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七章 麦

不止是魏延需要调动,关羽还要调动文聘、田豫二人。

文聘留在襄阳纯属无用,你让一个南阳人去守襄阳,隔着汉水跟南阳的北府对峙……显然存在一些情理上的问题。

不出问题还好,出了问题,那责任就在自己违背用人原则。

于是文聘移镇江夏,回到熟悉的江夏,担任江夏郡守,将这里马超留下的尾巴收拾干净。

随后轮到田豫,田豫以持节、护匈奴中郎将的身份前往兖州……这是个代表汉室天子,抚慰、指挥南匈奴仆从军的边境将军,常常与度辽将军搭配干活。

五月十七日,田彭祖送父亲田豫离开江都,途径糜城。

荆湘驰道南北纵横,糜城处于驰道十字路口,原本有一座乌扶邑,是一个比较繁华的聚落、市肆,是江都北边的外围第一据点。

现在糜城已开始拆解,自南阳、湘州动员来的三千劳役正在糜城之北,荆山山脚之下为皇后田嫦修筑宫室。

田嫦暂时对庞大、奢华的宫殿群缺乏认知,也没有那么多的想法,所以按着她的要求修筑出来的宫室……更像是豪强的坞堡。

什么复道、楼阁、花园、人工水池、游戏园林统统没有的,只有傍山纵横开挖,周长约在六里的宽阔地基……按着地基修筑而成,赫然就是一座依山建立的军事据点。

田豫、田彭祖父子在此分别时看到施工迹象,不由面面相觑。

按照惯例,太子东宫是没有武库的,可皇后、皇太后的宫室里是有武库的。

以田信的为人,肯定会从南阳、湘州轮番征集守宫卫士,进行府兵模式的轮番当值。又有坚城,还有合法储备的重装军械……那么有所变故,皇后将拥有一支可以迅速投入战斗、镇压的重装军团。

轻装部队除了剿匪还有点用外,对付其他武装唯一可靠的就是重装兵。

装甲力量,就是正义。

皇后的懿旨,在以孝治国的大汉,往往紧急情况下可以代替尚书台的诏书,弥补政变的合法性不足的问题。

如果皇帝没了,皇后成了皇太后,那太后的诏书……影响力更大,盖过尚书台里正规的诏书,也是有例可循的。

一个活着的太后,就是一个合法的诏书印章。

一种引狼入室的想法陆续浮现在这对父子脑海,现在就看皇后支持谁。

是支持母家,还是支持今后的儿子、夫家。

四位长公主,显然都有些出嫁为夫的意思;现在大汉的皇后今后会着重考虑谁家的得失?

应该会是帝室的得失,帝室的得失,就是她的得失。

按着董允、费祎等人的想法,要将汉室内战引申发展为田氏内战……这样能最大程度压制内战爆发的可能性,田氏内战的胜负,并不能直接决定汉室社稷的灭亡,因此后来的汉室忠臣还有回旋的余地。

只是他们的计划失败了,如果是田嫣当皇后,那效果会更好一些。

只要当皇帝的还是先帝血脉,哪怕今后再娶田氏女,再再娶田氏女……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渡过这最初艰难的时刻。此后天下一统,人心思定,都会压制田氏家族。

董允、费祎等人的想法、行为失败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现在一个宫室修筑、守宫卫队都要依靠娘家人的皇后,有一种人身被守宫卫队软禁的嫌疑……这样的皇后,今后即便心里向着汉室夫家,可敢不敢勇敢发声?

事情就是这么奇妙,田豫、田彭祖父子此刻就在思索怎么拆掉另一支田氏的根基。

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只能心中推敲、计算全局,徐徐推动之余,绝对不能跟人商议。知道的人越多,那所有人一起完蛋的可能性就越大。

田豫经过南阳时,恰逢南阳进入双抢时节,可谓是不分男女老少是官是民,都忙的不可开交。

就这段时间,整个南阳的政务是停歇的,所有衙署都是封门停工,官吏都在外面田野上奔波,既有指导百姓收割、抢种,也有计算辖区亩产量、总产量、集体公粮的政务。

除了正规的岗哨、游哨和武库值守外,几乎所有人都在田野,许多等待收割的田垄边上会安排专人结庐而居,以预防兽类踩踏或火灾之类。

展现在田豫面前的除了忙碌的人影外,就剩下光秃秃的田野,或金灿灿等待收割的田野。

双抢时节最为繁忙,但因为冬小麦比水稻早收半个月,所以人力还有个前后调整的机会。

南阳也没有推广湘州、江东的双季稻,没有早稻、晚稻的说法,只有一季稻。

所以主要是抢收冬麦,种植豆类;然后又抢收稻子,种植其他杂粮。

而荆湘驰道路边多是河渠灌溉水系丰富的地区,所以不存在土地轮耕、休耕的现象。

这一路北上,田豫走走停停不时调查,对南阳地区的夏粮收获也有大致认知,不知兖州方面农事生产恢复如何了。不过也多有期待,毕竟马良是第一个吃田信所做麦饼的重臣,对麦子的重要性有足够认知。

