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元兴改革

“圣旨宣……”

伴随着龚三儿的声音扬起,百官齐刷刷退下。

“太师王允,公忠体国,有大功于社稷,然天不假年,昨日突发恶疾,暴毙于府内,实乃大汉之不幸,亦朕之不幸也。着追封永阳县侯,由长子王盖承其爵位。为表太师之功勋,大汉自此之后,不再设太师之位,钦此。”

“陛下仁厚,万岁万岁万万岁!”

能够参与朝会的官员,无论品级、地位,抑或见识,自非寻常,他们很清楚王允究竟是如何“暴毙”的,只是他们更清楚,如今朝中以王允为首的一派,已然彻底没落,朝政大权,从此彻底掌握在了天子的手中,这些臣子自然不可能为了一个已死之人去抱不平,更何况他确确实实触犯国法,依照律例,足以抄家灭族,陛下保全其名声和家族,已经是皇恩浩荡了。

不等百官多想,龚三儿便再次取过了第二份圣旨。

“圣旨宣……”

“自即日起,朝廷除却太学,另设官学,凡各县户籍过万者,均设官学一座除洛阳、长安外,另于幽州涿郡、并州太原郡、豫州汝南郡、青州平原郡,各设太学一处,一应太学,皆由洛阳总太学所辖,各地太学考校合格者,入洛阳太学应试,取其优异者出仕,各应其职。”

“圣旨宣……”

“自即日起,天下土地,无论耕田、草场,皆归朝廷所有,由朝廷依据家庭人口,给予发放耕种、放牧,随人生老病死,田产、牧场亦因之增减收放。百姓所恳荒地,免税两年,垦荒者死后,朝廷收其半数。此所谓‘均田制’。当前多占田亩者,暂不予清退,家中有人殁后,加以收回,新生人口,不予发放,直至其数相平。”

“军功自下而上,共分五级,得五级军功者,赐田二十亩,或牧场六十亩,免田赋五年。其上,增军功一级,另赐田十亩,或牧场三十亩,免田赋一年。立功者死后,赏赐田亩、草场,于免税期过后,收归半数,余者由其子均分。”

“圣旨宣……”

“朝廷于皇室,各设农场数处,朝廷官营农场,用以研制新农种、新器械,其所出者,尽归国库。皇室农场,由皇室自行派人耕种、放牧,其所得,收入皇族内府,用于皇室、后宫支用,且照例纳税。除天子、太子外,皇室余者之人,不得动用国库之毫厘。此二农场,各不得超天下耕田、牧场总数之半成。”

“圣旨宣……”

“改‘三公九卿制’,为‘两省六部制’。朝廷设立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掌其事。设中书省、尚书省,中书省总汇各部、州郡奏章,起草诏令,尚书省传达诏令,监督各部、州郡照此执行。”

“中书省设左丞相一人,尚书省设右丞相一人,其下各有仆射三人为副,舍人六人为佐,称中书仆射、中书舍人、尚书仆射、尚书舍人。”

“六部各有尚书一人,设侍郎二人为副,郎中六人为佐,主事十人为用。”

“左右丞相与六部尚书,可直达天听,入宫奏对,协助天子统驭百官,执掌朝政。”

“设监察御史一名,御史中丞两名,负责监察百官,向天子谏言,统领御丞、史簿各数名,另有太史一人,与御史大夫同级,负责记录朝野事迹,编撰史册。”

“圣旨宣……”

“新春过后,改国号为‘元兴’,定于三月,泰山封禅,祭告天地祖宗,以求国泰民安,四海升平,并正式动工,开建皇陵,于三年内先将圣安陵修建完毕,以安葬太上皇、太后棺椁。再以五年,修建天子、皇后之陵寝。”

“圣旨宣……”

