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林川所颁布的新军法,孙策想要调军就必须等到林川的同意指示,否则就会被视为叛乱。
这是林川为掌握军队的节奏。
毕竟军队是重中之重,有它才有政权,所有政权都是从暴力中生出来的。
但孙策从舒县养好伤回寿春时,林川给了他一定量的临机处断权。
孙策一回大帐,就召集各将军、偏将、典军、军中主事、监事。
各军官见过孙策,按地位高低站列。
孙策一瞄各将官,说道:“袁谭从下邳进兵,主公的军令仍然没有回来,军情紧急,等不及了。”
众将齐声道:“听将军吩咐。”
孙策道:“吕蒙!”
“在!”
“领军五千扎于盱眙、淮阴一带,以防袁谭从东面进入寿春。”
“诺!”
孙策派出吕蒙去盱眙,采取的就是吕蒙的远守策略。
寿春辖下有许多县城,如果不拒敌于门外,那寿春就是守住也没多大意义,而且也成了孤城。
仗还没打,就丢了寿春周围,依林川的牛脾气,那肯定是不行的。
“黄盖!”
“末将在!”
“领青龙军五千,驻扎怀远、蚌埠,沿涡河淮水驻扎。”
剩下的还有数千人马,孙策没说,他手下能带兵的将领少,就黄盖和吕蒙。
如此布置,就是标准的防御战。
这种仗不好打。
寿春在林川的辖地中,本来就是凸出去的一角,其实也不属于杨州范围。
这里本来就是林川奸诈从刘备手中抢来的。
如果不是林川,这里应该是属于曹操地盘。
孙策一布置完,各将领命行事,各司其职。
他自己带军做为机动后备队。
一面四处派出哨骑,打探袁军的动向,因为孙策这种防守其实是一条长长的长蛇阵。
这种阵缺点就是分散兵力,他本来就没多少人。
如果知道袁军具体行动,他就可以集中兵力重点防御。
但孙策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数的,他估计袁军可能会直接抄近路过五河直逼蚌埠。
寿春之北河流众多,可谓是水乡,这对两军交战都带来麻烦。
孙策细思之下,决定率军进驻洛口,这里距黄盖近,也可能是主战场。
黄盖领青龙军五千人,到了怀远蚌埠后,他也认为袁军必然会来蚌埠,于是只派千人去怀远。
并叮嘱自己的偏将,随时注意袁军动向。
此时袁军先锋麴义,率军五千一路浩浩荡荡进逼寿春。
前方探骑来报,将孙策布军方向说个明明白白。
麴义思虑,这是孙策不明自己的动向所故,心中窃喜。
原来袁谭果然非常骄傲,丝毫不把寿春孙策放在眼里,他并没有多路进军围攻,而是只出一路。
他并没像当初刘备攻袁术的寿春一样,从盱眙进军。
而是一条直线,走最近距离,欲过五河,从蚌埠直接杀向寿春。
听说孙策进军洛口,黄盖在蚌埠,麴义转而挥师转而直逼怀远。
他知道怀远就黄盖千人之数。
自己五千白马义从,就决定先吃掉这一部。
毕竟这对他的盟军来说,也是第一仗。
那就必须胜。
先打弱敌,这是不变的道理。
他所以这么选择,也是知道黄盖这支军队是江东的青龙军,以他对林川的了解,这支青龙军,他并不大意。
虽然自己的白马义从也不是吃素的,但林川威名还是让他小心翼翼。
出奇制胜,先来个开胃菜。
麴义下令先锋军加快行军速度,要在黄盖还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时,就要兵临怀远城下。
怀远,一座小县城,没有高大城防,更没有什么险地可守,四周都是一滩平原。
攻下怀远,就可以绕过蚌埠的黄盖,直接攻取寿春。
等孙策反应过来,自己已兵临寿春城下。
麴义不得不说是一员良将,他的谋略也相当正确。
他四处征杀为袁绍立功,为他积累了许多战争经验。
不出三天,麴义先锋军就到达怀远涡河岸边。
“报!”
黄盖偏将率军千人,才到怀远,正准备各种守城攻略,就听说麴义已到涡河,不禁吓了一跳。
“怎么来得这么快,快……快马通报黄将军。”
黄盖也是一员良将,他驻守蚌埠,责任就是看守怀远和蚌埠,他不知道敌人到底从哪里过来,所以他特别注意敌军动向。
麴义一到涡河,黄盖几乎是和他的偏将前脚后脚就知道了。
这里离怀完不过数十里地,如是快马一个时辰即可赶到。
可青龙军并非骑兵。
黄盖知道,如果让麴义现在攻怀远,自己是无法赶到的,麴义太快了,简直是神出鬼没。
昨天得知他还在五河,今天就到了怀远。
黄盖急命人通告孙策,一边苦思良策。
此时在洛口的孙策,一直在注意袁谭的动向,他并不在意麴义那五千先锋军。
因为黄盖的五千青龙军完全可以对付。
“报!”
坐在中军将中的孙策大叫道:“快说!可探明敌情?”
一名风尘朴朴的哨骑,单膝跪地道:“禀将军,袁谭所部紧跟麴义先锋军身后,已到五河!”
“报!”
“怀远出现麴义先锋军,已到涡河!”
孙策吃了一惊!
心中确实有点震动。
瞧这架势,袁谭这是只兵进一路,要集中全力攻打怀远啊。
如果是这样,怀远就难保。
自己就是率军全力支援,以怀远的城墙守不到自己支援到达。
这麴义果然够快够猛。
难道他的先锋军真的不怕被自己全歼?
对方一上来就打得猛,孙策也顾不得了,既然要来,就要全歼麴义的白马义从。
但怀远是守不住了。
而且先前的远守策略也是一着错棋,这是因为完全不知道袁谭这种不要命的打法所致。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在怀远或寿春城下,和麴义来一次生死对决。
孙策急命人调吕蒙放弃盱眙等地。
一旦调吕蒙回来,袁谭如果知道,只派出数千人,就可以收取寿春一半以上地盘。
但战情千变万化,瞬息万变,考验的就是一个指挥者的英明决定。
此时情势,逼得孙策不得不放弃寿春大部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