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初冬夜谈(上)

??兴平元年十月,刘和来到大汉的第四个年头,寒风骤起,席卷幽燕。

初平二年时,刘和身在长安,心在幽州,最终经过一番惊险和艰辛,安全返回了父亲刘虞的身边。这一年,他招揽了李严、赵云、夏侯兰和孙礼,打败了南下侵掠的鲜卑首领轲比能,在蓟城和幽州开始崭露头角。

初平三年时,刘和先在马城戍边,后来返回蓟城打退了公孙瓒,然后派出援军拯救了韩馥,接着毅然率军南下入长安,搅乱了两都浑水。这一年,刘和招揽了刘放、韩珩、太史慈、慕容平、刘惠和徐邈等人,在边城开办训练团,在代郡和上谷大量安置流民,在长安挫败了李傕和郭汜的野心。

初平四年时,刘和人在洛阳,为了对抗饥荒而使出浑身解数,不惧与朝中大臣和洛阳周边的豪门大户交恶,终于喜获双丰收,不仅解决了洛阳数十万百姓的吃饭问题,还解决了自己人才困乏的难题。

兴平元年时,幽州形势忽然急转直下,袁绍暗中勾结公孙瓒、曹操、公孙度、刘表、袁术和吕布等势力,意图对幽州的刘虞和洛阳的刘和同时下手,将他们父子俩一起解决……

刘和于是毅然北归,选择了一条谁也没有想到的路线有惊无险地返回了幽州,然后在短短一月之间连灭公孙瓒、公孙越两兄弟以及公孙度派来的辽东骑兵。刘和带回幽州时不过带回来了近万骑兵,怎么可以如此厉害?难道留在幽州的这一帮人都是吃干饭的不成?

事实上,留在幽州的刘虞、赵该、鲜于银、刘惠、李儒、徐荣、夏侯兰、刘放、韩珩、孙礼、徐邈等人,没有一个是庸碌之辈,如果不是他们竭尽全力地进行防守和拖延,就算刘和再厉害,也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实现大逆转,不仅让幽州转危为安,还进一步壮大了军力。

西线徐荣指挥两万士兵死守高柳、班氏和北平邑三城。硬是将并州五万来犯之敌阻挡在长城之外达两个月之久,这才给刘和兵临晋阳逼回颜良和文丑创造了机会。

如果徐荣和夏侯兰等将领没有抵挡住颜良和文丑的围攻,让其攻入了代郡和上谷,那么刘和选择从并州方向返回幽州,就会陷入颜良和文丑军依托长城防线进行的反击,而再厉害的骑兵在面对坚固的城墙时,都长不出翅膀来。

东线鲜于银虽然没有守住潞县。但却拖住了公孙越西侵的步伐,使得他这一路大军与冒险西进的公孙瓒军完全脱节,这才给了刘和分而歼之的机会。假若鲜于银不等刘和返回幽州便丢了潞县,使得公孙越和辽东骑兵很早就攻入渔阳郡,那么公孙瓒就不会急于赶往西线与袁绍军汇合,而是转而与公孙越合力围攻蓟城了。

所以。功劳并非全部属于刘和以及他从洛阳带回来的这些将士和兵马,而是属于全体为了幽州安危奔走操劳和浴血作战的人们。

当然了,因为刘和返回的恰逢其时,所以在打败了三支公孙氏的部队之后,顶在他头上的英雄光环更加光灿夺目,隐隐盖过了平时比较低调的刘虞一头。

这是件好事,也是件坏事。

刘和在幽州百姓的心目中的地位超过了刘虞。这对于他今后掌控幽州自然是更为有利,但若没有了刘虞顶在前面,今后刘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自己去承担责任和后果。

郭嘉非常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建议刘和好好的跟刘虞谈一次心,将自己今后的打算告诉刘虞,争取父子之间达成一种共识和默契,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人为造成的麻烦和问题。

刘和自己琢磨了一下,发觉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刘虞刚刚过了知天命之年。这在官场上正是手握大权风光无限的黄金年龄,王允、马日磾、赵温、卢植、朱儁、皇甫嵩、这些老家伙如今都干得一包带劲,如果刘和现在什么事情都替他老爹做在了前头,你让刘虞心里怎么想?

没有人甘于平庸和寂寞,尤其对于当官的而言。

这日傍晚,天气渐冷,刘和让身边卫士将西院的小厅烧暖。精心准备了几样下酒小菜和一只铜火锅,还有两壶上等好酒,然后亲自前往刘虞的书房一趟,将老爹请了过来。

对于儿子前来邀请小酌一番。刘虞欣然答应,放下案牍就随刘和来了西院。

为了增进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刘和还让史阿去了一趟东院,将弟弟刘安也领了过来。

老青幼三人围坐在特制的圆形食桌旁,显得亲近而又随意。刘和帮着身旁的小弟涮着羊肉片,打趣说道:“当初我在洛阳宫中陪伴已故的废帝辨时,偶尔看到他与现在的少帝协兄弟二人一起在后花园抓鸟,当时心里就特有感触,觉得父亲大人为何不给孩儿也添一个弟弟,这样就算没人陪自己玩耍,至少等他长大一些之后,便可以来宫中替自己当差,也好过我一人受罪。没想到,父亲大人龙精虎猛,果然给我添了一个聪明活波的小弟,若是再能添上一个调皮伶俐的小妹,那咱们刘家可就更完满了!”

