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诈降

这是一间卧房,珠帘门后就是木塌,旁边的桌案上还摆着一炉香。

香料燃烧之后产生的味道将整个房间熏得异常芬芳。

房子里整洁而又明亮,唯独在木塌下方的地板缝隙里,隐约能看到暗红色的血迹。

袁绍脸色惨白地躺在木塌上休息,他昨天确实吐血了,但没有夸张到吐血两斗,只是吐了一滩而已,可能有几百毫升。

但这个情况对于他来说实在太熟悉了,当年他的父亲就是这样突发恶疾呕血而死,这让他感觉到时日无多。

事实上界桥之战后,袁绍就郁积于胸,随着他的军队节节败退,他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在不断恶化。

虽然还没有到油尽灯枯的地步,但即便一直寻汤问药也不见好,原本健硕的身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下去,脸颊甚至已经开始凹陷。

自知可能命不久矣,袁绍必须强撑着身体解决眼前的困局,如果不能够击退敌人的话,那么袁氏恐怕就要毁在他的手里。

咳咳咳。

剧烈的咳嗽持续了好一会儿,刘惠推开门进来,向他低声道:“明公,来看的刘军将领已经走了。”

袁绍喝了一口水,平复了一下因咳嗽而变化的心情,问道:“是何人?”

“乃是鲜于辅帐下阎柔,张辽副将王虎。”

刘惠答道。

袁绍点点头:“刘备军中认识我的人不多,只有刘备关羽张飞陈暮等寥寥数人而已,他们不敢进城,这个法子应该是能蒙蔽过他们。”

刘惠担忧道:“只是很多不知真相的将士们闻听明公病危,一时军心涣散,士气跌落到了谷底,这可如何是好。”

“无妨。”

袁绍说道:“城内的兵马多为临时征召的新卒,本就战力不高,我也没指望能靠他们战胜敌人。只要元才那边发起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算城里的兵马不能打胜仗,顺风仗总该会打吧。”

刘惠道:“明公,我还是有些担心。此次诈降最关键的还是明公的外甥高干,按照计划,届时由蒋义渠率领大戟士前去投降于城外敌人,高干侧面偷袭,蒋义渠临阵反戈,扰乱敌人后阵,到时候就能获得胜利,

就怕高干那边无法突破青州军的拦截网啊。”

袁绍皱眉道:“之前他送了四次粮草都成功送进来了,这次应该也不会出意外吧。”

刘惠摇摇头道:“不好说,我一直很奇怪,陈子归防守西面,怎么可能会出现那么大的纰漏,让涉县方向的道路毫无防守,高干可以轻松联系到城内,以陈子归之才,绝对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我担心这是个陷阱。”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他陈子归,也不是神仙,又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能面面俱到呢,咳咳。”

袁绍捂着嘴又咳嗽了两声,“不管怎么样,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如果不能突围出去,或者击败刘备的话,恐怕已经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不知道我还能撑多久,但至少这次我们也只能赌一赌了。”

“我知道了。”

刘惠沉着脸色,这无疑是一场豪赌。

但他们也没有任何办法,因为此时邯郸已经是内忧外患。

城内的士兵本就是临时招募的新兵,战斗力很差,作战意志也很差。

此时城内都在宣传袁绍死讯,如果不是将领们在安抚士兵,说他们已经打算投降,恐怕早就已经造反。

城外的青州军虎视眈眈,十万多人将邯郸围得水泄不通,虽然还有高干在城外为援军,可谁都知道青州军不是傻子,不可能不对高干没有防备。

只是他们也没有想通,之前高干第一次派斥候尝试联络城内,一路过来,驻扎在西面的陈暮部、张飞部、高顺部居然没有反应,除了大路上布置了一些岗哨外,小道毫无设防。

高干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通过斥候联系到了城中,得知城内粮草已经不多之后,他就立即派人连夜自小路运送了不少粮草进城,第一次数量不多,因为只是试探性的送粮,所以大概只有一千多车,顶多解决燃眉之急。