兖州气候比之南阳远远不如,仅仅降雨量就没法比。

虽有黄河过境……可引黄河水灌溉两岸,就现在来说有些没必要。

兖州旧有的主粮就是米粟,从产量和充饥效果来说,都不如小麦的适应性广泛。

在兖州推广小麦,是因地制宜的最佳办法。

可想到马氏兄弟与田氏的纠葛,就担心马良意气用事,宁死不吃一口麦,平白惹来灾祸。

不能高估任何一个人的道德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也不能低估任何一个人的脾气。

甚至有可能马良主动推广麦子种植,可下面的官吏为了避免触怒马良,会虚张声势种植小麦……毕竟就兖州的风俗、民风来说,就没有吃麦子的祖传习惯。

麦子,是灾荒应急时才大规模种植的东西,在磨坊出来之前,麦子还不如豆类。

见过了南阳冬麦丰产,若在兖州倍感失望……不敢想象,那自己还能否坚持本心?

以患得患失的心情,田豫带着恩主鲜于辅的骨灰、随身物品、鲜于辅修复后的鎏金盔甲向兖州进发,他还要联系亲家、魏国中书令孙资,好把鲜于辅的一切归还其家族。

第六百四十六章 幽云六镇第六百三十八章 缺乏神圣第七百六十二章 钓鱼第七百三十二章 妙用第六十九章 阵不成三第七百五十一章 河渠第四百二十四章 子山游说第一百零三章 求战心切第五百七十九章 进退之际第二百七十七章 湿布巾第三百一十四章 王平第六百五十五章 税多多第二百一十五章 阶第九十八章 物有所急第五百六十三章 应对第六百五十四章 权第一百三十六章 疲惫第一百四十二章 掳之第八百零六章 渐渐明朗第一章 建安二十四年春第一百五十三章 放血第七百七十五章 关键与枢纽第七百七十章 瑞兽第一百九十章 杨仪第四百四十七章 区别对待第五百二十六章 十二孙侯第一百七十二章 决战前第二百三十二章 光宗耀祖第三百八十三章 毒计第六百九十二章 斗兽第三百三十八章 山岗第八十三章 武昌第二百九十五章 获麟儿陈公信施背水计第一百六十章 进攻第三百三十四章 姜维第六百零五章 隐居第一百五十九章 将战第七百八十五章 使命第二百零三章 受辱第二百一十一章 农具第七百七十九章 形势第五十二章 方天第一百三十二章 相持第七百二十七章 感悟第五百七十九章 进退之际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师三孤第四百三十三章 无心第七百三十七章 顾虑长远第八十二章 猫第二百章 遗憾第三百零四章 投石问路第六百章 缺粮第八百七十二章 亡国之相第四百九十三章 因地制宜第五百一十二章 不可名状之罪第三百四十八章 将退军第六百零七章 不信任第五百四十五章 拉扯分化第七百一十六章 绝计第五百五十九章 压迫第二百四十四章 生第五百八十九章 国事家事第三百二十九章 交错第二百六十五章 后发制人第二百五十章 台第一百九十三章 三位爷第八百八十四章 骰子投出第三百九十章 蝴蝶第六十八章 阵不成二第三百九十五章 不三不四第四百四十三章 南中第五百二十三章 争第七百一十九章 梅花阵第八百六十章 不想去第五十八章 战江陵一第二百二十二章 碧第七百二十八章 习温第一百五十五章 铁第二十五章 襄阳之战第八百三十一章 麦城旧政第六百五十六章 再无退路第五百六十九章 炮制第二十七章 平鲁城第八百七十五章 信任第六百九十九章 分兵第二百二十三章 简体之伥第八百零八章 死结第七百一十一章 处置第一百五十章 威望第七百四十五章 妖魔第二百六十章 方圆第十二章 将相本无种第六十六章 欲相持四第一百八十五章 家事第一百七十七章 追逐第二十二章 无法避免第五百零七章 清账第六百六十一章 投石第二百二十三章 简体之伥第七百二十五章 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