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衣带诏

当皇帝很轻松,韩孺子什么都不做,也不影响朝廷的运转和天下的稳定,当皇帝也很烦琐,一举一动都能直接影响少则数人多则几万人,登基是难得的大事,影响尤其显著,成千上万人在为此奔波忙碌,礼部是其中最重要的执行者。

礼部尚书将亲自向皇帝讲解登基时的礼仪制度,东海王的冒险计划就要用在此人身上。

“大臣向来支持皇帝,反对内宫干政,礼部尚书叫什么来着……元九鼎,明天你偷偷给他下一道御旨,让他号召满朝文臣救驾。”

韩孺子笑着摇摇头,“不行吧,大臣们上次包围太后寝宫和太庙,好像也没起多大作用。”

“那不一样,上次大臣们是自发行动,没有御旨,就没人牵头,所以好几百人只敢动嘴,不敢动手,有了你的旨意,反对太后的行动就名正言顺了。”

“怎么……弄御旨?直接跟礼部尚书说话吗?”韩孺子有点心动。

“当然不行,你旁边肯定有人监视,得下密诏。”

“密诏?”

“对,就是那种……我在书上看到过,叫衣带诏,你把旨意写在腰带上,悄悄交给元九鼎,他一下子就会明白。”

“以前有皇帝这么做过?”韩孺子十分惊讶,对这个主意的兴趣更多了一些。

“你只学写字,不读书吗?”

“母亲给我讲过很多故事。”

东海王忍住笑,嗤了一声,回头看了一眼门口,低声说:“这是前朝的故事,史书上记着呢,本朝的第一个衣带诏,就由你来写了。”

“写什么?”

“我不用什么都教你吧,就写你被软禁,要求大臣们废除太后,立刻救你出宫。”

“要废除太后?”

“嘘,小点声,皇宫里全是太后的耳目。”外面又有脚步声传来,东海王回到自己的蒲团上,嘶嘶地说:“今晚你写好衣带诏,明天交给元九鼎,顶多三天,大臣们就能成事,然后你将皇位禅让给我,你若敢反悔,我就让崔家把你杀掉。还有,得写在皇帝专用的衣物上才能得取信任,纸张可不行。”

韩孺子还有许多疑惑,可是门开了,景耀走进来,跪在门口,膝盖下面什么也没垫,也不吱声,看样子要陪两人到底。

这天剩下的时间里,韩孺子和东海王再没机会交流,只能偶尔交换一下眼神,东海王越来越坚定,韩孺子的信心却越来越少,可他太想离开皇宫回到母亲身边了,为此什么风险都愿意承担。

想写衣带诏并不容易,除了斋戒期间,韩孺子身边从来不少人,就连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有人睡在同一间屋里的椅榻上,有时是太监,有时是宫女,稍有声响就会醒来。

直到次日凌晨起床,韩孺子也没找到机会在衣带上写字。

斋戒第十一天,韩孺子的每日生活多了一道程序,起床之后要去给皇太后请安。

侍者左吉亲自来接皇帝,在标准的跪拜之后,年轻的太监开始显露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别的太监与宫女总是尽量避免与皇帝交流,连一个眼神都不行,左吉却是面带微笑,像一位亲切的叔叔或是大哥哥,语气里也带着长者的随和与教训意味。

“百善孝为先,身为皇帝要为天下百姓做出表率,陛下愿为母亲尽孝吗?”

“愿意。”韩孺子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被隔绝在宫外的亲生母亲。

“陛下的母亲是哪一位?”

韩孺子没有回答。

左吉等了一会,微笑道:“陛下的母亲乃是当今皇太后,复姓上官,陛下可以称她为‘母后’,或者‘太后’。”

“我的母亲是……太后。”韩孺子实在没办法说出“母后”两个字。

左吉没有强求,继续道:“太后是陛下唯一的母亲,除了神灵与列祖列宗,普天之下只有太后能够接受陛下的跪拜,不是因为太后的地位更高,而是因为陛下要向天下彰显孝道。”

“嗯。”韩孺子应道。

“太后以外的任何人,无论年纪多大、资格多老,都是陛下的臣民,绝不能与陛下平起平坐,就连上官皇太妃、东海王也不例外。”

“嗯。”

“陛下还有别的母亲吗?”

