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赤子之心

“三国之谋伐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一连过去几日,洛阳的天气都持续高温,太阳高高悬起,驱散了城内的肃杀之气。

那一夜之后,过了四五天洛阳城都变得极为萧条。

内城百姓除了家中实在没粮,才会愿意出门,去粟市买粮食以外,其它时候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想出去。

住在外城的百姓就实在没办法,必须要出门做事情才能活下去。

毕竟洛阳内城也并非寻常老百姓就能入住。

除了达官显贵以外,连普通的低级官吏都只能住在城外。

所以内城的百姓想要生存还是很简单,至少他们手里有钱,可以买到粮食。

而外城的百姓则主要依靠于劳动力生存,不得不出门生存。

如洛阳周边的田地农夫田附,城内的手工业从事者,被店铺雇佣人员,西市东市的苦力,以及达官显贵的仆人奴役等等。

在古代要想养活一座人口能达到百万级别以上的城市,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这座城市承担着重大意义。

就如同唐朝的长安,宋朝的开封,明清时期的四九城等等。

东汉的洛阳同样承担着这个意义。

董卓迁都的时候,其实不止是洛阳城内百姓,洛阳周边地区都被他迁走,史书记载是数百万,按照最少的计算,也是两百万以上。

可见洛阳城内的百姓大抵是不低于百万这个数目,庞大的人口要解决需求问题,首先得让城市繁华起来。

所以不管是处于被迫,还是处于已经确定安全,百姓们至少重新走出家门,开始新的生活。

洛阳恢复往日的热闹,城南袁绍军营之中,所有人都愁云惨淡,气氛凝固。

“诸位。”

荀和脸色苍白,咳嗽两声,环顾一圈,缓缓开口说道:“大将军一死,我等前途渺茫,为今之计,便是要此事定性,不然我等谁也走不了。”

在场有袁绍、郑泰、陈琳、何颙、张津、逢纪、鲍信、王允以及新加入的许攸周旌等人。

卢植因在皇宫大乱的时候,从乱兵手里救下了何太后,后来又救驾有功,刘备向天子举荐,已经被任命为新任光禄勋,目前并不在这里。

逢记沉吟道:“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谁能想到宦官居然会谋杀大将军!”

荀和脸色就变得更差,他原本是想利用何进诛杀宦官,等何进掌权之后,党人就能够复起,重新掌控权力,到时候就能治理天下,还大汉一个朗朗乾坤。

谁料到就似当初三君之事一样,作为三君之一的窦武入宫诛杀宦官,却被宦官反杀。当年的事情几乎重演,这让他心生恐惧。

如果再来一次当年的事件,那党人就彻底无葬身之地。不过唯一让荀和有个安慰的是,这一次宦官也被团灭。

要知道,当年三君带兵入宫诛杀宦官,就因为没有杀死王甫候览等人,才造成了党锢之祸。

现在至少宦官死了,没人能蛊惑皇帝。只要他们想想办法,也未尝不能扭转局势。

号称大汉BB机的许攸微微一笑,双眼露出智慧的光芒:“诸位不要惊怕,此事闹得虽大,但也未尝没有补救之法。”

“哦?”

众人看向许攸。

许攸目光却看向袁绍,说道:“解决之法,还得在袁本初身上。”

袁绍一头雾水:“我有何解决之法?”

许攸环顾四周道:“诸位,袁本初乃四世三公袁家之人,你们说,太傅会让他被定性为谋逆吗?”

“话是这么说......”

逢记犹豫道:“只是此等毕竟是大罪,非等闲可以遮掩过去。”

荀和却思索起来,点点头道:“许子远言之有理,不过若想将此事遮掩过去,光靠太傅与我等发力,让满朝大臣帮忙还是不够,还需要另外两人。”

许攸缓缓说出那两个人的名字。

“董卓,刘备!”

......

......

