼相看的意思,甚至接二连三地压制……”

“先抑后扬的道理你不懂吗?桓帝必须先压制崔家,等他改立皇后与太子的时候,崔家才会感激涕零,甘心为桓帝所用。”

殷无害苦笑着摇头,与其他大臣互视,脸上的神情分明在说:一派胡言,无需辩驳。

兵马大都督韩星一直捧着太祖宝剑,上前一步说:“如此说来,连崔家也不知道桓帝的想法了?”

崔家当然不知道,否则的话早就利用传言为自家造势。

皇太妃垂下目光,再抬起时看向了太后,“真相因为真,所以无人相信。你还是那么聪明,我终归斗不过你,可是有人能。你可以一次次废帝、立帝,可你心中的恐惧无法解除,因为皇帝稍微长大一点,总会生出野心,令你寝食难安。”

宫变失败了,皇太妃脸上却露出胜利的喜悦,“思帝对桓帝之死有所猜疑,他要调查真相,找你理论,你们吵了一架,思帝一气之下用匕首划伤了你的手腕,于是你对自己的儿子也动了杀心。你第二次弑君,这一次只有你,因为你知道我绝不会参与,还会想尽办法阻止你。”

喜悦变成了暗淡,皇太妃站在原地晃了两晃,“你杀死了思帝,杀死了自己的儿子,难道你不明白,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可信之人当皇帝了?处死我吧,我宁愿去地下陪伴思帝,也不想活着看你作威作福。”

面对皇太妃的“危言耸听”,太后一直没有阻止,脸上的神情也一直不变,这时慢慢抬起右手,露出一截手腕,那上面的伤疤清晰可见,“左吉,告诉大家,这伤是怎么来的?”

韩孺子进屋之后还没看到过这名太监,只见他从侍卫身后膝行过来,双手被捆在背后,泪水、汗水混在一起,先向太后使劲儿磕头,然后努力用最大的声音说:“思帝驾崩,太后悲不自胜,用匕首自伤手腕,我亲眼所见……亲眼所见……”

群臣点头,虽然不赞同太后的做法,但是慈母之心可以理解。

韩孺子之前却从左吉口中听到过另一种说法,他知道自己该相信哪一种。

皇太妃一败涂地,向皇帝笑了一下,说:“当心,陛下。”

太后一挥手,两名侍卫走来,押送皇太妃走出房间。

没人敢问太后要如何处置皇太妃。

宰相殷无害轻舒一口气,“天佑大楚,扫荡逆贼,太后可以放心了。皇太妃妖言惑众,实则漏洞百出,不会有人相信的。”

“皇太妃自己相信。自从思帝驾崩,她就一直抑郁不乐,我以为过段时间会好些,可是她……非要找出一个原因,好让自己心安。”太后长叹一声,群臣跪下,向太后表示同情。

“先帝早逝,新帝年幼,身为太后,自然要以大楚江山为先。宰相要我放心,可城外南军一直没有消息传来,恐怕我还放心不下。”

(求收藏求推荐)

第三百零二章 无言相劝第三百一十六章 浓烟下的围歼第一百五十三章 塞外的“芦苇”纯粹的感谢和不那么纯粹的自辩第三百二十五章 鲁莽人与暴脾气第一百八十一章 定计第一百五十一章 匈奴人的诱兵之计第一百七十章 神机妙算第三十七章 翻窗第四百五十章 亲人第三百八十二章 了解皇帝第一百零七章 老渔夫第五百三十四章 追敌第二百零五章 书与残酒第五百一十章 西进第一百一十九章 夜行湖中第二百六十三章 人人都有计划第三百零七章 选将第七十九章 愿望第六十一章 俊侯第四百一十章 真相与进宫第二十八章 皇太妃的暗示第三百九十一章 利欲熏心第三百六十四章 母亲与皇后第四百八十一章 盯得最紧第五百二十一章 以虎驱狼第三百一十六章 浓烟下的围歼第四十九章 望气第二百八十六章 放粮之难第六十二章 夜色笼罩第一百九十章 做决定的总是一个人第四百八十九章 朕知道了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年之约第六章 衣带诏第五百二十五章 以战养兵第五百四十三章 献城第三百五十章 谁包围谁?第九十一章 夜逃第二百八十九章 匈奴蠢动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圣旨第十一章 会武功的宫女第一百三十六章 柴家人的一计第五百二十五章 以战养兵第七十六章 老妇闯门第一百二十一章 江湖内奸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第一百二十九章 及时雨第一百六十二章 后悔第三百章 孰是孰非第五百四十章 书还在第二百四十二章 宫中的小君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第一百六十章 大军过河第三百八十七章 隐而不退第四百三十七章 子弟军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无虚发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攻(求订阅求月票)第七十六章 老妇闯门第三百七十三章 崔家长女第三百五十三章 妾身自荐第五十四章 气数第三百四十八章 互不知情第一百六十七章 城门之上第三百七十七章 各有门道第五百零五章 重获信任第四百一十三章 重掌宫权第二百七十一章 宰相临终第三百零九章 声名远扬第二百五十一章 南门第八十九章 过界第三百九十八章 限期抓捕第二百六十六章 失控之战第三百六十章 皇帝的漏洞第一百三十六章 柴家人的一计第四百零六章 曲径通幽第四百零四章 不合适的办法第五百三十章 乱猜第二百八十九章 匈奴蠢动第四百六十二章 被埋没者第一百四十二章 迁营第四百八十四章 三招第二百五十四章 无眠之夜第二百四十二章 宫中的小君第二百九十九章 平齐之计第四十一章 圣旨第四百二十章 私交第四百六十四章 朝廷不可分裂第三百九十三章 背后的将军第四百四十四章 “书能杀人”第一百章 荒园混战第三百二十六章 告状第二百一十二章 第四名争位者第四百五十七章 毒第二百三十八章 点燃怒火第二百六十七章 泥沼第二百八十二章 懒散之军第五百四十九章 认输第二百二十四章 丢印第二百七十三章 意外消息第一百五十九章 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