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司马懿

聊城之围解除之后,袁绍大为震动,亲自领兵南下救援袁尚。

张飞立即撤离聊城,前往龙凑渡口。

趁着袁绍南下的时候,平原的刘备也马上紧锣密鼓地安排撤兵,大量的物资打包带好,放弃平原,战略转移。

因为虽然此战青州军获得了胜利,但袁绍在兵力、财力、粮草、军货仍然占据明显的优势。

冀州军号称带甲之士百万,实际上根据陈暮策反的党人高层推算,袁绍的总兵力约在二十五六万之间,粮草辎重确实很多,不能正面硬拼。

而陈暮又不打算学曹操只是把袁绍击退之后,等袁绍病死再取北方,他是想直接通过一战定胜负,早点把河北拿下。

所以在计谋以及方法上,远要比曹操发动的官渡之战更加复杂,更加需要等待时机与韬略。

数十艘楼船浩浩荡荡地停在了龙凑渡口,刘备、张飞、典韦、臧霸所有的军队集结在此,总计约六万多人,井然有序地开始渡河退到黄河以南。

袁绍军虽然取得了平原国以北的区域,但就如同曹操在官渡之战前,派张辽关羽迎头痛击了颜良,又亲自攻杀文丑一样。

黄忠一战连破五阵斩杀三名敌将,百人将数十名,狠狠地打击了袁军士气,导致袁绍完全不敢追击。

此战黄忠名震天下,特别是袁军各路将领,无不闻风丧胆,畏惧不已。

虽然早在虎牢关之时,黄忠就因为与吕布战平而天下皆知,但这一战可谓是再次平添了几分风头无量。

能在数万大军当中,连斩几名上将首级者又有几人?

别看只是三名校尉,不像关羽那样斩的是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那个等级的将军。

可如果把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三个万石将军比作元帅。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秩中两千石将军比作大将的话。

那么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那个级别就相当于上将,而黄忠斩杀的苏游、吕旷、尹楷等人,则可以算是中将。

冷兵器时代,有这份战绩。比之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亦是不遑多让。

因此刘备也是很快上报朝廷,为黄忠请功。

刘虞没有吝啬,在看到如此大的战功之后,立即封黄忠为卢门亭侯,让他跨入了列侯的层次。

只不过职务上依旧是杂号将军,并没有继续往上升。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四征四镇四平四安以及抚军、中军、上军、镇军等重号将军的官职,都是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改制后才有的新职务。

在那之前,四征四镇都是杂号将军,甚至到三国时期,只有魏国属于重号将军,吴蜀的四征四镇等也依旧是保留了汉制,属于杂号将军的序列。

除非刘虞重新改制,否则继续沿用汉制的话,很多将领已经不可能往上升了。

因为汉朝重号将军就那么几个,除了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以外,就是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等。

现在这些将军都被占了名额,比如刘备是青州牧兼卫将军,关羽是前将军,张飞为后将军,陈暮为少府兼右将军,典韦是左将军,其余职位,也由洛阳一些官员担任。

如此一来,包括赵云黄忠张辽这些非刘备集团的草创元老人物,杂号将军基本就已经到头。剩下的,就只能封侯,一路从亭侯乡侯县侯这么升上去。

其实对于汉朝繁乱的将领制度,陈暮也早有改制的想法。里面重号将军、重号校尉、杂号将军、杂号校尉的制度过于混乱,难以统一。

东汉时,校尉同样是高级将领,比如五营校尉,也就是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大校尉,乃是掌控北军精锐,是只听从于直属中郎将以及大将军的高级将领,比之杂号将军地位要高得多。

