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不愧是大儒啊

蔡邕缓缓伸手接过李易递来的书卷,心里却是无力吐槽。

这书卷肯定是李易找了人代笔,然后用来博取名声,所以,质量应该不会太差。

可蒙学用的文章岂是说换就换的?

蒙学的文章简单不假,但其中要考虑的种种实在太多了,多到让人想想就感觉到头痛的地步。

别说李易不知从哪找来的代笔了,即便是蔡邕这样的大儒也不敢乱动啊,否则一个不慎,哪出出了疏漏,就要被全天下的读书人一齐嘲笑了。

之前蔡邕想认识一下那个代笔,是存了点拨的心思,现在却是已经熄了那个念头,无他,这等文章也敢写,太过不知天高地厚。

蔡邕心里哀叹了一声,李易这人很聪敏不假,但是行事上完全无从琢磨,原本自己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可看看他现在要做的,怕是会被全天下的读书人耻笑,自己要是陷进去,怕是一世英名尽毁,还是找办法尽早脱身吧……

不过,自己已经给李易写了那么多东西,许多关系已经说不清了,真的能脱身么?

蔡邕有些忧愁的展开书卷,入目是一列列非常工整的小字,虽然比不上所谓的大家风范,但也是绝对上乘了。

心里默默转过“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的念头,蔡邕随后哑然失笑,自己不也是个“代笔”么?

生平头一遭,带着无数乱七八糟的念头开始看手中的文章,然而很快,蔡邕脸上淡淡的,自嘲的笑容就开始变得凝固,然后“脱落”,同时,口中还情不自禁的低声念叨着什么。

与蔡邕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蔡邕读书非常入神时才有的模样。

黄承彦虽然不知蔡邕习惯,但也看得出蔡邕的表情很认真,完全不像是伸手接东西时那么敷衍,不禁心中好奇,李易给蔡邕看的究竟是什么?

与蔡邕不同,黄承彦与李易接触多了,知道李易身边并没有什么人代笔,郭嘉虽然文采不错,但也写不出洛神赋,所以黄承彦一直都认为那是李易自己写出来的。

至于说李易的气质不太符合,这就更好解释了,非常人行非常事,岂是凡人能够猜测的?

黄承彦开始给自己闺女使眼色,叫她给自己一点提示,可黄月英双目低垂,小脸严肃,对亲爹的暗示完全就是视若无睹,生动的演义了一幕什么叫胳膊肘往外拐。

黄承彦无语,正打算开口问李易,就听见蔡邕忽然“啊”了一声,然后叫道:“怎么这就没了,剩下的呢!”

蔡邕对着书卷连瞪了好几眼,甚至还翻过去看看,好像下面藏有东西一般。

确认了背面没有字,蔡邕再次急切道:“襄侯,后面的呢?”

说着,蔡邕自动就将目光移到了黄月英手里剩下的书卷上。

李易嘴角露出了一个得意的笑容,道:“蔡中郎莫急,此文名为‘三字经’,是我特为孩童蒙学所做,不过月英是女子,手中无力,只拿得动半篇。”

蔡邕看着李易,下巴动了动,也不知是想吐血,还是说扑上去咬李易一口。

这家伙是故意的!

故意只拿了半篇来给自己看,故意吊人胃口!

其实,蔡邕的猜测算是半对半错,李易虽然的确有故意的成分,但目前三字经也的确只有半篇。

因为原版的三字经中有些内容如果在东汉出现,那就是“BUG”了,所以必须修正,而以李易的水平,想要修正,并且不留痕迹保持全文通顺,没有任何雕琢痕迹,完全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李易也没那个耐心去琢磨。

于是,李易就干脆先拿了一半出来,先吊吊蔡邕的胃口,就跟在襄阳用半截洛神赋来吸引人是一个套路。

等把蔡邕的胃口吊足了之后,李易再拿出余下的……删减过后的半篇,让蔡邕出手校正补齐。

不过,有了前面半篇垫底,这最终署名依然是李易一个人的。

别怪李易小气,这件事情的好处实在是太大了,他不能分给别人。

蔡邕不知李易想法,认定他是将其余内容藏了起来,可盯了李易半晌,这家伙丝毫没有愧疚之色,蔡邕也知道自己抢不来,只能一指黄月英手中的书卷,问道:“这又是何物?”

