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唯才是举(第四更,求订阅)

刘协闻言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但随后醒悟了。

“贾卿,那你倒是插手啊!赶紧插手啊!别放着他们了!”刘协毕竟年纪还太小,此刻的语气中多少多了一些急不可耐。

你特么倒是插手啊!光在这跟朕吹牛逼算怎么回事?

贾诩不慌不忙,淡然道:“陛下前一段时间,可是按照老夫的要求,给袁绍和曹操发勤王诏书了吗?”

刘协急切的点头,道:“发了!发了!袁绍和曹操我都发了,朕言长安战乱,社稷倒悬,让他们出兵火速救驾,可是到现在还没有等到一个人的回信……”

贾诩捋顺着胡须,寻思半晌,方才道:“陛下放心吧,袁绍来不来老夫不敢说死,但曹操是一定会来的……而等他们到了之后,老夫再与之沟通斡旋,定可助陛下脱离虎狼之口。”

刘协听了贾诩的话,这才稍微的有些安心,不过他心中的疑惑也是越来越大。

“贾卿,你适才说,袁绍来不来你不敢断定,但曹操一定会来……你为什么会这么肯定?莫非贾卿你认识他们?”

贾诩摇了摇头,道:“他们两人,老夫一个都没有见过,也不了解他们的为人。”

刘协有些疑惑了:“那贾卿为何能如此笃定?”

贾诩笑了笑,没有回答。

有些话,是不能跟孩子说的,特别是当天子的孩子。

……

天子是一件宝物,值此乱世,他的价值,但凡不是一个眼瞎的人,基本上都能看的出来。

历史上的曹操抢得先机,先袁绍一步拥立天子,确定了优势的政治地位,很多人觉得袁绍优柔寡断,而曹操精明果敢,仅凭这一点就比袁绍强,实则完全不是这个道理。

袁绍不比曹操笨多少,他当然也知道拥戴天子的好处,但他没有办法像曹操一样做的那么迅速。

袁绍的成就和曹操不同,他所凭借的,是四世三公的深厚人脉,旧有秩序中的士族庞大能量成就了袁绍。

袁绍势力的运营方式和曹操这种以新崛起的小豪强为核心的新兴势力完全不同。

袁家麾下的士族群体,原本就有着一套牢固而成熟的数百年的运营体系。

那些依附袁绍的强大士族,在报效袁家恩情的时候,他们身上的另外一个符号,也浓烈的闪烁着——他们是旧有秩序下的汉臣集团。

这不代表着这些拥袁士族对汉朝会有多么的忠心,可是一旦袁绍将天子的朝堂搬到了邺城之后,为了旧有家族获取更大的利益,袁绍身边拥簇的名门士族势力,很有可能会借由抱团倒向天子一方来遏制袁绍的政治发展,用之来作为振兴各自的家族手段。

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一点也适用于主公和臣下。

这就是旧有秩序利益的分配手法:四世三公的袁绍是老大时,一切都好说。可一旦天子来了,四世三公的光环不在,袁绍很难保证那些拥簇在自己麾下的士族群体,跟自己还是一条心。

袁绍当年甚至动过拥立一个伪帝刘虞的心,也不过是想借此方法来削弱皇权的影响力,化解自己身后庞大势力的阴暗面。

这也就是董卓、李傕、郭汜这些盲流子可以随便的拥立天子,但袁绍这种文化人却不行的根本原因。

贾诩是老狐狸,深明四世三公之后在士族群体中的尴尬地位。

所以即使没见过袁绍和曹操,他也知道两个人中,曹操会比袁绍先到。

下一步,就是怎么运筹帷幄的事情了。

……

……

西北那面,围绕天子的战事越发加剧,而金陵城那边,陶商则是接到了陶谦命令他直管南部四郡的任命。

从一个郡的领导,诈然变成了四个郡的管理者,还要定时向徐州彭城上缴税赋……

陶商回了金陵城细细的一算计:就地域划分来讲,自己应该比清朝的两江总督牛逼多了。

不过在主抓四郡的政治、经济和军士等方面,陶商还是仔细的做了一番筹谋。

金陵城依旧是四郡的首府,四郡的军事力量依旧还是靠自己一把抓。

而张昭和张纮则是分别去担任吴郡和下邳国的郡守,赵昱依旧管理广陵,负责将金陵城政务与农耕推广向四郡之地。

吴郡的治所从吴县挪动了出来,被迁往余杭县,陶商将其更名为杭州。

杭州与金陵城一样,作为自己治理东南的另外一个经济重地,陶商让张昭主持杭州城的建设与发展工作。

有了发展金陵城的参照,吴郡发展的想必会更加寻思,但眼下有一件事比较麻烦。

四个郡的地盘是扩大了,可人才也相对缺紧,这一点是陶商比较着急的事情。

笮融留在下邳国和广陵郡的那些人根本不能用。

一则他们跟自己不是一条心,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二则那些人这些年天天读佛经,佛理虽然见长,但本事基本上都读废了。

因此,三个郡都需要人才的补充!

这个时候,陶商多少有点犯难了。

陶商一开始也不是没想过,像前世玩三国游戏时,开地图去找谋臣和武将。

然而,当真正的来到了这个时代之后,陶商才发现,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

陶商是知道很多江东名人的名字,但自己大部分也不过是知道个姓名和表字而已。

就算是自己记忆力逆天,能够记住那些能人的籍贯,但最多也不过是到县一级而已。

再具体到是哪个乡,哪个亭,却不得而知了。

况且自打黄巾之乱以后,很多人都已经不在自己的原籍之地生活了,迁居避难,就算是不避难的,到了一定年纪外出游学也是普遍现象。

想要确实的找到一个人,那无异于是在大海里捞针,况且这个时代的人名相对简单,很容易就有重名,就算是找到了,焉知道此人就是彼人哉?