刘备现在正在宴请董卓。

作为整个洛阳唯三手中握有兵权的两个人,董卓跟刘备现在的处境可比袁绍强得多。

袁绍手里虽有兵权,却是戴罪之身。

一旦被天子将袁绍定为谋逆,那袁绍除非立即造反,不然没有如何活路。

更何况,即便袁绍想造反,董卓跟刘备必然会联手攻击他。

因此实际上只要袁绍被定为谋逆,不管造不造反,他都是死路一条,而且还会连累汝南袁氏。

基于这个原因,至少刘备并没有因为董卓曾经有过僭越行为,而对董卓有什么意见。

毕竟至少目前来说,董卓还是大汉臣子,刘备不可能无缘无故就攻击他。

所以听闻董卓来访,刘备虽然诧异,但还是盛情款待了他,邀请他来中军营帐之内,吩咐厨子准备好酒宴。

董卓倒也胆大,只带着数十护卫与李儒阎忠牛辅徐荣等人就敢单刀赴会,并不害怕。

其实也没什么好怕的,一来他跟刘备无仇无怨,不可能起冲突。

二来就算刘备看不惯他,心里恨不得要把他杀了。除非刘备想造反,不然也不会拿他怎么样。

因为至少眼下,董卓可是救驾的大汉忠臣,名声和行为上也没有任何问题,刘备攻击他就是擅杀朝廷大员,跟造反没区别。

所以对于爱惜名声羽毛的刘备来说,自然不可能做这样莫名其妙,且自毁前程的事情。

刘备这边也带了关羽张飞陈暮典韦几人,在营帐之中为了表示对董卓的尊敬,刘备就没有坐主位上,而是空悬主位,双方相对而坐,气氛倒也还算融洽。

“恭喜骠骑大将军升迁,刘备敬你一杯。”

刘备举起酒杯敬酒。

太皇太后昨日又下了诏书,升董卓为骠骑大将军。

要知道,汉朝的将军头衔最尊贵的就两个,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骠骑将军,都是万石。

其它的像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是堪比九公的中两千石。

如今董卓取代了之前董重的骠骑将军,地位几乎相当于何进。

这也是因为董太后认了董卓这门亲戚,想要利用董卓的兵权来执掌朝政,因此多加封赏。

随着何进之死,何太后反而有些失势的意味,朝中大小权力,隐隐被董太后掌控。

毕竟姜还是老的辣,董太后总归是在皇宫待了那么多年,至少没有白待。

董卓笑呵呵地说道:“司隶校尉也是救驾功臣,以后我二人一同在朝为官,还得多多亲近。如今天子年幼,将来亦得靠我等帮忙辅佐,万不能让大汉天下再出什么乱子才行。”

这话深得刘备之心,当下他便高兴地又举起了酒杯说道:“董公明是非,知真理,实乃大汉之福,社稷之福,刘备再敬公一杯。”

二人推杯换盏,过了好一会儿才终于开始聊正事。

“宦官造逆,生灵涂炭。先帝驾崩之后,本该由大将军辅佐少帝重整山河,中兴天下。却不料宦官贼心不死,杀死了大将军。”

董卓叹了口气道:“只是这也就罢了,大不了我等再找时机,想办法请天子诛杀宦官即可,熟料袁本初此人,居然如此胆大妄为,率军入宫,差点害死太皇太后,太后以及陛下。此等罪行,玄德以为如何?”

刘备气愤道:“此事我亦觉得十分荒唐,再怎么样,也不该率军入宫。即便当年游平公等人,亦只敢领少数太学生去,袁本初居然领数万大军入宫,不仅造了无数杀孽,还让陛下几近蒙难,此乃谋逆之举也,我欲过几日开朝议之时,便弹劾于他。”

董卓大喜道:“原来玄德也早有此心,既然如此,那我二人约定,到时朝议之时,我们一同弹劾袁绍。”

他还以为刘备不会主动找事而特意来刘备军营游说,没想到刘备同样有这心思,愣头青就是愣头青,一点都不考虑人情世故和利益纠葛。

刘备同样高兴道:“有董公相助,将袁绍此等祸乱朝政的害群之马驱逐,那就再好不过。”

两人当下又喝了几杯,二人都很高兴。

不远处的李儒却是一脸诧异,不明白刘备为什么要这么做。

事实上不仅是李儒,董卓带来的所有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刘备会无条件同意弹劾袁绍。