李易笑道:“此乃另外两篇,怎么,蔡中郎也有意一观?”

蔡邕呼吸一滞,他很想吐血,你将这些东西带过来,不就是特意给我看的么,怎么现在反倒是成了老夫要求着你才能看?

不过,甭管蔡邕心里怎么腻歪,怎么骂李易不要脸,还是毫无节操的点了头,表示自己真的很想看。

点过头,蔡邕自己都感觉有些脸红,没办法,刚才李易给他看的东西,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三字经,言简意赅,朗朗上口,虽然就单纯的文学性来说还差了那么一些,但就蔡邕这等大儒来看,该有的基本全都有了,用作蒙学却是比如今的仓颉要胜过不止一筹。

这还是李易拿出的第一篇,他相信,剩下的绝对不会差了。

果然,李易又交给蔡邕一篇之后,蔡邕的脸色彻底变了。

这回是“弟子规”,同样是童子启蒙,同样的言简意赅,同样是……只有半篇。

不过,蔡邕没有再就半篇的事情与李易瞪眼,而是急急接过了第三篇。

这次蔡邕口中直接发出了轻呼。

第三篇的内容是千字文的前半,虽然也是启蒙读物,不过千字文的格局明显要大了许多,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看到半截,又断了。

蔡邕摩挲了一阵,不舍的将书卷交给了等候已久的黄承彦,然后抬头看向李易,眼睛有点发红。

现在蔡邕已经认定了,这些东西不可能是李易找人代写的。

三篇,每一篇都不比如今启蒙用的仓颉差,谁能有这等本事?

而且,有这等本事的人,早就天下有名了,又如何会给李易做代笔?

所以,尽管直觉告诉蔡邕,这些东西是李易抄来的,可事实摆在面前,由不得蔡邕不相信,这三篇文章只能是出自李易自己的手笔。

至于剩下的半篇,蔡邕已经不着急看了,那些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已经看到了李易的目的。

有这三篇文章在,再加上李易的有心推动,不消数年,天下孩童蒙学必然要以这三篇文章为先。

那么,作为这三篇文章作者的李易,他将会得到什么?

天下读书人皆为李易徒子徒孙?

但凡汉人疆土,皆有李易子弟?

恐怖如斯!

孔圣人当年都没有这般风光啊,而且,孔圣是埋在土里的,李易却是个活生生的人,如今才二十来岁。

李易以布衣杀董卓,当太守,只用了不到一年。

只要给他二十年……不,给他十年……

活着的圣人……

蔡邕只是稍微想了想,就感觉后背全是汗水,湿冷一片。

相对于蔡邕,黄承彦的承受能力就强多了,黄承彦在襄阳就已经被李易用穿越者的优势轰炸过一次,将李易当做能称圣的存在,现在这些文章虽然就影响还要大过之前所讲种种,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却是锦上添花。

众人沉默了片刻,李易示意黄月英将书卷收起来,蔡邕想自己抓过来,可拉不下脸去想,那感觉就跟刮骨似的,心疼啊。

无奈,蔡邕看向李易,希望他能将这些送与自己,同时也再次想起了自己刚刚推翻的,前些天的一些想法。

如果说蔡邕原本的想法是单纯的猜想,认为那只是一个可能的话,现在,蔡邕已经百分百肯定了李易的目的——李易心中想做的不是一地郡守吗,也不是一方州牧,而是要将汉室推翻,自己称皇做祖!

