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又简单的商议几句,在不到一炷香的时间里就将战术确定下来,这倒不是马超管亥郝昭三人大意,实在是匈奴不堪一击,用三万骑兵围攻数千匈奴牧民,这要是还能打输了,马超三人和三万骑兵直接抹脖子就行了,还打个屁曹彰。
正午的阳光明亮耀眼,映的湖水波光粼粼。
不过就在这副蓝天白云,碧水青草的秀丽景色之中,出现了一副极不和2谐的画面,三万骑兵跃马扬刀,像两条漆黑的巨蟒,直奔吉兰素湖杀去。
轰轰轰……滚雷一样的闷响响彻草原,青草摇动,就连湖水都震荡起来,翻起一朵朵涟漪。
匈奴牧民顿时吓得面如土色,马背上民族对这种声音非常熟悉,只有大规模的骑兵过境,才能有这种天崩地裂威势。但自从落日原(匈奴和汉朝最后一场大战,取胜的应该是匈奴)大战过后,匈奴人再也不复当年雄威了。
两道骑兵组成的长龙出现在匈奴人的视线之中,漆黑的铠甲,雪亮的刀锋,带着无穷无尽的杀气,铺天盖地的压了过来。
不得不说,游牧民族的汉子血性十足,在这样的铺天盖地的压力之下,依旧有数十匈奴汉子跃马扬刀,冲向滚滚而来的骑兵。虽然他们渺小的身形和数万骑兵比起来,就像巨龙和蚂蚁的差距一样大,但在郝昭和管亥的眼里,这数十匈奴人要比数千瑟瑟发抖的牧民还要高大。
英雄就是英雄,哪怕是敌人,也能得到尊重。当然,对待英雄只有一个办法,英雄的灵魂虽然强大,英魂不灭,但英雄的肉体依旧脆弱,数千只羽箭飞上半空,凄厉破空声如同恶魔尖啸一样。
只是一眨眼的时间,数十名匈奴英雄就被漫天的羽箭淹没,殷红的鲜血流淌在碧绿的草原上,带给人一种十分凄美的感觉。
也不是没有牧民向西方逃跑,不过管亥和郝昭并不追赶,马超早早就绕到前面去了,纵横西凉的马超如果连几百逃跑的牧民都抓不住,就真说不过去了,所以二人只是指挥兵卒叱喝牧民投降而已。
三万骑兵之中,会说匈奴话的人不多,但“投降不杀”这句话分宜过来还是很简单,经过一路的杀戮,不少骑兵都能喊得差不多。不过这也间接的证明了一点,在这一路上,马超没少干过屠杀俘虏的勾当。
匈奴牧民反抗的勇气在英雄身死的一瞬间就消失了,面对着滚滚铁蹄,闪亮钢刀,他们很屈辱的选择了投降。
从这一点上来看,游牧民族和华夏民族还是有巨大差距的,我们必须要承认,华夏的汉奸很多,贪生怕死的人也很多,和游牧民族相比,华夏人血性都隐藏在身体的最深处,并不张扬。
但是,华夏民族的韧性却是最强的,他们能忍耐,也能爆发。从铁血的大明,到混乱的民国,都能证明这一点。
如果把上面的瑟瑟发抖匈奴牧民换成华夏人,肯定会有无数人被唤起血性,奋勇反击的,但是匈奴人不行,他们没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靠的只是个人的血勇之气,这是民族和各人的差距,这也是华夏民族的伟大之处。
以上只是蜘蛛的个人观点,被说做凑字蜘蛛也认了,反正蜘蛛认为,华夏是最优秀的民族,华夏文化是最有底蕴的文化。
见到匈奴牧民一个个跪倒地上,管亥和郝昭这才叫骑兵下马,将这些分开捆绑起来。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要把匈奴牧民分开管理,这就是经验问题了,如果按照家庭关系管理这些匈奴牧民俘虏,那么这些人很可能会逃跑什么的。
可把这些家庭拆分开来,为了家庭成员着想,匈奴牧民就不敢骚乱和逃跑了,甚至让他们单独放牧都没有问题。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管亥和郝昭还真不是什么好东西,特别是管亥更不是东西,虽说匈奴人已经放弃抵抗了,但管亥、管大侩子手依旧用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几名匈奴汉子,这就是红果果的杀鸡儆猴。
管亥和郝昭指挥兵卒押着这些匈奴牧民收拢牛羊,收拾(抢2劫)财物,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场面出现,比如毒打俘虏,轮流发生2性2关系啥的。但在屠刀的威胁之下,匈奴牧民只能忍耐下来,忍耐不住的都已经被杀了。
大约过了一个多时辰,管亥这边忙活的差不多了,马超也带领着三千骑兵赶回吉兰素湖,和管亥郝昭不同,马超连一个俘虏都没抓,在马超看来,敢于逃跑的匈奴牧民都有一定的自主性,也就是不安2定因素,杀了最好,省得将来惹出麻烦。
