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谥议

洛阳皇宫的构造庞大,地形复杂,分为外宫与内宫。

外宫是指嘉德门外,如云台殿、明光殿、承福殿、显亲殿等地,由鸿德门相连,每日往来,都是办公的官员,天子并不住在这里。

而内宫则是嘉德门内,兰台、玉堂殿、嘉德殿、长秋宫、西宫等地,天子常住玉堂殿和西宫,长秋宫是皇后居所。

大将军何进这几日在朝中议事的地方,在却非门内的却非殿,虽也是皇宫内,却是外围之中的外围。

经过司马门、端门以及却非门,每处宫门都有侍卫把守,森然严厉,与内宫禁卫隔开。

这些外宫的侍卫,就是虎贲军。目前的虎贲中郎将是何进的人,所以何进一点都不担心宦官会对他不利,整日在却非殿中与公卿们商量大事。

汉朝国丧礼仪,别说何进,很多大臣们都不懂。除了太常与少数经历过桓帝国丧的那批老臣以外,没人会无聊地去研究这些。

所以何进自然也不知道,不过如今新任太常杨彪就位,主持国丧,一切大小事务都有序处理,并无繁杂紊乱。

到第四日午时,何进于却非殿主持与三公九卿的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是选定天子谥号。

谥号乃是一个驾崩皇帝的重中之重,因为在下葬之前,可是要雕刻碑文。

必须要在碑文之上,写上谥号,因此要在下葬之前选出来。

所以每次皇帝驾崩,都要尽快选谥号,此为谥议。

太常杨彪在谥议这件事情上话语权很重,环顾一圈说道:“诸位,我认为陛下谥号应当为灵,乱而不损曰:灵。陛下登基以来,数次天下大乱,此有失于国家。好在幡然醒悟,没有酿成大祸,以灵为谥号,最为合适。”

“灵为恶谥,恐怕不妥吧。”

马日䃅摇摇头:“陛下虽有失于国家,但却有功于万民。收税之策,大部分的钱币都赠与了天下百姓,治理各地灾难,恢复民生。黄巾之乱后,承平四年,各地再无民乱,这都是有目共睹的,太常难道要罔顾事实,只看过不看功吗?”

“这。”

杨彪一时语塞,因为马日䃅说的是事实。

历史上为什么汉灵帝被按上灵帝这个恶谥?

因为一个皇帝的谥号,就是他这一生的总结。

比如汉文帝,休养生息,励精图治,谥号为文。

比如汉武帝,攻打匈奴,远征漠北,谥号为武。

汉灵帝文不能安邦,武不能镇国,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享乐搜刮,还真没有功绩。

唯一的功劳就是哪怕多次出现大乱,但至少国家还在,没有灭国。

如此被谥号为灵,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现在呢。

现在陈暮以一手国策收税,帮汉灵帝弄了不少钱。

汉灵帝弄钱的借口是什么?

是南钱北调。

黄巾之乱时,受到影响最小的是荆州扬州益州。

这三地还算富庶,

就用这三地收上来的田税,补贴冀州青州豫州等受影响最大的三州。

然后再借口要平定北方外地入侵,又收冀州豫州等地的钱,补贴边关之地。

如此一来,实际上汉灵帝就是在用豪强的钱,治理整个国家。

当然。

顺便再从这庞大的资金链当中,截取那么亿点点给自己享乐。

不过不管怎么说,那几年豪强受了一定损失,但百姓生活确实好了很多,也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之前汉灵帝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功绩,于是谥号为灵。

汉代给皇帝上谥号,一般尽量是给美谥。

像汉桓帝这厮,跟汉灵帝一个德性,沉迷女色,宠信宦官,察举非人,时人讥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就是从他开始。

结果他却能给一个“桓”这样的美谥,就是因为汉桓帝时期有凉州三明帮他平息羌乱。

还有汉安帝同样如此,当政时期内忧外患,国家一片混乱,结果还有个“安”这样的美谥,可见只要有点功绩,都会给好一点。

现在汉灵帝平息了黄巾之乱,平息过凉州叛乱,平息过幽州乌桓叛乱,还打败过南下的鲜卑,并且对于治理国家还有了一定功绩,再谥号为灵,那就太不公平了一点。

杨彪也觉得马日䃅的话好像确实有那么点道理,于是就询问众人道:“太尉说不该恶谥,那诸公的意思,是为天子加尊为美谥还是平谥比较合适?”

