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

一连几日,各地送来的案件都有三公曹的令吏陪同审理,这让廷尉的人很奇怪。

只是令吏说是例行公事,他们不会妨碍廷尉,便也没说什么。

而关于边境胡人事务,这其实是个烫手山芋,处理得好不加分,没处理好容易闹出问题,大鸿胪也乐得把权力还给尚书台。

清查人口和丈量土地,是尚书台分内之事,陈暮派了民曹去与少府那边沟通,新任少府樊陵是花钱买的官,与宦官交往私密,因此没有什么异议。

至于财政方面的问题,尚书台并不管,由大司农的都内府、皇帝的水衡尉、少府禁钱司掌管。

其中都内府负责全国官员的工资以及公款开支,到明清时期,被称为国库。

而水衡尉和禁钱司就是皇帝的私有财产,后来被称为内帑。

所以尚书台插手不了财政。

目前能够做的就是执掌民生、与各州刺史部积极沟通,看看各地两千石太守国相有没有渎职现象。

刺史是没法罢免太守国相的,一般来说,刺史发现某地两千石有问题,就向朝廷中央报告,由三公同意之后,就可以对这人进行处置。

但尚书台可是有个二千石曹,其实就是用来分三公之权,慢慢把三公架空之用,如今陈暮收权,以后各地郡国太守就由尚书台与各州刺史进行沟通,文书也会送到尚书台来。

这就相当于直接截了三公的胡,如果遇到强悍的三公,没准真要找上门来搞事。问题是现在的司徒许相,太尉曹嵩都是宦官派系,而司空张温也相差不多。

所以如果张让出面,这一部分权力收归尚书台,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真正麻烦的是选官察官以及年末终考课州郡事。

后来的吏部为什么是天官?

因为手中握有这两项权力,可以罢黜官员和录取官员。

而现在这两项权力,分别在皇帝和三公九卿手里,选官察官在西苑呢,除了受到朝官举荐并且天子同意的官员以外,天下大部分官员都在挂牌出售。

而年末终考课州郡事一般是由三公主导,

九卿为辅,检查各自隶属官员,对他们进行考核,确定淘汰掉一部分不合格官吏。

到了地方上,则由刺史和太守分别主导,刺史那边是别驾从事,而太守那边则会派遣督邮。

如此层层递进,太守检查地方小官吏,刺史检查太守和县令,中央检查太守和刺史,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善的监察体系。

陈暮要是想对这两个方向动手,如果只是安插几个人手还好,比如曹操的叔父曹鼎,就曾经在做尚书令的时候,将曹洪安排为蕲春县令。

可要是将各地发来的任免文书截留,想利用尚书令的权力凭自己心意任免官员,那无疑是动了包括汉灵帝在内所有人的蛋糕。

所以今年年末,对于陈暮来说是一场很大的考验。如果他想有作为,想要罢黜淘汰一些贪官污吏或者利用裙带关系上位的无为官员,遇到的阻力简直比天还大。

不过这件事情,陈暮还没有脑子抽抽到得罪所有人的地步,毕竟他又不是包拯,得罪皇帝加上满朝官员做什么。

因此他的打算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顶多掺掺沙子,弄点任人唯亲之类的就行了,没必要搞事。

一连十几日,权力在慢慢收拢,政务处理井井有条。

但处理政务嘛,难免不能面面俱到。

这一日廷尉吴恭就找上门来。

“陈尚书,此案件明明没有问题,缘何发还重审?”

吴恭来势汹汹。

如今朝堂上下,三公九卿大部分都是买官而来,陈暮有皇帝的支持,想要从他们手里夺回权力并不困难。

唯有廷尉不太好处理,因为吴恭家里三世廷尉,法学世家,拥有法律权威。

“大理何故发怒?”