韩孺子点点头,马上又摇摇头,低声说:“我只有一个母亲,乃是当今皇太后。”心里想着的仍是宫外的亲生母亲。

左吉满意了,“孝要由衷而发,表里不一骗得了外人,骗不过自己,骗不过冥冥众神。”

韩孺子以为自己终于能见到皇太后本人,结果他只是在卧房门外磕了一个头,按照左吉的指示说了一句“孩儿给太后请安”,屋里走出一名宫女,客气地说了几句,请安仪式就此结束。

将皇帝送回住处的路上,左吉解释道:“这些天来太后忧劳过度,身体不适,陛下马上就要正式登基,太后不想在这个时候影响陛下的心情。”

无论左吉说什么,韩孺子只是嗯嗯以对,他没什么可说的,也不想撒谎。

太后的住处叫做慈顺宫,皇帝本应住在泰安宫,不过鉴于新帝尚未大婚,因此被安置在离慈顺宫不远的一座小院里,韩孺子对此倒不挑剔,只是觉得有些孤独,甚至怀念起东海王来。

东海王就住在隔壁,但两人都不能随意走动,只有在正式场合才能见面。

今天上午的正式场合是礼部官员演礼。

礼部尚书元九鼎是名六十多岁的老者,身材伟岸,稍有些肥胖,因此更显庄重,他带来两名副手和十名太学博士,分别讲解并演示登基仪式的不同阶段。

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大楚已有两名皇帝登基,韩孺子将是第三位,礼部官员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尽可能减轻新帝的负担,韩孺子所要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穿上沉重的朝服,从太庙出发,经过两座宫殿,最后端坐在龙椅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

只过一遍,韩孺子就记住了,礼部的官员们却不放心,要求今后几天里每天上午都来演示一遍,力求准确无误,甚至连迈出多少步都计算好了,据说这些细节全都意义深刻,预示着皇帝的未来。

韩孺子真想问问自己的父亲和哥哥在登基时出什么错了。

大概是为了与礼部官员抗衡,宫里派出的侍从格外多,数量是大臣的两倍,景耀和左吉一左一右守护着新帝,演礼的老大臣们只能隔着人说话。

韩孺子即使写出了衣带诏,也没办法传递给任何一名官员。

东海王跟在太监侍从的队伍里,满怀嫉妒,又满怀期望,时不时使出一个眼色,见韩孺子没有反应,不由得心急火燎。

下午两人继续在静室中斋戒,景耀和左吉轮流跪在门口陪同,杨奉仍然没有出现。

又过一天,左吉的监视放松了一些,一度退出静室不知去做什么,东海王抓住机会,扑到韩孺子身边,伸出手来,“怎么回事?衣带诏呢?为什么迟迟不行动?”

“我做不到。”

“哪样做不到?你就这么笨,不能假装摔个跟头什么的?”

“我没法写字,房间里总有人。”

“天呐!”东海王在自己头上捶了两下,“难道你身边从来没有仆人吗?你是主人啊,对他们下命令,让他们冬天下河捉鱼、夏天去捉萤火虫、半夜里去厨房找食物……他们就是做这个的,难不成仆人也要一觉睡到天亮?你……”

太监左吉悄没声地走进来,微笑道:“东海王,这里供奉着太祖衣冠,您这个样子可不妥。”

东海王尴尬地退回蒲团上,“可能是因为早晨没吃饭,我刚才有点头晕,所以跪倒了,听说太祖对本族子孙非常慈祥,会原谅我吧?”

左吉跪在门口,没有追问,东海王松了口气,整个下午都老老实实。

难题留给了韩孺子,他当然有过仆人,不多,母亲王美人对这些仆人向来客客气气,从来没提出过奇怪的要求,因此,对东海王来说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到了韩孺子这里却有些为难。

韩孺子想了很久,终于在晚饭之后想出一个主意。

他先是声称自己要练字,房中的两名太监倒是很听话,马上铺纸研墨,韩孺子的字不太工整,写一张丢一张,对特别不满意的干脆撕成碎片,两名太监又都一片不落地拣起来。

房间里没有那么多的纸可供挥霍,眼看纸张就要用完,一名太监退出去拿纸,韩孺子假装不经意地对另一名太监说:“给我拿杯茶水。”

“陛下应该休息了……”太监有些犹豫。

“一杯白水也行,我渴了。”韩孺子尽量模仿东海王的语气。

另一名太监也躬身退出,韩孺子在纸上刷刷点点,然后迅速将纸张撕下一小块折叠起来,握在左手心里。

房间里的每一件衣物都有专人看管,韩孺子实在没办法拿来写什么“衣带诏”。

事情比他预料得要顺利,两名太监很快返回,什么也没发现,韩孺子喝水之后上床睡觉,一晚上几乎没怎么闭眼。

次日一早的穿衣和随后的沐浴才最麻烦,他得赤身接受一队太监和宫女的服侍,纸包很小,却也不好隐藏,手心、领口、腰带、袖口……韩孺子不停转移这个小密密,总算没有被发现。

