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传位于齐王?

刘虞的话宛如雷霆之音,将诸多不明真相的公卿们惊得说不出话来。

谁也没有想到,原本要将帝位传给章帝后裔的刘虞,居然在此时,说是要把皇帝的位置给齐王刘备?

这让众人都愕然不已。

从长安到洛阳,已经过去了八年,三公九卿也多次变幻,病的病死,辞职的辞职,早就不是当初的那一批。

如今硕果仅存的公卿也就只有杨彪、赵温、种拂、士孙瑞等人,其余也算是老臣,不过当初在长安的时候并没有担任公卿,算是资历补上来的臣子。

目前三公九卿,太尉杨彪,司徒赵温,司空种拂,太常士孙瑞,光禄勋周忠,太仆鲁旭,大司农王邑,宗正刘艾,鸿胪徐璆,卫尉田邠,廷尉张义,以及少府陈暮,还有三独坐司隶校尉宣璠、尚书令钟繇、御史中丞桓典。

由于并非大朝会,所以目前只有公卿以及三独坐,其余大臣就是几个侍中和年轻一些议郎在更下面的位置。当刘虞当着满朝公卿的面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所有人都面面相觑,互相小声议论起来。

“传位给刘备?当初不是说好.......”

“陛下这是怎么了?”

“刘备虽是宗室,可非光武后裔,甚至不是长沙王后裔,怎么能.......”

“也许陛下有其它的考量吧。”

排名靠后的几名公卿以及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和一些侍中侍郎议郎小声说着。

其余几名德高望重的公卿如老僧坐定,反倒没有立即开口说话。

片刻,杨彪叹息一声,第一个站出来说道:“臣附议。”

“臣也附议。”

陈暮是第二个。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紧接着尚书令钟繇,河南尹司马防,以及几名青州派系的官员立即跟上。

到了最后,赵温、种拂、士孙瑞等人也加入了其中。

他们是刘虞最亲近的人,跟杨彪一样,深得信赖,因此得知事情真相之后,也只能无奈地叹息一声,为了刘辩刘协跟刘和,被迫妥协。

其余光禄勋周忠,太仆鲁旭,大司农王邑,宗正刘艾,鸿胪徐璆,卫尉田邠,廷尉张义等人不知真相,不得其解。

王邑曾经担任过河东太守,素来刚正,见恍惚间整个朝堂都好像变成了刘备的天下,一时诧异,起身拱手说道:“陛下,臣有异议。”

刘虞倒是早知道有人会不同意,倒也没有意外,出声询问道:“大司农有何异议?”

王邑说道:“臣有三个问题,一,陛下为何不传位章帝子嗣?”

这个问题刘虞早有腹稿,回答道:“太尉前往河北两月有余,查访之后发现那些章帝子嗣户籍毁于战乱,身份难以辨别,且我也深思过,国弱主幼,恐不是一件好事,还是应该选择一位明君方能恢复大汉天下。”

其实这就是个借口而已,汉朝宗室的户籍有两种,一种是皇室户籍,被记录在皇家族谱,这称之为宗牒,由宗正执掌。

如果没有被记录进去,那就不是宗室,比如刘备之前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可从他爷爷范县县令刘雄开始,就没有继承侯爵,被剔除出了宗谱,直到汉孝康帝重新录入才算回归汉朝宗室的行列。

第二种就是当地官府的户籍资料,有单独的宗室一列。

除此之外,也有本地宗族自己的族谱,不过那算是私人族谱,不是官方权威,因此并不算在里面。

宗牒之前在董卓之乱中毁了大半,而陈暮销毁的资料,就是地方官府的宗室户籍。

但私人族谱陈暮没办法销毁,因为往往很多家庭都有一份,你不可能跑到每一个宗室家里把他们家的族谱给销毁掉。

所以如果真要细查的话,通过这些地方资料,走访以及寻找的话,还是能够找到不少散落在民间的章帝后裔。像安平王、渤海王、清河王、平原王,都是那一脉,属于汉桓帝、汉康帝的堂兄弟近亲。

这个答案显然不能够让朝臣们满意,不过勉强算是个借口,堵上了众人之嘴,王邑又道:“第二个问题,陛下为何选择刘备?难道是因为刘备兵马强壮吗?”