“改革币制,重铸铜钱。改五铢钱为元兴通宝,同时,因近年商旅往来不绝,珍贵货物,日益繁多,故此特设银监府,统辖铸币之事,并下设三大钱庄,为永兴钱庄、安民钱庄、华泰钱庄,由钱庄开办钱票、汇票、存钱、放贷等事务,借以方便贸易,使百姓余钱有存放之所。又设工造坊,运转官营桑林、织布、丝绸、刺绣、瓷器、漆器、金银玉器、造纸、印刷等事。”

“以原九卿之宗正府,皇后所立之内府,合为内务府,总管皇族事务,执掌皇室资产,修造皇家园林等事。”

“银监府与内务府,各设总卿一名,副卿数名,卿曹十余名到数十名不等,两府官员品级,与六部等同,直辖于天子。”

“圣旨宣……”

“重组京畿禁军,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禁军,每军各三万人,驻扎皇城内外,及虎牢、函谷二关与孟津港。另有羽林卫三万,拱卫皇宫。四大禁军统领,及羽林卫中郎将,皆官拜从二品,直辖于天子。”

“取消四平、四镇、四征将军衔,废州牧,每州政务归州刺史统辖,兵权归都督统领。另,前后左右四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大将军到地方时,可暂时接掌本州都督所辖兵权。各州不得擅自募兵,所需兵源,皆由朝廷招募之后,另行派遣驻扎。私募兵者,以谋反罪论。”

“圣旨宣……”

“自即日起,宦官只用于宫中侍奉,不得再任职前朝,更不得执掌兵机,后世有宦官干政者,人人得而诛之。”

“圣旨宣……”

“废藩王制,废封邑制,自元兴元年起,一切功勋封赏,不再给与封邑,只以均田制所定之田产,配以宅邸、金银等物,以示天恩。一切王爵,不再设封地。除却现有之亭侯、乡侯、县侯外,王爵自下而上,共有五等,为郡公、国公、嗣王、郡王、亲王。”

“其中,嗣王、郡王、亲王,非皇族后裔,不得加封。”

“以上诸事,赖诸卿家协力促就,凡一应官职,拟任如下……”

“尚书省右丞相:荀彧。”

“中书省左丞相:钱理。”

“工部尚书:荀谌。”

“兵部尚书:崔钧。”

“户部尚书:王晨。”

“礼部尚书:张隆。”

“吏部尚书:孟建。”

“刑部尚书:钟繇。”

……

刘赫的诸多旨意,足足宣读了一整个上午,待到大朝会结束时,已是日上三竿,刘赫便在宫中章德殿摆宴,与群臣共饮,直到未时末刻,君臣饮罢,百官这才退去。

这次大朝会所引起的反响,可谓空前。

无论是废除封邑制度,还是重组禁军和御林军,抑或军中改制,以及改国号,泰山封禅,都是一个国家一等一的大事。

可这些大事,今日全部凑到了一起,即便如此,还是不能与其他几件事相比。

均田制、币制改革、确立官学太学制、行两省六部制,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足以震彻朝野。

这一次朝会上所宣布之事,几乎要将大汉天下,彻底来一次翻天覆地之变革,百姓们茶余饭后,一个个兴致满满地议论着这些新举措,都将其称为“元兴改革”。

杨彪府中,杨修一脸不甘,看着在后院泰然自若垂钓的父亲,忍不住上前打断了他的兴致。

“父亲,您倒坐得住。”

杨彪也不懊恼,放下鱼竿道:“为父何以不该坐得住?”

杨修撇嘴道:“陛下如此改革,废除三公九卿,改用两省六部制,而新任的左右丞相,六部尚书,都与父亲您毫无关系,这岂不是要将父亲放逐山野,弃而不用么?且这两位丞相,六位尚书,没有一人是我杨氏子弟或门徒,陛下莫非要刻意打压杨氏?”

