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广年对(2)

王莽篡逆,群雄并起?

刘备骇然说道:“四弟,不可胡言乱语。如今世道虽乱,但朝廷依旧有掌控之力,待收拾山河,重定乾坤,这天下可依旧是大汉江山。”

他是汉室宗亲,虽然他这个头衔没有给予他任何好处,大汉江山也跟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但这就好像后世地域维护一样,你生在某个地方,天天骂这个地方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房价高物价高工资低,但如果外地人骂,心里必然不舒服,要站出来维护。

这就是所谓的自己人可以黑,外人不能黑。

刘备现在的心理也是如此。

大汉江山的确跟他没关系,可他姓刘,祖宗是刘邦,当然会下意思进行维护。而且也不会去真正思考大汉朝会不会灭亡的问题,因为站在他刘家子孙的角度去想,必然是希望这个朝代永远流传下去。

然而陈暮却表情十分严肃地说道:“大哥,你也跟着卢植先生拜读过经书,写过文章知晓天下大势,见识不该如此短浅。黄巾之乱虽然现在很有可能要被平定,可是你该明白,陈涉吴广的起义也很快被平定,可秦朝的天下太平了吗?如果现在天子将卖官鬻爵的钱财全部拿出来,抚恤士兵和各地难民,江山也许还能稳固几十年。但这依旧属于治标不治本,只要朝廷一直如此黑暗,地方就会一直民不聊生,那么造反起义者依旧会层出不穷,源源不断。再加上天子昏庸,居然下令各地豪强自己组建兵马抵抗反贼流寇,这无异于是把兵马的权力让给那些心怀叵测之人,再过几年,恐怕这些手握兵权有朝廷任命官职的正规军,反倒会变成最大的贼寇。”

东汉末年其实就是死循环烂摊子,皇帝、宦官、外戚、官吏、豪族无不对百姓进行残酷剥削。

汉桓帝的妻妾多到五、六千人,其他在宫中服役的更兼倍于此。

汉灵帝的贪婪更胜过桓帝,他把原有的卖官制度扩大执行,每品官都有定价。如果买官的人当时拿不出钱来,还可赊欠一下,到任后再加倍缴纳。造成当时地方官吏贪污成风,疯狂压榨百姓。

那时有“官非其人,政以贿成”的说法,《后汉书·贾琮传》言:“时黄巾新破,兵凶之后,郡县重敛,因缘**。”

黄巾刚破,汉灵帝就以修宫殿为借口,大肆加税。

中平二年,也就是185年,宦官张让、赵忠劝说汉灵帝聚敛天下钱,名曰“修宫钱“,每亩十钱,用来修宫室、铸造铜人。又下诏令州郡出纳材木文石,送到京师。大郡二三千万,小郡一两千万,全国七八十余郡国,敛财达百亿之巨。

这些钱可都是积压在各郡的太守头上,各地太守无奈,就只能继续向百姓收税,剥削地方,搜刮民脂民膏。

有的太守学汉灵帝,在地方卖买低级官职来收敛钱财。

有的太守为官清廉,像后来的巨鹿太守司马直,被这笔钱逼得吞药自杀。

还有的太守则会找地方豪强帮忙,让他们出钱。

可豪强怎么可能会白出钱?

于是在被地方官员逼着缴纳一定“税收”之后,各地贵族、世家大族、地方豪强、富商也开始加入到了这场狂欢里。

以前只敢小规模侵吞百姓的土地,现在则直接肆无忌惮,疯狂侵占田地,役使农民,敲诈勒索,奢侈逾制,几乎是进行竭泽而渔的剥夺。

各地百姓被迫无奈,纷纷破产逃亡,饥寒交迫,求生无路。

这种由上而下的矛盾一直从汉安帝时期就积攒,

到了今年彻底爆发,造成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

其实从汉末的发展演变也能看出问题所在。

汉灵帝除了当吸血鬼搜刮财物以外,最大的两个昏招一个是在黄巾起义时允许地方豪强组建军队,另外一个是重置州牧制度。

前一个造成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比如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都是得益于地方组建军队这项政令。

而后一个则实质性造成了三国,由于州牧制度导致各地州牧在本州权力跟皇帝没什么区别,如此扩军、征税、任命官员,兼并地方豪强组建的军队,最后扩展到一个国家。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十八路诸侯讨董之后,曹操占领兖州,自立为兖州牧,南征北战,吞并了北方大量地方势力,最终建立起曹魏政权。