到了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高干的胆子越来越大,帮助袁绍解决了这几个月来的粮草问题。现在并州人口虽然不多,但河东自古以来就颇为富裕,高干占领了河东,加上雁门上党二郡,实力还是颇为强大。

这边袁绍准备诈降之计,打算让蒋义渠率领仅存的一些精锐向刘备投降的同时,再让高干发动袭击,那边刘备鲜于辅等人,则是在主将帐篷内商议是否接纳袁军投降,如何接纳袁军投降的问题。

刘备依旧高坐主位,陈暮、鲜于辅、张辽依次而坐,荀谌还是坐在对面,帐篷内大小将领站着,下方阎柔和王虎正单膝跪着正向刘备禀报他们在城中看到的所见所闻。

“明公,我们进城的时候仔细观察过,看到城中士兵皆无斗志,街上也没有什么人巡逻,城头防守的士兵很少,很多人都坐在城墙根下晒太阳。”

王虎说道:“我看那些冀州士兵应该是已经处于军心涣散的边缘,如果是我们的士兵这样的话,我难以想象。”

“不错,城中确实是这般情景。等我们进入府邸之后,看到袁绍的将士们正在哭灵,一个人脸色苍白,躺在厅内地上,下面垫着席子,穿着华服,手臂露在外面。”

阎柔说道:“单靠外表,却是看不出那人是真死还是假死。后来我想出一个办法,佯装为袁绍上香磕头,故意触碰到了袁绍的手臂,那触感冰凉,毫无热感,与死人无异,而且我触碰到的是手腕,亦无脉搏,应该是死了,只是不知道此人是不是袁绍。”

“此人面相如何?”

刘备询问。

青州军中见过袁绍的人其实不在少数,刘备关羽张飞陈暮典韦乃至于赵云黄忠武安国管亥田丰等人当年在讨董的时候都见过他。

但这些人都是青州高级将领或者高级谋士,派他们进城去看风险太大,所以只能让阎柔和王虎去。

二人去了之后记下袁绍的样貌,然后再回来禀报就是。其实刘备自己也已经七八年没见过袁绍了,人的样子会根据胖瘦不断变化,所以这种方式也很难进行判别。

不过当阎柔和王虎描述完之后,刘备和陈暮对视一眼,微微点头。确实描述得跟袁绍一模一样,最重要的是,袁绍额头有一颗痣,这点做不得假。

古时候没有照相机,想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很难,所以往往会通过人的外貌特征来分辨。

这些特征甚至会写入户籍当中,最好的分辨方式就是脸部、痣、胎记、以及胡须之类的特征,比如关羽面如重枣、二尺长须,张飞燕颔虎须、豹头环眼等。

在具体特征上,阎柔和王虎描述的袁绍,跟刘备陈暮记忆里的袁绍是很相似的,因此众人也是信了八分,认为或许袁绍真的死了。

几个人都没有怀疑袁绍会不会诈死,古人玩诈死倒是不在少数,但几乎很少会发生在袁绍这种级别身上。

原因很简单,袁绍是冀州主心骨,他一死,城内的士兵立即就会崩溃,从而兵败如山倒。

所以用脚指头想都应该明白,袁绍不会蠢到这个地步。

那么剩下的,就是如何接受投降这件事了。

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时候,黄盖说要投降,是带着自己的人马往曹军跑,结果船上全都是引火用的鱼膏油脂。

荀谌对众人说道:“我们是愿意打开城门,献出城池,放下武器出来投降的。不过袁氏待我等不薄,因而军中将领们商议,希望能够将袁公发丧之后,由城中将领率众来降。”

刘备对鲜于辅道:“为旧主发丧乃是人之常情,鲜于将军以为如何?”

“善。”

鲜于辅点点头:“只是你们打算如何发丧?”