刘虞白了儿子一眼,呷一口酒,然后悠悠说道:“最是无情帝王家,人在孩童和少年时期,赤子之心未泯,所以将亲情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等到自己成家立业了,受到的蛊惑也越来越多了,心也就变硬了,对于本该珍惜的一些东西也就淡忘了。”

“父亲放心,孩儿一定会善待小弟和两位夫人,决不让兄弟阋于墙的这种事情发生在我们刘家!”

“对于你的心性和人品,为父从来没有怀疑过。怕就怕等到日后你位高权重之时,身边一些人从龙心切,胡乱的替你做主,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啊。”

刘虞说这话的时候,表情很淡定,似乎早已看出刘和有问鼎天下之志。

刘和一直为父亲的愚忠所担心,从来不敢在刘虞面前表露出半分不臣之心,如今听了这话。心里总觉得怪怪的。既然今夜是敞开心胸说实话,所以他也不再顾忌这些,而是半开玩笑半当真地问道:“父亲大人不怕日后背上谋篡的恶名?”

刘虞一脸傲然地告诉刘和:“你可知咱们东海琰城刘氏的先祖是何人?他是光武帝的嫡长子,也是曾经的大汉太子!就算日后你登上了九五之尊,那也不过是替先祖拿回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已!”

刘和只知自己是东海恭王的后人,却不知道自己的老祖宗竟然是光武帝刘秀的嫡长子,更不知道自己的老祖宗竟然还做过太子。今日忽然听到老爹提起这一茬,八卦之心顿起,于是好奇的问:“既然老祖宗已经是太子了,为何又被贬谪到了东海那种远离京师的地方?”

刘虞说:“不是贬谪,是他自请光武帝改封自己为藩王的。当初先祖的母亲郭氏被立为皇后,咱们先祖于是成为皇太子。过了十五年之后,郭皇后被废,先祖心中不安,于是自请光武帝改封他为藩王。光武帝最初不忍心这样做,但经不住身边大臣的劝说,终于在两年之后封咱们先祖为东海王,九年之后前去就国。因为我们的先祖不是因为犯了过错而被废。就王有礼,所以光武帝特别给他加大了封地,死后得谥恭。”

“哼,我才不信是先祖真的愿意放弃太子的位置,肯定是有人暗中提醒他,如果再贪恋这个太子之位,就会有杀身之祸,所以先祖才会主动向光武帝就藩的。”上辈子刘和宫斗戏看了不少。很自然地脑补了一百多年前的这一段皇室秘史,然后当着老爹的面说了出来。

刘虞没有替先祖刘强辩解,而是若有所思的说道:“我们先祖乃是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为了避祸尚且远走他乡,所以我现在看到你如此有所作为却高兴不起来。”

刘和听懂了老爹话里的意思,他一脸诚恳的说:“孩儿认为父亲的担忧并不为过,世事变幻无常。人心最难揣量,就算孩儿赤子之心不改,可我总要四处征伐,难免无法估计家中。那时候如果手下人胡乱揣度我的心思,甚至受外人蛊惑做一些过分的事情,等孩儿返回来时,就算惩处了这些人,可对家人造成的伤害却已无法弥补。”

“嗯,为父正是为此而担忧啊。”

“孩儿最近偶尔琢磨此事,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说与父亲听。纵观过往父子相残、兄弟相煎的教训,归结起来总是难逃名利、权力和欲望几样祸祟,咱们刘家若想避免这样的家门不幸,培养良好有序的家风是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要让家人破除一些腐朽陈旧的观念。”

“需要破除哪些腐朽的观念?”刘虞放下了手中酒樽,很认真的问道。

“第一个观念就是官本位。在一个家族之中长幼有序自然是要分的,晚辈尊敬和孝顺长辈也是应该的,哥哥教训弟弟也没有错,但是却不能把官场上那一套上下尊卑的东西带回家中来,不能用官帽子的大小来衡量家人的地位。”

“比方说,我现在手握权柄,在家中又是嫡长子,因此府中的下人便自然而然地将我视为继任的族长,他们在对待我和对待小弟时,心态上有着根本不同。等到小弟日后渐渐长大,若是有人经常对他说你如果不想在家中被人瞧不起,就要想办法做一个比你兄长还大的官,这样你在家中就有地位了。小弟耳濡目染之下,渐渐的就会生出与我攀比的心思,于是嫌隙便从这里种下了。”