从这两点也能看出,汉灵帝两个昏招对于朝廷掌控地方打击有多大。

虽然由于这两项政令,让各地叛乱逐渐被平息,但可以说伤敌八百,自损两千,直接导致地方势力坐大,朝廷的权力缩小,实质性地将汉代朝廷变成了周王室那样,没有实权的吉祥物。

不过陈暮作为一个要游说刘备起割据想法的谋士,当然不会说未来天下会三分,毕竟现在还没有州牧制度,地方权力也仅限于一定的兵权而已。

超前一步是聪明人,超前十步那就是疯子,会被人当成鬼上身请巫师施法。

因此陈暮只讲了汉灵帝开放各地兵权的危害,而没有说以后会出现州牧制度,对天下造成多么大的打击。

但即便如此,刘备也是面色不愉,反驳道:“四弟休得胡言,天子虽荒唐,但朝廷仍有杨太尉、袁司徒、张司空三位忠正廉明之士在,还有逯乡侯、刘君朗、张司农、邓太仆等忠君爱国之人扶持朝政,有他们在,朝廷必然能拨乱反正,恢复乾坤。”

杨太尉就是杨赐,这个月才刚刚被罢免,由于古代信息不发达,刘备还不知道。司徒则是袁隗,也就是袁绍和袁术的叔叔。张司空则是帝师张济,不是张绣的叔叔,而是东汉名士,皇帝的老师,前两天去世了,由司农张温补上司空的位置。

至于逯乡侯、刘君朗、张司农、邓太仆这些人,分别是光禄勋刘宽,宗正刘焉,大司农张温,太仆邓盛,不过今年都各有人事变动,比如张温迁司空,杨赐被罢免后,由太仆邓盛担当太尉的重担。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朝廷里,刘备远在冀州打仗,当然不清楚这些。不过他说的这些人,也的确算是党锢之祸后,勉勉强强还能称得上正直廉明的臣子。

但要知道这些人的权力是谁给的?

汉灵帝目前依旧掌控着中央,只要他是个昏君,那臣子再正直廉明有个屁用?

更何况朝廷也就这几个人能看,其中刘备看好的刘焉还是万恶之源,自己就怀着篡逆之心,其他诸如大鸿胪曹嵩,廷尉崔烈,卫尉董重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要么是靠外戚上位,要么靠买官上位,这样的朝廷能好才怪。

只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陈暮知道朝廷一系列的举措会给地方带来什么灾难,也知道朝廷上的皇帝和臣子都靠不住,可是当时的人哪里清楚?

就连曹操这样远见卓识之人都要到董卓之乱后,才明白世道变了,又到了秦失其鹿的时候,更遑论目光没有曹操长远的刘备?

因此刘备根本不听陈暮的劝言。

陈暮见他不信,思索片刻,就打消了劝刘备有早做自立打算的念头。

他原本是想告诉刘备,以后时局会更加动荡,应该趁此机会立下战功,有了一定官职之后,再想办法买个更大的官,等天下大乱的时候,可以有一块地盘休养生息,不至于到后来过颠沛流离的生活。

但现在刘备根本不听劝,那就只能换另外一种方式来说。

陈暮于是说道:“既然大哥不信,那权当是愚弟胡乱言语,不要当真。不过大哥素有仁义之心,如今各地民不聊生,天下大乱。以后如果大哥想保国安民,心中可有良选?”

这是在问以后刘备要是去当地方官,想去哪个地方?

刘备毫不犹豫道:“自然是幽州。”

衣锦还乡嘛。

谁不想回到家乡光宗耀祖?

陈暮说道:“之前我曾问过大哥,志向几何,大哥说做一方刺史足矣。我劝大哥要想得更远一些,要做刺史,就得立功劳。做了刺史之后,还得有更好的志向,做太守、将军、九卿,是与不是?”

“不错。”

刘备点点头:“所以自那以后,我就更改了志向,希翼如果能当上刺史,未来还能更进一步当太守,将军,在墓碑上提汉故征北将军刘候之墓。”

“那么请问,以大哥如今帮助卢将军平定广平六县的功绩,能官至几何?”

刘备迟疑道:“约莫能做个县令?”

他本来就是六百石的中郎官,如果只有现在的功劳的话,就算有卢植的推荐,也顶多是平调当个六百石县令,不可能做刺史。

“那平定张角呢?”

