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废帝

刘备关羽张飞陈暮回到自己军营里。

如今军营已经被拆卸下来,打包成数十辆马车辎重,随时可以离去。

“董卓无缘无故妄言废立,我心难安,要不过几日再走,等朝议之后,看看是个什么结果?”

坐回自己主位之上,刘备叹息一声,向陈暮征求意见。

陈暮连连摇头道:“大哥,太皇太后懿旨让你领青州牧,是为了让你平定冀州叛乱,如今冀州叛军犹在,徐州与兖州也是皆有乱象,此朝廷之时,你不应该再管了,还是应当剿贼为主。”

“话是这么说......”

刘备迟疑。

总觉得自己要是这么离开,说不好朝廷就会发生什么大事。

陈暮劝道:“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大哥要是还逗留在洛阳,说不好就会被董卓攻讦,向太皇太后弹劾,到时候就不好办了。大哥且安心去,我留在洛阳观察局势,若有不对,我尽量阻止。”

在历史上,汉灵帝死之后,由于天子年幼,皇帝诏令反而没有法律效应,由两位太后垂帘听政,长秋宫与永安宫政权夺利,导致朝廷政出多门,没有形成统一。

比如当时董太后就命自己的侄子董重为骠骑将军,以此来与何进对抗。结果被何进兄妹先下手为强,联合朝臣将她赶出皇宫。

自此以后,何太后一家独大,皇宫的政令,也基本由她来颁布,在短时间内,相当于有了皇帝的权力。

包括后来何进被宦官诱骗入宫杀死,其实并不是何进不想杀宦官,而是何太后将宦官给保护了起来,何进拿自己的妹妹没有办法。

如今的局面是董太后没有被赶出皇宫也没有被谋害,又变成了政出多门的情况,二宫各有诏书懿旨下达,政令没有统一。

刘备这个青州牧,其实还是因为当初他仗义执言的结果。

本来按照董卓的意思,是想随便弄个中郎将打发了,让他去冀州与叛军硬碰硬。

董太后下达懿旨的时候,已经回宫的王钧提醒了她,说是当初若不是刘备,董太后已经遭了何氏兄妹的毒手,司隶校尉再怎么样,也不能无故降职,应该用同等官职对待。

董太后觉得王钧说得有道理,这才把中郎将改为青州牧。

由于这份懿旨没有何太后阻挠,所以就有了合法性,刘备要是不走,董卓向董太后进谗言,说刘备抗旨不尊,那确实是对他很不利。

因此刘备想了想,说道:“既然如此,那我便先行离开吧,四弟,你要密切关注,万不能让董卓得逞。”

“我尽力。”

陈暮点点头,心中却道,我尽力让董卓得逞。

过了几日,在阎忠的帮助下,董卓听闻部将李肃与吕布是同乡,于是让李肃带上赤兔马与金银珠宝,前去游说吕布。

吕布果然被利诱,杀死丁原,率部归顺了董卓,自此,董卓在洛阳总算是一家独大,握有话语权。

到七月初,先帝汉孝康帝以珠襦玉匣入殓,安葬在了文陵,总算是入土为安。

在安葬了汉康帝以后,董太后于七月中旬召开了朝议。

朝议之上,只有太皇太后与陈留王。

何太后与少帝并未出现。

这一次不同于上次宴席,是为朝议,太傅袁隗与百官皆到北宫的德阳殿。

今日的朝议,其实就是董太后与董卓谋划的废帝开的朝会。

之前董卓说了三步计划,其中第一步赶走刘备已经达成,第二步,南军已经被董承执掌,进一步削弱了袁绍,虽然袁绍手里还有部分豫州叛军未遣散,但数量很少,只有三万多人,

已经不足为虑。

因此现在可以进行第三步计划,废帝!

董太后俯瞰群臣,率先说道:“先帝临终之前就有意立董侯为帝,这是诸卿知道的事情。只是碍于何进与何氏势力,朕亦不得不作罢。如今何进身死,少帝怯弱无能,朕垂帘听政,依伊尹、霍光故事,扶持董侯,诸卿以为如何?”

董卓立于太皇太后身侧,与董承左右护卫,按剑俯视百官,朗声说道:“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庙;吾奉先帝遗诏及太皇太后懿旨,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

这一次袁绍也在场,当即正准备挺身而出,还未等他发话,就看到一人骤然跳出来,大喝道:“今上即位未几,并无失德;太皇太后与骠骑将军何故废嫡立庶?”

众人看去,惊讶地发现居然是平日里左右逢源的尚书令陈暮。

自先帝去世以后,陈暮在朝中的存在感已经很低。因为尚书令这个职位本来就不高,虽然权重,可如今中央乱成一片,地方政局也不稳,因此尚书令的权力遭到很大打击,使得大家已经很少再去关注他。

没想到在这个关口,陈暮居然跳了出来反对,说了大家都想说的话,满朝文武不由万分佩服,陈子归当真是义士也。

“不错,尚书令所言甚是。虽有先帝遗言,但一无诏书,二无诏令,则遗言又怎么能算数呢?所以太皇太后与骠骑将军此举,乃不符合礼法之举,臣等恕难从命。”

“臣等恕难从命!”

包括袁绍、荀和、卢植、张津、王允等大臣纷纷反对。

除了他们,宗正刘虞也站起来说道:“废立之事,若先帝有命则应当通过宗正,于族谱之上勾勒划去帝位。太皇太后虽是先帝生母,却非刘氏宗族之人,如何有权力管刘家之家事?”

“你!”

董太后被刘虞的话说得差点没气死。

董卓大怒道:“太皇太后为今上与陈留王祖母,这亦是太皇太后之家事。尔等过问太皇太后家事,是要造反邪,汝等视我手中之剑不利否?”