“如果小弟日后能力出众,甚至是后来居上,他的官儿越当越大,甚至超过了我这做哥哥的,这时候有人又在我耳边说你得提防着你那弟弟谋夺家产,你得暗中使些绊子阻碍他继续升官,而我因为权力欲、虚荣心、嫉妒心等等真的听了进去,一场家庭内斗于是不可避免,到了最后甚至会是手足相残的悲剧。”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无非两种办法。一种是我要始终做那最大的官儿,压着弟弟一头,这样就不担心他在家中的地位会超过我。可这世上最大的官儿是什么呢?估计应该是皇帝。可这问题又来了,就算做了皇帝,也有许多的儿子,等儿子们长大之后争皇位时,这个宝座又该归谁去坐呢?”

“显然,第一种办法也就能够解决眼目事下的麻烦,其实根子上的问题依然存在。今天我想重点说的是第二种办法,那就是如何在家中破除官本位的思想。”

“‘官本位’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一个词语,主要的意思就是以‘官’的意志为意志的利益特权、‘唯上是从’的制度设定、以‘官’为本的价值取向、以是否为官和官职大小评价人们的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

“如果我们一家人真的从心底破除了‘官本位’的思想,觉得当官只不过是做事的一种,那么我们就不必强迫小弟也像我一样入仕做官。如果他喜欢习武,那就让他日后做个勇猛的将军;如果他喜欢舞文弄墨,那就让他做一个文学辞赋大家;如果他喜欢机关技巧,那就让他做一个发明创造大家;如果他喜欢经商,那就让他做一个富足的商贾……总之,我们不能打小就向他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谬误观念。”

“同样的,今后我若是有了子女,我也这么教导他们,告诉他们权力高低并不是衡量能力大小和家庭地位高低的标准,当官只是许多做事方式里面的一种,久而久之,家里的人就不再个个热衷于当大官,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或者可以避免家庭陷入到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之中去。”

说到这里,刘和想起后世那个令人羡慕的曾姓家族,在一百多年间没有出现一个败家子,曾姓后人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果他们的后人个个想着当大官、当贪官,岂能有这么多杰出的人才?

都说富不过三代,可为什么曾氏家族能够长盛不衰?西方的封建制度可以培养出真正的绅士和贵族,为何东方的封建制度下尽出见利忘义、利欲熏心的贪官和权奸?

说到底,还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

第227章 倒霉的文丑第131章 大练兵(上)第473章 又见人吃人第367章 谣言第101章 三进三出(上)第47章 各有算计第123章 大扫除第170章 战争没有如果第404章 谁是赢家(中)第508章 真是好算计第267章 镇北军和度辽军第57章 子龙往事第488章 巨大吸引第230章 步步紧逼第213章 离别三件事第417章 杯酒释怀第39章 二十五骑第276章 插翅难逃第367章 谣言第377章 春将近第292章 连锁反应(下)第407章 卖虎皮的魏延第349章 隐真示假第326章 艰难的一天第244章 南皮之战第184章 兵至霸陵第539章 政教合体第463章 种马前奏第458章 暗中交换第461章 太傅离蓟第195章 高瞻远瞩第391章 折服(下)第506章 上门送死第497章 耳目一新(上)第43章 沮授很激动第423章 西北风甚急第472章 天不佑大汉第477章 大汉时报第397章 何去何从第227章 倒霉的文丑第81章 有将来投第202章 环环相扣(上)第82章 沙场秋点兵第96章 谁是孙礼第516章 田丰的新差事第28章 人人须沾血第534章 入宫见皇帝第175章 大造声势第324章 意外相逢第288章 处置第332章 糜家小姐第27章 当头痛击第385章 余晖照长安第386章 河东危急第346章 分进合击第106章 后患第10章 岂能无信第359章 喜当爹第455章 车中布局第422章 夫余人不憨第168章 各有算计第297章 公子爱才,招之有道第11章 人生第一仗第137章 辽东行第535章 开战之前(上)第522章 赤子之心第327章 臧霸凶猛第394章 各说各话第62章 追赶第361章 上门要人第477章 大汉时报第10章 岂能无信第223章 敢给爷尿一个么?第80章 痛并快乐着第284章 放风筝第441章 满盘皆输(上)第165章 冠礼与亲事第539章 政教合体第168章 各有算计第294章 密会居庸关(中)第179章 鸟朝上,万万年第501章 二张会马城第96章 谁是孙礼第385章 余晖照长安第236章 初冬夜谈(下)第464章 听墙根第268章 海阳水师第258章 监察署与司令署第130章 神射第475章 常平仓第212章 较量开始第135章 旁观者清第30章 一群臭皮匠第496章 未必学得了第269章 愁婚第453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286章 追!第312章 徐州急变第132章 大练兵(中)第448章 长安又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