刘虞沉声道:“刘备消灭袁绍,于国有大功。且他景帝阁下后裔,雄才大略,将来能恢复天下者,非他莫属。”

“第三个问题,如果刘备继承皇位,那这大汉,还是大汉吗?”

王邑最后问了一个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

后世人把两个汉朝分为东汉和西汉,认为这是两个朝代。而当时的人们则普遍认为,东汉西汉是一个朝代,但也有区别。

班固的里面将西汉称为大汉,而诸葛亮出师表里称呼西汉为先汉,称呼东汉为后汉,这意味着到了东汉时期,虽然人们认为两个朝代是一个朝代,可也已经有了先后之分。

王邑的问题关键就在这里,西汉的皇帝位置不谈,东汉的皇帝位置一定都是光武帝刘秀的后裔,这是当时的公认的,哪怕你是西汉宗室,也没有资格继承。

这就是差别所在,也就是刘备上位最大的阻力所在。虽然嘴上说先汉后汉是一个国家,可是到了这里就有了区别,那就是西汉的宗室到了东汉就不值钱了,只有东汉的宗室有继承权,西汉的宗室没有继承权。

现在刘虞要把皇位给刘备,恐怕不仅朝堂上很多忠诚于东汉的臣子不答应,全天下的东汉皇室,也就是所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不会答应,这意味着刘秀开创的江山,落在了别人手里。

哪怕这个所谓的别人,也姓刘,也是刘邦的子孙。但在这些人眼中,依旧是外人。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刘备到底算不算开创了一个新朝代,还是继续延续东汉?

毕竟,东汉皇帝们嘴上说着两汉是一个国家,可东汉是把祠堂宗庙分开的,分为高祖庙和世祖庙,也就是西汉的皇帝与东汉的皇帝。

高祖庙奉祀五人,世祖庙奉祀七人,而且高祖庙和世祖庙并列,把刘秀的地位等同于刘邦,不亚于再开一国。

如今刘备这个外人继承大统,大家自然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陈暮起身说道:“大司农这话是何意?齐王姓刘,也是高祖苗裔,难道他复兴大汉,将这千疮百孔的乱世恢复之后,就要违背祖宗,更改国号了吗?”

“额......”

王邑一时词穷,他当然不是指这个,他的意思是刘备上位,是按照东汉的顺序继承,继续后汉统治,还是像刘秀那样,算开国皇帝,重新建一个新大汉?

只不过他一时不敢把话明说,因为将两汉分开是民间和朝堂上的潜规则,甚至西汉的宗室到了东汉不值钱也是潜规则。而官方说法应该是大汉一脉相承,也就是说西汉宗室也有继承权利,只是被这个潜规则压制了而已。

如果他明说的话,那就属于违背政治正确。陈暮完全可以指责他分裂国家,说他造谣生事。因为即便是光武帝刘秀,也是承认自己是前汉的延续,承认两汉是一个政权,而不是他重新开创了新帝国。

被陈暮挤兑,万般无奈之下,王邑只好说道:“少府应该明白我在说什么。”

陈暮本想说我不知道,那样的话直接能把王邑挤兑死。

但想了想,这么做容易得罪人,于是换了副嘴脸,笑着说道:“大司农的话,暮自然明白。齐王素来仁义孝顺,若他能继承大统,必以高祖庙和世祖庙合一,大汉到如今已四百余年,绝不能断祀。”

将高祖庙和世祖庙合一?