这对刘备没有任何好处嘛。

可只有明白早期的刘备是什么样的人,才会明白为什么刘备会这么做。

嫉恶如仇、深明大义、性情如火、刚烈不屈。

无数个这样的标签打在他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因为这都是写在史书里的事情。

昭烈帝的谥号,就已经概括了他一生。

也许,要是刘备像历史上那样,颠沛流离几十年,没准真的会拒绝董卓的提议,开始思考起得罪袁家的后果。

问题是如今刘备太顺风顺水,得到汉孝康帝的赏识,已经成为司隶校尉,仅次于三公九卿。

自己身居高位,又握有兵权,已经完全没有去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因为在他看来,做错了事情就得受罚,做对了事情就得奖励。

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不能因为你家世显赫而逃脱罪责。

虽然这想法很天真,并且实际上刘备虽没有颠沛流离,却也当过济南相。

经历过官场黑暗,知道一些官场情况,并不是对如今这个世道完全没有任何认知的人。

可他依旧坚持自我,选择了抗争。

或许正因为如此,才是他得人格魅力所在。

在这纷扰的乱世当中,人人只追求利益,只追求不择手段。

唯有他,哪怕浮沉一世,临死之前,也不忘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

才是那个半生漂浮,归来仍是少年的人。

一旁的陈暮扫了眼李儒,似乎是知道他心中所想,含笑不语,只是用眼神向阎忠示意了一番。

满脑子阴险诡计,利益纠葛的人,又怎么能明白仁义一世的赤子之心的人呢?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234章 赤子之心)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三国之谋伐》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第一十七章 盗掘陵墓第七十六章 界桥之战第三十三章 请陛下饮酒第一百零六章 夏侯涓第一百零二章 帮公孙瓒完成战略胜利第七十三章 投石问路第五十九章 内部的一把火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五十一章 比我狠第九十七章 各有算计第一百一十章 开战吧第二十章 新的布局第六章 吕布的处境第七十五章 卧底的自我修养第二百五十九章 构筑防线第七十七章 一肚子坏水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第二十八章 算无遗策第六十五章 泰山书院开学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战第二十七章 父母第二十七章 青州十年往事第二十七章 青州十年往事第二百零八章 一触即发第六十五章 泰山书院开学第六十六章 党人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门第三十一章 陈暮辞职第六十八章 武课第三十五章 学宫最后一天(3)第一百零五章 哥几个,骑着第七章 觊觎河内第一百七十一章 下马威第一百四十二章 诱饵第四十六章 风起云涌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四十二章 让大汉武德,再次充沛!第七十章 出兵第三十九章 晋升资本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城只需要一架云梯第七十九章 局势明朗第七十五章 卧底的自我修养第七十九章 淮口射戟请假条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夹第七十四章 盟主孙策第八十一章 郭嘉发起了挑战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义练兵第八十七章 一十五规划(1)第九十三章 绝望的鞠义第四十五章 迁都(感谢云哥的盟主)第九章 罗市贼第七十章 孙曹刘一网打尽第一百四十六章 泽国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八十七章 陈子归束发弃袍第六十六章 曹操未曾设想的道路第四十二章 让大汉武德,再次充沛!第四十章 表功第七十六章 打二十个第一十一章 招募第二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之战第七十七章 马第七十三章 心病第三十二章 清君侧第五十三章 西进关中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战第七十五章 盟主他爹来了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七十七章 离间计第八十章 用老张郃的计击败小张郃第二百三十一章 兵败如山倒第一十五章 替天子背锅第七十五章 徐荣,奏起战争的号角第七十九章 天下恶名,由我刘玄德来背!第四十章 奇袭第三十八章 第一波进攻第一百六十八章 聊城之战第三章 得兖州第二百四十二章 南下洛阳第一百八十六 鞠义复仇第七十一章 狗急跳墙第二十一章 出使吕布第三十六章 白马与少年第一百二十一章 强汉的二板斧第一百四十二章 诱饵请假条。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一百零二章 章武五年第二百零二章 大决战开始第一百九十一章 总有一处门会打开第三十四章 洞悉人心第二百二十五章 战术布置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绍的应对第三章 得兖州第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第七章 巡视地方第四十九章 曹操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