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坐地分赃

随着兵卒的不断禀报,我也弄清了两件事:一是许攸见袁绍大败而逃,可能是预感到袁绍大势已去?就偷偷地溜出了中军大营。被联军的兵卒擒住后,大吵着说是曹操的故友,要面见曹操。因而,就被兵卒押送到了中军大帐。二是袁军右营刚好是经过两场大战退下来的疲兵。因而,在困乏交加之后骤逢大变,也就茫然的失控、不知所为的溃乱起来,并波及到了全营。

除俘虏和缴获的军械、物资外,被抓获的袁军重要人物也陆续的被押送回来了。最先被送回的是吕蒙派人押送回的袁绍的文旦陈琳,陈琳、字孔璋,文笔的华丽当属当世之冠。陈琳兵败逃跑时,被吕蒙的手下的歩卒所抓获。原历史他的一篇讨逆檄文,把曹操骂得冷汗直冒,竟然治好了曹操正在发作的头风病;被传为千古佳话。

我心里高兴的暗想:这回可找到会骂人的了!谁再敢惹我,我就让陈琳弄篇满纸刻薄言辞的文章。把他骂得狗血喷头!就连忙让给松绑,领下去洗漱换衣服再来叙话;并吩咐重赏立功的兵卒。

袁氏大将韩猛也被徐晃派人押送回来了。在开战之后,徐晃就盯上了韩猛这个同他一样以大斧做兵刃、武技也与他不相伯仲的勇将。袁军溃败之后,徐晃就率军盯住韩猛缠斗。一直追出了十几里路,才在兵卒的帮助下绊倒了韩猛的坐骑把韩猛生擒。我同样也吩咐给韩猛松绑,送去洗漱换衣服;并交待先把韩猛同先期抓获的颜良关押到一起,并送去酒食,让二人先叙叙旧,相互交流一下失败的感受!也许会对下一步的招降会大有好处。

对此战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赵云和张绣也满身征尘的回来交令了,二人同时还押解来了张郃同韩琼。袁绍败逃时,赵云和张绣率铁骑随后追击。大将文丑、张郃、高览、蒋义渠、韩琼、赵叡等保护着袁绍、郭图、逢纪、荀谌等中军一起败逃。由于中间尚有不少不会骑马的文士坐车,逃跑的速度过慢,很快就被赵云和张绣追上了。

无奈之下,张郃同蒋义渠和韩琼只好留下来断后,文丑、高览、赵叡等保护着中军继续败逃。蒋义渠在断后时,被赵云一枪刺死,张郃同韩琼则受伤落马被擒。我同样安排给二人洗漱裹伤后,也让先同颜良和韩猛押在一起,让四人一起喝点儿酒,好好探讨一下成败得失!先一起关押几天,再派人去招降不迟。

郭嘉领着庞统、陆逊、孙权等也统计出了最后的缴获数量。除缴获了大量的军械、战马、粮秣外,还抓获了近七万的俘虏。死物暂时可以堆放,活人则必须马上处理。没办法,只好让才休息不到两天的太史慈、杨奉、韩暹来处理,并把陆逊,庞统,孙权暂时派去配合他们。由于同前一次的情况不同,这次袁绍此战之后已经开始日薄西山。因而,就可以直接整编成军了。

最后是曹纯和夏侯博派人送来的消息,二人已经趁邯郸的守军不备袭取了邯郸。败逃的袁绍逃到邯郸城下时,见邯郸已失,就绕过城池一路向北逃去。二人见败军尚有万余,且尚需清理城内的残敌,也就没有派兵追赶;只是自行的坚守城池,并催请派军驻防。

曹操那里也有不小的斩获。据去打探的兵卒回来禀报:除了先一步投奔曹操的许攸外,李通也象徐晃一样盯住了蒋奇,直到最后把蒋奇抓获。而吕虔也抓获了受伤尚未痊愈、坐车跑不快的眭元进和淳于琼。同时,还抓获了近五万的俘虏。

想来曹操做起招降工作肯定比我容易!淳于琼同袁术一起担任过西园八校尉,乃是曹操旧识;再加上许攸从旁推波助澜,招降蒋奇和眭元进应该问题也不大。再把俘虏整编成军归为己用,曹操的实力反而也攀升了一大截!