诸多公卿互相对视,隐隐点头,这个结果,也算是勉强让他们接受。

因为东汉的时候,高祖庙和世祖庙是各祭祀各的,虽然嘴上说着两汉合一,但还是有些割裂感。

而如果宗庙合一的话,就表示大汉依旧是延续,就好像北宋和南宋一样,统合为大宋,而不是像东汉的人,经常以先汉称呼西汉。

这也算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一个结果,王邑得到了这个答案,便拱手说道:“既然如此的话,那臣就没有异议了。”

“嗯。”

刘虞咳嗽几声,苍白的脸上少了许多血色,看着满朝诸多大臣都纷纷说附议,确认再无阻碍之后,便说道:“那就传诏吧,此诏书,便由太尉,司徒以及太常宗正少府前去。”

“臣,遵诏。”

汉朝的圣旨不叫圣旨,叫诏书,既然涉及到皇位,这个诏书就必须由重量级官员去,三公九卿里去了五个,足以表示对刘备的尊敬。

很快散朝,此消息瞬间经过各个渠道传遍天下,几乎是传诏的大臣还没上路,无数奏折如雪花般飞来。

各路诸侯,各东汉皇嗣,纷纷上书反对,上来的奏折堆满了明光殿。

要知道,虽然青州已经弄出了左伯纸,大大降低了纸张成本,但到现在还未完全普及。

所以九成以上奏折都需要用竹简,全天下各地诸侯、郡府官员、地方皇家宗室不计其数,竹简奏折上来,那就不是几片竹子那么简单,而是十几万片,加起来半吨重,几乎淹没了尚书台。

但不管朝廷是什么反应,反正天下地方也管不到朝廷头上。因为目前朝廷实际控制区域其实很少,只有司隶、河北、青州以及一部分关中。

就连河南、徐州、荆州、幽州等地虽然表面上向朝廷称臣,但实际上依旧被各方诸侯控制。至于益州江东那些地方就更甚,直接被反叛诸侯把持,所以这些人该反对反对,朝廷也懒得搭理他们。

至于东汉皇室宗亲,他们的人数确实庞大,可他们没有实权。了不起的有一些做地方太守,但自身没有能力,也就影响不到朝廷局势,因此这件事情在朝堂上顺利被推行,各路地方诸侯以及诸多东汉皇嗣,也只能无可奈何。

而就在天下熙熙攘攘,一片嘈杂的时候,远在邺城,刘备才刚刚派人把河北平定,出兵占据了整个冀州,正准备趁胜追击,将逃亡到并州的高干派人一举歼灭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一个奇怪的流言。

“天子要传位于孤?”

刘备傻眼了。

此时他还在邺城县衙府邸。

袁家的房子他没有动,全都还了回去,刘备便住在了相对简陋的县衙当中。

这个时候他正在后院和沮授荀攸田丰等人聊天呢。

昨天他才派关羽北上,准备渡过飞狐陉,追击高干,今天与几名谋士商量着粮草和后续兵力的问题,忽然就有人来报告这件事情。

刘备人都傻了,愣了片刻,不悦地对过来报告这件事情的军情司曹史侯栩说道:“伯杼,四弟说过,朝廷现在正忌惮我们,这样的流言蜚语,若是被朝廷听去了,恐怕不妙,还是少说。”

侯栩苦笑道:“可这是从洛阳流传出来的消息。”

其实这个时候刘虞昨天才刚发诏书,今天这边以杨彪为首的公卿团才刚出发。由于邺城离得比较近,军情司快马加鞭将这个喜讯传递过去,层层先送到刘备这边来。

所以除了离洛阳比较近的诸侯以外,天下很多地方都不知道这个消息,刘备才刚刚听闻,以为就是一则流言蜚语而已,还责怪侯栩不要传播。

然而听到侯栩说是洛阳传出的消息,已经被陈暮点醒有了一定政治经验的刘备顿时严肃起来,看向沮授等人道:“糟了,这必定是朝堂上的人故意放出来的消息,想要污孤名声。”

知道内情的沮授强忍着笑意,也一脸严肃地说道:“这是天子的以退为进呀。如今我们夺了河北,手握天下最富裕的两大州,兵强马壮,天子必然恐惧齐王谋夺皇位,因而故意放出风声,如果齐王有此念头,询问陛下,陛下必然呵斥,传遍天下,便能召来舆论言责。 ”

“当年周成王年幼,周公代管朝政,史称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鲜和蔡叔度、霍叔处怀疑周公要对成王不利,因而四处散播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图谋篡位。久而久之,成王起疑。周公为避祸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

荀攸一边说着典故,一边对刘备说道:“现在也是如此,如今齐王得了冀州,实力大增。朝廷恐惧齐王势力,因而放出流言,这是在逼迫齐王如周公一般,辞去军务,回齐国避居。”

“啊?”