噌!

陈暮拔出宝剑,大声呵斥道:“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袁绍一头雾水。

这感觉。

有点奇怪。

总觉得,这话好像是自己要说的,却被人抢了。

很难受,但却说不出来的感觉。

无奈之下,袁绍也同样拔出剑来,大声道:“尚书令所言,正是吾所言也!”

董太后大怒道:“袁本初,你这大胆狂徒,当初率兵入宫的事情朕还未找你算账,今日还敢说大话,仲颖,将这狂徒斩杀!”

“太后息怒,太后息怒。”

“朝议之时,不可妄动刀兵。”

“袁本初年轻气盛,当初诛杀宦官,也是正义之举,不可言杀也。”

众臣在袁隗的带领下,纷纷劝解。

阎忠和李儒也劝说董卓,门外的禁卫这才没有进来把他们这群反对废帝的人斩杀。

陈暮说道:“既是太皇太后之言,臣无语而对,请罢臣官。”

“准了。”

董太后大手一挥,同意陈暮辞官。

陈暮当即扭头就走。

一旁的廷尉吴恭跟着他出来,二人疾步往洛阳监狱的方向而去。

“董卓为人残暴,现在还未动手是因为没有反应过来,一旦反应过来,必然大肆搜捕我等反对废帝之人,我们应该尽快离开洛阳。”

陈暮边走边跟吴恭说道。

吴恭点点头:“原来尚书令当初问我密道之事,是因为这个缘故,放心,狱卒终日把守,我们随时可以走。”

“现在就离开,迟则生变。”

陈暮加紧了步伐。

今日朝议上他之所以站出来,一来攫取声望,二来有群臣与阎忠帮忙,董卓短时间内肯定不会杀他。

但自己毕竟不像袁绍那样有四世三公的背景,现在董卓一时间被摄住,可能不会立马动手,但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就是追杀他之时。

这次可谓富贵险中求了,三位老大哥离开了洛阳,就剩下自己,要不是自己早有后手,这次换了别人,恐怕得死个几次。

事实上陈暮猜得没错,朝议之上,袁绍等党人纷纷辞官离开,袁隗则附和太皇太后与董卓,承认废帝。

等朝议结束后不久,董卓就开始大肆搜捕他们这些人。

其实就是在除掉何进的旧部,以此削弱何太后的势力,确保废帝之事顺利通过。

陈暮当初看尚书台的秘密文件,发现洛阳监狱当中有一条密道可以直通城外,因此特意与吴恭交好,到了今日终于发挥作用。

从密道出来后,骑上准备好的马匹,当下就飞奔往东而去。

这个时候老大哥他们还在半路上,三哥张飞早就得了自己的吩咐,应该还在河内郡等自己,只要过了黄河,到了怀县,有张飞在,自己就安全了。

第一百四十四章 敌我援军第六章 汉末毒师请假条第七十五章 给老大哥擦屁股第二百五十八章 仲长统第九十一章 张飞战吕布第二十六章 戏志才病危第四十章 鸣金第二百二十六章 将计就计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第三十八章 合纵连横请假条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二百二十九章 关门打狗第九十八章 黄忠战甘宁第五十八章 鱼死网破第六十一章 怒擒马超第八十二章 计中计第八十六章 翻手为云覆手雨第四十一章 内阁会议第二十九章 收服荆州士林第一百四十二章 诱饵第三十三章 一世人,四兄弟第二百五十七章 朝堂第二百一十章 阵斩高览第二十九章 战争机器运转第七章 大汉忠臣董仲颖第八十一章 郭嘉发起了挑战第三十四章 洞悉人心新书发布了,九荒圣师,求大家收藏推荐一下第五十八章 挂牌卖官第三十七章 废史立牧第三十六章 鸡泽设伏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七十章 出兵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第一百七十一章 下马威第一百零四章 军万马自北来第三十二章 仁义无双刘玄德,忠孝二全陈子归第七十四章 解开心结第七十七章 你要和我打吗?第一百四十一章 铁锁横江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骚操作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阵地向右移二里第一百四十一章 铁锁横江第二百一十九章 突袭魏桥第九章 陌上桑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义练兵第三章 天下大势第八十章 陈暮之计第一百二十一章 强汉的二板斧第二章 刘备登基第五十五章 威胁第一百零二章 章武五年第二十五章 鹿门山访贤第六章 观察第八十八章 拦个张郃折磨第二十二章 吕布的困境第六十六章 张辽高顺归属第一百四十九章 辘轳车第七章 内政改制第五十四章 知识的力量第二百四十三章 试探第三十章 东汉门阀第五十五 招揽荀彧第八十章 刘表东进第二十四章 别怕第九十章 狼狈逃窜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风雨将至第六十章 孙策第一百零二章 章武五年第一百九十三章 绝望的张郃第二十四章 夷灭三族第一十七章 调兵遣将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规划(完)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战第七十三章 铚县会盟第七十七章 一肚子坏水第八十二章 屠城第六十三章 进军第一百章 朝廷的政策第八十二章 浮阳之战(1)端午节请假条第一百一十九章 灵魂拷问第二百四十九章 打预防针第五十五 招揽荀彧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第四十八章 南方先乱第五十七章 时机已到第二百三十一章 兵败如山倒第一百七十七章 养兵日,用兵一时第一章 虽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俊重病,攻城之日第四章 汉末群雄之黑马刘玄德第八十一章 大战前夕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城只需要一架云梯第一十七章 盗掘陵墓第四十六章 小细节第五章 贿赂第二百六十六章 袁绍北上,吕布东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