杨彪抬眼看了看他,站起身来,走到一旁凉亭中,随手端起一杯茶,抿了一口。

“你啊,自幼聪慧,连陛下也曾夸赞,你在太学之中,近年来表现堪称一等,其余讲师,无人能与你相比,历年考校,名列前茅者,必有你的门生。可这治学、教授之道,你虽是绝顶,而朝廷中事,却是一窍不通,想来陛下当年将你调去太学,后又多有旁敲侧击,警示于你,便是要告诫你安心教学,不可过分揣测朝政,这实是陛下保你性命的良苦用心,你却不加领会。”

杨修努了努嘴,有些不服:“孩儿却是不信,孩儿所教弟子之中,如今贵一县之尊者,亦有不少,弟子尚且做得官,孩儿莫非不能?”

杨彪见儿子不死心,不由得摇了摇头,目光看向皇宫的方向,露出了几分感激之色。

“哎,你既发问,为父若不与你讲个明白,怕是你也要自行揣度,反而坏事,既如此,你且坐下。”

杨修闻言,当即坐到了父亲的面前,毕恭毕敬先为父亲添满茶水,再坐得笔直,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杨彪又喝了一口茶水,这才开口。

“你可曾发现,陛下征战多年,麾下文臣武将,屡立功勋,虽是赏赐丰厚,却无一人得到封邑?”

杨修点头回应:“不错,即便军中第一将的关云长将军,也从未得到封邑赏赐。”

“这就是了。”杨彪说道:“封邑是为何物?此地百姓,从此不必给朝廷缴纳赋税,而只需向封邑之主缴纳供奉,还有郡王之封国,亦是如此。”

“陛下废除封国、封邑,又收天下田产而归朝廷,行均田制,所为者,无非意在强化自身皇权。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不过将这古人之语,行至实处而已。”

杨修若有所悟:“如此一来,陛下旨意、政令,便可传至四海,权威极盛,且即便有人生出不臣之心,可他们无有根基,自然难以再现当年七国之乱,抑或如今诸侯并起之局面。”

“可即便如此,又与我杨氏何干?”

杨彪摇了摇头:“你就没发现,此次新任之官员,出身于世家者,与出身寒门乃至乡野者,各占其半?”

杨修思索片刻,说道:“果然如此。右丞相荀彧,出自颍川荀氏。左丞相钱理,却是陛下少年时在黄水乡之玩伴。六部尚书,四位出自豪门,两位来自寒门,而侍郎之中,却是寒门与出身微末之辈居多了。”

说到这里,他似乎恍然大悟。

“陛下是有意打压士族豪门子弟?”

杨彪颔首道:“这是自然。”

“陛下如此用意,孩儿虽早有察觉,却不曾想到此番变革之中,亦有此用意,如今想来,却是一切都已明了。如此说来,王允死后,王谦以及不少于太原王氏来往过密之老臣,纷纷请辞,乃至兵部尚书崔钧之父,太傅崔烈也辞官回乡,也是察觉到了陛下之用意?”

“不错。”杨彪语气极为肯定:“老夫敢肯定,如若崔烈不愿辞官,这兵部尚书之位,决计轮不到他崔钧头上。”

杨修到底不凡,当即举一反三:“看来,如王晨、王盖等辈,如今看似受到重用,平步青云,那不过是陛下为防止旁人对王允暴毙,心生疑虑,而布的缓兵之计罢了。”

“也不尽然。”杨彪摆了摆手:“老夫断言,陛下并无要将士族豪门,彻底逐出朝堂之意,自古帝王之术,乃用人之术、平衡之术。豪门与寒门,士族子弟与乡野之徒,以平衡之势共存,陛下方能高枕无忧。而王晨、王盖,对王允诸多不法之事,并不赞同,且多有劝阻,加上他们确有才学,陛下自然会不吝重用。”

“至于我杨氏子弟……”杨彪话锋一转,语气显得有些黯然:“哎,只恨我族子弟本就人丁不旺,出类拔萃者更少,如今朝堂中少有我族身影,却也怪不得陛下了。”