陈暮跪坐在主位上,平静地饮了一口茶。

大理这个称呼来源于“夏”,《礼记·月令》记载,夏有“大理”。意思是主管审判的**官,地位就相当于后世最高法院院长。

到秦汉时期,大理变成了廷尉,汉景帝的时候又改为大理,到汉武帝时又改为廷尉,反复更迭了几次。

到了隋唐以后,就正式改名为大理寺,这个寺,并不是寺庙,而是官署名称。

而在汉朝,廷尉长官俗称为大理,意思是“执掌法律之人”。

虽然廷尉是九卿之一,中两千石高官,但灵帝以来,廷尉的权力大半都归了阁台,有时廷尉还得当尚书令的下属,审理案件必须听从尚书令,所以陈暮也不虚他。

吴恭将案件丢在他的桌案上,冷冷道:“尚书令自看。”

陈暮见他好像真的生气了,便站起来,拉着他的手往旁边桌案上推,边拉边笑着安抚道:“大理先别动怒,有事好商量。”

“哼。”

伸手不打笑脸人,吴恭冷哼一声坐下。

“大理是要茶还是要酒?”

陈暮又坐回了自己的位置,边翻看案件公文边问道。

汉人喝饮料,基本也就这两样,就跟后世来客人要上茶是一个道理。

“酒。”

“给大理上酒。”

陈暮吩咐了一句,再看了一眼案子,心里就有了腹稿。

“不知尚书令看得如何?”

吴恭喝了一口酒,询问道。

陈暮点点头:“原来是弘农郡的盗窃案,我正打算下公文对大理与弘农太守士孙睦以及陆浑令郭永申饬一番。”

吴恭脸一黑,道:“这么说,尚书令是觉得我量刑有问题,要责难于我?”

“量刑没问题。”

陈暮笑了笑:“《刑法志》言,取其非物谓之盗,《律令》曰:盗二两金者弃市,此人臧(赃)获,得失物直(值)三两金,弃市无可厚非。”

盗窃罪在汉朝是极大的罪,分为四个等级,偷1钱-22钱或者价值1-22钱的物品,罚金1两。

偷110钱到22钱的物品,罚金4两。

110到220,关3年。

220到660,关5年。

660枚五铢钱到二两金之间,无期徒刑,脸上刻字。

二两金以上,弃市。

一斤金子价值一万钱,十六两为一斤,那么一两金子就是625钱,二两金子,就是1250钱。

弃市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带去闹事街头,人多的地方斩首。

到明清时期,就是菜市场行刑。

想象一下,现代偷几千块钱被判死刑是什么概念。

这还是汉朝,法律已经算是宽松了一些,秦朝的法律更严苛,偷盗罪几乎与杀人罪并列。

只要你敢偷,哪怕1毛钱,也得服徭役30天。

从秦简《法律答问》里来看,基本上就是犯点小罪坐牢服徭役,中罪就是死刑,大罪不用想了,直接连坐。

如此严酷的律法,也难怪秦二世而亡。

“既然量刑没错,那是何意?”

吴恭脸色就更加不好看,把廷尉已经盖章要斩首的犯人临时叫停,硬生生又拉回死牢里,这无疑在打廷尉的脸。

陈暮说道:“这案子有一处疑点。”

“哪处有疑点?”

“公文上说,富商张斗丢失玉器一件,值三两金,后于案犯王乙家中人臧并获,是与不是?”

“不错,公文里写得很清楚,王乙那日醉酒,趁夜潜入张家,盗取玉器,墙壁上还有王乙那日所穿之鞋的鞋印,印纹已经对比过,确认无误。”

“所以我才有一点想不明白。”

“哪一点?”

“按照以往公文叙述,当地官府如何确认是这名犯人,又如何抓住他的,都会详细记载,而这里面却含糊其辞,只有一句张斗起夜,隐约见是王乙。”

“失主亲自指认难道不对吗?”

