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以身报国

张新被带到一顶空帐内,内心的悲伤还久久让他不能平静,他眼睁睁地看见杨利被杀死,贺老六为了给自己创造机会,也被斩断左脚,成了废人,一起同来的十人,仅仅为了让匈奴人相信,便付出了死去六人的代价。

现在所有的担子都压到了他的肩头,他要怎么样才能完成任务?尽管他离目标已经很近,但却没有动手的机会,这时,进来一名士兵,看这名士兵的模样,应该是名汉人,他扔了一套衣服给张新,“先生让你换上衣服,然后跟我去见他。”

张新默默换上了衣服,跟随士兵去了李令的大帐,在路上,士兵简单向他介绍了自己,张新这才知道,原来这名士兵是李令的随身护卫,名叫赵善,是关中赫赫有名的刀客,因杀了杜县县令逃亡,没想到竟然投降了匈奴,成为李令的贴身侍卫。

张新装作初次听说,一句话也没有多说多问,很快,两人走进了李令的大帐,却见李令在收拾东西,这让张新暗吃一惊,难道李令要走了吗?

李令见张新进来便笑眯眯道:“虽然这是匈奴人大营,但你也别太放在心上,匈奴人和汉人都一样,军令如山,上下等级森严,你慢慢适应后就习惯。”

“是!”张新垂手答应道。

李令很满意他的态度,点点头又道:“我奉右贤王之令,马上要去单于那里商议重要军务,本来我应该带你一起走,但今晚你要给右贤王领路,所以你只能留下来,不过你不用担心,右贤王知道你是我的人,他不会为难你。”

“不知先生几时能回来?”

“这个可说不准,或许这次战役结束后,你能在长安见到我,反正也不会太长,最多一个月。”

张新心中大急,汉王的命令是尽快除掉李令,越早越好,如果等到战役结束后再动手,恐怕一切都晚了,他心中一横,不行!必须立刻动手。

想到这,张新便道:“在走之前,我还有一些重要情报要告诉先生,是关于平胡关的城墙漏洞,本来我是在平胡关守卫。”

“什么漏洞?”

李令顿时有了兴趣,平胡关是直道进入关中的最后一道关隘,汉军必然布防重兵,如果真有墙城漏洞,那简直就是天助他们成功。

张新随手拾起旁边的一把剑,赵善一怔,立刻按在刀柄上,目光警惕盯着张新,张新恍若不觉,用剑鞘在地上画了城墙,指着西面城墙道:“两个月前下了一场暴雨,平胡关西北角崩塌了,这件事平胡关守将蒋宁没有上报,而是偷偷用砖石掩盖,如果用投石机攻击,这里很快就会崩塌。”

李令被吸引住了,他走上前,全神贯注盯着地上画的城墙,脸色异常严肃,“在哪个位置?”他问道。

张新等待的就是这个机会,剑光忽然一闪,锋利的长剑直刺李令,这一剑太突然,没有任何征兆,旁边赵善大吃一惊,拔刀已来不及,这一剑准确地刺中李令的心脏,意外却发生了,剑刃一弯,竟然没有能刺进去,仿佛被什么挡住了,张新暗喊一声糟糕,李令穿有护身内甲。

尽管如此,李令还是受了轻伤,剧烈的疼痛让他大叫一声,翻身倒地,张新不假思索,挥剑向李令脖子劈去,这时,赵善的刀也到了,快如闪电,直劈张新后颈,这一刀若砍中,张新必死无疑。

形势紧迫,张新刺中李令脖子已来不及,要么他挥剑格挡,要么他身首异处,这就是赵善的经验,只要张新回剑格挡,那他就不会再有机会刺杀李令,电光石火之间,张新挥左手格挡,鲜血喷出,张新左手齐腕而断,一只手飞了出去,张新大叫一声,扑在李令身上,锋利的剑刃压住了李令的脖子。

赵善的刀快若狂风,又一刀劈进了张新的后背,令他心脉断绝,张新眼前一黑,就在他生命即将逝去的瞬间,他用尽最后的力气,用左手的断肘狠狠压下了剑刃,‘咔嚓’一声,锋利的剑刃切断了李令的脖子,李令连惨叫声都没有发出,人头便滚了出去。

张新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倒在李令身上,由此逝去,赵善呆住了,他慢慢捧起李令的人头,浑身发抖,嘶声大叫起来。

三个月后,独腿贺老六拄杖独自站在一座簇新的大墓前,正面刻着‘汉军屯长张新之墓’,默默凝视着旁边的两行小字,那是汉王刘璟亲手所书,‘舍身报国,张公千古’,旁边还有几座墓,是杨利和其他五名士兵的坟墓。

贺老六长长叹息一声,“你们能舍身取义,我贺老六又岂能独活?”他一挥剑,在张新墓前自刎而亡。

李令的意外遇刺打乱了匈奴人的作战计划,没有李令出谋划策,刘去卑被迫取消了李令刚刚才提出,准备偷袭马岭河道的后备计划,同时,张新的身死也使匈奴军队失去了关键的向导,刘去卑没有时间再去找小路,命令军队大举进攻午亭关。

但出乎刘去卑的预料,午亭关守军的抵抗在仅仅坚持半天后便崩溃了,二千汉军漫山遍野向南溃逃。

攻克了午亭关,距离最后的胜利只有一步之遥,只要他们再攻下八十里外的平胡关,那么关中广袤肥沃的土地就展现在他们眼前。

刘去卑的野心被激发了,他休整一夜后,便不顾一切地率领三万大军向平胡关扑去,但平胡关却不再是午亭关,等待他的是八千装备精良的守军,以及正在向平胡关赶来的两万汉军援军。