“平谥吧。”

司徒丁宫嘴角微微抽搐,皇帝是对百姓有功不假,但损害的可是他们这些地主豪强阶级的利益,给个平谥,不能再多了。

“那就思帝如何?大省兆民曰思。正所谓:“君子谓陶婴贞壹而思”。天子惠于万民,思帝即可。”

杨彪建议。

“怀帝也不错,慈仁短折曰怀。恩泽百姓,此为仁也。陛下年未六十而崩,此为短也。《论语》言,“君子怀德”。又《书经》曰:“邦之荣怀,尚一人之庆。”我以为宜上尊号曰怀。”

太尉马日䃅也建言。

汉朝所谓短折,未到三十而死则为折,未到六十而死则为短,汉灵帝刚好在短的范畴之内。

“既是安民,则应以“定”为谥号,正所谓安民法古曰定,《诗经》曰:“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又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国”,天子安民法古,又克敌于外,孝定帝亦不错。”

“闵帝也可,慈仁不寿曰闵,天子对百姓慈爱,多次对洛阳灾民赈灾,《尚书》曰:“予惟用闵天越民。”然而岁寿短折,为闵帝恰当好处。”

“我看不如叫愍帝,祸乱方作曰愍,天子虽对万民有恩,可大家看看如今的局势,南有豫州叛乱,东有冀州叛乱,四方扰攘,天下似有国难之时,应以愍帝为之。”

“非也,天子聪明仁爱,博闻多能,十分聪慧。正所谓聪明叡哲曰献,不若叫孝献帝怎么样?”

“献帝不是美谥吗?”

“哦,差点忘了。那就还是在思、怀、定、闵、愍等平谥当中选一个吧。”

三公九卿们一个个引经据典,议论纷纷。

在历史上谥议的时候,都是各抒己见,然后用各种经典阐述为什么自己要提出这个谥号,如果被采纳的话,也是件青史留名之事,很多大臣热衷于此。

众人都希望能够采纳自己的意见,一时间,大家纷纷旁征博引、遍稽群籍,像是要把肚子里那点货全都倒腾出来。

正在这个时候,门外的卫士进来报告道:“大将军,司隶校尉与尚书令回来了。”

司隶校尉跟尚书令?

大臣们停下议论,看向却非殿门外。

只见两人风尘仆仆进来,向何进拱手一礼道:“刘备,陈暮见过大将军。”

“原来是司隶校尉与尚书令,你们入座吧。”

何进让他们坐下。

司隶校尉跟尚书令虽然不在公卿当中,但有三独坐的权力,更何况刘备现在手中掌握着军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何进当然不会轻视他。

两人坐下,马日䃅皱起眉头,质问道:“陈子归,你不是已经辞官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陈暮缓缓开口说道:“暮去岁十一月因父亲病重而辞官,今岁三月陛下病重,下诏让暮回来担任尚书令,没想到在路上遇上冀州叛乱,不得已投身于青州勤王军中,辗转于司隶校尉在野王县汇合,今日方抵达洛阳。”

“原来如此。”

众人听了他的解释,也就没说什么。

大家都知道他家是冀州蒲阴县,那地方离洛阳两千里路,又遇上冀州叛军,能活命就算不错了,迟到一段时间,不是什么大事。

何进说道:“你们来得正好,公卿们正在谥议,为先皇取谥号,确定为平谥,尔等说说你们的看法。”

陈暮皱眉道:“平谥?先皇对内平息黄巾之乱,安抚黎民,布德百姓。对外西平羌乱,东定乌桓,北击鲜卑,如此大功,居然只是平谥,这要是被汉朝诸多先帝,如桓帝安帝知道了,恐怕得龙颜大怒吧。”

几位大臣们不由感觉到尴尬。

桓帝安帝在位的时候,论起功绩,还真不如先皇,现在先皇居然只给个平谥,不给美谥,那让桓帝安帝好意思吗?

恐怕说不准半夜三更就得去找他们的麻烦。

丁宫恼羞成怒道:“先皇虽有些许德行,但横征暴敛,肆意收税,陈尚书,你看看洛阳周边的叛军,再看看天下局势,如今国乱岁凶,苍生涂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此皆先皇之过也,怎么能给美谥?”

呵呵。

果然是因为这个原因。

陈暮心中冷笑。

能让一个本来可以给美谥的君王被大臣冠上平谥乃至恶谥,除了动了他们的利益,还能是什么?

想到这里,陈暮本来打算喷回去。

但犹豫片刻,还是转头对杨彪说道:“师兄也是这般认为吗?”

杨彪是杨赐的儿子,陈暮是杨赐的徒弟,两人虽然差了20多岁,但辈分是平辈,杨修还得管他叫叔。

“这。”

杨彪迟疑道:“此为诸公商议定下的。”

陈暮摇摇头:“不可,先皇虽有过,但亦有大功,桓帝安帝尚无太大功德却能得美谥,诸公怎么能如此对待先皇,难道诸公真要因私废公,因陛下收税,而枉顾陛下给诸公的恩德了吗?”

诸位大臣们互相对视,觉得陈暮说得有些道理。

但平谥是丁宫提出来的,他觉得被陈暮反驳很没有面子,于是坚持己见道:“陈尚书,你不过是天子近臣,依仗天子宠爱而得位尚书台,虽有三独坐之权,亦是坐于末席,诸公议事,哪有你说话的份?”

嗯?

陈暮眉头一皱,锐利的目光看着丁宫,片刻之后,忽然冷笑起来:“我原以为丁司徒身为老臣,来此谥议,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

“你!”