占据了吉兰素湖,马超也不打算再往前走了,一个多月的行军已将让骑兵耗尽了体力,战马也都累得差不多了,需要好好休息一段时间,立即驱赶匈奴牧民杀牛宰羊,美美的吃上一顿。
听到这个好消息,三万骑兵顿时欢呼起来,说句不好听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骑兵们过的简直就不是人日子,八个字即可形容,风餐露宿,披星戴月。
得到休息机会的河北骑兵简直要乐翻天了,甚至有不少骑兵不过天气严寒,跳到吉兰素湖中洗漱起来。
…………
点点篝火生气,阵阵烤肉的香气飘过,马超和管亥郝昭三人又聚到一起商议军情。从匈奴牧民口中得知,吉兰素已经距离张掖郡不远了,从这里直接往西南方走,就是张掖郡的昭武县。
昭武县位处黑河东岸,顺着黑河往下游走三十里,就是张掖郡的治所觻得县。攻克绍武县,当做军事据点,是马超三人唯一要做的事。
想要攻打绍武县,有两条路线可以走,第一条路就是直接向西南方向行军,穿过巴丹沙漠,这条路线行军速度快,还比较隐蔽,缺陷就是要穿过二百余里的沙漠,相对比来说,行军比较艰难。
第二条路是先向南行军,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沙漠之间行军,这条路相当远,但也有好处,就是在两个沙漠之间穿过之后,可以攻打的县城就不光是昭武县一个了,觻得县,乌兰县,出丹县都在马超骑兵的攻击范围之内。
不过走这条路,行军的隐蔽性要差上许多。
三个人都不是机谋百出之辈,简单的商议了一下,就打成协议,兵分两路,一路为实、一路为虚。
之所以能达成这样的协议,只要是三个人意见有分歧,马超认为,穿过沙漠,偷袭昭武县才比较稳妥。虽然在沙漠中行军比较艰难,但这么多人一起走,应该不会出现什么危险。绕道巴丹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虽然稳妥,但隐蔽性较差,容易被曹彰发觉。
马超不是害怕曹彰,实际上到了现在,三个人也不知道曹彰到底有没有准备?人在那里?军队的主力在哪里?
而管亥的意见则正好相反,管亥认为在沙漠中行军才是冒失之举,万一走错方向,极其耽误时间。绕道行军虽然隐蔽性差,但就算如此,曹彰也不能挡住自己的大军,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打不下觻得县、昭武县而已,攻取一个小县城还是易如反掌的。
管亥的话虽然很有道理,但确实没有马超的计划稳妥,原因很简单,行军作战,个人擅长的不一样。
在沙漠戈壁中行军在管亥眼中是很冒险的举动,但在马超看来也就是那回事,马超身在凉州的时候,没少杀进戈壁沙漠,一点恐惧的心里都没有。
而管亥则不一样,管亥习惯与步兵作战,山地也可以,丛林最好,这是山贼的习惯使然。
马超和管亥两个人僵持不下,决定权就落到郝昭手里,这时也就看出郝昭的精明之处了,说实话,郝昭和管亥一样,对沙漠行军也心存恐惧,但为了双方的平衡,以及自己不得罪人,郝昭提议分兵行军。
在选边的时候,虽然违背本心,但郝昭依然站在了马超这一边,没人知道,郝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监视马超。
三个人在沙漠边缘稍作准备,随即兵分两路,各自行军去了。
对于河北骑兵来说,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旅程,要不穿行草原还要艰难,虽然距离相差很多。开始的新奇过后,剩下的就只是枯燥和疲倦了,进入大漠,一眼望不尽头,尽是滚滚黄沙,偶尔发现一只植物,都能让人兴奋不已。
偶尔有狂风卷起砂砾,呜呜作响,打在兵卒的铠甲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下的兵卒纷纷掩住脸庞,生怕被砂砾打伤眼睛。
特别是大漠的天气,更叫人无法忍耐,白天还好一些,现在是初春,虽然阳光耀眼,但还忍受的过去。可一到了夜晚,大漠的温度急速下降,说是滴水成冰都不为过,兵卒裹着好几层毛毡,都挡不住那刺骨的寒气。
还有就是那看似无害的黄沙,一旦掉进军靴之中,就能叫人咬牙切齿。
不过依仗着马超丰富的行军经验,两万大军经过三天的艰苦跋涉,还是有惊无险的穿过沙漠,出现在昭武县东面。绕道而行的管亥当然还在行军之中了,不过从这一刻开始,马超军团正式进入交战时间。
推荐《无限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