荀谌就说道:“城中如今最高将领为蒋义渠将军,他说愿意率众先向将军投降,投降之后,他乃抬棺送袁公回邺城,交予公子谭之后,再回邯郸,回城中让士兵们把武器交出,齐王与将军觉得是否可行?”

“他不带士兵走吗?”

鲜于辅问。

“不带,士兵亦恐惧杀戮,惧怕齐王与将军之威,不敢出城。”

荀谌解释道:“所以蒋将军只带少数人出来,送袁公棺木回邯郸之后,就立即回来,绝不食言。”

鲜于辅想了想,点点头道:“若是不带士兵走,那便无碍,齐王觉得此策可行否。”

刘备说道:“将军代表陛下,此次受降,全由将军代劳即可。”

“那便如此吧。”

鲜于辅最后定了个基调。

荀谌拱手道:“多谢齐王,多谢将军,那我便回城通禀。”

这次受降的基调就这样定下,由鲜于辅代表天子接受冀州军的投降,刘备等人则观礼。

各自散去后,刘备陈暮回到自己城池南面的营寨,到了第二天,陈暮就回自己的营区,因为城中还在准备发丧,他们约定受降日子是三日之后。

到时候包围邯郸各部的将领们都不能过去,防区也不会重新变更,这是为了以防万一,所以陈暮得提前做好防区布置。

夜幕降临,陈暮总觉得这件事情哪里有些不对劲,透露着一股诡异,虽然觉得袁绍不太可能会诈死,因为阎柔和王虎已经确定,城内笼罩着一股悲伤气氛,一个人有演技,不可能全军有演技。

袁绍诈死会导致全军士气崩盘,他不会蠢到这个地步。但陈暮思来想去,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可具体哪里怪怪的,又说不上来,仔细想想,便打算找个人问问意见。

诸葛亮才思敏捷,应该要找他。但之前为了防止诸葛亮妨碍司马懿,就把他调去了怀县做后勤工作,所以整个营寨内,只有司马懿可以充当幕僚。

派人把司马懿叫来,等司马懿拱手行礼过后,陈暮揉搓着太阳穴说道:“仲达,袁绍死了的消息你应该已经听说了吧。”

“昨日就已经听说了。”

司马懿答道。 шшш▪t t k a n▪c o

陈暮就说道:“城中有人出来说要向我们投降,你觉得呢?”

司马懿沉思道:“这不是一件好事。”

“确实不是一件好事。”

陈暮沉着脸说:“不过不谈朝堂上的事情,单说城里投降这件事,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所以我把此事让齐王推给了鲜于辅。”

推给鲜于辅是一招妙棋,刘备已经位极人臣,多这一件功劳少一件功劳没什么区别。

而如果把这件事推给鲜于辅,如果搞砸了,锅是他的,如果搞好了,刘备怎么样也有个次功,所以推给鲜于辅绝对不是坏事。

更重要的是鲜于辅是刘虞的亲信,让他代表天子接受冀州军投降,一是谨小慎微,防止在天下人面前有越俎代庖,嚣张跋扈的嫌疑。二是向刘虞示好,让朝廷放松警惕,可谓是一举两得。

所以在这件事上,刘备不能争功。

只不过陈暮总觉得整件事情哪里不对劲,毕竟他知道袁绍本该在两年之后死,因此还是有些怀疑袁绍会不会诈死。

司马懿便说道:“将事情推给鲜于辅是一招妙计,既然事情已经推出去了,少府在担心什么?”

陈暮摇摇头:“我在想,我如果是在袁绍那个位置,会不会选择诈死,让将领诈降,但我又在想,他选择诈死,不会隐瞒将领,但肯定会隐瞒普通士兵,士兵军心大崩之下,他即便是诈降,又拿什么与我们战斗?”

司马懿思索起来,轻声说道:“也许,他还有外援呢?”

“外援?”

陈暮脸色微微一变:“高干?”