“当然不对,我看了王乙户籍,此人是城外乡里人,在西城单独租住房屋,平日做点小生意。而那张斗住在城东,是大富商,按理来说,二人身份地位相差如此之大,应该不认识才对。”

“也许是偶尔听起?一个县城能有多少人,少的数千,多的不过万余而已,偶尔遇见很正常。”

“那也不该知道名字。”

陈暮继续道:“另外我看案情报告,说是王乙朋友喊他喝酒,喝到午夜才离去。那王乙朋友家与王乙家不过数百步,一个喝醉酒之人,绕那么大一圈跑到城东去,不合乎情理。”

吴恭说道:“也许他仗着酒劲,故意去偷盗呢?”

“你喝成那样还能爬围墙吗?”

陈暮反问。

吴恭一时语塞。

陈暮又说道:“其实这也没什么,有些人的行为难以理解,也很正常。但最让我觉得奇怪的是,我查了户籍资料,那张斗也算颇有家资,奴仆达二百余人,一个喝醉酒的人闯入人家的宅院,那么多奴仆居然没有守夜巡逻的发现,实在说不通吧。”

“这......”

吴恭被他这么一说,也觉得好像有点问题。

汉朝人定盗窃罪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依据就是人赃并获,其它证据反而没那么重要。

事实上不仅汉朝,封建王朝都是这样,甚至如果你得罪了某地县令,都不需要人赃并获,直接给你网罗一个罪名就行。

《窦娥冤》就是典型的例子。

正所谓破家县令、灭门知府,官员拿捏升斗小民,不亚于捏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

所以说那些自诩为知识分子,出入什么上流社会的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真以为自己能如鱼得水?

如果不能像高要和陈暮一样,不择手段地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权力高点。别说县令,就算是乡里的某个亭长,都能置你于死地。 Wшw¸тт kдn¸¢ 〇

这就是古人底层百姓的悲哀,不仅天灾**不断,就连每日生活也得如履薄冰,稍微遇到个道德品质败坏的地方长官,不小心得罪或者你有什么东西让他觊觎,那么离死也就不远了。

“此案件,我已经让人暗中去调查,大理若信得过我,那先不要将犯人弃市的公文发下去,再耐心等两日,静待结果。”

陈暮最后说了一句。

吴恭迟疑片刻,他家三代治法,担任廷尉。他觉得没有问题的案子,别人眼里都是疑点,实在有点打脸。

但他这个人好歹还算正直,算是九卿当中少数正派官员,涉及到人命,确实该慎重。

想到这里,吴恭点点头:“好,那就等两日。”

说罢拂袖离去。

等他走后,陈暮才看向一旁角落里正在默默记录的荀彧说道:“文若,如何?”

荀彧点点头:“学会了,以后会注意这些细节疑点。”

这......

我叫你在一边学习,不是让你去找罪犯对线,是教你怎么学会权力斗争呀。

陈暮心中腹诽。

荀彧是昨天来的尚书台,被陈暮任命为二百石的尚书令吏。

二人没见过面,但荀彧却知道陈暮。

虽然不太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名声能传入尚书令这样的大人物耳朵里,但荀彧还是欣然愿往。

无它,唯忠于汉室也。

陈暮笑着说道:“文若啊,从吴恭今日来尚书台,你看出了些什么?”

荀彧想了想,回答道:“尚书台有监督廷尉办案的权力,甚至尚书台就有办案权,廷尉必须协助尚书令办案,然而吴大理却来尚书台质问?”

嗯,很好,现学现卖,找出了不合常理的地方。

陈暮欣慰地点点头:“不错,廷尉应当是协助尚书台办案,现在却敢跑来质问尚书台。可见原本的尚书令有多无能,如今我要把权收回来,其他人怕是不会心甘情愿。”

“尚书令打算怎么做?”

荀彧问。

陈暮耸耸肩,回了一个字:“忍。”

“忍?”

“当然。”

陈暮目光涣散看向前方。

还能怎么办?