结果汉末大乱时期,各种各样的杂号将军层出不穷,导致哪怕是重号校尉,也逐渐变成中级军官,位在那些杂号将军之下。

甚至裨将军、偏将军、门牙将军这些最低级杂号将军都要比重号校尉高。

军队没有成型的建制,只会追随特定的将领,军中各级别混乱,上下尊卑之间没有明确统一。这样长久以往,只会越来越混乱,有可能造成明末军镇的情况。

如孙策讨伐江东的时候,只是个折冲校尉,结果手底下一堆郡都尉、太守、将军、校尉。虽然这些人都是孙坚的旧部,所以一个个哪怕官职比孙策高,也依旧忠心拥护孙策。

但也表明了当时军制状况就是大家不认朝廷官职,只认统军将领,一旦将领发生叛乱,对于国家来说,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像高平陵之变,淮南三叛等,都是因为士兵们只听从于统兵将军的话。

特别是高平陵之变,哪怕司马懿已经被明升暗贬,迁为没有实权的太傅。但以他在军中的威望,再加上儿子司马师担任中护军,等到曹芳曹爽去高平陵拜谒曹叡的时候,轻松发动叛乱控制了整个洛阳,奠定了三马同槽的基础。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封建制度的军制一直是个大问题。包括唐朝、宋朝、明朝,在军制上都存在种种弊端,唐朝造成了藩镇;宋朝则阉割得太严重,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明朝则让边关军镇发展了起来。

封建社会权力高度集中的典范是清朝,不过陈暮可没有兴趣让大汉在封建社会这个错误的制度下继续延续,一条道走到黑,那显然不明智,不破不立,重新洗牌构建新的社会秩序,才是重中之重。

因此在目前他没有达到权力巅峰之前,自然也就无法进行军制改革以及社会变革,或者说,军制改革同样也会成为他将来进行社会变革的一部分。重塑一个时代,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

在黄忠率领水师解除了聊城之围后,袁绍也不敢追击,一直过了两个多月,他才重新整顿了军务,慢慢蚕食了平原国黄河以北的大片区域。

龙凑渡口同样也被袁军占据。

只是黄河之上,多有青州水师楼船游弋,且黄河南岸沿线青州军布下重兵把守,袁绍又如何敢轻易过河?

双方隔河相望,平原国大部分百姓都已经迁移,两军于黄河两岸继续保持对峙状态。

永汉二年七月。

这场战争已经打了整整一年了,从永汉元年六月开始,到第二年的七月,两个庞然大物之间,互相各有胜负,依旧没有分出结果。

远在河内,荡阴县,一座三进三出的府邸当中,已是中午时分,烈阳高照。

北方的七月份还是十分炎热,虽然按季节来说,现在已经是仲秋时节,可天气依旧没有要降温的意思,阳光照射在大地上,散发着炽烈的温度,令人心中燥热难安。

穿堂风刮过庭院中的葡萄架,刮过门厅上挂的纱帘,吹得屋檐下的竹马铜铃叮叮当当地响,清脆的声音伴随着阵阵蝉鸣,吵闹不停,更加令人烦躁。

陈暮正在廊下看书,炎热的高温和四面八方的噪音似乎完全不能给他带来一点干扰。手中的书本在他眼中像是孜孜不倦的美妙事物,不会因外界的任何因素,而让他放弃对书本的眷念。

当司马朗进庭院的时候,看到廊下盘坐着一名容颜清秀,岁月似乎在他身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的青年。青年身边放着一个果盘,里面装满了果脯,他一边看着书,一边随手捏了块果脯放入嘴中咀嚼。

旁边的侍从看到他进来,正准备向那青年禀报。司马朗很识趣地向侍者比划了一个噤声的手势,示意他不要打扰那位先生看书。

“大兄,他就是名震天下的子归先生吗?”