丁宫怒目而视。

陈暮继续说道:“我祖上为蒲阴侯,曾跟随高祖,平定安邦,创下这大汉天下。我虽无祖宗之才,却亦是讨黄巾而起,南征北战,东平张角,西破波才。在青州之际,亦是安抚黎民百姓,为陛下缴纳数十亿之财富,坐镇尚书台以来,诸公可见政务有繁乱之处?如今丁司徒却言我是仗陛下宠爱才得位,实乃滑天下之大稽。”

大臣们互相对视,纷纷点头,觉得他说得对。

陈暮又道:“而丁司徒之平生,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沛国,举孝廉入仕,历任交州刺史、光禄勋、司空、司徒。在地方为官,素无政绩,来中央朝堂,亦无功德。后来因巴结宦官而窃取三公之位,即便如今先皇驾崩,宦官失势,也理当安民辅国,向先皇表达敬意,如今却对先皇多有贬损,此是人臣之道否?丁司徒难道不信魂而有灵,歆兹显号,就不怕先皇泉下有知,今夜入梦中与你相会?”

“竖子!”

丁宫差点没气死。

陈暮冷冷地看着他。

丁宫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上位的时候巴结宦官,给宦官钱才做到了三公高位。

后来见宦官失势,又投靠了何进。

结果何进挂了,董卓上位,于是又投靠董卓。

当时董卓要废掉刘辩立刘协,卢植是唯一一个站起来反对的人,而其他大臣则是默然不语,心里反对,表面不敢说。

而丁宫呢?

是唯一一个站出来支持董卓的人。

这是什么行为?

《后汉纪》的作者西晋史学家袁宏将他一顿臭骂,可见在后来的士林当中,他的名声臭到了极点。

这种人得罪了就得罪了,能拿自己怎么样?

“司徒与尚书令都少说两句。”

“行了行了。”

“不要吵了,此为谥议,二位以为是菜市场吗?”

众人怕他们吵起来,纷纷劝说。

杨彪最后定下基调道:“尚书令虽然言语无状,但也并非无理。我看不如还是选个美谥吧,尚书令有何建议?”

陈暮毫不犹豫道:“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能安兆民曰康,好乐怠政曰康。先皇最大的功绩,还是以豪强之钱,赐予了亿万兆民,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让黎民能居家乐业,谥号为康,最为合适。”

第八十四章 假酒害人第三十二章 满满的套路第七十九章 无敌的神威少将军跑了新书发布了,九荒圣师,求大家收藏推荐一下第三十一章 劝服马腾第二十一章 父慈子孝第七十九章 天下恶名,由我刘玄德来背!第一十六章 奇袭曲梁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第一百三十五章 教育晚辈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三十六章 海内闻名,天下皆知第五十八章 势如破竹第八十四章 大汉光明的未来第四十一章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第四十九章 记仇的曹操第六章 吕布的处境第二百四十章 一生之敌第六十二章 朝会第七十七章 你要和我打吗?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第六十六章 朝廷诸公的援助第一百二十七章 哺时定策第二十八章 曹姥姥进青州园第八十七章 陈子归束发弃袍第七十章 长安城下第九十七章 各有算计第四十四章 我也是有兄弟的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第一百四十章 大河对峙第二十二章 偷梁换柱第五十六章 将胆第七十六章 名满天下第五十章 关羽出征第四十四章 我也是有兄弟的第四十三章 惨胜第六十七章 不打了第五十八章 赵云雨夜入禹州第四章 半个大汉人第三章 卢植第四十七章 第二步,亲征曹操第五十章 吊唁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五章 曹操的处境第二十章 南阳之战(2)第九章 集思广益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三十九章 陈丞相第一十一章 玉堂寻贤访陈生第三章 未来方向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三十九章 最后一功第七十四章 废帝第六十四章 张让之死第四十一章 援军第一百九十八章 徐荣回辽东第六十章 孙策第三十二章 关羽的眼镜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二十三章 年关将至第四十章 鸣金第十章 掌控舆论的优势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优势在我第四十八章 南方先乱第三十四章 祭祀第二百五十九章 构筑防线第六十一章 洛阳乱第四十八章 谥议第一十三章 初平二年第八十六章 大战前夕请假条第九十二章 吓不死你第五十五章 威胁第三十三章 拉开序幕第四十四章 孝出强大第四章 乃祖之风第一百一十八章 开端第五十三章 务政一周年,不写书,聊聊人生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义练兵第八十六章 大战前夕第一百八十七章 决战之日第一十五章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第三十六章 学宫最后一天(4)第一百六十一章 战起第七十一章 民族认同感第一百零三章 江湖仍有他的传说第四十五章 长社城下第一十五章 陈暮之谋第一百零七章 螳螂伏击马车第二百四十六章 其心可诛第九十章 主动出击第四十五章 逼走公孙瓒第三十五章 民风淳朴蒲阴县第五十六章 繁星点点第一百九十七章 张郃投降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第三十二章 中伏第三章 天下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