刘备大惊失色:“这可如何是好?难道孤真的要上书请求交出兵权,封王归国吗?”

沮授和荀攸对视一眼,都能看出对方眼里的笑意。

这怎么办嘛。

刘虞让位给刘备,是陈暮一手操办的,总不能现在就告诉他真相吧,所以只能先瞒着,假装不知道。

田丰为人比较刚直,实在看不下去二人将刘备唬得一愣一愣地,便出声说道:“齐王,有没有一种可能......我是说可能,这是真的?”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刘备立即说道:“陛下就算再糊涂,也不可能把大位传给孤。”

“可这就是真的呀。”

侯栩再也忍不住,对刘备说道:“前来传诏的太尉已经在路上,快则明日,慢则后日就能到邺城了!”

刘备睁大了眼睛,充满了不敢置信。

第十章 B计划第二章 营寨鏖战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九十五章 白马玄甲,定叫他有来无回第一百三十四章 雏鹰起飞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战第三十章 天子阅兵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师攻兖第七十章 沈亭之战(2)第五十二章 月凉如水第一百四十六章 泽国第一百一十五章 陈子归的心机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绍西遁第二章 结义第五章 父子情深(2)第五十二章 刘曹会晤第六十一章 陈毒士又开始了第四章 那个男人的可怕第五十四章 万里长征第一步!第二十五章 广年对第七十七章 大泽乡之战第二十二章 董卓之死,王允掌权第四十五章 迁都(感谢云哥的盟主)第一十五章 替天子背锅第七十四章 盟主孙策第四十一章 郭嘉之谋第六十八章 我入彀中第二十六章 试探第二百四十九章 打预防针第四十六章 人皆蝼蚁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九十七章 各有算计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战(1)第一百二十九章 偷师曹操第四十五章 逼走公孙瓒第六十九章 农业规划第二十九章 收服荆州士林第二十七章 广年对(3)第一十五章 破徐州,便在今日第九十一章 鱼死网破,今晚就走第七十一章 沈亭之战(3)第三章 卢植第九章 规划请假条第五十三章 西进关中第二十九章 收服荆州士林第七十六章 火起第二十八章 我回来了第三十八章 刘备回乡第八十章 平青州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阳第一百一十六章 陛下第七十四章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第六十三章 进军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之战第三章 汉末群雄之白马公孙瓒第一十五章 破徐州,便在今日第七十五章 吾才满腹,袁本初竟不从之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敌以弱第八十六章 战术第一百零九章 西域风云第三十三章 心肺骤停!第二十四章 宣战第三十六章 鸡泽设伏第三十四章 孙坚兵败第六十六章 曹操未曾设想的道路第六十一章 人命如草芥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规划(完)第二十五章 割以永治第二百四十章 一生之敌第八章 美丽的梦第一百二十二章 计划赶不上变化第六十四章 张让之死请假条古无双,国之功勋。第六十九章 西凉铁骑第七十三章 乱世一锅粥(1)第七章 弟,咱家没钱了第四章 乃祖之风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第八十二章 曹操投降与未来规划第六章 吕布的处境第七十章 等人第五十八章 势如破竹第二十三章 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第四十七章 夺权第八章 内阁的作用第五十章 关羽出征第三十三章 此间凉第二十八章 广年对(4)第二百零六章 感情牌第一十四章 此去洛阳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测第一百一十二章 远征西域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规划(完)第二十章 新的布局第九章 陌上桑第五十章 吊唁第六十七章 远洋船队