没错,蔡邕看透了李易的野心,虽然李易与他直接交流不多,但看看李易叫他写的那些小材料就明白了。

虽然蔡邕不耻李易的要求,感觉李易有点不要脸,可作为起笔之人,他能明确的看出,李易做的这些事情,就像是高祖斩白蛇一样,李易是在给自己争名,造势!

蔡邕特意找伏寿试探李易平时言语,再次加深了这个推测。

也正是因此,让蔡邕对李易的态度有了初步变化。

汉室如今的颓势,蔡邕看的很清楚,特别是董卓站出来碾碎了老刘家最后的颜面,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改朝换代之事,真的不稀罕。

李易就是奔着改朝换代去的,目标明确,行事干脆果断,比较天下诸侯,李易真有成事的可能。

所以,蔡邕就动摇了,起了投靠李易的心思。

这时候投靠,只要李易事成,他绝对是排名前列,甚至是位居头一号的从龙之臣。

别说蔡邕太自信,相对于李易身边那些人来说,蔡邕虽然比他们晚了几个月,但别忘了,蔡邕有个女儿在李易手里呢,这就是优势!

反观李易那些女人,只有伏寿是出身较高的,可惜伏家看不上寻常出身的李易,所以,只要蔡邕肯,真没什么人能与他争。

圣人都有私心,就别说大儒了,从龙的名望摆在面前,蔡邕也不能淡定。

至于说对大汉的忠诚……

呵呵,蔡邕在长安被下狱之后,让他保住命的是李易,不是大汉天子。

只是蔡邕也有担忧,因为李易的底蕴实在太差了,别说跟袁绍这样的豪门比较了,就算把天下所有州郡的太守们拿出来排排站,论家底,李易是毫无疑问的倒数第一,这样想要成大事就很难了。

不过今天,看到那三篇文章之后,蔡邕就知道,李易最大的短板也要补齐了。

天下童子以李易为师,这等名望,怕不是要紫气东来三万里?

谁人还能挡得住?

想想刚刚李易要做院长,让自己给他做副手,自己居然还不乐意,蔡邕感觉后槽牙有点酸……

思绪很乱,蔡邕越想心跳的约厉害,现在不光后背,就连额头,手心中也满是满水,李易等人也感觉有些不对,蔡邕也太激动了,该不会猝死吧?

看着蔡邕斑白的头发,李易没敢碰他,给黄承彦打了个眼色,黄承彦轻咳一声,挪到蔡邕身边,轻声道:“蔡兄,蔡兄……”

黄承彦也看出不对劲,这青筋鼓的把皱纹都给绷直了,有必要这么激动么?

听到黄承彦的呼唤,蔡邕长长吐出一口浊气,看了李易一眼,便目光低垂,隐约透着几分顺从之意,李易自然是看到了蔡邕目光的不同,不过,他怀疑这只是错觉。

蔡邕又看向黄承彦,问道:“贤弟以为襄侯可为书院院长?”

之前黄承彦就表过态了,不明白蔡邕为何还要再问一次,不过还是点点头,说道:“襄侯才学非凡人能及,自然当得。”

蔡邕笑了一声,又问道:“如此说来,以襄侯才学做一郡之主也是绰绰有余了?”

黄承彦感觉蔡邕貌似要给自己挖坑,不过此时只能答道:“那是自然。”

蔡邕继续问:“若是一州之主呢?”

黄承彦正捻动胡须的手指一顿,眉毛翘了翘,然后有些意味深长的看了蔡邕一眼,同样笑道:“自然也是绰绰有余,蔡兄以为然否?”

屋中瞬间变得无比安静。

蔡邕微笑不语,没有再接话,不过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既然李易做一州之主都绰绰有余,那么,李易该做什么呢?