我派人给曹操传信通报之后,就再派人去通知徐晃,让其率军直接开往邯郸休整驻守,并负责安民事宜。调回曹纯的虎豹骑和夏侯博的骁骑营,凌统的战车营(包括吕蒙的五百火药营)随徐晃进驻邯郸,吕蒙率领的两万歩卒暂归到太史慈麾下,吕蒙配合太史慈整编俘虏。这样,我同曹操屯扎在苍亭的两个大营,加上被俘的袁军,各自要驻扎着十四、五万人,并开始了大规模的俘虏整编和兵卒的休整。

树欲静而风不止!虽然消灭了袁绍一半左右的实力。但天下并不是只有一个袁绍,纷乱的源头还很多。会战结束后,当我想给徐州发报捷文书时,我才想起应该看一看最近一直由郭嘉处理的邸报了。

大后方现在倒是还算很稳定,没有什么让人闹心的事。交州的士燮也送来了感谢信和谢礼,感谢我举荐其为交州牧。而陇西和汉中则已经战火弥漫了!以天水为基的孙策已经出兵汉中,正同张鲁的大将杨柏在阳平关大战。而被曹cao弄到西凉的刘备也来插上了一脚!刘备从马腾处借得西凉兵一万,打着奉旨讨逆的旗号兵出西平关,途经栈道借道葭萌关攻击下辨,与张鲁的大将杨昂和杨任战于瓦口关。

想来张鲁在这两只猛虎的夹击下,寿命也不会太长久了!不过,两虎竟食?汉中的争夺可以说是才方兴未艾!还真想不起刘焉是那年死的了?是不是刘焉也快寿终正寝了?不知与张鲁结怨的刘焉会不会也搅进去?张鲁原来尊奉刘焉为主,后来又谋求自立,自封为汉中王,因而与刘焉结怨。

从刘备背倚葭萌关、攻击瓦口关就可以看出来,他不会不利用与刘焉同为宗室的名义。并借以结好刘焉,把刘焉引为后援。不过,刘焉也不是啥善鸟儿!他当年就狡猾异常!原任幽州牧的他抢先一步看出了天下将有大变,申报朝庭后与刘虞互换了属地,致使刘虞最后命丧幽燕。刘备还真有魄力!如此的无后方作战他也敢孤注一掷?

郭嘉同已经归附的陈琳走进大帐打断了我的沉思。现在,陈琳已经被我任命为随军主簿。我抬头望着二人问到:";回徐州的人派出了吗?";郭嘉点头说到:";已经派出快马了,嘉亦附信请元直派子方赶来邯郸。";陈琳和颜良等的家眷均在邺城,必须想办法接出来。这样,颜良等大将不降也得降了!

因而,我就让郭嘉给徐州报捷的同时也传信给徐庶,让徐庶派糜芳亲自赶来邯郸,由糜芳潜入邺城主持全局,利用开在邺城的商铺和潜伏的密探,把陈琳和颜良等的家眷接出来。另外,我还考虑让糜芳贿赂一下狱吏,争取把被袁绍下在狱中的田丰也救出来。

而另一朵名花:洛神甄宓。也到该去求取的时候了!好在同为大富之家的甄氏一族与糜家有商务往来,刚好可以作为糜芳在邺城臂助,让糜芳先从侧面加以沟通;以联姻的形式结交强权,本就是大家族惯用的手段。

这个强权至上的时代就是好!上位者的我,可以脸不红心不跳的让自己的小舅子去给研究靓女,还可以自己给自己遮羞得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那些掌握舆论权的士子们不仅不会诟病,还会大赞:人不风流枉少年!说实话,我也仅是猎奇心在作怪,抱着一种仿佛在梦幻中的感觉,刻意的让臆想的翅膀如幻梦般飞翔!并没有太多的情yu在里面,只是有些玩儿心过重而已。