当然是忍咯。

现在是一步一步地试探三公九卿那边的反应。

要是触及底线,尚书台自然要缩回来。

至于为什么不硬刚。

很简单。

那得看看汉灵帝以后会是什么情况。

陈暮只知道,中平六年,大概一年半以后,汉灵帝会死。

为什么死,怎么死的,史书一概没有记载。

如果汉灵帝只是得了感冒,肺结核而死,那就不用担心,因为有地暖了,汉灵帝应该不会再感冒了。

如果是其它病,那就只能再看看,毕竟这个时代生病真的是件可怕的事情。

而如果汉灵帝是纵欲而死的话......

那就说明他必死无疑。

一个人只会贪图享乐,那是性格使然,自己去劝的话,那就跟满朝官员没什么区别,反而被汉灵帝厌恶。

性格有缺陷的人是没办法拯救的。

必死的情况下,自己凭什么还累死累活搞什么权力斗争帮他治理江山?

所以陈暮现在的打算,就是取中庸之道。

尚书台的权力得收回来,毕竟他得做政绩,让汉灵帝相信他的能力,万一汉灵帝没有死,他还得继续往上爬呢。

但也不能用力过猛,免得引起其它部门不满,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里。

当然,要是三公九卿把他当像梁鹄一样的软柿子捏,他也不介意让他们尝尝什么叫刺猬。

第一百五十章 小老弟,你怎么回事?第六十八章 上阵父子兵第五十二章 天下五君,笑对苍穹(新年快乐)第三十七章 离别第八十一章 大战前夕第九十五章 白马玄甲,定叫他有来无回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夹第二百六十二章 如何证明?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爱你们第七十章 老狐狸的算计第七十一章 给年轻的周瑜上一课第一百零七章 卖儿卖女第十章 西讨关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阳。第六章 定徐州(1)第一百八十二章 前三刀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战(1)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陈暮第一十六章 有内鬼第一百五十一章 斗智斗勇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战第十章 主动示爱第五十九章 内部的一把火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七十二章 陈暮的鬼名堂第一十六章 有内鬼第七十九章 对峙阶段的斗智斗勇第二十一章 出使吕布第七十九章 夺冀州的第二步战略第二十八章 刘备来京第七十六章 三股势力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城只需要一架云梯第三十一章 陈暮辞职第五章 曹操的处境第三十四章 大战阎行第一百三十四章 雏鹰起飞第二百五十八章 仲长统第二十三章 南阳之战(完)第四章 半个大汉人第三十三章 请陛下饮酒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刘虞第一十八章 这TM的就是惊喜第五十二章 刘曹会晤第一百七十章 司马懿第七十一章 给年轻的周瑜上一课第八十四章 计中计中计中计第二十三章 南阳之战(完)第八十章 刘表东进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一百八十八章 崩溃第四十九章 曹操的应对第七十七章 大泽乡之战第三十九章 最后一功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优势在我第一百三十五章 教育晚辈第二百二十九章 关门打狗第二百零七章 十胜十败第八十五章 取胜!第一十七章 骑兵的作用第二十八章 讲学第六十三章 狂狮第五十九章 内部的一把火第一百二十二章 计划赶不上变化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战第九十六章 袁术.....不用死了第七十九章 徐荣的部署第一十二章 母亲第三十章 群情激愤第七十五章 徐荣,奏起战争的号角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兴得太早了第三十二章 中伏第二百三十七章 观望局势第一十七章 盗掘陵墓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八十四章 决战之时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三十三章 斩二将第二百七十八章 我之罪也第六十四章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第二百七十五章 开城门第一百一十三章 留画雕像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论英雄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五十六章 繁星点点第二十章 新的布局第四十六章 人皆蝼蚁第八章 美丽的梦第七十章 我们都是华夏子孙第三十章 天子阅兵第四十一章 陈暮是我弟第二百七十二章 围魏救赵第二十五章 割以永治第一百七十章 司马懿第一百八十二章 前三刀第六十八章 我入彀中第三章 双面间谍第九十八章 平安县城内的吕奉先第三十七章 成了第三章 天下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