倒不是忽略了高干,而是高干在涉县的兵马不多,且已经被张飞部和高顺部盯防住,在南面还有牵招部和臧霸部离得不远,随时可以过来支援,所以从一开始,陈暮就没有把高干当作威胁。

但经过司马懿的提醒,陈暮倒是忽然想起来,如果城内的士兵不能用是因为士气问题,一旦诈降的话,军心很难短时间内恢复过来,但高干的军队却可以利用。

诈降过来后,临阵反戈,到时候大军一阵混乱,高干的兵马,甚至还加上一部分休屠各部的骑兵,很有可能利用这个混乱一举将他们击败。

到时候情况可能就变得不同了。

“还好把这事推给了鲜于辅,找了个替死鬼。”想到这里,陈暮顿时笑了起来,转头又看向司马懿,赞许道:“仲达,你很不错。”

“多谢少府夸奖。 ”

司马懿行礼。

陈暮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的事应该发了,明日我会上奏齐王,到时候你领十军棍,然后解除官职,回河内去吧。”

司马懿一开始还心中一惊,但很快就想明白了,这是陈暮在保护他,因此连忙再次行礼道:“多谢少府。”

“回去休息吧。”

陈暮淡淡地道。

“懿告退了。”

司马懿起身离开。

陈暮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微微点头。

自己确实在保护司马懿。

现在问罪的话,顶多就是失职之罪。

如果等到高干出兵的时候,那就是大罪,必须要问斩了。

第十章 西讨关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阳。第七十四章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第二百四十二章 南下洛阳第四十章程昱陈宫戏贤与联盟破灭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陈暮第八章 美丽的梦第一十一章 招募第四十六章 风起云涌第一百九十章 诛颜良请假条第三十三章 一世人,四兄弟第五十三章 曹操的立场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风雨将至第二十七章 青州十年往事第四十八章 筹谋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绍的应对第三十二章 吕布东逃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一百一十五章 陈子归的心机第一百零九章 时不待我第八十四章 大汉光明的未来第二百三十七章 观望局势第五十三章 厚脸皮的袁术第七十六章 名满天下第八十八章 战略得失第一百零九章 西域风云第三十九章 授天书第九十一章 鱼死网破,今晚就走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刘虞第五十三章 曹操的立场第三十一章 暗处交锋第七十六章 三股势力古无双,国之功勋。第一百零二章 帮公孙瓒完成战略胜利第八十章 刘表东进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战第八十九章 一碰就碎第四章 冀州第七十三章 心病第三十九章 最后一功第一百二十一章 强汉的二板斧第三十章 东汉门阀第一百三十一章 始于桃园,终于桃园(大结局)第二十三章 南阳之战(完)第五十章 天下五君,离心离德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兵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三十八章 敲三下第一十三章 与空气斗智斗勇第三十三章 请陛下饮酒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一章 董卓兵败第五十五章 威胁第六十八章 赤子之心第三十九章 吕布第六十二章 四弟是真的狗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七十六章 界桥之战请假条第三十章 天子阅兵第九章 给曹操送口棺材第二百二十一章 声东击西第三十八章 敲三下第二章 活着第三章 舍命拼杀请假条。第一百三十六章 谈笑间,黑山军覆灭!第七十一章 给年轻的周瑜上一课第二百三十五章 南阳许子远第三章 汉末群雄之白马公孙瓒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一百九十七章 张郃投降第五章 曹操的处境第四十七章 答应联盟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阳相会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条命第四十六 叔慈侄孝第二十四章 宣战第六十五章 奇袭箕山第九十章 吕布的选择第八十五章 全面战争的开端第三十一章 试探第一十七章 调兵遣将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九十九章 二声巨响第七章 大汉忠臣董仲颖第一百九十三章 绝望的张郃第二十章 他在想什么?第六十一章 阴谋、阳谋、明争、暗斗第六十六章 科学,从数学开始第五十一章 设伏第七章 内政改制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门第二百零八章 一触即发第八章 回京第三十七章 自古枪兵多.....第一百七十八章 羛阳截击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业换帝位第二百零五章 自毁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