这里几人都想到了,可是李易不第一个开口,他们不敢说,也不能说。

李易这时的心情也有起了些变化,蔡邕基本上是将他的野望放到明处了,李易没想到蔡邕会如此直白,一时也有些紧张,他担心蔡邕会给他捅出去。

不过没等李易想明白呢,就见蔡邕一转身,俯首向李易拜道:“老朽自诩博学之人,略微胜过老朽之人,不过三两之数,可如今方知其实不及襄侯万一,老朽惭愧莫名,所以,今后愿以襄侯为主,任凭襄侯驱使,还望……主公莫要嫌弃老朽年迈……”

这一瞬,别说李易,就连黄承彦父女二人都惊呆了。

在他们看来,以李易的手段,软硬兼施,叫蔡邕乖乖卖命是没问题的,可是,蔡邕开口喊了一声主公,这就实在是出乎意料了。

特别是黄承彦,他看出李易非是池中之物,果断送闺女就已经很干脆了,为此还沾沾自喜,可没想到蔡邕竟然比他还狠,一张嘴主公就喊上了,也就是蔡邕的闺女被李易给提前抢了,不然看样子今天多半也得送了。

黄承彦暗暗佩服,不愧是名扬天下的大儒啊,果然厉害。

第615章 交代后事第165章 别怕,我会保护你的第247章 襄阳来讯第651章 将计就计第462章 备,拜见襄侯第572章 会稽世家第565章 周瑜归心第389章 岂不美哉第590章 虞翻第448章 荆南人事第246章 再见蔡琰第500章 程昱愿降第585章 扬州新格局第536章 富春第16章 芳踪飘渺无觅处第761章 建功立业就在今日第577章 江表之虎臣第690章 迁民,开府第496章 实话实说第569章 郑家堡第518章 寿春 人心惶惶第230章 变卖家产第90章 张绣不见了第72章 督军有难事第777章 大汉永昌(终章)第42章 吕奉先不过如此第178章 蔡瑁要完第465章 你只是个卑鄙小人第272章 典韦东游记(中)第752章 又打起来了第557章 慈不掌兵第224章 谁给谁赔罪第314章 曹豹来访第526章 豫章捷报第189章 典韦步战天下第一第80章 屠村第149章 将军!某有一计!第160章 文某的家在南阳第286章 自家人第30章 来自董太师的邀请第601章 庞统战陆逊第173章 襄侯,纪某错了!第386章 居然是曹操!第128章 刑徒营 谢谢彼抱的打赏第228章 黄忠的选择第424章 话里有坑第85章 此乃老夫义女第66章 又晕了一个第233章 在路上第43章 吕布的怒意(求票求收藏)第480章 夏侯渊认了第168章 杀还是不杀第424章 话里有坑第225章 请大公子提剑杀之第228章 黄忠的选择第281章 放袁术的鸽子第460章 刘备送礼第361章 意外的访客第768章 自投罗网第746章 分红第126章 当为大汉左将军第552章 周瑜盗书第282章 叫一声姐夫听听第252章 再见刘琦第496章 实话实说第329章 张昭在徐州?第399章 天子使者第120章 擂台规则第735章 许攸献毒计第30章 来自董太师的邀请第645章 襄侯小心,有刺客第386章 居然是曹操!第105章 王司徒家徒四壁第327章 无法化敌为友第115章 教徐晃行贿第497章 你也不是太坏(6000字大章)第192章 公平一战第594章 先生辛苦第608章 亲情第367章 糜竺,见过主公!第574章 全才虞翻第493章 英雄末路(中)第541章 孙家对不住襄侯第1章 翼德不要冲动第589章 打架斗殴第575章 孙策去也第737章 巡视第132章 襄乡县侯 谢谢“水水水冬天“的打赏!第81章 张绣的怒火第267章 又见庞季第83章 大骂张绣第738章 张扬第6章 谁敢与我一战第341章 蔡瑁知道了第344章 恐怕难以长久第131章 请圣旨 谢谢“wanderi”的打赏第616章 郭图第467章 以命抵命第577章 江表之虎臣第439章 张闿来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