然后就是交给礼部尚书元九鼎了,这一步难上加难,韩孺子与大臣之间总是隔着至少两名太监,根本没机会接触。

东海王仍然跟在侍从队伍里,通过眼神交流猜出“衣带诏”已经写好,心里比韩孺子更急,上午的演礼即将结束的时候,东海王被门槛绊了一下,向前猛扑,推得整个队伍七零八落。

韩孺子终于有机会倒在礼部尚书的身上。

东海王起身之后一个劲儿地道歉,对演礼的官员和众多太监来说,这却是一次不小的事故,没人敢责备东海王,一群人跪在地上请罪,然后商讨解决方案,以免正式登基的时候再生不测。

下午斋戒,东海王一等到机会就迫不及待地问:“成功了吗?”

韩孺子点头,他已经将纸包塞进礼部尚书的腰带里,元九鼎当时肯定有所察觉,却什么也没表露出来,这像是一个好兆头。

“大事已成,等着吧,咱们很快就能逃脱太后的掌控了。”东海王自信满满地发出预言。

(求收藏求推荐)

第十二章 刺客(一更)第四百一十六章 陛下能为我作证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重的刑罚第一百一十二章 祭第三百章 孰是孰非第三百三十四章 立功第十九章 进退第一百五十九章 乱前第二百三十六章 外面的威胁通知第五百零四章 找事第四百九十五章 媒婆第五百四十四章 雪中追敌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次交锋第九十章 赌局第五百零四章 找事第四百四十三章 为人母者第五百二十四章 守城无计第二百三十一章 快乐的英王第三百五十四章 蜂拥而至的使者第三百八十二章 了解皇帝第一百三十二章 同吃住共甘苦第四百五十八章 皇帝的宽容第三百二十七章 逃为上计第四百七十二章 吏首如贼第一章 进宫第四百三十六章 行西观风使第三百五十四章 蜂拥而至的使者第四百零六章 曲径通幽第四百零六章 曲径通幽第三百九十九章 破格提拔第六十六章 遭逐之人第二百四十一章 冠军侯的机会第二百一十四章 女眷第三十九章 愿效犬马之劳第一百九十七章 皇帝就是大势(求月票求订阅)第三百七十一章 聪明的眼睛第五十八章 翻墙第二百零二章 太后的教导(求月票求订阅)第七十八章 遗孤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圣旨第二百四十九章 毒发第三百六十章 皇帝的漏洞第三百一十五章 文臣的选择第四百二十三章 将军风度第四百六十一章 祭天第三百六十六章 宫中从无争斗第三百一十章 崔家的敌人第三百六十三章 后宫大势第五百一十二章 决战在即第四百九十章 两军归一人第二百二十七章 势变第三百四十三章 皇帝的困扰第一百章 荒园混战第四百一十六章 陛下能为我作证第四百章 为友报仇第五百五十一章 小孩子第一百七十七章 暗潮汹涌第三百五十五章 东海王的仇恨第五百一十五章 皇后的承诺第四百三十八章 一本书第八十四章 以下观上第三百零一章 不信不疑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圣旨第三百五十章 谁包围谁?第九十七章 独立小王国第一百七十一章 攻城第八十五章 崔府第四百九十二章 太后之难第四百一十九章 推荐储君第二百三十四章 独断第三百六十八章 重返倦侯府第六十章 宫门第二百二十六章 第一份公文第一百八十四章 众将夺印第四百三十二章 劳碌命第九十七章 独立小王国第二百五十五章 同玄殿前第一百九十七章 皇帝就是大势(求月票求订阅)第一百八十六章 同仇敌忾第十六章 皇帝总是一无所知第一百四十三章 传言制造者第三百四十九章 城头眺望第三百八十七章 隐而不退第二百零四章 联姻(求月票求订阅)第一百五十五章 刀盾第一百七十六章 奇怪的营地第七十四章 纸上谈兵第四百四十一章 皇帝之请第二百五十六章 崔家的选择第一百五十四章 意外之险第三百二十七章 逃为上计第五百三十五章 招降第二百七十三章 意外消息第三百七十五章 开诚布公第八十二章 杨奉的过去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边第一百五十二章 老将不老第一百零四章 张家的利益第二百四十四章 白桥夜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