许邵、许子将的‘月旦评’之名之所以能名传千年之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对两个人的精辟预评:其一是对曹操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评价入木三分,形象而深刻。其二就是对甄宓的评价。当年尚在稚龄的甄宓不仅聪慧绝顶,闻一而知三;而且生得如粉雕玉琢一般,宛若一个出尘的小仙女儿。据传说,甄宓出生时还是满室的红光。许邵见到即以‘群雌之冠,六宫之主。’评之。

后来,原历史曹操灭袁之后,曹丕在邺城见到当时已为袁熙之妻的甄宓惊为天人,强行纳之为妻。曹cao死后,曹丕废献帝而自立为帝,既魏文帝;而甄宓也终成一国之后。许邵也因对曹操和其儿媳的准确预评,而被后人津津乐道。

曹植所作的《洛神赋》就是以甄宓为原型的。原历史身为曹植嫂子的甄宓,四十几岁就去世。而曹植也就是在甄宓去世之后、悲痛欲绝的情况下完成的《洛神赋》。甄宓死后不久,曹植也同时一命呜呼了!至于二人之间的关系,却根本无史料可查,就凭空臆想吧!

曹丕称帝之前要杀曹植,是不是与曹植对他的老婆有非分之想有关?则十分有可能。否则,他为啥不先对勇悍异常兼且年齿较长的曹彰下手,而选择了曹植呢?曹丕对手足之情还是比较看重的,就因张绣淯水之战杀死了他的异母兄长曹昂,才有了后来一句话吓死张绣的戏码。

第308章 倒霉妮子第11章 九江拜寿第355章 欲揭面纱第340章 高调叫嚣第145章 倩女倾情第239章 女人如书第237章 造人序曲第152章 踌躇难决第317章 遍布荆棘第228章 乘胜进军第350章 月亮明珠第195章 江上北望第6章 纵论世势第96章 玄德转运第201章 方兴未艾第60章 雏凤稚嫩第153章 运筹谋蜀第216章 泽国阻敌第7章 预先布局第88章 奏凯而还第175章 稚女多才第360章 进军敌后第269章 妩媚告白第364章 就让你跑第373章 全面布局第129章 西疆事了第249章 雄心不泯第8章 砺兵待变第151章 蛤蟆吵湾第228章 乘胜进军第34章 西进之路第218章 驯兽者戒第28章 双喜临门第232章 诡异密函第34章 西进之路第240章 仙卉奇葩第320章 龙虎生隙第200章 战云密布第66章 人惊甚马第367章 夷女多智第342章 横刀重甲第22章 八水长安第345章 婚前教育第304章 稚媳愁绪第203章 名花争艳第326章 缘何苦短第46章 又见三英第364章 就让你跑第94章 周郎请战第182章 马儿放赖第371章 洛神之泪第91章 大乔凑局第78章 兵进邺城第213章 二小默契第357章 非君不嫁第359章 放赖不走第199章 郎情妾意第229章 犁庭扫穴第23章 终见毒士第154章 擒将换将第126章 韩遂撤军第105章 双雄再会第136章 江东调兵第246章 权欲情*欲第342章 横刀重甲第155章 无双玉女第212章 初战盘河第54章 闹心孟德第186章 白帝风雨第315章 奉先收官第352章 飘雪睿智第24章 经略江东第304章 稚媳愁绪第259章 书房秀色第212章 初战盘河第53章 正南南来第369章 自荐枕席第153章 运筹谋蜀第341章 决不饶恕第7章 预先布局第371章 洛神之泪第105章 双雄再会第193章 突发奇想第179章 花招百出第41章 无奈被算第356章 矢志不渝第58章 大战将起第246章 权欲情*欲第182章 马儿放赖第349章 丁零飘雪第152章 踌躇难决第205章 媳妇随军第305章 笨媳福祉第220章 上叫下掘第38章 忽悠飞将第118章 痛击胡蛮第268章 妖媚痴缠第174章 襄樊三杰第8章 砺兵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