没有了李令出谋划策,刘去卑立刻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他只留下两千军队镇守午亭关,却一时疏忽了午亭关同样对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平胡关的主将已经换成了老将严颜,他率六千军从长武军城赶来,极大增强了平胡关的防御能力,而平胡关本身的兵力和从北方逃回了守军,使平胡关的守军骤然增加到八千人,加上关隘高大坚固的城墙和险峻的地势,匈奴大军想攻下这座关中最后的险关,可能性变得极小,他们更不要指望守关的将士会不战而退。

这就是刘璟所指的度,他已经做出最大限度的让步,将匈奴军队诱引到了最后一座关隘前,如果再让一分,匈奴军队就会攻破平胡关,但如果让步程度不够,又无法激起刘去卑攻入关中的野心,匈奴军队最终会知难而退,无法完成诱引的战略,可以说,这是一步极为凶险的棋,这里面的关键一环就是干掉李令,他是刘去卑的大脑和眼睛,有他的存在,就很难让刘去卑上当。

平胡关和午亭关一样,是一堵连接两边山崖的巨大关墙,再加上一座方城,方城的北城就是关墙的一部分,守城的士兵平时住在关城内,在和平时代,来来往往的商队都要进出关城,接受检查或者缴纳商税,甚至遇到天黑,还可以在关城内歇息一夜,以免遭遇夜间出没的野兽。

但和午亭关又不一样的是,这里没有所谓的小路绕过关隘背后,这里是子午岭的主峰,两边都是陡峭高耸的大山,除非能爬上山顶,用降落伞从山顶降入方城,否则只能乖乖地用最原始、最血腥的手段攻下这座关隘。

刘去卑已经抵达平胡关,他怔怔地望着这座险要处更超过雕令关的关城,他这才明白这里为何叫做平胡堡,关城本身就修建在陡峭的斜坡之上,随便扔段滚木下来,在斜坡上就能形成巨大的杀伤力,能够冲上斜坡,就已经是万幸,更何况还要面对高达三丈的坚墙,所以这里才叫平胡堡,每座想从这里进攻的胡人都会被平灭。

如果李令在的话,他一定会建议刘去卑先撤回午亭关,然后寻路去马岭河道,从那边再杀入关中,事实上,只比现在多耗费一天的时间,可李令死了,刘去卑就消泯了转道去马岭河道的念头,一心想突破最后一道关隘,因为这里是杀入关中最近的道路。

就像普通人过河一样,眼前是一座极为狭窄的小桥,而明知在远处还有一座大木桥,但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选择从眼前的小桥过河,这就是人的惰性,宁愿走稍微困难一点的小路,也不想绕远多走几步路。

刘去卑远远地望着这座雄伟的关隘,他发现这座关隘很安静,上面看不到守军,他忽然想起了沮源关,就和现在一样,关隘安安静静,等他们准备充分,攻上城头后,才发现关隘后面已经一个守军都没有,早已跑掉了,会不会这里也是一样?

虽然觉得可能性不大,但刘去卑还是抱了一线希望,他无论如何也要试探一番,刘去卑当即回头令道:“让石鞣来见我!”

第736章 身陷泥潭第201章 许都的棋子第694章 孙思曹谋第377章 深谋远虑第65章 请君入瓮第1094章 攻克函谷第248章 清船第955章 攻城夜战第1113章 危局酿变第576章 危局反击(上)第718章 姜氏父子第200章 途中遇险第1050章 升职风波第246章 三方角力第448章 陶湛忧思第661章 血战木门(上)第280章 谋长沙第798章 配合演戏第918章 出兵南阳第620章 全歼氐胡第949章 各自增兵第421章 打击信心第869章 再施困计第351章 大获全胜第326章 安陆危机第1038章 归途论战第428章 周瑜到来第754章 陆逊献计第869章 再施困计第112章 正是良辰美景第87章 真相渐近第401章 孙小妹选剑第64章 趁夜杀人第740章 荆州路不通第217章 不择手段第1122章 新主即位第990章 敦煌马岱第347章 贾诩之谋第498章 汉中有变第1078章 远到之客第856章 步步杀机第580章 荀彧建言第94章 不想遇见第75章 许都之谋第736章 身陷泥潭第1073章 再度出山第157章 捡软的捏第668章 上方谷(上)第805章 视察长安第183章 江东主力杀至第390章 以剑换刀第453章 商人抉择第126章 家有逆子第216章 紧急报信第172章 战争阴云迫近第1103章 中原大战(二)第1030章 兵围建业第37章 少女人质第965章 顺水推舟第132章 第132 事态严峻第546章 蜀道行军第694章 孙思曹谋第52章 荆州第一肥缺第961章 三个建议第7章 给于禁的迷魂汤第646章 邺都风起(上)第47章 残酷的训练第1033章 秣陵城破第705章 严密搜查第911章 备战合肥第1007章 嫁妆风波第749章 三方角力(上)第50章 新官上任第875章 困兽犹斗第865章 以身报国第524章 激战成都(一)第234章 攻心为上第682章 明取陈仓第623章 襄阳危机(下)第821章 奇兵出击第1056章 兵压苍梧第427章 新的威胁第445章 曹操特使第803章 曹丕反击(上)第551章 公开取士(下)第899章 殿前议亲第836章 谈判初成第582章 木牛问世第8章 惊心动魄的一夜第941章 如假包换第82章 小牛刀初试第410章 衔尾追击第491章 矛盾初现第68章 绵里藏针第717章 扫平陇西第355章 蕲春风云(二)第553章 笼络世家(下)第141章 第二次血战第659章 出兵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