杨修听到此话,脸上露出傲然之色:“父亲放心,陛下虽有意阻止孩儿入朝为官,可既然孩儿身在太学,定然多多调教人才,如此,也算壮我杨氏门生之威势。”

杨彪笑意盎然,双目眯成了一条缝,连道了几句鼓励的话,可杨修却不曾留意到,自己父亲在听到方才自己这番话时,眼角露出了一丝欣慰和轻松之意。

他更不会想到的是,就凭自己这一心态转变,就注定了原本会因为“太过聪慧”而英年早逝的他,至此便可寿终正寝,乃至在日后成为大汉一代名师,扬名立万。

第四百五十九章 北境丰收第六百零五章 父子约定第九百二十八章 重重布局第六百四十五章 外臣入宫第五百零二章 流言蜚语第四十二章 下饵钓鱼第六百四十四章 杨府夜会第七十二章 摆丰收宴第七百五十章 貂蝉临盆第三百一十九章 关羽沉沦第六百三十二章 角逐县尉第一千九十六章 王允连环第八百四十二章 杀神张飞第七百零九章 姜桓反击第五十四章 剿匪生活第九百零三章 司马动向第四百零二章 惊天大网第五百五十章 互相算计第三百六十六章 新的特技第一千九十九章 童言之祸第五百四十三章 反向挖坑第一百九十九章 言语交锋第七百五十七章 陈宫泄密第一百八十四章 出发北上第八百四十六章 老将黄忠第七百八十八章 最后激战第四百五十二章 汪家公子第二十四章 陷入危局第四百六十八章 蔡氏文姬第七百三十六章 两个袋子第八百零二章 烦死刘赫第一千十七章 复仇之火第一百五十七章 关羽逐鹿第七百六十八章 主将之战第六十六章 士气全无第七百三十八章 计定幽兖第六百四十一章 受禅大典第五百九十四章 刘赫算命第五百五十一章 各方战略第三百九十九章 连环计发第四百八十六章 凭空诬陷第三十二章 有意结交第七百九十五章 计划原委第一百八十八章 夜宴豪强第四百二十六章 荀彧首计第八百二十八章 九死一生第一千五十一章 兽王迟暮第八百八十七章 再见曹操第二百五十二章 三大名商第一百二十八章 治乱之语第九百七十八章 奇特访客第五百零九章 二贼之谋第五百三十六章 请君入瓮第六百三十九章 贫穷刘赫第一百零一章 师门相争第九百三十六章 龙骑双枪第八十五章 匪患终平第一千五十一章 兽王迟暮第六百二十七章 工程进度第三十三章 汉室宗亲第一百零九章 谈论天下第七百零二章 朝议定论第一百七十八章 超级丰收第八百八十一章 新的利器第八十九章 以民为本第八百九十六章 羌人内乱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线大胜第六百三十七章 貂蝉入府第五百五十三章 惨淡牛角第二百三十九章 败如山倒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汉中之战第三百一十五章 九花摧心第一千十五章 射术对决第三百七十五章 我给的胆第四百二十三章 无敌军容第六百五十三章 典韦立誓第八百零四章 意料之外第六百五十六章 群臣反对第七百八十五章 三曹斗张第一千三十二章 矛盾爆发第八百七十八章 奇特山寨第一千六十三章 程良魏延第五十二章 松林结义第八百九十三章 陈氏余孽第一百七十九章 实力膨胀第一千二十章 姜桓之能第六百九十八章 全线溃败第一百八十四章 出发北上第一百八十章 静思闭关第九百十九章 再见皇甫第九百零四章 两份榜文第七百七十七章 步步为营第六百六十七章 两地贵客第一百三十六章 说动众人第八十四章 进军各乡第一千零四章 英雄救美第六百八十二章 征伐西凉第一千零三章 骚扰公主第二百七十一章 单挑关羽第五百零六章 并州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