“这是件大功劳,虽然师君为首功,但我若是可以先攻入广平城内,刺史应当可期。”

刘备踌躇满志,这些日子他带着关羽张飞拼命杀敌,每次都冲锋在最前线,就是为了多立战功, 达成将来朝廷任命他为一方刺史的功劳。

以一介白身想一步登天,当上刺史,也的确只有平定贼首那么大的功劳才能做到。

虽然朝廷论功行赏,卢植肯定是首功,但他要是能生擒张角,或者率先攻入城内,那就是奇功一件,再加上卢植举荐,没准真的可以当上刺史。

如果刺史没有空缺,当个实权地方郡丞、上县县令、郡长史、都候也不错。

毕竟刺史名头听着大,在汉朝其实就是个风闻奏事的监察官而已。同为六百石的地方县令、郡丞、长史的权力都要比刺史大很多,并不是很多人想的一州长官。

不过刘备其实还不知道,自黄巾以后,朝廷给予地方刺史的权力开始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居然拥有了人事任免权的地步。

以往各地太守县令都由朝廷任命,刺史只有弹劾地方官员的权力,而没有罢黜官员的权力。如果发现某地太守县令有贪赃枉法的行为,刺史可以上奏朝廷,由皇帝和三公检验,才能对这位太守县令进行处置。

而黄巾之乱后,地方刺史的权力越来越大,中央监管力度变弱,很多州的刺史趁虚而入,接过了朝廷人事任免权。

有了这项权力,短短几年间,刺史就由原来的监察官变成了一州之地的长官。

到中平五年,也就是188年,刘焉干脆向汉灵帝建议把刺史改为州牧。

汉灵帝居然同意了这个荒唐的请求,这其中也不免有很多地方的刺史已经拥有了实质性的州牧权力,尾大不掉,干脆顺势而为的原因。

第一百零九章 西域风云第九章 给曹操送口棺材第六章 定徐州(1)第二百八十二章 传位第一百七十九章 斩文丑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爱你们第四十四章 世间无二此般人第一十二章 一口鸡汤第五十二章 天下五君,笑对苍穹(新年快乐)第三十三章 拉开序幕第三十九章 陈丞相第二十二章 偷梁换柱第五十五章 布局冀州第四十八章 长社城内第七十章 长安城下第二百六十二章 如何证明?第五十七章 归降第一百三十章 青冀战争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优势在我第八十二章 屠城第三十五章 学宫最后一天(3)第二百零六章 感情牌第七十八章 淮水之战第二百三十七章 观望局势第五十二章 魑魅魍魉(一)第五十四章 剑拔弩张完结感言第四十五章 长社城下第七十章 出兵第七十一章 民族认同感第二十七章 父母第二十八章 广年对(4)第二十七章 广年对(3)第二十九章 邪魅一笑第二十章 地暖经济第六章 吕布的处境第三十章 东汉门阀第一百六十五章 破计!第一百零二章 章武五年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达倭奴国第三章 天下大势第三十一章 试探第一百一十六章 陛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羛阳截击第五章 汉末群雄之红马董仲颖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二百三十五章 南阳许子远第二百一十九章 突袭魏桥第七十二章 沈亭之战(完)第一十二章 灭爸第二十章 徐公明威震戏亭,关云长万军冲阵第九十七章 高顺VS麹义第一十二章 尚书台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规划(完)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绍西遁第一十三章 收权第一章 董卓兵败第一百八十二章 前三刀第九章 既当......又立......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九章 集思广益第九十一章 张飞战吕布第七十三章 洛阳第六十六章 党人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九十九章 二声巨响第七十三章 吕布第一百五十七章 对峙期与南方再乱第七十九章 对峙阶段的斗智斗勇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难违第七十七章 一肚子坏水第一百零五章 哥几个,骑着第七十一章 狗急跳墙第二十一章 曹操刺董第二十七章 广年对(3)第六十八章 上阵父子兵第五十八章 鱼死网破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战略与郭图的神助攻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论英雄第四十一章 内阁会议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战,就要老死了第六十八章 我入彀中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四十九章 记仇的曹操第六十一章 人命如草芥第七十一章 莽夫会套路,谁也挡不住第九章 既当......又立......第三十一章 陈暮辞职第五十四章 斗法第一百五十一章 斗智斗勇第二十六章 戏志才病危第二十章 徐公明威震戏亭,关云长万军冲阵通知第七十五章 卧底的自我修养第三十五章 学宫最后一天(3)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达倭奴国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二百三十一章 兵败如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