所以说,开图找人,这种情况只限于三国志游戏系列,且仅限于三国志10之前的版本。

如此一来,短时间内,想要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才,也只有一个方法。

——发求贤令,开招贤馆!

当陶商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对郭嘉说出来了之后,郭嘉只是对他说了一句话。

“想法甚好,只要你能扛得住士族们的压力便行。”

郭嘉话中所说的压力是什么,陶商很快就知道了。

招贤令和招贤馆的命令方针一下,第一个极力反对的人就是陈登!

郡守府的正厅内……

“府君,此事有违朝廷法制,亦是有为祖制,还请府君明断。”陈登苦口婆心的劝陶商。

陶商此刻正在批阅公文,闻言也不抬头,慢悠悠的道:“元龙的意思,陶某不是很明白。”

陈登面色紧张,对陶商道:“自古以来,察举和征辟,方才是任选地方官员的正规制度,府君如今欲跳过察举,采取唯才是举,不计品行的政略……如此岂不是乱了法度?此事断断不可!”

一番话说出来,语调沉痛,语气阴沉,给人一种这事很严重的感觉。

就好像陶商想要打破天地自然法则规律一样!

陶商挑了挑眉,心中多少带了点郁闷。

果然是被郭嘉说中了,大家平日里对外都是抱团,可是一旦牵扯到各自家族利益的时候,这些狗屁士族就过来给自己添堵。

“元龙,乱世之中,用人论才不论德,现在是非常时节,若是一味的墨守成规,只怕是坐死之局,以你的才能,对陶某的举动和想法应该是明白的。”

陈登长叹口气,道:“府君,正因为我对你的举动明白,所以才更是要劝您一句,这求贤令着实发的不是时候。”

陶商也不客气,直接出言询问:“哪里发的不是时候?”

“吴郡、下邳等地刚刚平定,职位空缺,正是主公广布恩义之时,可府君此时不行恩义之举,却又是在做什么?”

陶商的双眸轻轻的一眯。

“我求贤若渴,招揽江南贤能,这不是广布恩义的举动,又是什么?”

陈登正色道:“府君这求贤令中的恩义,布施的对象只是平民,却忽略了东南诸大家!”

第四百九十一章 袁绍的心痛第五十五章 激将与利害第八百九十四章 攻打洛阳第五百三十九章 戏志才第九百一十九章 两将醒悟第二百一十七章 荐 师第三百一十三章 刘备的微笑第四百二十章 汝南黄巾贼第四百四十五章 诡诈的阎行第八百二十九章 十战将第一百七十章 父子计未来第五百八十一章 陶军劫马第八百零四章 针锋相对第八百零三章 曹刘发兵第九百一十三章 汉中之险第八百五十章 武陵蛮夷第七百三十九章 谁埋伏谁?第九百二十章 出其不意第四十九章 竖子不足与谋第九百九十八章 曹操的机会第八百三十四章 庞统献策第四百九十九章 袁曹陶之战第二百七十二章 君子与温侯第五百五十一章 曹陶分工第八百九十九章 我意已决第一百四十六章 流窜王子第五百零五章 少年丁奉第七百八十一章 进攻曹仁第八百九十二章 傻瓜第八百四十八章 隐瞒的真相第四百五十六章 毒物知毒物第三百四十章 旷世大作第三百六十五章 陶谦病了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冲突第六百零九章 二男笔友第一百五十章 外来士族(第一更求订阅与月票)第五百六十二章 袁谭归降第四百八十六章 狼狈的叛将第五百六十二章 再用八阵图第四十三章 虎牢关第七十三章 夜行第三百九十一章 盖世双雄第三百三十六章 郭嘉的宣言第五百三十章 袁绍的野望第五百八十九章 跌落底谷的袁谭第六百八十二章 深夜审讯第五百一十八章 再进陶营第二百五十三章 人主之道第七百一十一章 只许败不许胜第五百八十四章 音火之乱第六百四十一章 水军科技第三百五十八章 陶太傅第一百五十六章 鬼才 (第七更求订阅与月票)第三百三十五章 银枪白驹第一百八十九章 天下第一城第二百六十三章 替你们报仇第七百零八章 恐怖的赵云第三百零七章 说声对不起第八百九十五章 双将登城第八百六十五章 冢虎之策第六百九十章 陶商的底线第二百五十三章 人主之道第七百一十三章 名将再扬名第三百零四章 曹嵩殁第四百四十八章 袁术之妾与袁术之女第六百九十八章 救出张燕第五百九十七章 兄弟相见第四百五十三章 只欠东风第三百零七章 说声对不起第五百四十三章 落雹阻战第八百零五章 马家父子第三百五十五章 幽州牧的归属第五百八十九章 跌落底谷的袁谭第七百八十八章 替天诛子第二百七十五章 军神走了第十六章 许庄之战第八百七十一章 内鬼第十七章 黄雀在后第一百四十四章 马蹄铁第八百六十六章 金陵城的守护者第四百二十一章 周仓比武第三百五十三章 众筹大会第二百八十四章 目标是假和尚(第三更)第五百一十三章 疲于奔命第六百八十八章 立誓报仇第四百五十八章 许靖的好消息第八百零五章 马家父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再 赔第四百四十二章 曹昂登场第五百四十章 三雄鏖战第七百四十章 虎父虎子第八百七十七章 复仇的火焰第一百七十三章 做客糜府第八百五十九章 张飞的心情第七章 第一次远征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扬一益二第五百二十章 二将露怯第八百七十六章 瑜与亮第一百九十一章 陈登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