在司马朗的身边,站着一个约二十左右的青年,他身高八尺,体态修长,仪表不俗,好奇的目光正透过七八丈外的庭院,放在廊下那位认真看书的人的侧脸上。

他只觉得那位先生年纪似乎也不是很大,侧脸宛如**凝脂,洁白的皮肤散发着柔和的光泽,如果说那人只有二十岁,他一定信。

“仲达,注意礼仪。”

司马朗狠狠地瞥了眼自己的弟弟,子归先生是一个敬称,但显然还是不够尊敬。

以少府今时今日的地位,即便不能称陈公,也该称一句少府君才对。毕竟大人物的表字,也绝不是司马懿一个初生牛犊可以随意称呼的。

“是,大兄。”

司马懿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低下头双手拢在袖子里,一言不发地看着自己的脚尖。

二人就站在厅堂回廊门口处,忍受着午后炽烈的阳光。

不知道过了多久,也许是半个时辰,就当司马朗和司马懿都已经汗流浃背,小腿肚子都在打颤的时候,那边的先生忽然缓缓起身,伸了个懒腰,似是打算走到庭院里活动活动筋骨。

陈暮扭过头,这才发现那边的庭院入口的回廊拱门下,正站在两个人。虽然他们也站在廊下,但太阳斜照,就这样晒在他们身上,他们早就已经浑身是汗。

三国版的程门立雪?

陈暮饶有兴趣地看着他们,对侍者说道:“你怎么没有叫我。”

侍者答曰:“司马县令让我不要打扰少府。”

“嗯,让他们进来吧。”

陈暮笑了笑。

司马朗原本只是随军主簿,三百石,后来因在平定黑山军的时候有功,升为四百石太尉掾属,很快又因能力出众,被提拔为汤阴县令。

侍者就过了回廊,来到二人面前,对他们说道:“少府让你们进去。”

谁知司马朗向侍者拱手一礼,说道:“请侍者向少府君转达,我身上皆是汗迹,浸染了衣衫,面见少府君殊为不礼,请我回去沐浴之后,再来求见。”

侍者回了一礼,又走回来向陈暮说了一下,陈暮便微笑着看着他们点点头,不远处的司马朗兄弟就向他弯腰拱手,缓缓退了出去。

过了约小半个时辰,司马朗兄弟回荡阴县衙,洗了个澡,换了身新的衣服,浑身清香扑鼻,再次来到了陈暮府邸。

陈暮早已经在厅堂等着他们,司马朗兄弟步入厅堂内,看到坐在主位上的陈暮,连忙拱手一礼。

“司马朗(懿),见过少府君。”

“毋须多礼。”

陈暮心中一动,目光看向那位传闻中鹰视狼顾的狠人。

司马懿也正抬起头好奇地打量着他。

二人目光对视。

但陈暮的眼中显然是失望大于好奇,司马懿没有鹰视狼顾,也没有任何奇特的面容。就跟刘备不是手长过膝,目能自顾其耳的外星人一样,他们的长相都很普通。

这里的普通,并不是说他们长得不好。而是说他们仅仅只是正常人类的范畴,而非《三国演义》里,老罗描写的一个个奇行种般而已。

似乎是察觉到了陈暮眼中的失望,司马懿有些不解地拱手又行了一礼问道:“少府君是对懿有什么疑虑吗?”

“不是。”

陈暮收拾了一下心情,微笑着摆摆手道:“坐吧。”

“谢少府君。”

司马朗兄弟来到右侧席上就坐。

陈暮说道:“伯达,此人便是你的弟弟司马懿吧。”

“是的少府君。”

司马朗拱手道:“太尉征辟我弟弟为御属,仲达素来仰慕少府君,恰好此次有一些县务琐事向少府君汇报,因而我带他登门求见。”

御属是最低级的官吏之一,包括三公九卿都可以征辟御属。朱俊是太尉,作为三公之一,太尉府应该有长史一名,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

陈暮也可以征辟御属,但人数减半,他麾下倒也有一些青年才俊,多为朝廷各路公卿、世家子嗣以及泰山学宫优秀毕业生,最出色的自然是司马朗、陈群以及杨修三人,年末诸葛亮也会被他征辟。

因为泰山学宫是五年制,虽然毕业之后,也可以选择继续留校攻读。但正常情况下,学满五年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毕业了。

诸葛亮六岁进入泰山书院,十二岁进入泰山学宫,今年刚好五年,毕业走仕途是完全可以的。

只不过在汉代,一般要到二十岁及冠成年才能够出仕。除了一些特殊原因,比如像孙策那样由于父亲早死,导致十七岁就提前取表字行冠礼,这属于意外因素。

所以泰山学宫的毕业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 且毕业的时候没有到二十岁,往往都会留校继续攻读,或者去州牧府政务厅、各乡县担任没有品秩的佐吏,等到成年之后,通过考核,才能够正式入仕。

但如果皇帝、大将军或者三公九卿这些权力顶层征辟,那自然也是没有问题,不会在限制范围之内。像司马朗十二岁就通过了经学考试成为童子郎,十八岁就被朝廷征辟为治书御史。

一开始陈暮其实在考虑要不要现在就把诸葛亮征辟过来,毕竟他今年也才十七岁。后来一想,在泰山学宫整日读书,又如何比得上跟在自己身边亲自教育来得更好?

因此陈暮也已经想好,等年末诸葛亮完成了毕业考试,他就立即将他征辟到自己麾下来。

现在司马懿也来了。

一想到诸葛亮和司马懿居然在一起,陈暮就觉得很有意思。

历史上宿命对决的二人如今却变成同僚,相爱相杀,或许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嘛。

第四十三章 王朗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阳城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远征西域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战,就要老死了第七十章 长安城下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第四章 半个大汉人第一百八十八章 崩溃第一百九十三章 绝望的张郃第二百一十章 阵斩高览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方会谈第九十三章 面冷心善陈子归第九十六章 袁术.....不用死了第九十章 狼狈逃窜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条命第九章 寿诞第四十六章 人皆蝼蚁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兵第二十六章 坐而论道第二十一章 追击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七十八章 旧时代的消散,新时代的开启第七十五章 盟主他爹来了第二十章 南阳之战(2)第八十八章 一十五规划(2)第一百五十章 小老弟,你怎么回事?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倾城第一百二十三章 万国来朝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绍怎么赢?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是一个圈套完结感言完结感言第一百一十一章 泰山封禅第五十九章 内部的一把火第四十五章 一声长叹第六十五章 神鬼之谋第一百三十五章 教育晚辈请假条第二百零五章 自毁城墙第五十九章 只要那个男人不在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阳城下第三十三章 斩二将第四十四章 曹操发动技能——奸雄第七十九章 对峙阶段的斗智斗勇第一十九章 徐晃第五十四章 知识的力量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三十六章 阵斩蹋顿第一十四章 反间计说明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请三辞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条命第三十章 东汉门阀第一百零三章 江湖仍有他的传说第六十五章 泰山书院开学第三十章 东汉门阀第六十八章 武课请假条第四十二章 让大汉武德,再次充沛!第二章 中平四年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绍的应对第三十八章 合纵连横第一十九章 底裤都被看穿了第一十三章 大幕溅起第一百七十三章 姜还是老的辣第五十六章 刚而犯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师攻兖第二百五十九章 构筑防线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第六十章 赢了他一次第九章 罗市贼第二百零五章 自毁城墙第五十章 斗将第七十八章 如狼似虎第一百七十四章 进攻内黄第二百零八章 一触即发第六章 定徐州(1)第一百一十六章 陛下第五十七章 时机已到第一百七十章 司马懿第四十四章 世间无二此般人第一百一十二章 胸有苍穹第二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一十四章 此去洛阳第一百七十六章 孙坚遭袭第一百一十一章 泰山封禅第八十九章 临时变阵第九十六章 腥风血雨第一十五章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一百零八章 敲山震虎第五十五章 比四弟强多了第七十三章 吕布请假条第四章 冀州第三十一章 先发制人第二百一十八章 听郭图的话第一百六十八章 聊城之战第七章 觊觎河内第六十八章 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